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山之生:一段終生與山學習的生命旅程

山之生:一段終生與山學習的生命旅程

The Living Mountain

  • 定價:280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自然寫作名家 羅伯特‧麥克法倫 萬字導讀推薦
  ★肖像印在英鎊上的蘇格蘭傳奇作家 娜恩‧雪柏德塵封30多年的傳世之作
  ★台灣中文版首度引進,登山達人 詹偉雄、李美涼 特別推薦。


  塵封30多年的自然文學經典,影響英國當代自然書寫之作,
  長達數十年捕捉流水、霜雪、鹿鳴和光影變化的感官之旅,
  登山不為攻頂寫紀錄,而是深入身體的學習探索。

  【肖像登上英鎊的傳奇女子】
  娜恩‧雪柏德在二戰時期就完成了這本關於自己長年與山共生的札記,卻因故將書稿塵封30年,1977出版後,被英國衛報推崇為有史以來最好的英國自然寫作。英國知名作家們艾莉‧史密斯、羅伯特‧麥克法倫、珍妮特‧溫特森….等都陸續成為娜恩‧雪柏德最忠實的讀者。2016年,蘇格蘭銀行更將娜恩的肖像印在英鎊上,紀念這位思維不凡的傳奇女子。

  【獻給山的頌歌】
  寫詩也寫小說的娜恩‧雪柏德,在歐戰紛亂之際將自己投身山中,成了山的終身遊客,吃野果、飲河水,泡湖水游泳、在山腰入眠;清晨醒來覓食的鳥爪碰觸她赤裸的手臂;有時喚醒她的是野鹿吃草時的呼吸……

  她寫山間河水――

  河水清澈的程度難以言表。照在裸露的樺樹上、剛被大雨刷洗過的仲春陽光或許可以相比。但這種描述太感覺式了,河水只是單純的白,帶著天然的透明。它們的特質和圓潤、靜默一樣均源於自然,卻很難以純粹的狀態出現,一旦被發現,人便為之驚歎。

  她寫湖――

  只有真正走進湖中才能發現湖水有多麼透亮,看進湖裡能更了解湖的特質。在水下看到的世界遠比透過空氣所見更清晰。我們繼續在明亮的水中行走,水面變得開闊起來;只要漂在水上或踏進水裡總會有這種感受。因此,湖看上去不再狹窄,我們距另一端似乎還很遠很遠。

  她寫山岳光影――

  有一次,我們在洛赫納加山(Lochnagar)看到晨光灑向凱恩戈姆山的畫面,滿山好似開遍李樹的藍色花朵。每一個陡坡、每一處溝壑都透出半透明的顏色,所有微小的細節都清晰可見。純淨明澈的陽光湧入每一個角落。然而當我們向南望去,不禁屏住了呼吸。整個世界都隱去了蹤跡。除了一望無際的雪堆,那裡一無所有。或許,那其實是海?它發出微弱的白光,像海水拍打岩石一般沖刷著高高的山嶺,然後又像大多數海一樣在某座山前停下腳步。

  她寫霧――

  陽光穿透稀薄的霧氣,賦予大山脆弱、鬼魅般的美麗;不過,一旦霧氣漸濃,走起來就和盲行一樣糟糕,這陰森的氣氛裡有種隱密的刺激感,如果人沒走丟也許能獲得充分的滿足。辨明方向需要清醒的頭腦,還要會用手中的地圖和指南針;即使團隊中有人因驚慌失措想走往錯誤的道路,自己也要保持鎮定。

  她寫鳥獸的敏捷――

  猛禽、游隼、馬鹿、山兔,山中鳥獸的迅捷常常會攪動你的想像。它們之所以如此迅捷,是出於實際考量:這裡的食物短缺,只有那些能在廣闊天地間快速移動的動物,才有望倖存。而牠們的移動速度所激起的漩渦和急流,事實上都出自山本身的需要。一舉一動中的優雅則並非必需,如果牠們在如箭一般俯衝時、在獸蹄和雙翼劃出抛物線的軌跡時呈現出了美感,都是源自對嚴格遵守了生命的功能――那就能印證山的本質。這種美並非出於偶然,而是一種必須。

  她寫花――

  這些有著天使般的花序、藏著惡魔般根莖的植物,牠們可是狡猾地熬過了整個冰河時期,而非一個冬季。

  她寫那些山中的人們――

  在這些山間的角落,滿足基本需求的方式依然緩慢、費力、因人而異。從井裡抽水,你和那一汪閃閃發光的井水之間沒有別的,甚至連個水泵都沒有;此外,你得從樹林裡收集樹枝,一一折斷,自己生火架壺,而所有這些簡單的行動都能帶來深深的滿足感。不管有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些都是在觸摸生活,而你內心是懂的。

