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

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

  • 定價:900
  • 優惠價:79711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下村作次郎、向陽、李癸雲、李海英、金在湧、邱貴芬、垂水千惠、柏特‧斯克魯格斯(Bert Scruggs)、柯慶明、封德屏、陳芳明、許雪姬、張隆志、張誦聖、黃美娥、廖振富、劉紀蕙、劉建輝、藤井省三、蘇碩斌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強力推薦!

  128位學者專家共同投入,411個辭目,28萬字釋文,206張圖片,18,000字圖說,分成作家、作品、媒介、思潮與運動四大範疇,共同完成《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它不僅是一部工具書,也是特定知識的濃縮與入口,不只反映台灣文學研究三十多年來的積累,也表現出台灣文學學門向新階段探索,銳意求精求變的欲望與動能。

  這部辭典集合眾人之力,在知識建構與導引的實踐過程中,展示詮釋者各異其趣的社會理念與政治立場,並共同描繪詮釋共同體本階段的歷史理解與現實關懷。本書中關切的20世紀前期東亞殖民主義批判與地域文學史遺產整理方面,不論是深化內部的文化理解,或擴大跨國性的歷史問題討論,各國都有長足的突破。

  這不僅是台灣的進步,也是東亞社會整體的進步。

  《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以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為主要對象,旁及民間文學、戲劇、流行歌曲等。從「作家」、「作品」、「媒介」、「思潮與運動」四大範疇,揭示島內文藝活動,以及台灣作家在日本、中國、「滿洲國」的刊載、出版、轉載、翻譯等發展進程。總計完成411個辭目,28萬餘字釋文,收錄206張圖片,圖說18,000餘字。編纂方式兼顧外國人及一般讀者易於入門、國內外專家便於精進等不同需求。具有新條目、新作者、新詮釋、新出土、新研究、體例統一等特點,尤其重視跨境/跨語/跨民族之間的文藝交流與互涉。為目前收入辭條量最多的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深度展現台灣文學領域的學術累積與專業知能。

名人推薦

  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一本劃時代的文學辭典誕生了。這本辭典在台灣文學於學術界取得地位以來的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現在,俯瞰了那些從禁忌的年代累積而來的研究成果。編者序中詳細介紹了過去累積的研究成果,也明確地提及本辭典的出發點是《東亞殖民主義文學事典‧台灣篇》一事。──下村作次郎(日本/天理大學名譽教授)

  本辭典辭目豐富,解說細緻嚴謹,展現了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發展的深層脈絡與多重樣貌,宛如一幅細描的文學地圖,既可鳥瞰台灣文學研究新視角,也可按圖查考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複雜紋路。──向陽(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吳三連獎基金會秘書長)

  本所陳萬益教授和柳書琴教授帶領一批優秀博碩士生投入編輯工作,集結國內外各方的資源與智識,展現台灣文學界豐沛的力量和跨世代的視野,終於完成這部絕對必看的台灣文學知識辭典。──李癸雲(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是一部關於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以及與文學界相關的民間文學、戲劇、流行歌等的綜合性辭典。作為透視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景觀的重要窗口,本書兼顧海內外專家與一般讀者的不同需要,既是一部專業權威的參考書,也是一部便於查閱的案頭書。──李海英(中國海洋大學朝鮮語系教授、韓國研究中心主任)

  本辭典是從東亞視域論析台灣文學的一次全新嘗試,將成為今後學習、研究台灣文學以及東亞文學的學生、學者們的必讀書目。──金在湧(韓國/圓光大學國語國文學部教授)

  本辭典為台灣文學重要的基礎工程,主編柳教授史料功夫扎實,治學嚴謹,邀請台灣文學界資深學者與年輕世代共寫,見證台灣文學自1990年代學院建置以來累積的研究能量與實力。辭典不僅涵蓋日治時期重要作家、作品,並特闢「媒介」分類介紹出版刊物及管道,並以「思潮與運動」介紹文藝事件和運動等,勾勒當時文藝創作的場域及關注議題,堪稱面面俱到,是一部有高度參考價值的工具書。──邱貴芬(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

  陳萬益教授、柳書琴教授長年對台灣文學研究之熱忱,令世界各國諸多研究者「團結」起來,於是有了深具意義的本辭典之誕生。在享受珍稀研究成果的同時,也期望有更多的讀者、作家、研究者繼續推動台灣文學得到更大發展。──垂水千惠(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教授、日本台灣學會理事)

