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低級教育:窮人讀大學就可以翻身?失業者就應該考證照「進修」?我們是在培養自己的能力,還是從弱勢者身上挖錢,供養一整個產業?

低級教育:窮人讀大學就可以翻身?失業者就應該考證照「進修」?我們是在培養自己的能力,還是從弱勢者身上挖錢,供養一整個產業?

Lower Ed: The Troubling Rise of For-Profit Colleges in the New Economy

  • 定價:390
  • 優惠價:79308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窮人讀大學就可以翻身?
  失業者就應該考證照「進修」?
  我們是在培養自己的能力,
  還是從弱勢者身上挖錢,供養一整個產業?

  ◎「低級教育」是什麼?

  過去,我們總認為透過進修取得文憑、取得證照,是讓勞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不二法門。但如今,這樣的教育福音卻成為營利機構獲利的來源;財源除了是最需要協助的弱勢者外,還有我們的稅金--而這樣將獲利的重要性放在學生權益之前的所謂「進修教育」「高等教育」,即是卡敦所謂的「低級教育」。

  ◎「弱勢者進修、考照、想辦法拿到大學文憑」難道不是理所當然該做的事嗎?

  有別於傳統教育將重點放在學生對學問、技能或知識的追求;「低級教育」的問題在於,這類營利性的教育機構,往往將最需要協助的弱勢──近貧族、窮忙族、單親媽媽、失業者、缺乏專業技能者──視為主要顧客,並透過他們、或直接從他們身上獲利。前者可能是政府的補助,後者則是永無止境的「進修」,以及隨之而來的學費負擔。

  但這樣的「進修」與「考照」,是真的為弱勢者的未來設想嗎?你進修,政府買單;或者是設定政府的補助必須與弱勢者進修、考照掛勾,真正被「幫助」的,到底是弱勢者,還是這些教育業者?

  ◎「翻身」是門好生意,客戶很窮就更好

  為什麼這些營利教育機構鎖定的獲利來源都是弱勢者?

  因為,如果「客戶」本身的條件很好──收入穩定、家庭結構完整、甚至自己就有不錯的學歷,這門生意是很難做起來的。

  然而,現今的趨勢則是利用人人熟悉的「進修翻身」概念,設計細微的組織方式、人力安排、資源分配、以及廣告宣傳,去吸引最弱勢的人。勞工被困在報紙、雜誌、或是這些教育機構,甚至是政府所鼓吹的創業型勞工精神當中,抱著助學金貸款等各種債務,在期待與現實間的這條進修教育之河載浮載沉。他們所懼怕的,以及最大的風險都是:若是要脫離這條河,他們很可能會落到比一無所有更糟糕的境地,最後甚至可能會--直接沉下去。

  ◎當勞工必須負擔更多風險──等等,這是勞工應該要負擔的風險嗎?

  現今的經濟型態,對教育提出了一個最重要的要求:要能經常、確實地訓練上百萬名勞工,同時,訓練過程要迅速,雇主付出的成本要低,最好不必負擔任何成本。在越見嚴苛的勞動背景下,人們在職涯中更常換工作和老闆 ,企業更倚重約聘員工、短期員工、和臨時員工;仰賴雇主獲得收入增益和職涯升遷的情況越來越少見。最後的結果是:勞工必須為自己的職業訓練、健保、還有退休負擔更多的責任與風險。

  不過我們要問的是:這是勞工應該要負擔的風險嗎?如果不是,又是因為什麼原音,而導致這樣的風險轉移?

  ◎台灣已經注意到了!但能夠做什麼?

  二○一六年時,現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更直指在台灣,是「窮人借錢穩定高等教育」。當時擔任立委的鄭部長,直指「教育公共化」是唯一解;本書作者則是透過各層面──包括經營者、老師們、提供貸款的金融業者,甚至是接收債務的相關業者,來全面剖析這樣的「營利化」對美國的教育「產業」,與這些窮人「客戶」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那麼在台灣呢?在二○一六年以後,我們又對這些現象做了什麼?或者我們該問的是:除了「教育公共化」外,我們能夠做什麼?