  【透過身體認識山,認識自己】
  冷靜精準的文字,分別描寫了她所踏入的高地、山谷、群山、水、雪霜、空氣與光、植物、鳥獸蟲和人類;把自然寫作融入私人自我的哲思,寫出她如何觀看、如何傾聽、如何觸摸和感受,乃至於--如何存在。從外而內,道盡生命本源。麥克法倫在導讀文中說:《山之生》他讀得次數越多,收穫就越多。他讀過十幾遍,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視角。

  全書12章中,雪柏德的敘述從岩石水空氣光線寫到植物與蟲鳥,最後才是人,她像山的忠貞守護者,守護的不是任何一種體系、程式、精神或者宗教信仰。書裡也沒有故作高深或莊嚴的宣言,沒有道德規訓。她只是如實呈現山的原貌,不以知性掩蓋身體的感受性,把生命體驗的深度找回,她所提供的知識是非直線式的,充滿踏入山者對山林的敬意,對探索生命本源真正的尊重。

好評推薦

  英國有史以來最好的一部自然寫作――《衛報》

  這本書,改變了我對山的看法。――羅伯特‧麥克法倫(《故道》作者)

  《山之生》之於蘇格蘭的重要性,就像《尤利西斯》之於都柏林,《戴洛維夫人》之於倫敦。書中凝視的山景細節,充滿熱情的生命哲思。——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作家

  《山之生》是一次詩意的地理學探索,閱讀它……你會重新懂得閱讀為什麼這麼重要。——珍妮特‧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作家

  有如禪宗式的登山朝聖之旅,讀來充滿享受,寫法極具啟發性,融合了哲思和紀實報導,在作者筆下的山水,處處是生命力量。——艾莉‧史密斯(Ali Smith),作家

  表面這本書只有一百多頁,事實它讀起來有一千多頁,因為你至少會讀十遍以上——而且,每一遍都有新收穫。——尼可拉斯‧拉札德(Nicholas Lezard),書評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1893-1981)


  英國作家、詩人,一直生活於蘇格蘭亞伯丁,曾在亞伯丁教育學院教授英國文學。她終生未婚,與山為伴,亞伯丁附近的凱恩戈姆山區遍佈她的腳印,作品也都以大山為主題,包括散文、小說和詩集。

  《山之生 》是雪柏德僅有的一部散文作品,寫於二戰末期,因擔心不合時宜而藏三十餘年,1977年方才出版。1980年,雪柏德搬進療養院,在病床上仍然會出現處身山林的幻覺,翌年去世。近年來,雪帕德的作品聲譽日隆,《山之生》已被視為英國自然文學的經典。

  2016年,為了紀念雪柏德,蘇格蘭皇家銀行將她的肖像印在了英鎊上。

譯者簡介

管嘯塵


  1991年出生,湖北襄陽人,南京大學英語系畢業。從事文學翻譯。

 
 

目錄

地圖   凱恩戈姆高原
導讀   我走,故我在   文/羅伯特‧麥克法倫
前言
第一章 高地
第二章 大山深處
第三章 群山
第四章 水
第五章 霜與雪
第六章 空氣與光
第七章 生命:植物
第八章 生命:鳥獸昆蟲
第九章 生命:人類
第十章 睡眠
第十一章 感官
第十二章 存在
附錄 地名翻譯對照表
 
 

推薦序

我走,故我在(摘自 羅伯特‧麥克法倫 推薦序)


  這本書的內容來自雪柏德一生的登山經歷,但創作時間主要集中在二戰末期。戰爭在書中彷彿一記遠雷:飛機墜落高原,機組人員喪命;施行燈火管制的夜裡,她走到山區唯一的廣播站想收聽戰局;若斯墨丘斯莊園裡的歐洲赤松被砍倒,徵用於戰爭所需。我們還知道雪柏德在一九四五年夏末就完成草稿,因為當時她將書稿送給好友古恩審讀。古恩從「親愛的娜恩,妳根本不需要我來告訴你我有多喜歡妳的書,」如此狡黠的回覆下筆,隨後寫道:

  完美之作。行文克制,有著藝術家、科學家和學者的準確度;下筆精準,無學究氣,字句到位。流露著愛,流露著智慧……妳談的是事實,條理分明、平靜地在事實的基礎上陳述。在妳的世界裡,光和存在本身就是事實。