  這本詳盡嚴謹、用心良苦編纂的辭典,呈現了當今海內外學者探討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多重詮釋角度。辭目分明,圖文並茂,值得每位關心台灣的民眾精讀,更是從事台灣文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Bert Scruggs/柏特‧斯克魯格斯(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副教授)

  專業辭典的編成,代表專科知識的成熟。有了這本詳備的攻略本,接觸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就不再是黑暗中的摸索,而轉成了對整體傳統的省思!──柯慶明(故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這將是探索台灣文學的指南針,也將帶著我們走向更寬廣的文學天地。──封德屏(文訊雜誌社長兼總編輯)

  這是進入台灣文學版圖的重要入口,通過最簡約的文字,到達最豐富的知識寶庫。這不是一部工具書,而是重要的研究指引。握有這把鑰匙,可以開啟多少台灣文學的奧秘。──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主編是一個有效率的人,慎選樂手,在她的指揮下敲準每一個音符,使他們合奏出一套易懂、實用的台灣現代文學知識體系,不論當它是具體而微的書逐條閱讀,或當它是工具書隨手翻查,都兩相宜。──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本辭典為讀者們開啟了通向台灣近現代文學園地的新窗口。透過四百多則精選條目的釋文與圖說,編者們提供了深入認識作家、作品,媒介及思潮的重要知識地圖,更反映了當代台灣文學史研究的最新趨勢及代表成果。──張隆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我不僅在這部辭典的內容中識得國內研究者穩步精進的最新成果,也於此書的編纂動因和與東亞鄰國的合作實踐中,看到試圖跨越疆界、重構譜系、拓展台灣文學研究視域的苦心經營和可貴契機。──張誦聖(美國/德州大學亞洲研究與比較文學教授)

  近年來台灣文史著作蠭出,本書以辭典條目編列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知識,旨於扼要彰顯文學史要點,且內容求真求確,是格外值得信任之作。──黃美娥(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教授兼所長)

  《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由柳書琴教授邀集台灣與日本的台灣文學研究者撰寫,涵蓋作家、作品、媒介三大部分的有機架構,展現東亞文學研究者的合作動能,不但吸納近年研究成果,並有不少青年學者加入執筆陣容,可預期將對台灣文學研究、推廣,帶來不少的貢獻。──廖振富(國立台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

  這是一本讀者期待已久的辭典。每一個辭條有如不同交錯路徑的索引,指向日治時期台灣作家背後複雜的文藝體制與思潮論爭,讓台灣文學的研究者可以一窺較為動態而立體的文藝生態。──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作為一名日本殖民文學與文化的研究者,日據時代的台灣文學與文化一直是我最關注,卻最生疏的領域之一。本辭典通過對該時期文學現象全方位的介紹及解讀,使我們第一次真正從整體上瞭解了台灣現代文學與文化豐富而又複雜的內涵。它的出版不僅對於台灣,對於大陸,乃至對日本的學術界都可謂是前所未有的貢獻。──劉建輝(日本/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兼副所長)

  收到柳書琴老師寄來的辭典目錄,我翻閱了一下,賴和、楊逵、劉吶鷗、張文環、龍瑛宗、呂赫若、周金波、葉石濤等大家的名字躍然紙上。這些作家也收錄於日本一般國民使用的國語辭典《広辞苑》第7版及《世界人名大辞典》(皆由岩波書店出版)。本書與日本的辭典對這些作家的評價有何不同呢?建議讀者也可以抱著這樣的好奇心來閱讀。──藤井省三(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作為本書的撰稿一員,很知道編纂的苦心、流程的嚴謹。以及追求深入淺出的可讀性。以致書名雖為文學辭典,卻耐讀如一冊日治時代的故事書,生動描寫著一腳跨進現代的台灣文學。──蘇碩斌(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目錄

序詩 心史/林梵
序二 知識建設的基礎工程/吳密察
序三 日本時代台灣文學的戰後傳承與研究/陳萬益
專家推薦
編者序/上一代,我們,下一代:作為禮物的《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柳書琴

