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十六歲的海洋課

十六歲的海洋課

  • 定價:350
  • 優惠價:75262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海島的機會在海洋,
臺灣的機會,在轉過頭來面對海洋。

  有人形容臺灣是航行於西太平洋東亞陸棚邊緣的航空母艦,只可惜這艘船上的船員,都因為怕海,而選擇躲在船艙裡,試想,這樣的一艘船將如何航行?又將航向何方?

  向海發展是人類的大趨勢,大好機會已經來到島國的我們身邊,來到我們這座轉過頭來就能直接面對大海的寶島。

  失去海洋的島國人民,
  如同失去夢想只剩現實的人生。


  我們是陸生動物,海上活動從心理到生理都需要適應和調整,這是擴大生活領域的跨界行為,當下我們會思考,必要這樣做嗎?必要如此冒險嗎?

  當我們做了選擇,那就是生命成長的決心。走出去、航出去的過程,耳際常有濤聲,視野在海面漂泊,心思繫在漂泊深處,我們也許會聽見一首洄瀾的曲子,遇見船邊上演的一齣戲,這航海、遊海、看海的過程,內心將得到有別於陸地的滋養,海洋於是和「生命教育」有了直接牽連。

  接觸後會想要認識,認識後會想要關心,我們開始思考,為什麼這海島上有許多人不願意接觸海,也不願意認識海?轉過頭來就是美麗的風景,為何轉不過來?於是有人去說明、去鼓吹:不過冒一點險,付出點代價,就有海闊天空的機會。這就是「海洋教育」。

  地球有45億年歷史,至於海洋年齡,從45億歲到只有1億歲的說法都有,無論如何,以一本書,幾萬個字,要介紹如此寬廣深邃的海洋,絕對是不夠的。本書以海洋教育的期望出發,提供給青少年參考的海洋讀本,誠摯希望臺灣的年輕一代,未來能成為真正以海為榮的島國子民。---廖鴻基

本書特色

  1.首部針對年輕世代設計的海洋臺灣文化讀本,耙梳既往被忽略(刪節、隱匿)的歷史、以全新視角開展多面向主題、重新詮釋海洋與臺灣島嶼的關係,讓年輕世代將此特殊性化為競爭優勢。

  2.為年輕世代建構一個「去陸地中心」的海洋臺灣史觀。翻轉附屬、偏狹的島國情結為積極、遼闊的海洋意識。重新錨定臺灣於(世界)海洋的定位,等同於建構臺灣主體論述的第一步。

  3.摒除大量資訊數據的堆砌,以邏輯嚴謹但不失趣味的文字風格,培養年輕世代對出版內容之閱讀興趣與識讀力,進而對海洋文化產生共感與認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廖鴻基


  1957年出生於花蓮,曾從事漁撈,以及執行多樣海洋計畫,並將海上生活觀察與感想寫成海洋文學作品。著有《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台11線藍色太平洋》、《漂島》、《台灣島巡禮》(編著)、《腳跡船痕》、《海天浮沉》、《領土出航》、《後山鯨書》、《南方以南》、《飛魚百合》、《漏網新魚》、《回到沿海》、《划向大海 找到自己》(編著)、《大島小島》、《海童》、《黑潮漂流》、《遇見花小香-來自深海的親善大使》等。得了些文學獎肯定。
 
 

目錄

序 曲 從海洋書寫到海洋教育
 
前奏曲 簡單易懂的海洋入門
  第一小節 臺灣本島、列嶼及周圍海洋環境
  第二小節 產業與文化中的海洋精神
  第三小節 海洋藝文的匱乏
  第四小節 開放、流動、多元、包容——海洋文化競爭力
 
——間奏 摺被子
 
第一樂章 千里碎形——臺灣海岸的五種面貌
  第一小節  南北大懸殊,東西各不同
  第二小節  終點,還是起點——以海岸線為證
  第三小節  從海岸現象檢視島國對待海洋的心態
  第四小節  尾聲:走一段海岸,能看見甚麼?
 
——間奏 上游下游
 
第二樂章 深邃而美麗的黑潮
  第一小節  如浩瀚大河般汩汩流淌的海流
  第二小節  貧瘠但默默且溫暖影響臺灣的黑潮
 
——間奏:海神的祝福
 
第三樂章 海洋鯨靈——臺灣沿海鯨豚
  第一小節  演化的奇蹟——鯨豚生態
  第二小節  從食物到朋友——臺灣鯨豚大事記
  第三小節  生態指標——臺灣鯨豚處境
  第四小節  從殺鯨到賞鯨——臺灣賞鯨活動
 
