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願意學習的父母,是孩子幸福的一道光
我在看這本書的感覺,跟我最近在追一部戲《認識的妻子》的感觸非常像,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讓許多父母知道,經營幸福家庭、美好的親子關係,「找回初心」最重要的,真的就像徐瑜亭老師書中說的一樣。
曾經有一個母親,淚流滿面地對我說:「我真的很無力,不知道怎麼教這個小孩,他每一天都要我吼,不會主動去做該做的事,我不想用打的,而且每次打完了,我都非常後悔,覺得我自己為何會變成這樣!」聽完,我問媽媽:「妳都是為了什麼事而打他呢?」媽媽說:「功課拖到睡覺時間,還沒做完;叫他收拾自己的書包還頂嘴……」我說:「我很能了解那種教不動的心情,但是,功課拖拉慢可能是這孩子的時間計劃能力不足;對大人頂嘴的行為,則可能是在保護自己。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看到孩子的心。在教孩子之前,大人最該靜下心來,整理自己的情緒,才能好好的對話。
看完這本書,最令我敬佩的是,書中完整地剖析孩子的心聲,也解讀了許多母親的心情。徐瑜亭老師雖然是兒童發展專家,但她仍用母親的角度,去同理更多母親育兒的困難,好多章節都能深入教養現場:「大手牽小手,教養慢慢來」、「正面看待問題,積極找方法」、「看見孩子的困境」、「尊重孩子的差異」……看完這些文字,篇篇都震懾我的心,也深深地感動著我。
養育孩子的初心,從來都不該是要把孩子訓練成一個多麼成功的人,而是該幫助孩子找到他的路,找到他的幸福人生。父母不可能一輩子牽著孩子走,但父母是那一道照亮孩子人生的光;願意改變跟學習的父母,他的孩子就有更幸福的人生。
西方諺語有這麼一句話“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意思是,養育一個孩子,沒這麼簡單,需要眾人的努力。徐瑜亭老師這本書,每一章都有很具體的教養方法,很深厚的發展學基礎,每一句話都有讓父母省思的道理,讓你不用花費眾人之力,就可以教出好孩子。更重要的是,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找出教養的盲點。我誠摯推薦這本結合育兒經驗、發展學、心理學、教育學的《從心學教養》,給世上所有深愛孩子的好爸媽。
王宏哲/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教育中心執行長
推薦序
徐老師是個孩子王!
徐老師是個孩子王。我不知道她是從很久以前就是個孩子王,抑或是生了兩個兒子,變成名副其實「純男舍舍監」之後,才砥礪出現在的模樣。我曾經仔細觀察,她如何與陌生孩子拉近距離,想偷學幾招;沒想到,他對各種不同性格的孩子,使用的策略都不一樣!
面對害羞內向的孩子,首先她會先露出招牌「徐式笑容」,當作示好的破冰動作。但兩人眼神接觸僅僅一秒鐘,徐老師會立刻將目光轉向團體,故做輕鬆地做別的事,不讓孩子感受到任何壓力。接下來,徐老師會不斷地用眼光的餘角試探孩子,甚至在擦身而過時,偷摸幾下孩子的背部,對孩子做出無聲的邀請:「一起來玩吧」?就這樣慢慢順藤摸瓜,害羞的孩子內心看似準備好了,徐老師便適時牽起小手,一起融入團體遊戲當中,孩子也展現不同於一開始的害羞表情,露出燦爛的笑容!
但如果碰到人來瘋的孩子,徐老師卻會使出一百八十度完全不同的招式。她眼睛大剌剌的直視這些調皮鬼,「欸」來「阿」去的跟孩子們稱兄道弟,蹲下來跟彼此勾肩搭背。最厲害的是,她每一分鐘都可以說出稱讚孩子的話,讓這些平常老是被罵搗蛋鬼的小孩,彷彿遇到此生的知己一般。面對這些孩子,徐老師三不五時就會對他們下挑戰指令:「看誰能完成這個」、「我們來比賽那個」,在一起的時間永遠沒有冷場,笑聲不絕於耳。
徐老師為什麼這麼有本事?我看了本書第二章的標題「每個孩子背後都是一個大故事──認識九大天生氣質,看懂孩子的行為模式」,才恍然大悟!這九種氣質包括:活動量、規律性、注意力分散度、趨避性、適應度、堅持度、反應閾、反應強度與情緒本質,套用在每一個不同的孩子身上,造就了多元的兒童性格。原來「孩子王」的稱號名不虛傳,是因為在徐老師多年專業領域的經驗中,早已駕輕就熟於不同氣質、不同個性孩子的相處模式,也因為她願意「理解孩子的內心」,才能順利的「成為孩子的朋友」。