辭典特色與體例說明/柳書琴

目次(分類編年排序)
一、作家

(一)台灣人作家
(二)日本人作家

二、作品
(一)單篇創作
(二)單行本
(三)禁書

三、媒介
(一)文藝團體
(二)文藝雜誌、刊物
(三)報刊文藝欄、專欄
(四)雜誌文藝特輯
(五)出版社、書局
(六)文學獎
(七)文藝沙龍

四、思潮與運動
(一)文藝事件
(二)文藝口號、運動
(三)文藝論爭
(四)重要文論

關鍵字索引(漢語拼音排序)
Ⅰ、辭目類
Ⅱ、非辭目類
辭目索引(筆畫排序)
西曆、和曆、國曆對照表

 
 

序一

序詩

故成功大學名譽教授/林瑞明,筆名林梵


  心史
  時光囂喧走過半世紀
  外頭島嶼風聲不絕
  我們被迫接受新國家
  被迫接受國語教育
  以習得的日文
  望眼新世界
  掙扎走向民族自決
  新霸權取而代之
  我們從斷簡殘篇開始
  慢慢貫串斷裂的五十年
  潛在的台灣精神
  台灣是殖民地
  多重政權流轉
  挾持政經文化優勢
  以新的語言政策
  一再霸凌在住民
  我們歷經挖掘
  形塑全新的台灣人
  轉型正義之必要
  文學深化之必要
  多元文化之必要

序二

知識建設的基礎工程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


  2000年,我在遠流出版公司的支持下,監修了《台灣史小事典》。可能是因為其內容正好可以滿足社會上的需求,也可能是因為該辭典的版式設計兼具辭典與年表的功能,所以頗受好評,甚至有日本出版社將之翻譯出版成日文版。如今,中、日文版都已經多次再刷。可能是受到《台灣史小事典》的影響,國立台灣文學館也由彭瑞金教授領銜編輯出版了《台灣文學史小事典》(2014),其版式幾乎與上述《台灣史小事典》一致,兩書可謂是姊妹之書。

  除了輕便、短小的「小」辭典之外,也有比較大部頭的辭典編輯出版計畫。其中,以許雪姬教授在台灣省文化處、行政院文建會的支持下,策劃編輯出版的《台灣歷史辭典》(2004),最為重要,它並且也已經推出網路版。文建會在2005年以後,甚至進而發展出包含各領域的《台灣大百科》(網路版)。專門主題方面,則不能不提張炎憲教授領銜編輯出版的《二二八事件辭典》(國史館、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8)。

  辭典提供簡便的入門知識與資訊,它也同時呈現一種知識、資訊的架構和標準,因此是一項知識建設的基礎工程。透過編纂辭典可以將知識重新整理架構化和標準化,因此不少辭典的編纂工作是長期持續,並定期出版新版本的。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或許是收錄英語辭彙的《牛津英語大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吧。

  此次,柳書琴教授領銜編輯的《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是她參與『東亞殖民地文學事典』計畫的一環。也就是說,這個《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應該是在「東亞殖民地文學」這樣的知識架構之下,或者是意識到這種比較視角之下,做出來的一項知識建設工程。當前的台灣史也好、台灣文學史也好,固然需要面對台灣社會,提供台灣社會自我認識的養分,同時也已須要擴大視野地與鄰近地區,甚至世界各地做比較、相互發明了。希望這部《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不只在台灣國內提供我們自我認識的養分,也同時可以將台灣的殖民地時期文學介紹到國外去。

  編輯辭典,在目前的台灣學術表現評鑑來說,被認為是「苦勞多、功勞少」的工作,但就如前述它卻是知識建設的基礎工程。書琴在教學、研究之餘,還領導同志、學生們做這件大事,不能不給予嘉許,爰註數語為序。

序三

日本時代台灣文學的戰後傳承與研究

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陳萬益


  這是第一部中文的日本時代台灣文學辭典,以《東亞殖民主義文學事典》台灣篇作基礎,承繼台灣歷史、文化、文學相關辭典體例,兼收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小事典》成就。全書收錄411個辭目,28萬餘字釋文,206張相片和圖說,形成體例清晰、檢索方便的主題性辭典,是一本適時合用的入門工具書,堪稱當前東亞殖民主義批判與地域文學史遺產整理的重要業績。