  古恩一語道破本書風格獨特之處:抒情節制,極其專注,精確到位,採取有觀點的陳述,讓事實免於累贅臃腫,讀來輕靈有趣。不過,信中隨後的看法就有些傲慢了。古恩認為這本書恐怕很難出版。他認為對讀者來說,關於凱恩戈姆山的各種專有名詞毫無意義,他建議雪柏德插入圖片,並加上地圖輔助閱讀。他還建議她別找「一團糟」的費伯出版社,考慮在《蘇格蘭》雜誌上連載。信末他對雪柏德――他的「水之精靈」,寫出這樣能吸引山林鄉間愛好者的作品表達祝賀。

  可能因為沒把握能出版,也可能是雪柏德不想出版,總之在之後三十多年裡,這本手稿都被冷落在書桌抽屜,直到亞伯丁大學出版社在一九七七年安靜地出版了它。同年,布魯斯.查特文(Bruce Chatwin)出版《巴塔哥尼亞高原上》(In Patagonia),派翠克.弗莫(Patrick Leigh Fermor)出版《時光的禮物》(A Time of Gifts),約翰.麥菲(John McPhee)出版《到鄉間》(Coming into the Country);一年之後,彼得.馬修森(Peter Matthiessen)充滿禪宗思想的山野史詩《雪豹》(The Snow Leopard)問世。在我看來,《山之生》可以和這四本名聲響亮的紀行經典齊名。在我所知的二十世紀探究英國地景的作品中,只有J.A.貝克(John Alec Baker)的《游隼》(The Peregrine)擁有與它相提並論的飽滿,兩者都是此類作品中的異類,行文同樣是引人注目的散文詩,同樣展現出對「親見」的執迷(視覺上的,神諭的)。

  這本書會吸引新一代讀者有許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自然寫作」在當今社會形成熱潮。由於雪柏德終其一生都鄙視諂媚之言,我在談這本書時必須注意自己的措辭。雪柏德在一九三○年寫給古恩的信中,譴責對她早期兩部小說發表過評論的蘇格蘭媒體,說他們「過於奉承」。「你難道不討厭自己的作品被過度吹捧嗎?」她問古恩,「我非常討厭那些諂媚者。」我想像不出什麼樣的措辭對《山之生》算「過度吹捧」,我實在太推崇它,但雪柏德既然清楚發出過警告,我還是克制一點。

  《山之生》是本難以明確描述的書。一本關於頌讚的散文詩?一次對地景的詩意探詢?一首地景讚歌?一場探討知識本質的哲學思考?還是長老派與道家的教義混搭?雖說這些描述或多或少都符合《山之生》的特徵,卻無法完整涵蓋它。雪柏德稱它為「愛的流通」(a traffic of love),「流通」在這裡意味著「交流」和「交互」,而非「交通壅塞」,甚至含有在「愛」裡的性的震顫。本書語言飽經歷練,既描寫不同類型的氣候,也是作者與「原生力」接觸幾十年的收穫。調性上,「心智清朗」與「情感湧現」並存;文類上,它囊括了田野筆記、回憶錄、自然史和哲學沉思。一方面,它湧動著令人興奮的唯物色彩,凱恩戈姆山堅硬的岩石兀自挺立,這樣一個大山世界「無為無言,徹徹底底,只是山的本體」;另一方面,對心靈與山脈互動的描寫又幾乎帶著萬物有靈的意味。

  《山之生》應該最廣義地被理解為一部地方性作品,這一點很重要。過去一個世紀裡,「地方性」(parochial)這個詞已經變調了,因為被當作「教區」(parish)的形容詞,它漸漸被賦予地方教派主義、孤立、局限等意義,意味著一個心靈或整個群體轉向內,開始令人鄙夷地自我設限。但這不是這個字的本意。愛爾蘭偉大的世俗詩人派翠克•卡瓦納(Patrick Kavanagh)就對地方教區的重要性深信不疑。對卡瓦納來說,教區並非界限,反而是個小孔,得以窺見整個世界。「地方主義(parochialism)是普世皆同的,」他寫道:「它處理的是最基本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卡瓦納和亞里斯多德一樣,沒有把「普世」(universal)和「普遍」(general)混為一談。對亞里斯多德而言,「普遍」的概念寬泛、模糊且難以辨認,「普世」則源自對個體的密切關注,在經歷了細緻調整之後才能形成。卡瓦納一次又一次回到「普世」與「普遍」間的這種關聯,不斷提到一個觀點:我們透過仔細觀察近在眼前的事物來獲得新知。「所有偉大文明的根基都來自地方,」他這麼寫道:

  哪怕只是想充分了解一個領域或一片土地,也需要耗費一生的時間。在詩的經驗世界裡,有價值的不是廣度,而是深度。籬笆間的一道縫隙,窄河道裡露出水面的光滑石頭,植被茂盛的草叢展現的一處風景,四方小牧場交接處的一灣溪流――這些差不多就是一個人能完整體驗的全部。

  雪柏德對凱恩戈姆山的了解並不「廣博」,卻很「深刻」。對她而言,凱恩戈姆就像吉伯特•懷特(Gilbert White)的塞爾伯恩、約翰•繆爾(John Muir)的內華達山、蒂姆•羅賓遜(Tim Robinson)的阿倫群島一樣重要。它是她陸上的島嶼、專屬的天地、鍾愛的領地,她用腳步丈量、探索,長期以來對這片土地的關注為她帶來對生活全方位的了解,而非局限的知識。雪柏德曾問古恩,有什麼方法能「使庸常之物散發出光芒」?她再進一步說明,她指的是「讓事物有普世性」。讓「庸常」(common)有了「普世」性,綻放光彩,這正是雪柏德在《山之生》中成就的。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749534
  • 叢書系列:文學森林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0.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高地
 
高地上的夏日有時甜美如蜜;有時也可能暴風肆虐。對愛它的人來說,兩種模樣都好,因為那都是山的本質。我想在這裡求解的,正是如何理解它的本質。要想理解,必須親歷,這不容易,也要花時間。相較於我們身處的焦躁時代,這是個進展非常緩慢的故事,也無法為各種急迫問題帶來立即的影響。然而它有罕見的價值。首先,它矯正了人們狂妄的自我判斷;人類事實上從未真正理解過山,也從未真正理解自己與山的關係。不管我在山裡走過多少次,這片重巒疊嶂依舊能帶給我衝擊。試圖了解山的道路永無止境,我永遠不能說自己熟知它們。
 
構成凱恩戈姆山脈的大量花崗岩,從周圍較低矮山丘的片岩和片麻岩中衝出,被冰冠刨薄,又被冰霜、冰川和流水的力量劈裂、粉碎、侵蝕。地理書這麼描述這座山脈――凱恩戈姆佔地如此廣袤,擁有許多湖泊,許多海拔四千英尺以上的山――但這不過是擬像。就像所有最終對人類有意義的實相一樣,它應當是一種心靈的實相。
 
高地才是這些山真正的頂峰;山必須被視為一個整體,如班麥克杜伊山(Ben MacDhui)、布萊里亞赫山和其他山峰,雖被裂谷和斜坡分隔,終不過是高地表面的渦流。相較於仰望壯麗山巔,人們更愛從巔峰俯視令人讚歎的峽谷。高地赤裸多石,本身並不壯觀。由於附近比它更高的地方遠在挪威(班尼維斯山〔Ben Nevis〕除外),高地受盡狂風摧殘。一年中有一半時間被雪覆蓋,有時雲霧會將這裡籠罩,每次可以持續一個月之久。高地長著苔蘚、地衣和莎草,到了六月,一簇簇蠅子草開出粉紅色的靚麗花朵。小嘴鴴和雷鳥在此築巢,岩縫間湧出清冽的山泉。與大陸相比,這片高地的海拔並不出眾――只有四千英尺左右,但對島嶼來說已夠挺拔。而且,就像風在這裡不受阻擋,視線也可毫無阻礙地伸向遠方。這裡屬於島嶼氣候,沒有廣大陸地來穩定狂風;而且正如光擁有無數層次,這裡的地形也呈現出多種面貌。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3/18
不從外型的懸崖絕壁去理解山,而是從內在的隱密去探索山;
不追求大山與登頂,只追求在山林裡隨意走探,與山「待在一起」。
就像Sils Maria之於尼采,凱恩戈姆高原之於娜恩‧雪柏德,
是她眼中最迷人的存在與細究最深刻的友伴,她對它的理解不是高原如何火成冰塑,
而是匍匐的歐洲赤松、湖水裡的松針球,那些高原底下最細微的植物與鳥獸。
 
娜恩‧雪柏德的山林哲學與我驚人地一致,雖然自己的硬碟裡也躺滿了無數的登頂照,
但我深諳自己最幸福的時刻,不是在山頂舉著立牌的瞬間,
而是在林間某個點佇足,感受襲人的涼風,望著層疊綿延、無窮無盡的山巒,
空氣寧靜得只剩下蟲鳴鳥語,以及身邊友人的鼻息。
那種對「待在一起」的純粹的愛,真的就像戀人間的那種愛,只要彼此相依就能滿足。

