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五四運動百週年紀念版

  「震古鑠今」的新儒學大作,東西文化論爭的經典文本
  梁漱溟——中國最後一位大儒,
  堅守內心的文化自信,努力弘揚傳統價值的精華
  力求用固有的文化解決中國的問題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在五四運動中力抗全盤西化聲浪的大作,
  透過審視東西文化的發展和局限,
  重新評價儒家思想,影響了當代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梁漱溟,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大儒,他一輩子都挺立著文人的腰板,堅持對的事情,即使面對強權亦不退讓。五四時期,他不隨波逐流,力抗盲目的全盤西化主張,他堅守內心的文化自信,理出傳統文化的精要並努力推廣,以求用固有的文化解決中國的問題。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九二一年初版,距今已近百年,在當時的東西文化論戰中獨樹一幟,於今看來,其國學開創性和對中西文化的思考仍影響深遠。熊十力以「中流砥柱」來讚揚《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在五四時期的地位,牟宗三也讚嘆這是一部「深造自得之作」。

  梁漱溟力抗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的論調,穿透文化的表層,探究文化的根源,指出文化緣於生活,生活緣於人們的態度,而態度出於意欲。他說,由於意欲的不同,中國、印度和西方形成世界上三種不同的文化形態:西方文化是「竭盡全力去滿足欲求」;而中國文化是「遇到問題,強調隨遇而安,與欲求調和」;至於印度文化則是「因為欲求與現實有矛盾,便將兩者都鄙視,只強調宗教」,這便是他所稱的世界文化的三條路向,亦即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化多元性,有別於以往文化是沿一條路線分階段演進的說法。

  梁漱溟強調東方文化須在自信的基礎下,選擇學習有利於提升文化素質的知識,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盤西化。他將西方的非理性主義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相結合,對東西文化加以比較,極富開創性和啟發性。梁漱溟在本書中對於東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和分析,對後世影響甚深,並被視為現代新儒學的開山之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


  中國二十世紀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原名煥鼎,字壽銘,祖籍廣西桂林。1893年重陽生於北京,自幼即受半西化的教育。1906年,入北京順天中學。1912年,任《民國報》編輯、記者,參加同盟會。1917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1924年,辭去教職,聚徒講學於山東。1928年,提出改造社會的「鄉治」主張,翌年開辦河南村治學院,任教務長,後又主編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創立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以鄒平、荷澤為實驗縣,主講鄉村建設的理論與方案;兩年後,接任該院院長。抗日戰爭期間,為團結抗日而奔走,曾參加發動「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隨後赴香港創辦《光明報》;還先後在重慶、成都、桂林等地講學,而在重慶北碚主辦勉仁書院。1950年,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84年,中國文化書院成立於北京,出任院務委員會主席。1988年6月23日逝世。代表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目錄

自序
第三版自序
第八版自序


第一章 緒 論
一般人對這問題的意思
以為這問題還遠的不對
隨便持調和論的不對
以為無從研究的不對
我研究這問題的經過

第二章 如何是東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
我們所要求的答案
西方化問題的答案一
西方化問題的答案二
西方化問題的答案三
西方化問題的答案四
我求答案的方法
我對於西方化問題的答案
答案講明的第一步
西方化的科學色彩
西方化的德謨克拉西精神
結果西方化的面目如此

第三章 如何是東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下)
答案講明的第二步
客觀說法的未是
生活的說明
人生三種問題
人生的三路向
中國文化問題印度文化問題之答案的提出
答案講明的第三步
答案講明的第四步
西方人精神的剖看
中國文化的略說
印度文化的略說

第四章 西洋中國印度三方哲學之比觀
三方思想情勢簡表
現量比量直覺三作用之說明
西洋哲學之情勢
羅素的意思
柏格森的意思
印度哲學的情勢
佛教的形而上學方法
西洋印度兩方哲學之動機不同
宗教問題之研究
宗教是否必要之研究
宗教之真必要所在
宗教是否可能之研究
宗教的真可能所在
印度文明之所由產生
中國哲學之情勢
中國形而上學的大意
孔子對於生之讚美
孔子之不認定的態度
孔子之一任直覺
孔子所謂仁是什麼?
孔家性善的理
孔子之不計較利害的態度
《禮運》大同說之可疑
孔子生活之樂
孔子之宗教
試說從來的中國人生活
西洋人生哲學
三方生活之真解

第五章 世界未來之文化與我們今日應持的態度
我們推論未來文化的態度
事實的變遷
經濟改正之必要
因經濟改正而致文化變遷
見解的變遷
態度的變遷
倭鏗的態度
羅素的態度
社會主義之變遷
克魯泡特金的態度
泰戈爾的態度
對世界未來文化的推測
就生活三方面推說未來文化
一般對未來文化的誤看
世界文化三期重現說
我們現在應持的態度
我提出的態度
今日應再創講學之風
世界的態度