  日本時代台灣文學進入學術視域主要在解嚴後的1990年代,柳書琴恰在此時完成其碩、博士論文,多年來從現代小說、漢文通俗文藝、「滿洲國文學」等角度,探索文學生產與殖民主義的關聯,亦推動台灣文學與日、韓等東亞文學之互涉研究。二十年來,她不僅個人成就斐然,也與跨國有志同道密切合作,回溯與前瞻,為荒廢沉消的日本時代台灣新文學重綻輝光。辭典定稿之後,她謙稱這是台灣文學研究界前仆後繼的、令人肅然起敬的驚人成長之集結,其自序以〈上一代,我們,下一代〉自我定位,並以這一部辭典「作為禮物」傳承給後繼者。我很欣喜她和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的研究生們,願意主動肩負起編纂工具書的工作。

  書琴及其「我們」所指涉的日本時代台灣文學研究者,多數是目前任教於台灣文學系所的中堅學者,他們或出身中文系、台文系、歷史系、日文系,或從日本或他國留學歸來,沉潛於新出土的文學史料,也注意當代蓬勃發展的文學理論與文化研究,在東亞跨國性交流中形成視野,對日帝時期的殖民地和占領區文學、文化進行全面的重估與批判,完全破除了戒嚴時期封閉的孤島思維。眾所周知,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就從風車詩社殘存文獻裡,耙梳出現代文學初期非寫實性的摩登潮流,而與1923年東京大地震後的新感覺主義、新心理主義、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以及1920年代末期,興起於上海的「現代派」交互激盪。這些震盪若再與書琴這些年持續探求的1930年代中期的「東亞左翼文化走廊」相互參照,顯然該時代文學之奧義與興味正大大地吸引著學者與大眾的目光。

  作為「我們」的上一代,呂興昌和我都出身中文系,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教研,解嚴以後方始「半路出家勤撞鐘」,走出學院,踏向田野,四處尋訪調查,也參加「益壯會」傾聽垂垂老矣的前輩細訴,在欲言又止的話語中推敲那些時代的風雨。史料的搜集、整理、翻譯與出版,是我們搬開「台灣文學」禁忌之後的第一要務,「讓它們出土」也是本土化時代社會的普遍期待。從中央的文建會到縣市的文化中心,以至於當時的平面媒體,都參與了日本時代台灣現代文學的重建運動。這個運動在1994年11月清華大學的「賴和及其同時代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三天的會議中達到高峰,也因此有「顯學」與「險學」的雙關語流傳。

  事實上,除了林瑞明從1970年代就一頭栽進日本時代的文史研究,對楊逵到賴和的時代精神給予建構,展現史家的扎實和詩人的慧識之外,整體說來,90年代以前的日本時代台灣現代文學研究才剛要起步。在迫切需要大量史料搜集、作家訪談、作品出土解讀和文學史脈絡梳理的情況下,我和呂興昌、胡萬川、林瑞明幾個好朋友,很自然地就投入了這個工作。從1991年起,在清華大學月涵堂舉行為期三年多的「台灣文學研討會」,直到2000年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成立之前,我們不斷邀請作家、學者和年輕人,一起討論、關心台灣文學的各種議題,還是碩士生的書琴就是那時代主動參加的新血輪之一。

  那些年,我們幾位大學老師為了搶救、編纂、翻譯、出版,推動大專學院台灣文學教學研究的體制化,幾乎每週都南奔北跑,在沒有高鐵的時代相互商量討論,但那也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光。尤其難忘和感謝的是,已故的摯友葉笛,還有陳千武先生(帶領其公子陳明台教授)、林至潔等人,在日文作品中譯方面,夜以繼日伏案奮筆,給予我們最大的支持。這些成果立即進入大學課堂,成為逐漸匯集剛啟動的台灣文學研究生們追逐捧讀的教材,迄今亦為讀者閱讀和學者研究仰賴的資源。前述葉笛等譯者,加上鍾肇政、葉石濤、邱振瑞、涂翠花、鍾美芳(鍾瑞芳)……等前仆後繼的熱心者,也譯介了日本學者的研究,包括尾崎秀樹、松永正義、河原功、塚本照和、下村作次郎、岡崎郁子……等先驅的成果,加上愛知大學黃英哲教授在其中的奔走聯繫,大大促進了台、日學者在台灣文學體制化過程中的交流與合作。我、老呂、瑞明、萬川在一起時,常常懷念起「我們的90年代」!