——間奏.其之一 鯨書
——間奏.其之二 小強
——間奏.其之三 表達
——間奏.其之四 骸骨裡的生滅
 
第四樂章 近海漁業的機械化變遷
 
——間奏 翻船
 
第五樂章 遠洋漁業與貨櫃海運—臺灣最具國際格局的海洋產業
  第一小節  從靠海吃海到跨越經緯—臺灣遠洋漁業概況
  第二小節  漂移的經濟體—臺灣海洋運輸簡述
 
——間奏.其之一 離別
——間奏.其之二 瓶中信
 
第六樂章 靜止在餐桌上的魚——從臺灣漁業現況看海洋資源的永續觀念
  第一小節  魚——島國民生的重要資源
  第二小節  永續精神——漁業管理
  第三小節  並非科學問題而是道德問題——拒吃魩仔魚
  第四小節  有效管理的沿海生態保護區
  第五小節  尾聲——當魚離開我們
 
——間奏.其之一 我們有海鮮,但我們是否有海鮮文化?
——間奏.其之二 誰的祭典?——從翻車到曼波
 
終曲 從蕞薾島國到海洋大國——海洋教育與展望
第一小節  生存、生活及生命——人與海的多層次關係
第二小節  海洋自覺——進一步認識海對我們有甚麼好處?
第三小節  轉身就是新生——島國的劣勢與優勢
第四小節  許以開闊——海洋給我們更多元的發展機會
第五小節  蔚藍色的期盼
 
餘音 倒立
延伸書目
 
 

序曲

從海洋書寫到海洋教育


  二○○四年教育部將「海洋教育」納入教育施政主軸,拙著中有些篇章被選入國中小、高中及大專國文教科書或參考讀本中。因緣於「課本作家」,二十多年來,經常受邀參與各級學校的教師研習或學生講座活動,得以在校園中分享我的海洋經驗與海洋文學經驗。

  因為「海洋」題材在臺灣算是「新穎」,講座或課堂上分享的內容又多為親身體驗,比起隔岸談海更有臨場感吧,這些課程及演說還頗受學生們、老師們的歡迎。

  過去十二年來,曾受聘於國立東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授課講師,講授「海島與海洋」課程。許多年來,每學期選修學生人數均達限修人數一六○位以上,而且聽選課學生說,每學期開放選課後,往往很快就達額滿狀態。還有學生抱怨,搶了四年,還是沒選入這門課。

  因「海洋文學作家」身分,不少人以為我在校園裡講授的是「海洋文學」。其實,我的課仍以「海洋教育」為主要目的,總覺得,海洋給我這麼多,若能將海洋介紹給更多島國子民認識,或有機會讓臺灣社會願意轉過頭來認識海,並開始學習尊重我們的海,這應是我這輩子的重要使命。同樣的,這也是我持續不停且多元海洋書寫的最大動能。

  「文學」,其實只是我介紹海洋的方式之一。

  海洋環境、海洋生態、海洋產業、海洋文化、海洋精神、海洋體驗、海洋教育與海洋藝文,全是我上課的題材。內心期望這些主題,都能一一化作橋樑,讓更多島國子民走過這許多道橋樑,看見我們的海。

  每學期,東華大學選課學生中大部分是理工科學生,也許因為上課形式偏重於海洋生活經驗分享,加上善用文學能力中的敏銳及美感,還頗能吸引學生們的上課意願。

  校園授課經驗也讓我意識到,海洋教育不能老是停在教室、留在陸地上談海洋,每學期課程都會安排「走一段海岸」及「航行體驗」兩次戶外課。

  當學生們一步步走過我們的門面海岸,或踏上甲板航行出海;「在場」真是偉大的力量;由於感受真切、直接,戶外課確實比較容易轉化學生們對海的興趣。

  短短一趟戶外課實際接觸了大海後,發現不少學生在心中已埋下了對海的基本情義。

  不少西部學校老師問我:「你在花蓮,出海方便,東部海域又有鯨豚,我們這裡可沒有這樣的資源。」

  臺灣是座海島,港口多,造船能力也不差,處處有港、有船,海岸或海域活動條件,無論東岸或西岸,其實都不差。而且,「多種多樣」是臺灣環境、生態、人文的最大特色,海域和海岸風光四處不同,比方說,東部看曙光、西部看晚霞;東部是海岸斷層,西海岸常見大片沙丘沙洲;東部鯨豚資源對比西部豐富的潮間帶生態,可說是相互媲美,各有特色。

  風景一直都在,只等著我們更積極主動的去發現、去敲門、去安排。

  走出去、航出去的海洋教育,肯定更能親近、接觸、體驗課堂外更真實的海。

  幸運的,我的海洋書寫與海洋生活經驗,恰逢臺灣海洋教育的啟步階段,讓我在校園裡尋獲恰當位置,分享海洋點滴。我曉得,這是難得的海洋教育平台,因而珍惜機會,以海洋的寬和深期許自己,不停檢視、調整授課內容,以求更開闊更準確且更有效的為臺灣海洋教育盡一點心力。

  常調侃自己,這許多年來個人於海洋教育上的各種努力,因為臺灣海洋較育算是啟步階段而已,而自己在這階段能做的,算是零分到六十分之間,屬於「觸發」、「看見」、「引發興趣」等基本功課。這階段以後,特別是八十分到一百分的功課,就非得真正的海洋專家才能勝任。