各界推薦

  「到目前為止,以營利學院學生們複雜的生活和選擇為探討主題的書,沒有比這本更棒的了。」--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卡敦明明白白地證明了『低級教育』一詞的真切存在,同時,她也提出我們最該做的,就是檢視整個高等教育制度,打開機會之門。」--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在《低級教育》一書當中,麥克米蘭‧卡敦態度嚴謹、思慮清晰、既能以同理相待、而睿智又不失詼諧。…她用一以貫之的聰慧,讓這本書讀來說服力十足、教人難忘、實在不可不看。」--《Difficult Women and Bad Feminist》作者羅克珊‧蓋伊(Roxane Gay),

  「《低級教育》精彩極了:深入精微、論述嚴謹、描述動人。這本內容震撼的書告訴你我,當公眾之利的高等教育私有化成為以營利為目的機構,而緊扣住影響廣及全面的不平等和大眾的個人理想抱負,將產生什麼結果。」-- 埃默里大學非裔美國研究教授、《White Rage》作者卡羅‧安德森(Carol Anderson)

  「想了解當前改造高等教育的市場力量,就一定要讀這本書。這本讓人看了咋舌的書,詳述了高等教育這個迅速成長的教育產業,還有二十一世紀美國的高度不平等和勞動不穩定,與這項產業的快速擴張,有何關聯。」--「美國社會學學會」(American Sociology Association)前主席茹絲‧米爾克曼(Ruth Milkman)

  「針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罄竹批評,多有簡化且往往流於空洞;崔西‧麥克米蘭‧卡敦對『低級教育』鞭辟入裡的分析,更顯出眾。在川普(Trump)的行政團隊意欲讓美國的營利學院生存更加容易的當口,這本書提供的抗衡形式,最強而有力--鉅細靡遺地闡述出這個金額龐大之產業的由來與造成的影響。只要你對大學的高額學費、學生貸款、或是諸多社群周遭點滴消逝的希望感,感到灰心,那麼,你就需要讀讀這本書。」--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高等教育政策教授、《Paying the Price》作者莎拉‧古德里克拉伯(Sarah Goldrick-Rab)

  「麥克米蘭‧卡敦用無比熱忱、無礙辯才、還有數據資料,詳實記錄了我們對年輕人、高等教育、還有民主本身一步步造成的傷害。」--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未來倡議計畫」(Future Initiative)創辦人暨主持人、《Now You See It》一書作者凱西‧N‧大衛森(Cathy N. Davidson)

  「這本書針對美國「新」經濟環境下營利學院的角色,檢視得鞭辟入裡。以營利(或股東制)大專院校為討論主題的書,無能出其右。」--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經濟、公共政策與非裔美國研究教授威廉.A.達瑞帝(William A. Darity)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崔西‧麥克米蘭‧卡敦(Tressie McMillan Cottom)


  卡敦是一位美國作家、大學教授、以及社會學家。目前任教於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的她,是一名社會學助理教授,同時還是哈佛大學柏克曼‧克萊恩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Berkman Klei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 的副研究員。麥克米蘭‧卡敦出生於哈林(Harlem),在北卡羅萊納(North Carolina)的溫斯頓賽勒姆(Winston-Salem)和夏洛特郡(Charlotte)長大。她在公立傳統黑人大專學院(HBCU)之一的北卡羅萊納中央大學(North Carolina Central University)取得了英文和政治的學士學位。在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攻讀博士學位時,她同時也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貧窮研究中心」(Center for Poverty Research)擔任訪問研究員,還在微軟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的社群媒體綜合中心(Social Media Collective)實習。二○一五年,她以研究營利高等教育機構之正當性的博士論文,在埃默里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麥克米蘭‧卡敦大學還沒畢業,就在一家實務技術學院擔任註冊專員,這份工作啟發了她日後的研究與第一本著作《低級教育》。除了《低級教育》一書之外,她還著有《Thick: And Other Essays》,也身兼《營利大學和數位社會學》(For-Profit University and Digital Sociologies)一書的共同編輯。《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國家廣播電台(NPR)的訪談節目《Fresh Air》、《每日秀》(The Daily Show)、《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知名線上雜誌《Slate》、還有《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等媒體都曾專載過她的作品。平面媒體和電視媒體經常引述麥克米蘭‧卡敦為專攻美國高等教育與不平等論述的學界專家。二○一七年,麥克米蘭‧卡敦年榮獲「為社會女性發言之社會學者協會」(SWS)的「行動派女性主義獎」(Feminist Activism Award)。