上帝創造每個孩子,都放了一顆獨一無二的心思在那小腦袋中;孩子並不完全是父母的翻版,更不應該被拿來與其他孩子做比較。徐老師的書名《從心學教養》下得好:教養不像在庭園中修枝剪樹,更不同於訓練家犬看門,教養是一場無止境的探索,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努力成為孩子的供應者、保護者與陪伴者。唯有當父母願意拋開育兒的刻板印象,願意《從心學教養》,生養孩子才會成為一件美好、幸福與豐富的人生經驗!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前言
孩子在演化,爸媽要跟著進化
二○○二年,我開始在國中小及幼兒園進行巡迴諮詢,當時的學校老師很積極學習如何幫助特殊兒童在校的生活和適應。其中有些老師在我到校服務時,會拜託我幫忙看一下班上有狀況的孩子,而我當然樂意給予老師一些教學上的建議。
漸漸地,這些「有狀況」的孩子在班級中愈來愈多;老師們很納悶,為何這些聰明的孩子愈來愈坐不住、老是分心拉不回來,更時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同學相處衝突不斷。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明顯感受台灣的孩子正演化成新的世代,而家長的教養能力似乎沒有跟著成長,還停留在過去那個「分數至上、孩子就是要聽大人的話」的觀念。
◎孩子的言行反映爸媽的教養態度
這也難怪,從未上過父母課的大人在成為爸媽後,開始焦慮地四處尋找方法來「解決」孩子的各種問題──有時候奏效,爸媽鬆了口氣;多數時候是行不通的,爸媽失敗挫折、孩子情緒反彈,親子間產生衝突,彼此關係盪到谷底。大人似乎把教養孩子視為解數學習題,拚命找公式套用在孩子身上,卻根本沒仔細看題目:孩子怎麼了?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於是我開始四處演講,無論是國小、幼兒園、保母系統,或公家、私人單位,抑或家長揪團,不管對象是家長、老師、保母或專業人員,我努力想讓更多大人們從「心」認識眼前這些聰明卻很難教的孩子──我相信,只要能翻轉一位家長看待孩子的態度,台灣就多了一兩位被賞識的孩子;只要能翻轉一位老師的教育方式,台灣就多了二十位被看重的孩子。
不過,我也體認到,孩子種種行為與狀態,其實反映著爸媽的教養態度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這些年與家長做諮詢會談,我發現許多爸媽會互相指責對方育兒的失職,或家庭成員間因孩子而有衝突爭執,讓我著實心疼孩子的處境和大人間的情感耗損,畢竟教養的不一致或衝突,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而導致更多行為心理或適應問題。唯有爸媽成為彼此的教養夥伴,共同討論擬定教養方向、相互提醒和打氣,才能灌溉給孩子最多的愛和祝福。
◎不必完美,成為愈來愈好的大人
為了幫助更多在教養路上徬徨困惑、想改變現況且愈來愈好的大人,我將十幾年來陪伴無數孩子和父母成長的互動歷程,結合本身職能治療專業及現代醫學科學教養觀念,以及陪伴兩犬一路走來的實戰經驗,整理成這本書。
本書從孩子的天生氣質、各領域發展、手足相處、不同年齡常見疑難雜症等各種角度著手,幫助大人們學習觀察、用心賞識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再者,透過介紹分齡的促進發展遊戲,來協助大人們成為孩子最喜愛的陪伴者,進一步創造屬於親子之間的美好回憶;最後,我分享自己和多位媽媽在育兒路上的心路歷程,從過來人角度寫下「給從前的自己一些話」,給在教養過程曾經懷疑、沮喪、生氣、自責的妳,一些溫暖能量,幫助妳找回那顆愛孩子的初心──我們不必是最完美的大人,但要一起努力成為愈來愈好的大人。
期待這本書能幫助各位與另一半及家人做有效的溝通,一起和孩子學習成長,共同珍惜陪伴的時光。
成為媽媽之後,開始學習怎麼當媽
十多年前從醫學院畢業後,我開始從事兒童領域工作。當時的我,認為孩子的發展都按照教科書的里程碑走,所以每見到一個孩子,便會在腦袋裡進行「評估」,看看有無落後情形。就這樣,工作上遇到的孩子們,我每每都會用標準化評量表來找出其不足之處,想盡辦法在短暫的治療時間內提升孩子的能力,甚至設計居家活動,讓父母能在家陪孩子一起練習。
當父母願意配合、共同為孩子的成長來努力,孩子的明顯進步成了我最強大的成就感來源;相反地,若父母的動機及配合度較低,孩子的表現停滯、甚至退步,也不免讓我百般無奈。雖然不清楚這些孩子的家庭情況,但依舊期許自己能幫助大人看見孩子的成長。
◎踏上「活生生」真實版育兒之路
當我懷上老大海寶時,仍繼續臨床的小兒職能治療工作到預產期前幾天,每天帶著肚子裡的海寶跟肚子外的大寶們玩耍,因此海寶的胎教音樂,是肚皮外面我和小哥哥小姊姊們講話及遊戲的聲音。