  二○一六年七月後,因工作安排,將告別開課十二年的東華大學通識核心課程。記得最後一堂課,我跟課堂上大四學生們說:「今天過後,我將跟你們一起畢業,希望未來有一天,無論在陸地上或甲板上,當我們站在人生各自不同的某個座標點上,能夠回想起在大學校園中『海島與海洋』課堂上曾經一起的課程片段,而有些許回味。」

  個人雖不曾受過「教育訓練」,但十分認同「教育是開門的工作」,以各種方式為學生們打開一扇開闊的門扉。而「海洋教育」這扇門,的確有機會為年輕的島國人民打開一扇無比寬敞的人生大海。

  告別東華大學通識課這年,恰好有位作家朋友,也是出版社總編,找我談寫一本「青少年海洋教育讀本」的可能。這麼剛好,心裡想,或許就理一理這十幾年來的授課或演講資料,應該不難;而且,也算是為自己留下曾經校園授課的紀念;於是就答應了。

  動手書寫這本書時才發現,說的比寫的容易,講課比較能即興發揮,寫下來可是必要句句斟酌,特別是為了「海洋教育讀本」而寫,更是非得慎重不可。然而,也因為斟酌與慎重,寫下來的免不了頗有整理資料、秀知識、講道理等缺乏美感、缺乏文學味的表達,因而,書寫過程中一再停頓、中輟,也一再思索如何調整及如何讓讀本軟性、感性一些。

  這才恍然明白了,「演講授課」、「教育讀本書寫」、「文學創作」畢竟體質與表達方式各自不同。

  想起曾有某高中校長聽過我的演講後告訴我,除了文學之美,我的演講內涵還包含了「海洋教育」、「環境教育」及「生命教育」,一次解決了三項社會重要議題融入教學的需求。

  也許,這本《十六歲的海洋課》,就儘量朝著這三項現代重要教育議題努力看看。

  資訊搜尋如此便利的現代,海洋知識並不難透過多種查詢管道來獲得。因此,本書將儘量避免過多的知識轉達或資料整理,而儘量以概念或觀點分享為主。另外,隨書搭配這些年海上生活留下的海景圖片,為這本書添些海的興味。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656993
  • 叢書系列:蔚藍文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終點,還是起點——以海岸線為證

各島嶼或島礁,無論面積大小,無論岩岸或沙岸,都是以一道曲折、窄狹且環抱陸域的環狀海岸線,面對大海。海岸線雖是陸域的終點,但是換個角度看,海岸線也是開闊海域的起點。

這道窄隘且呈現帶狀的獨特空間,無論是沙、是岩,都不如陸地堅固,也不像海水軟塌。它隨潮汐、海況、季節等因素漲縮、進退,時寬時窄。無論以面積算,以物產計,都算不進整體島國比例上之分寸。但海岸線這道空間,卻是島國重要的海權根據線。

海岸線不是島國邊界,由海岸線往外推12浬(1浬=1.852公里)為「領海」,推24浬為「鄰接海域」,推200浬為專屬經濟海域。臺灣的海權範圍,就是以我們外圍的海岸線為根據。所以,我們群島外圍的每一座島嶼或島礁,所撐起的海岸線都是我們領土與海權的尖點根據。這些點、這些線,往外或可延伸出的200浬面積,就是群島國的「藍色國土」。海島社會若是習慣背對著海,海岸線就成為島嶼的終點和疆界;若是轉過身面對海,海岸線將轉而為島國社會向海延伸及發展的起點。背對寬廣或面對寬廣,發展格局終究不同。這道似乎微不足道的海岸線,但海島對海岸線的空間觀點,一念之間,結果將差異懸殊。

若選擇為終點的話,海洋就是島國的天險阻隔,這樣的臺灣面積=陸域面積,≒36,000平方公里;若看待海岸線是起點,島國面積=陸地面積+海域面積,≒36,000+180,000 =216000平方公里,將近陸地的6倍。

島國似乎沒甚麼道理緊守住窄狹的陸地,而放棄寬廣開闊的大海。島國若願意轉過頭看重海洋,海洋將成為島國連接到全世界的通道。何況海權範圍海域所蘊藏的各種資源,均遠遠超過島嶼陸域。

邊陲或門面?關係著我們是自以為是的「島國心態」,還是泱泱大度的「海洋國家」。一直以來,臺灣社會幾乎沒有形成海權觀點,也許跟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將海岸線當成終點、邊陲、角落等思維有關。從來沒有任何一座島嶼可以將海岸線完全給封閉住,多少生物經由海流、波浪,經過海岸線而登上這座海島。無論先來後到,都將成為眼前這座島上的一份子。我們的祖先,無論是哪個族群,都是搭著船,先後渡海,踏上海岸線,而後得以定居在這裡。也曾經不少盜匪或外族從海岸入侵,他們也曾局部或全部,或長或短,佔領過這個島嶼。入侵、佔領,固然帶來衝突、爭戰與傷損,一但拉開時間的維度,這也確實為島國帶來不同文化的刺激與活力,而我們的海岸則是默默見證了這些過往。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