〈專文推薦〉
當那天來臨,你想用什麼方式離開?
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朱為民
我的父親在二○一七年底,於八十五歲的年齡去世。他的離開改變了我的生命,也讓三十六歲的我最近開始思考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的父親,從他的老化、生病、接受照顧到死亡,這段日子,他快樂嗎?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我老了,也跟我父親一樣,退化、跌倒、接受照顧、死去,這會是我想要的老年生活嗎?
第三個問題是,我的父親因為肺炎而離開,如果是我,我會用什麼方式離開?是肺炎?癌症?心臟病?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和時間有關。我想用我父親的人生,跟大家說明,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抵擋時間的洪流。
我的父親是一九三二年出生,一九四九年到臺灣(十七歲),一九八一年結婚(四十九歲),一九八三年生了我(五十一歲),二○○二年退休(七十歲),二○一三年在家跌倒後失能與失智(八十一歲),二○一七年逝世(八十五歲)。
從這個年表中看出什麼?我的父親,年輕時很辛苦,邊工作邊照顧家庭,把我撫養長大。好不容易熬到退休,退休之後過了十一年清閒的日子,之後生病,度過了四年失能失智、需要別人照顧的光陰,最後去世。
這樣的人生,幸福嗎?
根據內政部一○七年發布的統計,一○六年國人的平均餘命是八十‧四歲,男性七十七‧三歲,女性八十三‧七歲,皆創新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衛生福利部另一個統計,國人的「平均健康餘命」卻只有七十一‧二歲。也就是說,每一個臺灣人,平均晚年有九年的時間,臥病在床,需要他人照顧。
生命,真的是愈長壽愈好嗎?剛成為醫生的時候,這個答案對我來說是肯定的。然而,行醫多年之後,有了自己父親生病的經驗,再加上臨床上每天看到太多長期臥床,插著鼻胃管、尿管、氣切,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漸漸有了疑問。
愈長壽,痛苦的不是只有病人而已,還有照顧者們。這幾年,在報導中看到愈來愈多這種因為無法忍受長時間照顧的壓力,照顧者尋短甚至傷害家人的新聞,都令人好遺憾。但是,隨著少子化趨勢無法翻轉,這樣的新聞,很可能會愈來愈多。
面對不健康的長壽未來,怎麼辦?
幸好,這個時候有《長壽地獄》這本書來到我們面前。
日本的老年化狀況舉世皆知,根據二○一七年內閣府統計,日本的高齡化率(大於六十五歲以上的比率)已達百分之二十七‧三。臺灣在二○一八年的高齡化率是百分之十四,雖然看起來還差現在的日本很多,但依照估算,這個數字在二○二六年就會達到百分之二十,二○四○年會達到百分之四十。也就是說,現在的日本,其實就是未來的臺灣。從日本的經驗中學習,是不可不做的一件事。
《長壽地獄》書名雖然聽起來很聳動,但這本書的內容卻非常真實又可貴。作者松原惇子不僅僅是一個日本暢銷作家而已,她自己本身就是一個七十一歲的老人,而且她的母親已經九十一歲了!她深知老年人的辛苦,近年也到各地的老人院和照護機構去採訪,把目前老年人遇到的實際狀況完整地描繪出來。讀來令人怵目驚心,很多場景跟現今的臺灣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僅如此,她也親自到訪荷蘭安樂死協會,並分析世界各地對於末期醫療的看法與差異。
但是,這本書最令人喜愛之處,絕非作者把長壽悽慘的狀況真實寫出來而已。而是她在第五章和第六章,實際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告訴了我們應該要如何做,才能夠避免墜入到長壽的地獄,而可以享受安適快意的晚年人生。比方說,「寫下臨終醫療事前指示書」、「事先向家人及親友傳達自己的意願」、「人生最後的場所是家裡?還是設施機構?」這些問題,都是我覺得極好的提醒。
二○一九年一月六日,臺灣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正式實行。近幾年我常常推廣這個法律,因為我覺得它真正保障了每個人對於生命的自主權,也讓善終這件事離我們更近。而就在這個時候,《長壽地獄》這本書來到我們面前。看了這本書,會對生命自主的概念,以及在生活中要如何執行,向前邁進一大步。
