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黃誌群二十年探尋之旅

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黃誌群二十年探尋之旅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印度,是極端的!
  有人去了一次,就永遠不想再去,
  也有一種人,去了一次,    
  就終其一生,一次又一次地回去……


  「優人神鼓」音樂總監──黃誌群
  二十年來,多次進出印度
  在離世與入世之間,他反思生命
  尋找內心的鼓聲
  聽見寂靜,也聽見自己
  印度,是聖土;
  印度,直指生命。
  你改變不了她,她卻會改變你。

  泰戈爾說:
  「旅客要在每一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人要在外面到處漂流,最後才能走到最深的內殿。」

  「優人神鼓」音樂總監——黃誌群
  二十年來,多次進出印度,自我探索。他說:
  表演和靜坐時的境界一致,都是「活在當下」;
  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內在自我的探尋。

  走過世上許多奇風異景,惟有印度,直指生命。那是個極端的地方,你改變不了印度,但她會改變你對世界、生命的價值觀和看法。

  黃誌群於一九九二年初訪印度,髒亂、失序、擾攘、貧窮,卻產生出精緻的藝術、高度的精神思維。他開始反思生命,學習靜坐,領悟「活在當下」。

  回到舞台上,他是「優人神鼓」音樂總監,不只策畫,他還寫曲,更直接成為台上表演的靈魂。「活在當下」的體悟,觸動了他的觀念與靈感,融入常日生活與創作中。如今,「優人神鼓」已享譽國內外。

  往後,他一次次重回心靈的故鄉,憩養身心、汲取新的養分。請翻開這本書,走一趟跨越二十年光陰的探尋之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誌群


  1965年出生於馬來西亞,6歲開始學習擊鼓,10歲正式拜師學習中國武術,浸淫在武術與擊鼓的世界超過20年。 1983年8月來台就讀台中體育技術學院(原省立體專)國術科。

  1987年9月參加南非洲、中東青訪團。1988年畢業之後,加入台北民族舞團。 1992年進入雲門舞集。1992年12月初次赴印度,學習靜坐及領悟「活在當下」的智慧。

  1993年6月受劉若瑀之邀,擔任優劇團「擊鼓指導」,以「先學靜坐,再習擊鼓」的方式,改變了劇團的體質,奠定了優人以擊鼓與武術的表演形式基底。 1994與1996年分別帶著優人旅行印度,從此多次進出印度與西藏,時時探尋心靈的故鄉。

  黃誌群認為,表演和打坐的境界並無二致,都是「活在當下」,他說:「表演不是向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內在自我的探尋。」
 
 

目錄

推薦序:道藝交參 ──一個行者的直參自述 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
自 序:行門淵博,總不離就地品嘗/黃誌群

01聽到印度
印度,是極端的!
有些人去了一次,就永遠不想再去。
有一種人,去了一次,就終其一生,一次又一次地常常回去。

02遇見雲遊師父
他指著桌上的糖罐說:「你說的靜坐,只在罐子外面打轉,」
接著抓起一把糖繼續說:「裡面的糖,你還沒嚐到!」

03活在當下
我不能教你如何聽,如何看,如何感受,
我只是告訴你,打開耳朵,打開眼睛,打開你的心,打開你自己。
放下過去、現在、未來,一個片刻接一個片刻地真實活在當下。

04你從哪裡來?
世間有許多不平等,有人叱吒一世,有人賤微一生,
只有死亡,對每個人都平等。
但,生命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呢?

05菩提迦耶
有時看似良善的行動背後,
動機卻可能出自脆弱、虛榮、恐懼、殘暴、占有,和欲望……
猶如化了裝、戴了面具的魔鬼。

06帶優人去印度
回到熟悉的生活,卻覺得自己像個陌生人。
我告訴團員印度的經歷,
大家似乎覺得過於離世、偏離社會及生活常軌……

07頭腦停止了
念頭不見了,頭腦停止了,身體內外安然鬆軟,
享受自己,也享受當下……
頭腦中央出現一個明亮的小點,像「一隻眼睛」……

08木柵 老泉山
千里之遙,始於當下一步,
正如雲腳的過程,目標雖然在遠方,但終究會到達。

09重回印度
我體悟到,
「沒有技術就沒有藝術」,
而只有「技術」,也不會有「藝術」!

10變成一隻鸛
如果我心裡是一片黑暗,如停電的暗室,
我怎麼看呢?
就算努力想看,也看不到啊!

11空愛不二
考山路的喧囂與莊嚴可以並存,
行腳托缽僧的道場與紅塵不即不離,
彼此同在,卻也不覺悖離妨礙。

12優人傳承
在長時間雲腳中,心漸漸安於當下步履,
十幾天後演出「聽海之心」,
這批繼承的團員,開始創造出屬於他們的「聽海之心」了。

13再見印度
站在蜿蜒的恆河邊,
從上游到下游,從宗教到生活,
一一俱現生命的眾多面相。
人的一生就在恆河裡濃縮示現……

 
 



行門淵博,總不離就地品嘗 

黃誌群,本書作者


  如果旅行是人一輩子的養分,那麼,印度行旅於我,就是生命的精神糧食了。

  年輕時,不論工作、巡演,還是自助旅行,我去過很多地方。瓜地馬拉的提卡爾(Tikal)、布拉格、首都中的首都─巴黎、非洲馬拉威的蒼茫荒原、約旦的沙漠等等奇風異景之地。惟有印度,卻直指生命。

  至今猶然不明,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地方,對於生命之超越仍然如此熱中?即使現代印度趕不上現在的潮流,她的精神卻是當代的前衛糧食,她似乎一直如此。從古,其思潮即流布中國、東南亞、歐洲,遠至印尼的婆羅浮屠、峇里島,近則影響美國的嬉皮、披頭四……。