補遺
著者告白一
著者告白二
1980年著者跋記
附錄一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導言
附錄二 《人心與人生》自序
附錄三 我對人類心理認識前後轉變不同


 
 

自序

梁漱溟


  我這個人生性孤拙,原不能在現在的學問界去講學問──現在的學問界,不同東方式的學者可以閉戶自精、閉戶著書的,但我心裡又不自覺的總愛關心種種問題,縈回胸抱的思求他。自己很不願意輕率發言,而終久不住,不自禁的慨然有作──這也可以算西方式,因為西方式的學者略有所見,就自鳴一說,不尚深隱的。就現前這事而說,標出來的這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問題,可謂絕重大的問題,而我並未曾讀過專講文化的書。近來歐美人日本人對這問題的論文著作聽說書報雜誌上很多,亦未去搜取,偶然遇見一二,恐尚不足百分之一。至於談到西方哲學界的趨勢,我也未能搜羅什麼新出的書,見聞真是陋的很,論理哪有我發議論的地方!但我對這個問題卻實在縈回已久。大家未注意的時候,我早看到這個問題逼到眼前,直到現在當真逼來,急待取決,大家還是不顧,或敷衍搪塞過去便了。據我所見,歐美人、日本人、中國人論到這個問題的無一人能下解決,簡直說無人真瞭解「如何是西方化」、「如何是東方化」(本文有時以文化包哲學說,有時單提出說,此處包著說)。即我所未見的,我也敢下一個非常的武斷。歐美人其號稱通東方學的尚在隔膜的很,大約限於機會,不見得能瞭解東方化,所以不能下解決。日本人雖然是東方人,但據所已知的而推他,一樣的不瞭解東方化,雖或頗領納西方化,但亦只片面的瞭解,因此也不見得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至於中國人在兩文化的爭戰中,大多數都尚不瞭解西方化,少數瞭解的也只片面,又都於東方化主腦的佛化孔化雖是自家故物,也還不瞭解,無人能下解決似乎可以放言的。問題如此的重大迫切,而應付問題的人都如此不濟事,我這不能在現在學問界裡發言的人且姑妄言之了。

  這個問題的現狀

  這個問題自是世界的問題,歐美人、日本人、中國人都當研究解決的。而直逼得刀臨頭頂,火灼肌膚,呼吸之間就要身喪命傾的,卻獨在中國人。因為現在並不是兩文化對壘的激戰,實實在在是東方化存亡的問題。現在的世界東方化不是已經臨到絕地了麼?形勢如此,是用不著諱言的。請放眼一看,世界上哪一塊不是西方化的領土!凡秉用東方化的國民,若日本、暹羅、印度、安南、緬甸、高麗之類,不是改從西方化,便為西方化所強據。改了可以圖存,不改立就覆亡。東方化的唯一根據地的中國數十年來為這種大潮流所衝動,一天比一天緊迫,到現在已經撞進門來,而這為東方化浸潤最深的國民,不同凡眾,要他領納西方化大是不易。逼得急了,只肯截取一二,總不肯整個的承受。起初的時候,驚於火炮鐵甲之利、聲光化電之妙,想著不得不學他的。大約咸豐末同治初以迄光緒二十幾年,都是這個思想。大家試去檢看那個時候的名臣奏議、通人著述、書院文課、試場闈墨及一切號為時務書的無非是此。所以曾文正、李文忠的大施設就是上海製造局、馬尾的船廠、北洋的海軍,以為西洋所長、中國所短不過這些東西而已,但把他學來便了。曾不曉得這些東西有他的來歷(西方化),不是可以截蔓摘果就挪到自己家裡來的,而實與自家遺傳的教化(東方化)大有衝突之點,輕輕一改,已經失了故步。到甲午海軍覆沒,始又種下觀念變更的動機。慢慢覺悟得問題所爭尚不在此,把眼光挪到學術、教育、種種實業與政治制度上去,而尤歸本政治制度之改革,較前可以算得一大進步。大約光緒二十年以後到宣統末年民國初年都是這個思想。所以當時最盛的就是興學論、立憲論與革命論,而所有的大成績無過於廢科舉、辦學堂、日本留學、師範法政之盈千累萬,宣詔預備立憲,設資政院、諮議局,二十二省代表請開國會與辛亥革命成功。在大家心目中都以為但能如其所求,便不難接武日本、抗躋歐美,曾不留意這種制度(代議制度、民主制度)是什麼樣精神產生的,與這東方化夙養的國民是何等的鑿枘不入。並且不待遠求,就是他們那立憲家、革命家的頭腦,試去解剖他,仍舊什九東方式,並未領會到西方化是什麼東西(這種實例極多,容後細論)。八年以來鬧得天翻地覆,乃看出這種活剝生吞的改革的無功又且貽禍,而後曉得既不是什麼堅甲利兵的問題,也不是什麼政治制度的問題,實實在在是兩文化根本不同的問題,方始有人注意到改革思想,把西方化為根本的引入。這是最近一、二年的新傾向。差不多六十年功夫才漸漸尋到這個根本上來,把六十年支支節節的問題一齊揭過,直向咽喉處著刀,逼問到東方化的應存應廢。若以往事相例,六十年間西方化對於東方化已經是節節進逼、節節斬伐,到現在豈不是就要絕其根株了麼?這種形勢明明逼來,我們真無從閃避,要趕快謀應付之方。