  當然,早在我們之前,已經有一批勇士在未解嚴的時代出發了。其中,張良澤在1970年代整理和出版鍾理和、吳濁流、楊逵、吳新榮、王詩琅等作家的文集或全集,堪稱是「回歸現實」之鄉土文學思潮中最大的貢獻者。他的工作為當時中文系的師生開啟了極其陌生,卻深具鄉愁的父祖輩時代訊息,可惜在美麗島事件後被迫離台。十四年後他重返故鄉,任教於真理大學台文系,持續整理、翻譯「皇民文學」,想要在民主時代開啟更多的解讀,不料又遭左翼人士強力批判,導致報紙連載中斷。很遺憾,這個日本時代台灣歷史與文學的重要課題,在意識形態對立下無從深究,至今仍難以說清。張良澤在戒嚴時期,在「只有中國,沒有台灣;只有古典,沒有現代」的中文系任教,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史料、再現歷史事實的勇氣,令人讚佩。今後日本時代的台灣現代文學研究的發展,仍亟待他奉獻珍藏的史料與獨到的詮解。

  在日本時代台灣文學領域影響最深遠的前輩,無庸贅言,首推葉石濤先生。1987年他出版的《台灣文學史綱》,上承黃得時、王詩琅、廖漢臣等人為台灣文學「撰史」的未竟之志,在戰後台灣以不屈意志薪傳一絲如縷的香火,為台灣文學的自主性發展勾勒出軌跡。葉石濤親炙過眾多前輩作家,閱讀過廣泛的日文作品及歷史文獻,從1960年代便開始對同時代作家作品提出評論,且每每有獨到見解。譬如,他指出龍瑛宗的客家情結,批判張文環、呂赫若的「糞寫實主義」,迄今都還是待解的高論。當代研究者倘能彙整其評論,進一步求索,必有新義再現。踵繼葉先生之後,在1970年代到80年代之間,致力於日本時代台灣作家作品研究和文獻出土的,還有施淑、林瑞明、鍾肇政、張恆豪、羊子喬、彭瑞金、林載爵、羅成純……等人,他們的洞見與功績迄今也未曾被忘記。最後,尊敬的故友黃武忠先生在台灣文學體制化過程中,積極向政府文化部門報告和推動,尤其令我感動。當時他僅是文建會的科長,但勇於任事,從「賴和及其同時代作家」國際學術會議、「台灣地區民間文學調查、采集、整理、研究計畫」到國立台灣文學館的籌建等等,親力親為,勞心勞力,是啟動多種重要事業的關鍵人物。除此之外,在台灣文學體制化之前,各領域、族群、國籍都有耕耘者和貢獻者,他們的心血和事蹟,但願未來有暇再以專文紀念。

  在所有一切日本時代新文學運動精神的傳承者中,最感人的身影、最有力量的發言,則是老作家。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解嚴前,王白淵、王詩琅、廖漢臣、葉榮鐘、吳濁流、楊逵、巫永福、黃得時、楊雲萍、張文環、劉捷、王昶雄、龍瑛宗、林芳年、陳千武……等,以及吳新榮哲嗣吳南圖、吳南河兄弟,出錢出力、捐文獻、捐手稿照片、辦文學獎、辦聚會、編雜誌、作翻譯,無私的付出,勇敢的為歷史作證言,不屈不撓,功不可沒。

  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現代文學在台、日作家亦敵亦友的複雜曖昧情境下展開的繁華盛景,這微細的一線香火克盡劫難,終究在書琴這一世代,在《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中再現風華。這部辭典的特色,書琴說,包括新出土、新條目,是現代文學疆域的持續拓展;新世代、新詮釋,則是傳承而創新,再來,就是「下一代」的事了!我衷心期待這本辭典能為本階段的台灣文學研究帶來新動能。我也盼望還有源源不斷的下一個階段的「日治時期台灣文學辭典」增補、新修或資料庫建置,屆時我們再一起來歡呼!報戰功!

