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一六年底,正值護家盟興風作浪,我們看到身邊有許多朋友挺身而出,為了同志族群的權益大聲疾呼。我相信詩歌作為社會介入的價值,以及詩歌能夠推動社會的進程,因此,和朋友討論後,我認為可以編選一本同志詩選。在二○一九年五月,同性婚姻終於能夠合法,這是平權的一大步,但平權並未因此而完滿。
我們相信創作詩歌亦是推動社會的一部分。找尋詩歌,編纂詩選,皆是在回溯「文學運動」、「文學史」、「社會運動」之間的糾葛。同志詩選收錄歷來重要作家與其作品,展現出詩人們不分性別、性向,透過文學把訴求說了出來,讓詩成為教養,成為訴求,並把社會推向更理想的狀態。這些作品不僅是文學史,也同時是社會參與與運動的足跡。
文學回顧和開創
在台灣文學史上,同志議題儘管經歷漫長的潛伏期,但始終未曾缺席。早期的散文有席德進的《席德進書簡:致莊佳村》(寫於1963至1966,1982年出版)和《上裸男孩: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遲至2003出版),小說有白先勇的《孽子》(1983),詩歌方面,可追溯至陳克華的作品,其中以〈星球記事〉(1980)開創科幻文學之領域。九○年後的民主讓文學更加多元,出現了曹麗娟《童女之舞》(聯合報, 1991)、邱妙津《鱷魚手記》(1994)、陳雪《惡女書》(1995)、陳克華《欠砍頭詩》(1995)、吳繼文《天河撩亂》(1997)。文學興盛之時出現了文選,如楊宗潤編的《當代華文同志小說選》(1996),紀大偉的《酷兒狂歡節:台灣當代Queer讀本》(1997),朱偉誠的《台灣同志小說選》(2005),或是張曼娟的《同輩:青春男・同志小說選》(2006)、《同類:青春女・同志小說選》(2006)。近期更有紀大偉的《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集大成,疏理台灣文學中的同志形象。
然而,當同志小說逐步被完善整理、收編入文學史的論述之際,所謂的「同志詩選」卻始終於台灣文學的脈絡中缺席。除過去有吹鼓吹詩的二號雜誌《浮出領土:同志・詩》(2006),刊登五十一首詩外,迄今從未有另外相關的選集出現。
此一現象的發生,或許應歸因於詩歌詮釋在台灣文學環境中的莫衷一是。亦即,如何判定一首詩的「同志」性是否存在。詮釋者在判讀時往往會受到身份論的影響,或者難以避免的在過程中碰觸到未表態詩人的性向問題,詩歌本身的隱晦與朦朧性,也可能影響情節上的判讀,更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常將同志作品與作家連結,詩人一定是同志才行。這些問題,侷限了選詩的可能。甚至,「同志」一詞,其實也可能是LGBT文化中的某種相對外顯的霸權象徵。
編選原則
不同於早期的英語選集和台灣的同志小說選,我們盡力撇除身份論的影響。我們希望,這一本同志詩選不以身份論來決定入選與否,而是將詩選的主題定位在「關注同志議題的詩作」。我們想像中的同志詩選,不是狹隘到只有「同志詩人的詩作」,應邀請任何性別認同、性向、身份、職業的人的加入。只要願意擁抱同志,願意書寫同志,我們都納入考慮。因此,我們將書名定為「同在一個屋簷下」,以此想像所有人都能在這裡生活、支持、接納;英文的副標為A Poetry Anthology for LGBT,而非LGBT Poetry Anthology,因為這些詩歌屏棄了身份論,是「為了」LGBT所寫。
選詩標準和流程
因此,不同於傳統對於「同志文學」的定義,除了已公開同志身份的詩人如羅毓嘉、騷夏之外,我們也收入那些聲援的異性戀詩人,如陳育虹的〈之五・索〉向希臘女詩人沙弗致敬。《同志詩選》分為七大輯,根據一個人的成長,分別為「我是誰」(成長與認同)、「要出來呢還是要進去呢」(出櫃)、「致我親愛的島嶼」(社會和社運)、「慾亂唇迷」(邂逅、情慾)、「愛情・生活」(愛情與生活)、「我們要結婚了」(婚姻平權)、「那時我們已老去」(想像未來),以此描繪同志族群的各種臉譜。
選詩的範圍落在二○一九年三月以前的報章雜誌、出版詩集。在選詩的過程,我們以嚴謹的學術角度,從美學或文學史的觀點寫下選入原因,決定去留。利文祺的選詩標準著重於如何讓每首詩在台灣文學史中標出座標,並力求主題的多樣性;神神想開放各種同志類型的觀點,例如愛滋議題、用藥同志、變裝癖、殘障同志、工人同志、雙性戀;黃岡關注詩語言的凝鍊,詩藝與意象的經營,以及各種未被挖掘的同志書寫題經驗。在這兩年,我們達成一些共識,例如除了經典的作品和作家,創作時間上偏好近期發表的詩作,年齡層也以青年為主,期望能選出符合這世代的詩選。我們在臉書開工作坊討論事宜,將詩上傳,並以幾個關鍵字提示詩的特色,如果需要,也會備註評論。我們記名投票。總體來看,一首詩在海選之中先受到一位編委的青睞而上傳,並能說服其他成員投下一票獲得過半,門檻確實頗高。
我們也邀請了香港詩人:黃裕邦、游靜、洪曉嫻。黃裕邦曾獲澳洲Peter Porter Poetry首獎,其英文詩集 Crevasse 亦獲蘭布達文學獎的男同志詩歌組首獎,是目前華語同志文學中少數獲得國際認同的人。游靜在視覺藝術和文學之間穿梭,詩歌探索了性別和政治。一九八九年出生的洪曉嫻關注於香港的同志書寫和運動。他們將為我們呈現另一座島嶼的風貌。
同志詩選編選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