  (一)倘然東方化與西方化果真不並立又無可通,到今日是要絕根株了,那我們須要自覺的如何徹底的改革,趕快應付上去,不要與東方化同歸於盡。

  (二)倘然東方化為西方化的壓迫不必慮,東方化卻要翻身的,那與今日的局面如何求其通,也須有真實的解決,積極的做去,不要做夢發呆卒致傾覆。

  (三)倘然東方化與西方化果有調和融通之道,那也一定不是現在這種「參用西法」可以算數的,須要趕快有個清楚明白的解決,好打開一條活路。

  總而言之,這種險惡的形勢想要模模糊糊混過去,是斷乎不行。乃不料逼到眼前的難關,大家竟自無人看見;偶然有人談到,總模模糊糊過去便了。上邊的三條道曾無人敢下決斷,決斷的中理不中理更無從說起了。古語說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真有那種情景。就論到什麼知識階級,也大多數都是身在兩文化的交戰中,而心目中全無這個問題,或是若有若無,置之不問。這種人知覺太鈍,所以無從感觸。其次便是能感覺西方化的壓迫而表示反對的,這所謂舊派,為數也不少,甚至於為東方化盲目的積極發揮的也有,便很希見。這統是數千年舊化的潛勢力,他們並非能看到這東西化的問題,而去作解答,不過一種反射運動罷了。又其次便是能感覺西方化的美點而力謀推行的,這所謂新派,為數不多,自是被世界西方化的潮流所鼓動。這般人在我看去有似受了藥力的興奮,也並非看到這東西文化的問題,有一番解決而後出之的。本來六十年的革新家都是不瞭解兩文化就作主張的,他那動作好似機械的,沒有自覺的,直到現在也未能有勝於前,而那舊派自然更是盲動。兩派亂撞起來,互相激宕,上那裡去覓解決!數十年來混戰不已,才弄得水深火熱,糜爛不堪,非等到由盲動入了自覺,留意到東西文化問題不能少解。非等到東西文化問題有個解決,豁開一條道路,不能有向上的生機。獨歎無人留意到此,可為奈何!我所看見的只有我朋友李守常對於這個題目曾略用一番心,就是他所作的《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現在我把他附在我的書後。他也是論而不斷,不過猜度著將來結果必然是兩文化的調和。至於兩文化如何調和,他不能說。似乎事業太大,俟諸未來的樣子。對於今日中國的國民,只勉勵大家竭力容受西洋動的文明以救濟靜的文明之窮。如此看來,他仍舊不認得題目,他把逼到眼前的題目看作未來的事業,而應付這險惡形勢的仍舊是空空洞洞的一句泛常話。以外研究這個問題的論文似乎還沒有,或者我耳目不周也未可知。我想我們要處理我們的生活,解決現實的問題,知識階級去研究而解決的,固然不能立時指導國民的趨向,但是知識階級對於問題若沒有個解決,那國民一定是無所措手足而亂投手足了!那就危險得很。李君於此說得頗好:

  苟不將靜止的精神根本的掃蕩,或將物質的生活一切屏絕,長此沉延在此矛盾現象中以為生活,其結果必蹈於自殺。蓋以半死不活之人駕飛行艇,使發昏帶醉之徒禦摩托車,人固死於艇車之下,艇車亦毀於其人之手。以英雄政治、賢人政治之理想施行民主政治,以肅靜無嘩、唯諾一致之心理希望代議政治,以萬世一系、一成不變之觀念運用自由憲法,其國之政治固以杌隍不寧,此種政治之妙用亦必毀於若而國中。總之,守靜的態度、持靜的觀念以臨動的生活,必至人身與器物、國家與制度都歸於粉碎,世間最可怖之事莫過於斯矣。

  我們作東方化的生活好幾千年了,現在引進許多的西方的生活樣法,卻又於東方化沒個解決,簡直無處措手,而生活這件事又不是可以暫擱一旁的,便胡亂的生活去,聽著「都歸粉碎」!這並非故作危詞,你看現在立憲制度在哪裡?中國國家有命幾何?所以我說這個問題於中國國民最急迫,呼吸之間就要身喪命傾的。