譯者簡介    

沈聿德(Yuhder S. Odenkirchen)


  國立中央大學校友。研究所畢業後,在科技大學任教了十五年;任職期間,碰上台灣技職高教體系內各家公私立大專院校升格改制的浪潮,也歷經了少子化衝擊前後公私立大學面臨招生困境與經營轉型的普遍現象。之後離開教職,帶著狗兒子Kodomo的骨灰和一隻活蹦亂跳、名為沈子恩的流浪犬,搬到美國舊金山北灣區,結婚定居,適姓Odenkirchen。目前為自由譯者,從事口筆譯的工作。除了本書《低級教育》之外,還有《管書的意外人生:監獄圖書館員歷險記》、《新譯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少女心事解碼》、《校園對話》、《私房博物館》、《如何當一個比較快樂的爸媽》(預計2019年年底出版)等其他譯著。

 
 

目錄

譯序
簡介:教育福音
1. 「低級教育」的真相
2. 現在,我們談的是商機
3. 當備案計畫只有上帝
4. 當高等教育只帶來微薄收入
5. 該讚揚的就要讚揚
6. 學歷、工作、與新經濟
後記
 
致謝
方法論附註
附註
索引
 
 

譯序

  社會學家崔西‧麥克米蘭‧卡敦(Tressie McMillan Cottom)在《低級教育》(Lower Ed)這本書裡,娓娓道出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當中,美國高等教育制度下的營利學院產業,在新經濟中被私營企業化與金融化之後,催生出全國性的股東制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這些學校,創造出各種新的方法,協助廣大勞工追求學歷資格認證,表面上看似滿足了他們因應工作模式改變而不得不重新接受訓練的需求,實際上則是延續、甚至強化了勞工選讀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背後的各種不平等。這筆從不平等中榨取利潤的生意,利用了人人熟悉的教育福音概念,透過機構內部算計精密、設計細微的組織方式、人力安排、資源分配、以及廣告宣傳,猶如一張大網,打盡受到新經濟影響的每一個勞工;勞工必須自己承擔成本、扛下風險,不但失去了傳統社會契約的保障,還得背負著新經濟不斷複誦的創業型勞工精神,最後,也只能繼續在期待與現實間的這條高等教育之河,抱著助學金貸款等各種債務,載浮載沉。而讓人甚為不安的是,「低級教育」衝擊最大的,是最弱勢的人:窮人、近貧族、窮忙族、女性、有色人種、單親人士、或任何一個這些條件組合下的人。

  我曾在台灣的私立大學與科技大學任教十多年。對照自己在高教體系經歷與見識的各類現象,我發現,這本書描述的諸多現狀,都似曾相識。1990年代,台灣《大學法》修法之後,高等教育管制鬆綁;為了響應當時政府暢通升學管道、增加各類高等教育機構的改革方向,台灣的高等教育,快速膨脹擴張。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資料,在1990年代後期到2007年之間,技職學院(尤以私立為主)就增加了36所;有趣的是,《低級教育》一書提到美國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快速擴張的時期,與台灣高等教育快速擴張的時期,不謀而合。即便台美雙邊的勞動市場條件與社會、教育環境多有不同,但這個時間上的巧合,足以驗證新經濟下高等教育的擴張,不只是某個地區的單一事件,而是影響廣及全球的一場意識形態革命:(私營化)高等教育擴張造成的文憑主義,告訴你我,當工作模式改變,個人必須不斷接受知∕技能優化的再訓練,以維持自己在勞動市場當中的聘僱價值。代表這種意識型態的新經濟勞動市場精神,成為人人必念的經;而抱著教育福音理想的我們發現,自己困在一種內在矛盾當中--本以大眾之利為目的而設立的高等教育,搖身一變,成了以個人之利為出發點的風險投資。