編者序

上一代,我們,下一代:作為禮物的《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

柳書琴


  本辭典為主題性辭典,我們希望透過專家撰述形成的交互詮釋,呈現台灣文學領域迄今為止的專業知能。它是一部工具書,也是特定知識的濃縮與入口,不只反映台灣文學研究三十多年來的積累,也表現出本學門向新階段探索,銳意求精求變的欲望與動能。這部辭典集合眾人之力,在知識建構與導引的實踐過程中,展示詮釋者各異其趣的社會理念與政治立場,並共同描繪詮釋共同體本階段的歷史理解與現實關懷。在本辭典關切的20世紀前期東亞殖民主義批判與地域文學史遺產整理方面,不論是深化內部的文化理解,或擴大跨國性的歷史問題討論,各國都有長足的突破。這不僅是台灣的進步,也是東亞社會整體的進步。本辭典踵繼2000年以後各國歷史辭典或文學辭典的出版行動與社會自覺,盼能成為前進中的後殖民與後戰爭工作之一步。

  2000年以後,台灣和韓國首開辭典編修風氣,下列辭典對迄今為止的學術研究與文化發展貢獻卓著。筆者正是在這些先行辭典的培育和啟發下,展開這次的編修工作。在台灣方面,許雪姬教授擔任總策劃的《台灣歷史辭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線上台灣歷史辭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林礽乾教授擔任總編輯的《台灣文化事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4),以及國立台灣文學館以陳萬益教授2005年起主持的「《台灣文學辭典》編纂計畫」為基礎,擴大架設的《台灣文學辭典資料庫檢索系統》(2013),最值一提。三者分別為台灣第一部的歷史辭典、文化事典與文學辭典,而別具意義。筆者有幸在研究生時代躬逢其盛,參與了其中第一和第三部的辭條撰述工作。

  《台灣歷史辭典》,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請中研院許雪姬教授策劃,召集141位專家,依據嚴謹體例撰寫,每條以400字為上限,收錄4,600餘筆辭目,搭配1,200餘幅珍貴圖像,包括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社會、教育、文化、風俗、舊地名、重要歷史性文獻等,首開台灣研究領域之辭典編修風氣,影響尤其深遠。《台灣文化事典》,收錄1,399筆辭目,被譽為「以台灣為主體的綜合性文化百科全書」,廣受稱揚。《台灣文學辭典資料庫檢索系統》,則以「供研究者、教師、學生及社會大眾便利查考,更有效地推廣台灣文學」為訴求,收錄4,240筆辭目,每條以1,000字為限,目前仍持續編修中,堪稱台灣文學學門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這三部辭典皆上溯台灣有史,下迄20世紀之交,具通史意義,古今皆備,內容豐贍,廣受海內外各界人士利用。

  在韓國方面,首爾大學權寧珉教授繼其《韓國現代文人大事典》(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91)之後,也完成了重量級的辭典編纂計畫,出版《한국현대문학대사전(韓國現代文學大事典)》(首爾:首爾大學出版社,2004)。內容涵蓋韓國日治時期到當代,蒐羅主要作家、小說、詩、戲曲等作品和用語485條,詳述作家、作品等基礎資訊,亦旁及歷史背景和文化思想等。該辭典隨後獲得日本學者田尻浩幸翻譯,由明石書店於2012年推出日譯本《韓国近現代文学事典》。在日本方面,則有貴志俊彦、松重充浩、松村史紀等人編纂的《二○世紀満洲歴史事典》(東京:吉川弘文館,2012)。該辭典以呈現20世紀滿洲的全體像為目標,針對東北地方政權、「滿洲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期間的政治、經濟、環境、民族、文化等現象,嚴選8,002個辭目進行闡釋,深具學術性。此外,值得期待的尚有位於京都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劉建輝教授籌備多年的《「滿洲國」文學辭典》。

  在《韓國現代文學大事典》出版次年的2005年,當時任職於日本岐阜聖德學園大學的中島利郎教授,以驚人的獨力編修方式,推出了全球第一部以「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為主題的辭典。《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緑蔭書房,2005),收錄約300個辭目,包含十餘筆與日治時期代台灣現代文學密切相關的古典文人、事件及中國作家等。該辭典突破了綜合性、通史性辭典《台灣歷史辭典》、《台灣文化事典》的收錄量,以斷代史、現代文學專類的方式,大幅擴充了日治時期台灣文學辭目的收錄範圍。中島教授為台灣文學的權威學者,通過每篇數百字之菁華篇秩,具體呈現了台/日人作家共構的殖民地文壇之多元風貌。此外,這部辭典附錄了〈日本統治期台灣新劇略史〉、〈台灣戲劇年表〉,並在第二部分收錄〈照片所見的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小史〉(共九章含附錄一篇)一文,該文又延伸擴大為《台灣文學百年顯影》(台北:玉山社,2003)一書中的第二至十二章,以生動的歷史圖像與豐富的研究線索,成為專業人士不可或缺的案頭書。