  這個問題的真際

  現在的世界東方化不是已經臨到絕地了麼?形勢如此,是用不著諱言的,卻無人爽爽快快的說這句話。即如李君說東洋文明的短處大約有數端,頭一端便是「厭世的人生觀不適於宇宙進化之理」,已把印度化一筆勾銷。又說須要把靜止的精神根本掃蕩,而李君所以詮釋東方文明的就是「靜的文明」四字,那麼與根本掃蕩東方文明何異?李君卻還要說「東西文明互有短長,不宜妄為軒輊」,豈不太客套了麼?現在的新思想雖不像李君這樣的謙和,也都不吐露東方化就要滅絕的一句話。然而你看他的議論,哪一點不是東方化要滅絕的意向呢?這種意向是他比從前的時務家維新家的長處。從前維新家的頭腦是中西合璧的,是矛盾不通的,東方化就容留下了。現在新思想家很能領會西方化──這也因為問題漸漸問到文化的原故──他的主張要一貫的、要徹底的,哪裡能容東方化呢?所以西化輸入多少年都沒人主張孔化的應廢。到陳君獨秀才大聲的說道:

  倘吾人以中國之法、孔子之道足以組織吾之國家,支配吾之社會,使適於今日世界之生存,則凡十餘年來之變法維新、流血革命、設國會、改法律及一切新政治、新教育無一非多事,應悉廢罷。萬一欲建設新國家、新社會,則對於此新國家、新社會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徹底之覺悟,勇猛之決心,否則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東方化的兩大文化,一是印度化,一是中國化,此外無可數的。試問印度化是可以在現在的世界行得去的麼?中國化是可以推行於現在世界的麼?倘若這兩種東西定絕於世界,那東方化不是絕了是什麼!或說東方化的政治制度及社會一面的種種東西同其物質生活,今世已不能適用,是要廢絕的,至於講到精神一面是他的長處,不致同廢。這個話是大多數人心裡有的。我要反問一句:現在不是已經由物質生活政治制度的問題看到根本的文化問題了麼?現在的爭點不是在根本的思想麼?更明白的說,不就是哲學的問題麼?現在不是要改革思想,更新哲學麼?怎麼反倒說他講到精神生活一面又可以不廢呢?並且我們試看現在的哲學界的形勢,印度化的根本的印度哲學、中國化的根本的中國哲學,能擠上去爭個地位麼?恐怕沒有餘地以著此君呢!胡君適之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說:

  世界上的哲學大概可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又分印度、中國兩系。西支也分希臘、猶太兩系。初起的時候,這四系都可算獨立發生的。到漢以後猶太系加入希臘系,成了歐洲中古的哲學。印度系加入中國系,成了中國中古的哲學。到了近代印度系的勢力漸衰,儒家復起,遂產生了中國近世的哲學,歷宋、元、明、清直到如今。歐洲思想漸漸脫離猶太系的勢力,遂產生了歐洲的近古哲學。到了今日這兩大支的哲學互相接觸互相影響,五十年後一百年後或竟能發生一種世界的哲學也未可知。

  胡君這個話說的何等堂皇,與李君的「東西文明未可軒輊」正是一樣的好聽。然而我們去翻他書後邊所講的中國哲學如老子的、孔子的、墨子的、莊子的……倘然像他所講的那個樣子,除了供現代的大哲把玩解悶以外,可有這「兩大支哲學互相接觸互相影響發生一種世界哲學」的值價、身價、勢力麼?胡君的中世史、近世史還未編出,他於印度系哲學、宋明哲學怎樣講法我們固然不得而知,然而他的論調我略聞一二的,從他的論調推去,幾乎要疑這互相影響發生世界哲學的話是故相揶揄呢!大家都說現在的新思想家於固有的文化太不留餘地,其實我看是格外優容了。還有一層,大家要注意特別看清楚,比上邊所說的話都要緊的,就是東方化東方哲學是一成不變的,歷久如一的,所有幾千年後的文化還是幾千年前的文化,所有幾千年後的哲學還是幾千年前的哲學。一切今人所有都是古人之遺,一切後人所作都是古人之餘。你要問我東方化,我舉出答你的不但不是十九、二十世紀的東西,並不是十六、七、八世紀的東西,實實是西曆紀元以前的東西,如於印度舉佛陀,於中國舉孔子,離開這古化別無東方化。然則東方化就是個古化。西方化便不然。思想逐日的翻新、文化隨世闢創,你要問我西方化,我不但不能拿千年來的東西作答,並不能拿十八、九世紀的東西作答,直須把去年今年的東西告訴你才可,離了這今化不算西方化。然則西方化就是個今化。如此說來,東西文化實在就是古今文化,不能看做一東一西平列的。如果你說東方化在今日的世界還是不廢的,那就是承認古化能行於今,能行於未來。因為今日的世界已經孕藏著未來的世界,天天往未來那邊去發長,古化倘然能行於今,那就是不違逆這種發長的方向或叫做潮流。現在既不違逆這種發長的方向,自然未來是行得通的了。但是你能承認古化能行於今行於未來麼?你倘然是不承認的或是不敢承認,那你就可以直截了當斷言東方化的必廢必絕,不用吞吞吐吐模模糊糊。