實在等不及要和海寶見面的我,在孕期四十週又一天的早上吞下催生藥,花了五個小時把海寶擠出來,婦產科醫師和護理師都誇我是匹黑馬,第一胎生產如此有效率!然而,我根本笑不出來,因為生產結束才是痛苦的開始。插導尿管、脹奶、擠奶、塞奶,甚至乳腺炎,產婦最不想碰到的所有情況都發生在我身上──當時我的憂鬱程度可想而知。好在海寶是個典型的天使寶寶,規律性很高的他,在滿月後便可連續睡上六個小時,降低了我這個新手媽媽的焦慮,也展開了我的育兒之路。
看著教科書上的兒童發展活生生在我面前進行,真是件奇妙的事!我全心全意觀察海寶的一言一行,陪伴他探索家中每一個角落,而海寶也用最真誠熱情的笑容和擁抱回應我的愛。但,生活並不總是如此美好,海寶會厭奶、會把副食品吐出來、會故意做一些挑戰大人的動作;隨著年紀增長,海寶更愈來愈有自己的想法,不如他意時,甚至會尖叫、大哭、躺地板……此時我才開始明瞭體會,養育孩子遠遠超過教科書上所寫的內容。
如何在日常瑣事中保有好心情來陪伴孩子,是媽媽們最困難的課題;這樣的親身經歷,讓我在後來的日子面對家長時,更能同理爸媽的處境和心情。
◎家有兩寶大不同,另一場育兒挑戰
小寶出生時,海寶剛好兩歲,我天真地以為有第一胎的經驗,養兩個孩子應該不會有困難。事實證明,這想法真是荒謬至極啊!
不同於海寶哥的高規律性,小寶弟從小便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傢伙。何時要睡、何時要喝奶,並沒有規律的時間,加上下唇總是內收,以至小寶無法用正確姿勢含乳,每次親餵都讓我痛到想放棄,光是親餵母乳這件事就讓我挫敗無比。
而坐完月子回到家,更是苦難的開始。
半夜至少討奶兩次的小寶,是個高口腔需求的孩子,直到兩歲才逐漸能一覺到天亮;光是睡覺這件事,就讓我充分意識到小寶是不同於海寶哥的孩子。
至於海寶哥,在小寶回家後,也開始出現一些退化吃醋行為,所幸情況並不嚴重,也還算是相安無事。直到小寶開始會爬會走路、去拿哥哥的玩具……世界大戰正式宣告開始!
每天我得處理兩人的糾紛、先後或同時來討抱討愛、拎著兩犬外出放風、吃飯喝奶洗澡睡覺,說不累、不心煩是騙人的。
除了手足相處,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兩寶的個體差異。同星座的兩寶,有著完全不同的先天氣質:海寶活動量中等、小寶活動量較大;海寶堅持度偏高、小寶是低堅持度;海寶注意力不易分散、小寶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同樣進行親子共讀這件事,海寶在未滿一歲時便會主動拿書看,而小寶老是邊跑邊聽故事,直到兩歲半才自己選書並坐下來看。
這才明瞭,同一間工廠製造的孩子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而適用在老大的教養方法卻可能被老二推翻……該如何兼顧兩寶的發展和需求,真是爸媽最大的考驗。
◎育兒時光匆匆,留下愛的存款
我和兩寶這樣每天膩在一起沉重又甜蜜的生活,在海寶哥上幼兒園中班後,改變了。
每天早上八點送孩子進校門、下午四點接回來、晚上九點上床睡覺,我們和海寶哥相處的時間突然減少為五小時。白天一打一的生活變得輕鬆,但也有點惆悵,小寶似乎也不適應獨自一人的時光,在家時變得更黏我,想到就問:要去接哥哥了嗎?
時間在小寶進幼兒園中班、海寶上小一之後彷彿快轉般,我努力調整工作讓兩寶不上安親班。雖然不須被評量練習卷壓榨課後時光,日子終究還是在開學、小考、月考、結業式中悄悄流逝。
儘管現在的我,不必如從前嬰幼兒時期把屎把尿那樣「勞力」,但陪孩子解決每個階段遭遇的不同問題,轉換成「勞心」。
三年前,我進入產後護理之家(月子中心)擔任育兒顧問,每每看到那些疲憊的媽咪擁著寶寶入懷時的滿足喜悅,內心的感動無法言喻,但也不禁感慨,這樣單純疼惜孩子的初衷,將在日後的親子衝突中逐漸被大人所遺忘……
也因此,每逢夜深人靜時,我格外懷念過去和兩寶那段無可取代的日子,更不斷省思:從前所堅持的那些非得建立的原則,如今都不再重要;過去孩子讓自己十分頭疼的種種行為,現在也早就忘得一乾二淨。唯一剩下的,是我和孩子之間愛的存款。
正因為自己在教養路上走過這一回,希望能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來穩定爸媽們不安的心,更盼望大人們暫停尋找「萬用育兒公式」,蹲下來認識自己的孩子,慢下來陪孩子創造屬於彼此愛的記憶,等到孩子長大後,也才能少些後悔,多些溫暖迷人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