  另一部廣受愛用的辭典,為彭瑞金、藍建春、阮美慧、王鈺婷等教授共同編著的《台灣文學史小事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4)。該事典在同樣為台灣文學權威學者、資深貢獻者的彭瑞金教授策劃下,以台灣文學發展為縱軸,上溯荷治以前,下迄2012年12月,由「台灣文學編年大事記」及「辭條解說」兩部分相輔相成。讀者可循大事記建立整體文學史輪廓,再從辭目釋文深入文壇現象與作品內涵,具有快速應用於教學、研究、考試、文化工作等方面的優點。《台灣文學史小事典》同時在國立台灣文學館官網上,提供免費資料庫檢索,極為便利。

  上述辭典各領風騷,皆以台灣研究的工具書、文化百科、最新研究指南、成果薈萃等功能,為利用者擴大視野,加速知識連結與多元應用。本辭典矢志延續這個精神,以提供知識服務為目的,期許為教學、研究、考試、文化工作等各類型的利用者,提供方便正確的資訊。特別是,在跨國交流與比較研究增加,鄉土教育、社區營造、文創事業、策展、影像、戲劇、美術等工作推陳出新之際,深耕地方知識,加強歷史縱深,提高文化理解,熟稔台灣文學的遺產,將如虎添翼。不論是在跨國跨文化合作的學術場合,或跨領域社區交流共創的場域,面對汗牛充棟之自我與他者,豈不是經常浩嘆在歷史交錯下對話的我們,對彼此的認識如此不足?當然,現有辭典已大幅減少了知識利用的障礙,並實際助益了台灣文學研究這十幾年的發展,不過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方面的辭目向度未全,則是文學研究者責無旁貸的工作。

  在迫切需要更多地方知識的背景下,筆者因而和幾位長期從事東亞殖民主義文學研究的朋友團結起來,希望提供一部專屬這個特殊歷史時期的文學辭典。我們渴望一部以共時性形式、空間性視野,揭示台灣、韓國、「滿洲國」文學及其交涉現象的辭典。在這樣的背景下,東亞殖民地文學事典國際共同編纂計畫誕生了;隨後,本辭典《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也以《東亞殖民主義文學事典‧台灣篇》為基礎,逐步獲得實現。

  沒有《東亞殖民主義文學事典》就沒有本辭典,絕非虛言。這一群心懷四海、充滿夢想的朋友們,不厭其煩地來回飛行或寫信協調跨國合作諸事宜,創造了本辭典編修的最初契機和第一筆經費。筆者由衷感謝補助單位、計畫主持人及並肩前進的夥伴們,並十分榮幸地能在此介紹這一群熱情的學人。「東亞殖民地文學事典國際共同編纂計畫」隸屬「海外韓國學重點研究基地專案」(AKS-2014-OLU- 2250004),補助單位為韓國教育部及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韓國學振興事業團)。由韓國圓光大學金在湧教授發起與聯繫;中國海洋大學朝鮮語系教授兼韓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海英教授主持、執行;華東師範大學劉曉麗教授、日本首都大學東京大久保明男教授、台灣清華大學柳書琴教授共同協助策畫,並負責擔當「朝鮮」、「間島」、「滿洲國(滿系、俄系、蒙系、鮮系作家)」、「滿洲國(日系作家)」、「台灣」的各篇主編與推動者。2017年12月,東亞殖民地文學事典國際共同編纂計畫已完成約當40餘萬中文字的內容,並於2018至2019年著手進行韓文翻譯與編輯出版準備,預計2020年首先以韓文版推出全球第一部《東亞殖民主義文學事典》。跨國編輯團隊的我們,共同期待這部強調東亞文壇的共時性與交涉性現象的辭典,能夠提供學術、教育、文化、社會應用、藝術創作領域的各國人士更多線索及啟發。