  我上邊全都是說從世界大勢看去東方化是要廢絕的。那麼我這東西文化問題就此已經解決了麼?還沒有。我不過指示大家,請大家認明這個問題的真際。所謂東西文化問題的不是討論什麼東西文化的異同優劣,是問在這西方化的世界已經臨到絕地的東方化究竟廢絕不廢絕呢?但是所謂不廢絕,不是像現在的東方化在西方化的太陽沒有曬到的幽暗所在去偷生可以算作不廢絕的,須要從臨絕處開生機重新發展方可。所以這東方化廢絕不廢絕問題的真際就是問東方化能復興不能復興。能像西方化發展到世界上去不能,一種文化總有他那一種的思想做前驅,才見諸事實。東方化不知道能復興不能,如果能復興,自然得要東方哲學去復興他。然則這東西文化問題推得後來就要問東方哲學能復興不能?大家須要把問題看真切,不要亂發無當的議論。

  這個問題的解決將在何人

  其次有些相連的事我也附說幾句在此。就是李君的文內敘及美德加父的演說:「中國於人類進步已嘗有偉大之貢獻……今猶能捲土重來以為第二次之大貢獻於世界之進步乎?世間固尚未有一國民能於世界之進步為第二次偉大之貢獻者。」又加潘特〈文明之起源及其救濟〉的文中說:「指陳曾經極盛時代民族中文明疾病之路徑,謂此等文明之疾病大抵皆有其相同之預兆時期,寖假而達於最高之度,寖假而貽其民族以永世削弱之運焉,世界史中尚未見有回春復活之民族重為世界之強國也。」李君對以極承認中國民族今後之問題實為復活與否之問題,而「深信中國民族可以復活,可以於世界的文明為第二次之大貢獻」。記得黃君郛著的〈歐戰之教訓與中國之將來〉說:「世界文明發達最早者莫如吾國。今日世界列強既公認文明為一種勢力之代表,則最初勢力之出動實為吾國。唯當時航海之術未昌,故其出動方向不向東而向西。自張騫、班超通西域,吾國秦漢以前之文明遂越帕米爾高原以西,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均於該時流入歐洲。自成吉思汗席捲歐陸,吾國秦漢以後之文明如火藥如鳥槍等利器又流入歐洲。歐洲歷史最初有希臘雅典之富強,其次有羅馬之強盛,再其次則有西班牙常勝軍之出現,蓋其力皆逐步西進也。同時此勢力延及西北以促荷蘭之海外發展,而拿門豆人種亦於此時越海以達英倫。其後英國以新舊教徒之衝突,新教徒不勝舊教徒之壓迫相率渡大西洋,上陸於北美之鮑斯頓而自闢新天地。至糖茶兩稅之問題起,於是華盛頓遂抗英而獨立。然其初不過密西西比河以東十三州而已,嗣後逐漸西進,不數十年竟達太平洋岸之三藩市。復又合併檀香山,占領菲律賓。在此時期中更派培理提督(按事在一八五四年。又朝鮮之開放亦出於美人,事在一八八二年)率艦砲擊浦賀港以求開國通商,而日本鎖國政策之迷夢為其喚醒。從此發憤圖雄,三十年維新之功,國力逐漸膨脹。欲西進以窺朝鮮,釀成甲午中日之役。其時吾國午睡正酣,受此一挫遂亦力求自振,禁纏足,戒鴉片,廢八股,編練新軍,考察憲政。今雖風雨飄搖國基未固,而數千年前出動之一勢力已繞地球而歸還故鄉。第一周之運動已終,第二周之運動必然開始。果爾,則吾國中興之運其至矣。……蓋戰後之中國非中興即絕滅二途而已矣。」新近美國杜威博士在北京的演說也說:「現在東方舊文化帶些新文化回到老家,所以二十世紀可以算是文化繞地球旅行一周的時候。現在文化的新問題不是往前走去環繞地球的問題,是東西文化怎樣互相接近、怎樣互相影響的問題。」李君文後翻譯的日本北聆吉教授所作《論東西文化之融合》也說東西文化融和之必要,而以為具備成就這樁事業資格的,在歐為德國國民,在亞為日本國民。他說:「世間固有之文化,大抵因其民族之特質與其被置之境遇多少皆有所偏局。必有民族焉,於是等文化不認其中之一為絕對,而悉攝容之與以一定之位置與關係,始具產生新文化之資格。若爾民族於歐則有德意志,於亞則有日本。德人之天才不再能別創新文化之要素,而在能綜合從來一切之文化的要素,日本人之天才亦正在此處。」這幾家的話裡邊約有幾個問題:

  (一)現在是不是東西文化互相影響彼此融合的問題?
  (二)這樁文化融合的事業將成就於那個民族?
  (三)今後的中國民族是不是復活的問題?
  (四)這中國民族的復活是否可望?

  在第一個問題幾家的意向都傾向在融合論。然而我細看他們對於東方化的講法,我總尋不著他們以什麼見地把東方化抬到與西方化互相影響彼此融合的地位與那融合之道在哪裡。我並且武斷,假使我當面請問他們,他們除了幾句空空洞洞的話外,也沒得可說。所以現在是不是東西文化融合的問題未必這樣容易的出口,這個問題屬在本書的大問題內,此處且不必談。第二個問題在大家的意向不一。有不專屬望一個民族,以為在世界大眾的,有以為在中國國民的,有以為在德國國民與日本國民的。這本來不必去研究,不過我臆度著應當在中國國民。並不是說什麼天才獨勝,大凡一個問題的解決總在那急需解決的人。因為一切事情都是應於要求才成的,不可不知這東西化的問題雖是世界的問題,我已經說過實在是專成了東方化興亡的問題,直向著東方人逼討個解決之道。西方並沒有這樣的需要,那麼這樁事是應當成於東方人而不在西方了。東方人裡邊,為文化發源地的有中國人同印度人,此外便是善於摹取文化的日本人,其餘大約無可數。現在的印度以東化國民受統治於西化國民,兩化相接十分緊湊,應當生出一種解決。只是事實上有種種缺憾不能成功。頭一樣是印度化與西方化太相違遠了,無法覓解決。第二樣是佛化在印度差不多已絕,所餘的印度化都沒有很高價值。第三樣是印度化沒有孔化這樣東西。第二、第三合說就是印度現在竟沒有東方化可說,拿什麼去解決?三樣之中有一樣便不能說到融合東西化,何況三樣俱備呢?還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問題在印度國民差不多是不解決之解決,沒有那迫切的要求了。一個民族因圖他的生活才有文化,假使他這民族已受統治於一個別的民族,差不多「圖他的生活」這樁事由別人代謀了,他自己的文化適不適全然不覺知得,哪裡還有應於要求而產生的文化呢?可惜我不及到印度去看看,我想他們一定是受西化的受西化,守舊化的守舊化,盡可自行其是,兩不相干。所以至今不聞有於東西思想開一條道路的哲學出來,將來怕也是無望的。至於日本人,誠如北聆吉氏所說性質無所偏局,卻有採用兩方文化的才能。但是我們所為致疑的就是在此。他以東化國民採用西化而不感受兩文化的衝突,不須待什麼調和融通已經在那裡兩化並用,是不是天資淺薄於兩文化都未領會到呢?不感受兩文化衝突的痛苦,不須待什麼調和融通已經兩化並用,他還有所謂應於要求而解決的事業麼?你看我們所謂被逼無路的他竟同局外人了呢!幾十年沒成就的而誇說後此可以成就,我不甚相信(此處對於日本的批評須參看後面論東方化處方更明白)。現在偏偏留得一個中國國民既沒有像日本那樣善於摹取別家文化,登了日進無疆之途,東西化問題竟成了不急之務,又不像印度那樣統治於西化國民之下成了不解決之解決,卻要他自己去應付這危險迫切的形勢,去圖他的生活。我想但使中國民族不至絕亡,他一定會對於這新化、故化有一番解決,有一番成就。又恰好這東方化的中堅,孔化是本地出產,佛化是為他獨得。倘然東方化不值一錢固不必論,萬一有些參酌之處,那材料不於中國而誰求。材料齊備,問題逼來,似乎應當有成,這是我的觀察。至於果真有望與否卻不敢斷言。舉目一看,東西文化接觸多少年,到今日西方學術思想輸入的幾何?固有的東方學術思想發揮者何人?能不令人氣短心灰!難道那上海書店裡幾本教科書也可以代表西學?那《國難雜誌》同什麼古文家的大札也可以算做東方思想麼?真遺笑天下了!尤其可驚的我們所謂迫切的問題,中國國民並沒有看到,然則所設想中國國民應有的要求,中國國民自己竟沒有這樣要求,除橫衝直撞的新思想家就是不知死活的舊頭腦,所謂應於要求的解決何從希望呢?這真是不能不令人傷歎的了。第三個問題今後的中國民族一定是復活不復活的問題,大家意思相同,沒有可說的。第四個問題李君深信中國國民的復活,我卻不知道他何所見而敢說這句話。據我看去加潘特的話所謂「永世削弱」有些難免。因為中國國民受東方化的病太深,簡直不會營現代的生活,不能與日本相比,日本人居然會學著營現代的生活有他的原故,容我後邊論東方化再講。你要教他會營現代的生活非切實有一番文化運動辟造文化不可。那要看大家努力不努力。工程很大,前途希望不得而知,我且盡我一點薄力罷了。