回到父親的生命經驗,他的八十五年人生中,我覺得是快樂且充實的。儘管他有四年多的時間失能失智需要別人照顧,但是在那四年中,父親沒有插鼻胃管、尿管,或是其他的管路;在家人和看護協助下還是會很認真的做復健,使用拐杖可以慢慢地走,也可以自己吃飯;雖然失智,但他很少發脾氣,也不會憂鬱,總是笑顏常開地跟我們打招呼;最後的肺炎來的很快,但是他的生命選擇不要拖下去,更沒有接受急救或插管治療。
我還是覺得,父親是有福氣的,他沒有落入痛苦卻長壽的漩渦中,也不至讓家人一起掉下去。
如果你也不想在年老的時候掉進「長壽地獄」,推薦好好閱讀這本書。
〈專文推薦〉
平常看待老衰死,不做生命延畢生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
推動善生善終理念 陳秀丹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類的壽命延長了,生命的品質與尊嚴卻不一定能保有;走一趟安養院,相信您對古人所說「壽則多辱」這句話一定很有感觸。
行醫超過二十六年的我,歷經了臺灣沒有健保的年代和有了健保之後的現況,醫療資源被濫用的結果,造就了許多的植物人與靠呼吸器存活的機器人;許多吞嚥功能喪失或不好的老人,鼻胃管被插上了。因為咳嗽功能不好,被氣切、被強迫抽痰的人也不少。而照顧者怕病人自拔管路,因此病人雙手被綑綁。是不當的生命價值觀與不當的健保醫療給付制度,助長了無效醫療,扭曲了生命末期照顧「愛」的本質,最終讓全民都受苦。
日本是一個人口老化非常嚴重的國家,本書的作者以一位未婚女性的觀點來看自己國內老人安養的問題。書中介紹了各種的養護機構,也用了實際案例分享她對鼻胃管、胃造口……等醫療的看法。作者對長壽的日本社會充滿憂心,她認為老人照顧政策不好,政治人物與民眾都必須負責。因為擔心自己的晚年生活,她開始關注到死亡的方式,包括安樂死、尊嚴死等議題。
作者對「長壽」的焦慮是正常的反應,因為如果人們只追求醫療進步所造成的長壽,而不去思考這種生命的質量,將會是人類社會的大災難。
近年來,照顧者不堪長期壓力而殺死所照顧的親人,這樣的人間悲劇時有所聞。有許多長者拒絕入住安養院,他們擔心被家人遺棄,也擔心失去朋友。七十多歲的兒子照顧九十多歲的父母很常見,問題是老人自己可能都自顧不暇了,哪來的體力照顧更老的父母呢?做為現代人,我們要有安養院是「老人的另一個家」的心理準備,而如何讓社會重視安養院的質與量,是我們迫不及待,必須努力去做的事。
亞里布維曾說:「生命的意義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思想行動力的衡量。」北歐人說「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透過醫療而痛苦的活著,不是醫療的目的,也不是真愛。真正的愛是「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真正的孝順是以父母的福祉來考量,而不是讓父母錯過生命的賞味期,苟延殘喘靠醫療設施、沒有品質、沒有尊嚴的活著。
全世界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很少,因為爭議大。其實我們不必追求安樂死,有尊嚴的自然死就好了。我看過許多長者在緩和醫療下自然往生,過程非常平順,氣氛很和諧。反觀,被拖延的死亡,常常造成病人很大的痛苦和家人難以彌補的遺憾。
生命是可貴的,老天造人,老天也給人很好的退場機制。像老到不能吃,病到不能吃時,腦內的嗎啡生成量會增加;心肺功能不好時,血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當肝功能不好時,血中的氨濃度上升,而這些都可以讓人昏迷而比較不痛苦的離開人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生必有死,千萬不要害怕談論死亡。在臺灣,生命末期的人因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保障,可以享有尊嚴的自然死。
人老不一定沒有用,只要好好照顧與規劃,平常看待老衰死,長者仍然可以展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當大限來臨時,義無反顧,不靠維生設備自然往生,相信這樣的老年生活一定更美好。
日本人口老化所帶來的社會衝擊,是我們的借鏡。國人生命教育應從幼稚園開始,督促政府加強預防保健、不助長無效醫療,為優質的老人照顧做更長遠的規劃。 老有所終,老而不受苦,是我衷心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