  《東亞殖民主義文學事典》不只是一個工具,也是一項知識服務與學術傳承。它是在這個領域探索二、三十年,透過各自師承致力鑽研戰前文學史,並深受歷史教訓與文藝精神啟發的各個主編們,在為期十年愉快的「東亞殖民主義與文學研究會」(2005-2014)合作期間的產物。這是我們共同決定,送給下一代人的禮物。因此除了必要的稿費之外,各篇主編們多以義務或半義務的方式,逐一執行辭目設計、品類規劃、體例制定、專家邀稿、審查勘定、修改溝通、編輯設計、圖片蒐集、撥付稿費和請求授權等工作。

  筆者自2016年1月開始,正式投入這個跨國辭典編纂計畫,啟動編修工作。在2016至2017年的兩年間,首先完成《東亞殖民主義文學事典》台灣篇的工作,接著在2018年繼續擴大進行《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新增部分。本辭典的執筆群以本地專家為主,兼及日本、中國等地學者,總計128人投入,共完成411個辭目,28萬餘字的釋文,並收錄206張圖片,圖說文字約18,000字。其中,約占57%的一級辭目共16萬字,由《東亞殖民主義文學事典》台灣篇收錄,支付稿費,經韓文翻譯後,將收錄於未來出版的韓文版。一級辭目完成後,筆者正愁煩於遺珠之憾,幸得時任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所長的張隆志教授鼓勵,申請「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補助,獲得支持後,立即再接再厲推動二級辭目的編修。最後因所欠辭目甚多,經費仍不足支應,幸蒙劉紀蕙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大力支持,補足所需。總計前後透由三個單位的補助,匯集總經費新台幣50萬元,完成了一、二級辭目的編修。一級辭目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二級辭目雖略遜一籌,但因多為未曾有辭典詮釋者,或為近年新出土成果,對於敏求新知者更形重要。由於總數約12萬字的二級辭目僅收錄於台灣出版的中文繁體版,因此本辭典可謂目前收錄辭目最多、訊息量最新的台灣現代文學辭典。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52554
  • 規格:精裝 / 584頁 / 15 x 23 x 8.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辭典特色與體例說明
 
壹、編纂方向/柳書琴
《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以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為主要對象,旁及若干與文學界相關的民間文學、戲劇、流行歌等。編纂目的有二:一、提供給已有台灣文學相關知識者,深入台灣文學本體研究與跨文化研究的新知與線索;二、提供給外國人或本國教學者、文化工作者,查考日治時期台灣文學關鍵知識的途徑。本辭典廣泛考量外國人及一般讀者易於入門掌握,國內外專家便於深耕精進等不同需要,除了提供正確的基礎資訊之外,特別重視跨境/跨語/跨民族間的文藝交流與互涉層面。包括:
 
(一) 作家的跨地域交流(譬如:留學、旅行、移居、訪問、任官、工作、座談、流亡、參與共黨或社運組織、出席會議、從軍……等)。
 
(二) 作品的跨文化流動(譬如:文藝思潮傳播、翻譯、評論、特輯、跨地域出版、改寫、節選、改編、演出……等)。
 
(三) 文學發展與創作(鄉土文學、普羅文學、報告文學、外地文學、翻譯文學、地方文學、時局文學、跨語文學、後殖民時期寫作……等)。
 
(四) 戰爭體制下特殊的文藝組織、會議或口號(文藝作家協會、「文學奉公會」、「文學報國會」、「大東亞文學者大會」、「決戰文學會議」、「皇民文學」……等)。
 
貳、辭典特色
本辭典具有新條目、新作者、新詮釋、新出土、新研究、體例統一等特點,茲說明如下:
 
(一)內容特點:
1.重視台灣觀點,邀請台灣為主的作者,或境外長期從事台灣文學研究的代表性學者,根據最新研究成果,重新撰述。
 
2.先行研究充足之經典辭目,作者在綜合學界共識或引述權威學者意見的基礎上提出詮釋。現有研究少的新辭目,或本身即是作者專精議題者,則由作者直陳在該議題上的最新發現。
 
3.兼重台灣現代文學「本體研究」之基礎資訊與「跨文化研究」之東亞互涉資訊並提供代表性的文獻書目、譯本書目或資料庫資訊。
 
4.重視原創性,三分之二以上辭目為首次詮釋者,其餘曾為既有辭典詮釋者,亦皆依本辭典之體例、精神與方向,另邀作者根據學界最新研究進展,強化深廣度。只有5%左右,研究成果較少的日本人作家相關辭目,獲得中島利郎教授慨允,由其權威性的《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小事典》翻譯並調整格式後收錄。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