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你常把「那個叫什麼來著」掛嘴邊嗎?
你是否覺得,最近脫口而出「那個叫什麼來著」的次數增加了?
在職場上和同事討論事情時,是否常因為無法立刻想起一些專有名詞,對話的過程中不時夾雜「就是那個」、「就是這個」這幾句話。
「那個誰現在還好嗎?」腦中明明浮現對方的臉龐和特徵,但一時想不起來他叫什麼名字。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忙碌了,腦中想著「今晚要吃什麼」,卻想不起來三天前的晚餐內容。
或者,有些人發現自己有下列狀況,卻不敢思考為什麼,便選擇置之不理或視而不見。
例如:和二、三十歲時不同,即使睡得飽飽的,隔天早上醒來,腦袋還是昏昏沉沉。
結束工作回到家後,腦袋無法思考,覺得身體很沉重。
雖然心想,應該是年紀越大越容易疲累,這也沒辦法,但仍希望盡可能改變生活習慣,每天精神飽滿的過生活。
除了煩惱自己的變化,對於年事已高、邁入高齡的父母,仍免不了操心。最近發現和父母通電話時,他們每次都講一樣的事,雖然目前還看不出異狀,但要是得了失智症,該怎麼辦?
無論是常把「那個叫什麼來著」掛嘴邊,還是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膨脹的莫名不安,只要腦部保持健康,都可以消除這些狀況。
腦如果健康,就可以消除心中莫名的不安
我當醫師已有28個年頭,開設專門治療失智症並提供居家醫療的診所也已18年。在這段期間,作為神經內科、失智症專科醫師,我每個月要診療將近一千名的失智症患者,從失智症的預防階段,初期、中期、末期,一直到照護,我都是親臨醫療第一線,針對各種症狀思考對策。
身為醫療法人的經營者,我常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有時也透過演講、媒體受訪等機會,認識各界人士。即便他們和我在診間看到的病患年紀差不多,但他們大多數人都擁有清晰的頭腦,擁有豐沛精力,享受人生。
為什麼即便年紀增長,人們在記憶力方面的高低落差如此之大?
有些人年紀雖大,但卻充滿活力,展現連年輕人也訝異的行動力。相對的,有些人卻精力衰退,漸漸失去原有的魅力,為什麼?
不僅如此,身為專科醫師,我也不斷思考一個問題──即使失智症發作,有些人惡化的速度比較快,有些人卻比較慢,這又是為什麼?
為了找出答案,我在每天例行的診察之外,同時研究「腦部運作」,著重於大拇指的動作,並出版拙作《刺激大拇指,讓腦變年輕》。我發明的一天1分鐘、讓腦恢復元氣的大拇指健康法,有幸得到六十多歲、七十多歲、八十多歲,甚至是九十多歲讀者的歡迎及熱烈回響。
但之後,我追蹤關於腦部運作的最新腦科學研究成果。結果發現,如果一個人可以盡早意識到「頭腦、身體、外在環境」並改變生活習慣,就可以培養出一生好用的頭腦。
現在四、五十多歲的人,將迎接人生一百歲時代
四、五十多歲的年紀正是第一次察覺,自己越來越常說「那個叫什麼來著」的時候。無論是身體上的變化,例如覺得越來越難消除疲憊;或是生活環境僵化,比如說越來越少有初次嘗試的體驗。四、五十歲的人通常會開始發現,自己頭腦的表現變得比年輕時還差。
但不是說如果這樣演變下去,以後就會罹患失智症;而是如果置之不理,腦部就會提早老化,在十年、二十年後的人生中出現負面影響。
如果你平常就被工作追著跑,常感到疲憊,又發現自己常把「那個叫什麼來著」掛嘴邊,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危險訊號。正因為處於需要辛勤工作的世代,更要開始設法保養,避免腦袋的運作能力衰退。
為什麼?因為現今四、五十歲世代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未來。人們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2107年時,主要先進國家的半數以上人口會活到超過一百歲……。
65歲以上,每7人就將有2人失智或知能障礙
根據2012年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日本65歲以上的高齡者,人數達到前所未有的紀錄,來到3079萬人,其中被診斷為失智症的人約有462萬人(占一五%)。但這個數字不過是冰山一角,根據同一份調查報告指出,疑似患有可能演變為失智症的輕度知能障礙(MCI,常被診斷為失智症預備軍)的高齡者,將占約400萬人(約一三%)。
兩者合計約900萬人。換句話說,65歲以上的年長者中,每7人就有2人是失智症發病者或其「預備軍」。但就我在臨床現場的實際感受來說,輕度知能障礙的統計不過是估計值,往後隨著更深入調查,患者人數勢必會再往上攀升。
輕度知能障礙,將成為人們是否能保持頭腦一生好用的命運分歧點。那麼,放任不管就會演變成失智症嗎?還是若能早日因應,就能遠離癡呆?輕度知能障礙是患者的思考力或判斷力尚未衰退的狀態,不一定會演變成失智症。但若能在這個時間點接受診治、自動自發的鍛鍊頭腦,確實可以提高避免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過去的腦科學領域認為,人的腦細胞數量在出生時達到顛峰,之後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而且無法回復。
「人終其一生,腦細胞只會持續減少」,相信很多人都曾聽過這樣的說法。
但這個在25年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現在已確定是錯誤觀念了。根據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我們已得知,適切的刺激腦部以及改善生活習慣,不管是幾歲的人,都可以提升頭腦的表現。
現在的腦科學研究,雖然是用白老鼠做實驗,但已證明即使腦部老化,還是可以製造新的腦細胞。而且,透過磁振造影(MRI)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也已確認人腦也有「腦容量增加」的現象。
只要持續用腦,即使腦部萎縮,功能也不衰退
的確,隨著年齡增長,腦部的功能表現也會跟著下降,但那只會發生在平常不注意好好利用頭腦並養成習慣的人身上。看年長者的腦部影像就知道,隨著年齡增長,人類的腦也會逐漸萎縮。但如果是持續用腦的人,即使年齡增加,就算腦部萎縮,腦部的功能也不見衰退。
只要謹記善用頭腦並養成習慣,不管到幾歲,都能提升腦部的表現。