《山之生》全書僅有將近200頁的輕薄,卻承載著對山林厚重的戀慕,文筆優美到值得一次又一次咀嚼。
無怪乎封底文案寫著「這本書只有100多頁,但愛它的人會說它有1000多頁,因為他們會讀上快要十遍」。
展開
user-img
4.5
|
2023/05/13
劇透警告
⛰️「山中藏有無數祕密,在我和它之間暗自湧動。空間與心靈能彼此滲透,直到雙方的性質皆因而改變。我無法言傳這樣的交會,只能一再重返。」

《山之生》作為英國自然寫作的經典,寫於二戰末期,但因當時被出版社委婉拒絕,遂雪藏了三十多年,到1977年才終於出版。

作者雪柏德一生中攀登了無數次故鄉的凱恩戈姆山脈,將其感官體驗刻印在文字上。《心向群山》的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把《山之生》讀了十遍,並評論《山之生》可與 《巴塔哥尼亞高原上》、《時光的禮物》、《到鄉間》、《雪豹》這四本名聲響亮的書籍齊名。而探究英國地景的作品,惟有《游準》能與其相提並論。

本書所描寫的是關於山的本質,鉅細靡遺地去書寫山。不只是山的外在景貌,更是關乎於山的內在,岩石與土壤、高地與群山深處,水、霜雪、空氣與陽光,這些無生命的物質,在雪柏德的筆下,都成為動人且具有哲思的個體,充滿了神諭感。更遑論植物、鳥獸昆蟲和人,他們也是山,都建構成為了山的一部份,彼此相互連結,彼此影響著。

作者不強調登頂所帶來的征服感,而是更喜歡漫無目的,無數次地探訪山,就像去探訪朋友一樣,永遠都能有所收獲,就連恐懼也都讓人興奮。

暴風雪帶走了年輕人的性命,但他們對山依然又敬又愛。眾多的人走進山林,帶來了喧囂,不過也帶來了歡快與愉悅的心。

作者的文字,智律清明,情感湧動,細膩地記下在高山上的諸多感官體驗,與山的故事。

而在山裏,觸覺、視覺、嗅覺、聽覺都會以各種面目展開,身體在跋山涉水後所感受到的疲累及饑渴,都會讓人的需求回歸到最簡單的食物與水。

身體變得可以思考,心靈可以獲得自由與寂靜。在城市人們逐漸枯萎,忘記如何感受與存在;在山裏,可以好好感受自然與自身。
/
相較於貝加爾湖隱居札記,山之生對我而言比較難讀,有時思緒會飄盪到遠方,是更需要專注、靜心閱讀的作品。



摘要喜歡段落:

📑無論是令人愉悅的安全還是極其偶然的死亡,都不必歸因於任何神靈,畢竟死亡很可能是登山者自己粗心人意的結果──因為興奮而忽視了石頭上的冰層把信任託付給好運,而非指南針,或只是高估了自己的體力與耐力。

📑只要身處大山之中,我們就要對自己負責,這是所有人必須承擔的風險;而只有我們真正擔起了這裡暗藏的風險,對山的了解才會真正開始。

📑由於記憶難以復原其光澤,必須一次次重返觀看,才能再現它的美。

📑人一生中總有說不出話的時候,除 了任生活繼續什麼也做不了。話語可能會回來,可能再也不來。若它從此不來,我也只能接受。至少,不能為了製造噪音而放聲吵鬧。

📑詩以最激烈的形式呈現所有經驗的核心。

📑他在意是能有一項讓他盡己所能、消秏氣力的任務,使他全心投入並徹底得到釋放。

📑有那麼一瞬,我超越了欲望。這不是跳出自我的宗教極樂狀態。我沒有擺脫自我,依然是我自己。我存在。認識到存在本身,就是大山賜予我的最大恩典。

📑某些時候,排除外界干擾的獨立反而必須,那不是為了特權人,而是為了那些真正能理解孤獨的人。

📑沒體驗過山中夜宿的人,算不上真正理解山。滑入夢鄉的過程中,大腦會趨於平靜,身體漸漸融化,只剩知覺尚在運轉。思緒、欲望、記憶一 律停止,整個人就這麼沉浸在與有形世界的深入接觸中。入睡前這些靜默感知的瞬間,是一天中最有價值的時刻之一。卸下所有執著,我和天地間再無阻隔。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華文創作展
  • 東立GoodBuy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