  這篇文字氣味惡劣的很,簡直要不得,當時自己不覺。去年暑假後開學那天,恰逢杜威博士有「我們大學應當為新化、故化做媒」的演說,聽了歡喜,當日便匆匆抄與蔡先生入《大學月刊》。後來感於李守常先生幾句話(贈四川某報之文,大意謂近來新文學裡充滿嫉忌、輕薄、憍慢、傲狠種種氣味,實在危險。我此文用白話,因預擬三種書是相連的,唯識既要白話所以都用白話,其實我並非要做新文學的文字,且實在不會做,但李君的話我很感動),提醒我,連忙索回,決意毀稿另做。不料仍復在這裡發表出來,真非我本意。這做於六、七月間,其中的意思在當時尚少有人說,文化運動四字當時自疑杜撰,今才六個月功夫竟成腐語濫套。總算社會的猛晉,可為歡喜。雖只是片面的發展(新化輸入),似乎也非由此不能把故化真面目開發出來呢。
 
漱溟附記

自序

  這是我今年八月在山東濟南省教育會會場的講演,經羅君莘田替我記錄出來,又參酌去年在北京大學講時陳君仲瑜的紀錄而編成的。現在拿它出版,我特說幾句話在後面。

  在別人總以為我是好談學問,總以為我是在這裡著書立說,其實在我並不好談學問,並沒在這裡著書立說,我只是說我想要說的話。我這個人本來很笨,很呆,對於事情總愛靠實,總好認真,就從這樣沾滯的脾氣而有這篇東西出來。我自從會用心思的年齡起,就愛尋求一條準道理,最怕聽「無可無不可」這句話,所以對於事事都自己有一點主見,而自己的生活行事都牢牢的把定著一條線去走。因為這樣,我雖不講學問,卻是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被我收來,加過一番心思,成了自己的思想。自己愈認真,從外面收來的東西就愈多,思想就一步一步的變,愈收愈多,愈來愈變,不能自休,就成今日這樣子。我自始不曉得什麼叫哲學而要去講它,是待我這樣做過後,旁人告訴我說,你講的這是哲學,然後我才曉得。我的思想的變遷,我很願意說出來給大家聽,不過此次來不及,打算到明年三十歲作一篇〈三十自述〉再去說。此刻先把變遷到現在的一步發表出來,就是這本書。我要做我自己的生活,我自己的性情不許我沒有為我生活作主的思想;有了思想,就喜歡對人家講;尋得一個生活,就願意也把他貢獻給別人!這便是我不要談學問而結果談到學問,我不是著書立說而是說我想要說的話的緣故。大家如果拿學問家的著述來看我,那就錯了,因我實不配談學問;大家如果肯虛心領取我的誠意,就請撇開一切,單就自己所要做的生活下一番酌量。