  在概念上,許多台灣私立(技職)大專院校的運作方式與人員編配,也跟本書當中美國營利學院的組織運作狀況,頗為類似,只不過,礙於學生市場規模、法令規範條件、與機構資源分配等等因素,執行效果大有差別。

  在實際運作上,當美國的大型股東制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關起門來做市場研究,幾乎只將盈利花在發展更有效的招生策略與人員招選、註冊流程、以及彈性多元的課程規劃時,許多台灣的大專院校,也早就開始以企業經營的概念,企圖在少子化造成的萎縮市場中謀生路。結果,本為教育經營之重要資產的教師與研究人員,被當成無效成本,部分教師們必須投入招生與行政工作、有的則是要培養第二專長,以延續自己的聘僱價值;本為高等教育與產業趨勢參考的就職安置資料,成了一個辦學績效的緊箍咒,左右著經費的補助與配置;本為評估機構(尤其是私立學校)辦學表現的內部與外部評鑑,變成機構得以對內降低成本的手段,而且還是對外套交情、搞裙帶關係的權力交構戰;本為學生能力參考指標的各項證照,先被奉為招生宣傳的重要數據,之後又被種種認證機構當成盈利工具,而繳付報名費用的學生,卻無法確認手中的「資格認證」,能否保障勞動市場回報,何況,這些為數不少的雜支,還不包含在學生貸款之內。

  這些,只是冰山一角的現象。就如同作者藉著這本書,首要之務,也是提出新經濟中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的擴張現象,接著再探索背後的脈絡、以及影響廣及全面的制度問題。然而,她也承認,即便社會學家的分析能力再好,也只能盡力耙梳說明數據資料與訪談結果未能直接呈現的脈絡原因;解決問題靠的不只是分析能力,而是籌謀規劃足以改變制度的社會運動與政策法令,保障遭致剝削的受迫人民。雖然相較於美國而言,台灣的大學學費便宜許多;但近年來,因為開放了中低收入戶學生申貸生活費貸款,因此,與學雜費貸款合併計算後,大學學貸的單筆申貸金額逐年攀高。換句話說,作者提到的債務相對論,也真實存在於台灣社會--對於一無所有或是幾乎沒有財產的人來說,外人看來不算大的負債金額,可能都是每一個世代累積劣勢的起始點。

  當教育不再是「良心事業」,而是「營利企業」,當「知∕技能再訓練」與「文憑」成為各個勞工階級必備的勞動市場精神,當消逝的傳統社會契約被風險概念取代,當最窮的人成為最能榨取利潤的對象--也許我們該想想,台灣是不是早有一套自成風貌的「低級教育」呢。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742702
  • 叢書系列:Speculari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3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
|
2019/08/17
劇透警告
講低端私立營利性大學在美國近些年的情況。
有一點是必須事先明確的,美國私立大學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頂尖的私立大學全都是非營利性的。
這書討論的是私立營利性大學,通常是技校和野雞大學。
在這些收費高昂的學校裡取得學位,有用嗎?
這是書中的核心問題。
作者的看法是,沒用。
但是作者在書中沒拿出數據,因為營利性院校報出來的數據可能有很大水分,不少院校會專門拿出公關費用,讓公司僱用學生半年,以便達成就業率。
那麼是什麼樣的人會去讀這些學校呢?
學習困難的,單身媽媽,退伍軍人,少數族裔等通常被認為是弱勢群體的人。
由於美國的學生貸款政策,這些人能夠通過貸款繳納剛好劃在貸款上限的學費,要讀完一個學位就會負債累累。
全書數據是硬傷,作者只能拿出一些定性分析來支撐自己的結論,作者試圖通過自己的新經濟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但這理論並不完善。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