我身為神經內科、失智症專科醫生,希望可以把經由臨床現場所得的智慧,配合長年的腦科學研究所累積的證據,透過本書告訴大家如何保持「一生好用的頭腦」。
最重要的是,四、五十多歲的人,要提早開始建構好的環境,包括使用頭腦的方式、生活習慣、工作方式等。如何度過這兩個世代的五年、十年的時間,將會為六十歲之後的人生帶來劇烈影響。
推薦序一
防治失智,人人有責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白明奇
面對與日俱增的失智症人口,人人莫不自危。尤其幾乎所有原發性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路易體症、額顳葉失智症等),目前尚無可以根治或者有效控制惡化的藥物,一開始充滿企盼的臨床試驗,到頭來都是失望收尾。
但我們就如此頹喪、悲觀以待嗎?當然不行。
本書作者長谷川嘉哉醫師,藉由過去28年豐富的失智症診療經驗,加上具有學術根據的研究報告與科學原理,提出許多有意思的建議,這些都是很好的生活習慣與健康良方,例如記筆記、鼓勵社交、健走運動、訓練平衡感、保持身體柔軟度、學習新事物、控制糖分等,都是可以辦得到的,很值得推薦給讀者。
長谷川醫師建議從40歲起就開始執行這幾項任務,真是用心良苦。
理由之一是,在一個病人被醫師診斷為退化性失智症之前,這位病人的大腦可能已經默默的遭到破壞達20年或更久了,即使衛生福利部明天核准一個可以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或方法,但這可能只對更年輕的人有效。因此,提早養成並執行好的健康行為與習慣,可以保護腦細胞與血管,對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或預備軍,料想有延後發病的效用。
其次,長谷川醫師在書中提及的許多概念,與我多年來診療失智病人的心得不謀而合,尤其是「三動兩高」(頭腦要動、休閒活動、有氧運動、高度學習、高抗氧化食物),全方位預防失智的健康行為模式的理念,彷彿也為全書精華做了總結。細細讀來,這真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好書。
本書結尾更收錄作者寫給祖父的一篇令人感動的短文,不僅真情流露,也道出過去數十年來,失智症在日本社會大眾心中的印象轉變,更散發出長年從事失智症診療的資深醫師身上才有的人文精神。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如果這一切只是止於閱讀與空想,那等於徒勞。各位讀者們,有了動機,今天就開始執行吧!
推薦序二
一本遠離認知症的教戰手冊
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伊佳奇
日本長谷川嘉哉醫師的大作《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與其說是一本介紹認知(失智)症(Dementia Disease)的書,不如說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遠離認知症的教戰手冊,從生活面告訴我們如何「善用腦」,落實「用進廢退」的理論,建立規律健康生活,運用環境來支持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老化或退化。
「用進廢退」的理論,是源自於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於1809年發表的《動物學哲學》(Philosophie zoologique),他首先提出兩項重要的理論基礎,也是被稱為「拉馬克主義」(Lamarckism)的理論,分別是獲得性遺傳(Inheritance of acquired traits)和用進廢退說(use and disuse)。拉馬克認為,這兩者既是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又是適應環境的過程。
20世紀以來,受到公共衛生、醫療科技、教育水準、經濟條件等提升的影響,人類平均餘命不斷提高,從60歲提高到80歲以上。過去少見的疾病,也因高齡化社會急遽發展,逐漸在人類生活中發生,認知症為其中之一。
長谷川醫師從小在生活中看到罹患認知症的祖父,行醫生涯長期接觸認知症患者與家屬,他能以醫學基礎,活化知識於生活當中,教導民眾如何從三個面向來遠離認知症:善用腦、健康的身體、外在環境。
英國著名的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於2017年曾提出有35%的機會可在生活中預防認知症,九大危險因子包括聽力受損、未受中學以上教育、抽菸、憂鬱症未進行治療、不運動、離群索居、高血壓、肥胖、糖尿病(來源: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雖然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教授利文斯頓(Gill Livingston)在《刺胳針》提出生活中該注意什麼,但並未教導該如何做,長谷川醫師的大作清楚提出如何善用腦,如何將工作記憶運用記憶鉤爪、筆記本等備忘錄化為故事,能夠輸出成為生活中的資訊,落實了「用進廢退」的理論,讓腦即使萎縮,但仍然持續發揮功能。
他同時強調規律健康生活的重要,一一說明認知症的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生活習慣病、甚至抽菸等,更列舉國際上許多實證研究,來強化運動的重要。還以系統理論說明腦部的活化,將資訊輸入後,成為工作記憶,再以「立刻做、做備忘、寫出來」,隨時釋放工作記憶,無論是說出、寫出等資訊輸出方式,達到提升腦部的活躍。
老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活,社會如果欠缺這種文化,人們將不知如何面對老年人生,讓孤獨成為老人最大敵人,這也是憂鬱症、認知症形成的溫床,長谷川醫師強調社會連結,維持人際網絡,正是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讓自己能維持與社會的互動。
日本在認知症領域的著作早已跳脫出說教的方式,醫師不再以醫學教科書,拿出磁振造影(MRI)說明阿茲海默症,而是已進入到生活的實際運用面向,值得臺灣多加思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