  還有,此刻我自己的態度要就此宣布一下。我從二十歲以後,思想折入佛家一路,一直走下去,萬牛莫挽,但現在則已變。這個變是今年三四月間的事,我從那時決定擱置向來要做佛家生活的念頭,而來做孔家的生活。何以有此變?也要待〈三十自述〉裡才說得清。此刻先說明所以致變之一端。現在這書裡反對大家做佛家生活。主張大家做孔家生活的結論,原是三四年來早經決定,卻是我自己生活的改變,只是今年的事,所以我自己不認做思想改變,因為實在是前後一樣的,只不過掉換過一個生活。我以前雖反對大家做佛家生活,卻是自己還要做佛家生活,因為我反對佛家生活,是我研究東西文化問題替中國人設想應有的結論,而我始終認只有佛家生活是對的,只有佛家生活是我心裡願意做的,我不願意舍掉他而屈從大家去做旁的生活。到現在我決然捨掉從來的心願了。我不容我看著周圍種種情形而不顧。——周圍種種情形都是叫我不要做佛家生活的。一出房門,看見街上的情形,會到朋友,聽見各處的情形,在在觸動了我研究文化問題的結論,讓我不能不憤然的反對佛家生活的流行,而聯想到我自己,又總沒有遇到一個人同意於我的見解,即或有,也沒有如我這樣的真知灼見,所以反對佛教推行這件事,只有我自己來做。這是迫得我捨掉自己要做的佛家生活的緣故。我又看著西洋人可憐,他們當此物質的疲敝,要想得精神的恢復,而他們所謂精神又不過是希伯來那點東西,左衝右突,不出此圈,真是所謂未聞大道,我不應當導他們於孔子這一條路來嗎!我又看見中國人蹈襲西方的淺薄,或亂七八糟,弄那不對的佛學,粗惡的同善社,以及到處流行種種怪秘的東西,東覓西求,都可見其人生的無著落,我不應當導他們於至好至美的孔子路上來嗎!無論西洋人從來生活的猥瑣狹劣,東方人的荒謬糊塗,都一言以蔽之,可以說他們都未曾嘗過人生的真味,我不應當把我看到的孔子人生貢獻給他們嗎!然而西洋人無從尋得孔子,是不必論的;乃至今天的中國,西學有人提倡,佛學有人提倡,只有談到孔子羞澀不能出口,也是一樣無從為人曉得。孔子之真若非我出頭倡導,可有那個出頭?這是迫得我自己來做孔家生活的緣故。

  我在這書裡因為要說出我自己的意思,不得不批評旁人的話,雖於師友,無所避忌。我雖批評旁人的話,卻是除康南海外,其餘的人我都極尊重。並且希望指摘我的錯誤,如我指摘別人那樣,因為我自己曉得沒有學問,無論那樣都沒有深的研究,而要想說話,不能不談到兩句,所以最好是替我指摘出來,免得輾轉訛誤。我沒出國門一步,西文又不好,我只能從我所僅有的求學機會而竭盡了我的能力,對於這個大問題,我所可貢獻於世者止此,此外則將希望於大家了。

  又我在這書裡,關於佛教所說的話,自知偏於一邊而有一邊沒有說。又我好說唯識,而於唯識實未深澈,並且自出意見,改動舊說。所以在我未十分信得過自己的時候,我請大家若求真佛教、真唯實,不必以我的話為準據,最好去問南京的歐陽竟無先生。我只承認歐陽先生的佛教是佛教,歐陽先生的佛學是佛學,別的人我都不承認,還有歐陽先生的弟子呂秋逸先生,歐陽先生的朋友梅擷芸先生也都比我可靠。我並不全信他們的話,但我覺得大家此刻則寧信他們莫信我,這是我要聲明的。

  古人作書都把序放在書後,我並不要依照古人,但我因為這些話要在看過全書後才看得明白,所以也把序放在書後。  
 
中華民國十年十月二十二日 漱溟口說 陳政記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532050
  • 叢書系列:OPEN 2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2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二章如何是東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
 
我們所要求的答案

 
我們現在平靜的對於東西文化下一種觀察,究竟什麼是東方化,什麼是西方化呢?純以好知的心理去研究他們各自的樣子。這其間第一先來考究西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但是我們假如拿此問題問人,大家倉卒之間一定答不出來;或者答的時候列舉許多西方的政治制度、社會風尚、學術思想等等。無奈此種列舉很難周備,即使周備,而所舉的愈多,愈沒有一個明瞭正確的「西方化」觀念。因為我們所問的,要求把許多說不盡的西方化歸縮到一句兩句話,可以表得出他來。使那許多東西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一個東西,躍然於我們的心目中,才算是將我們的問題答對了。像這一種的答對固然很難,但是不如此答對即不能算數。凡是能照這樣答對的,我們都可以拿來看;此種答案求其合格很難,但是無論什麼人的心目中,總都有他自己的意思。我記得王壬秋先生在《中國學報》的序裡批評西方化說「工商之為耳」,我們姑且不論他的話對不對,而在他是用一句話表出以為西方化不過如此。同光之間曾文正、李文忠等對於西方化所看到的,他們雖然沒說出口來,而他們心目中的西方化觀念,即在堅甲利兵之一點。光宣間的一般人心目中專認得政治制度一點,以為是即西方化。他們這些觀察無論眼光對不對,而都算是對於我們問題的答案。大體說來自然不周洽不明白確切,而各人的意思都有一點對,可以供我們參考;無論如何不對,都是我們最合格、最對的西方化觀念的一個影子。我們不要笑他們的不對,我們試翻過來看的時候,究竟有哪一個人說的對呢?我實在沒有看見哪一個人說的對!照我看來,東西的學者、教授,對於西方化的觀察,實在也不見得怎麼樣高明,也同王壬秋先生差不到哪裡去!我現在將我所看見他們對於西方化的答案一一加以批評;因為我們指明別人的不對,才能看見我們自己的答案之所以對!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