  印度總讓人對生命產生反思和衝擊,髒亂、失序、擾攘、貧窮,卻產生出精緻的藝術、高度的精神思維,強烈的反差,強烈的思索!也正因如此,佛陀才會在印度出世,泰戈爾才會寫出超越世情、充滿愛的篇章吧。也許,很多的不凡,是在矛盾、衝突交織中,才能烹煮出來。

  泰戈爾的吉檀迦利有句詠唱,予人深思:「旅客要在每一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人要在外面到處漂流,最後才能走到最深的內殿。」

  這句話如同二十年來進出印度的最好注釋,書寫整理這本書時的諸般感受和體會一一浮現眼前,並且,再活一次。

  藝術的高度,來自生命的高度。藝術雖然必須在技術上琢磨鍛鍊,卻又須超然脫之,因此,行腳參訪、旅行,就成了閉門造車之外的必要。而印度,正是一個顛覆常人價值觀與世情的地方,我每次去,如果時間夠長,心境上總有層層推進攀越的感覺。

  印度,是人一生中值得去一次的地方。當你身處此土,她會一再一再顯示給你看,生命何其矛盾、荒謬!我們可能會深深思索,生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也許,深思中,會有一番翻轉。

  行門淵博,總不離就地品嘗。

  這本書的付梓,感謝汝汶的整理;感謝林懷民老師在我第一次赴印度時,贊助部分旅費;
  感謝林谷芳老師道藝的拈提,那段跟他上課的日子,讓我識得門內風光;
  感謝劉若瑀,我的妻子,在藝術上多所激勵;
  更感謝在路上第一個指引者,雲遊師父,以此書獻給他。

  摘自《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黃誌群二十年探尋之旅》自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03803
  • 叢書系列:華文創作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遇見雲遊師父
 
他指著桌上的糖罐說:「你說的靜坐,只在罐子外面打轉,」
接著抓起一把糖繼續說:「裡面的糖,你還沒嚐到!」
 
啟程去印度前,跟優劇場的劉若瑀談好,一、兩個月的旅程結束後,回到台灣,我們發展一齣有關擊鼓的作品。但在飛往加爾各答途中,心中卻隱約覺得,有些「什麼事」會在前方等著發生。
 
儘管準備的旅費不甚充裕,我開始覺得不確定歸期,也讓自己不要有確實的歸期。
 
加爾各答的 Sudder Street,是背包客聚散之地,殘破而垃圾滿地的街道,混雜著各種交通工具,人力車、腳踏車、英式的舊款汽車、電動三輪車等,擁擠的街道偶爾還有牛隻與人車爭道。印度人喜歡鳴喇叭,刺耳和高分貝的聲音總是不絕於耳。如果沒有練就「聽而不聞」的功夫,我想,在印度是很難生活下來的。
 
通常,晚上九點以後,吵雜沸騰的聲音就會逐漸平息下來。
 
除了牛與人車交雜的情況之外,清晨時分,整個印度還沒動起來之前,偶然也會看見牧羊人趕著上百隻的羊群,穿梭街巷的奇景。
 
第一次到印度的旅人,一定不會錯過印度教的聖城,恆河流經的瓦拉納西(Varanasi)。我買了二等臥鋪的火車票。
 
火車站驚魂
 
離火車站約兩公里,蜂擁的人群步履匆匆,手上提拎著,頭上也頂了兩、三件,甚至四、五件的行李,往火車站的方向前行。成千上萬如蟻行的人群,揚起了一股巨大的塵沙,瀰漫數公里之遠。乍看之下,似乎是電影中常看到的災難片逃難時的壯觀場景,又像戰後的硝煙漫漫。
 
偌大的車站大廳,地上、走道上淨是坐著、躺臥著的人,昏暗的光線下,更顯得駭人!我只記得問清楚等火車的月台後,穿梭過一群群躺臥的人,才走到候車的月台。而長長的月台,除了人之外,還有牛、猴子、老鼠,以及成群的鳥,吱喳地不停爭鳴。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7/01/04
在茉莉,看到黃誌群的著作「在印度,聽到一片靜寂」,於是拿來做為跨年的饗宴。年過了,書讀完了,飽了,也餓了。
作者是優人神鼓的藝術總監,述說他在旅遊印度的見聞,實則是一次又一次開悟的過程。因為自己走過印度,他的文字於我如同在復習一個課程。說是課程,因為行旅印度是一門人生哲學課,他讓人不得不直視內在的善惡,躲都躲不開。
作者問生命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他又問如何真正活在當下?如何體悟道藝一體?
我一邊思考他的種種提問,一邊回想那些仍刻劃在腦海中的各種景象。
他靜坐,省識內心。他尋找,時時修行。他在印度這樣失序、擾攘、貧窮,充滿衝突與和平,高貴與低賤,有著各種強烈對立景象的土地上,看到超越世情的藝術與愛,於是作者說:「也許,很多的不平凡,是在矛盾、衝突交織中,才能烹煮出來。」
我很喜歡他對掙脫認同的探討。在修行中學習掙脫認同,從外省察內心,必須從頭觀察自己,像從未認識自己一樣。只有擺脫「我」之後,才能追求自由。
我們的所思所言所行,難道都真的是出自自己嗎?還是被灌輸進來的,還是被控制,被宗教文化主宰,或道德規範所訓練出來的?我們以為對的,難道就是對的嗎?我們認為錯的,難道真的就是錯的嗎?
「旅客要在每一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人要在外面到處漂流,最後才能走到最深的內殿。」作者引用泰戈爾的詩句自勉,做為一位旅者,要永久的走下去,永遠不放棄認識自己。我們都是。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