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套書展
鍵結效應:少數人的念力,如何改變多數人的生活?(隨書附贈:16週鍵結實踐手冊)

鍵結效應:少數人的念力,如何改變多數人的生活?(隨書附贈:16週鍵結實踐手冊)

The Bond: How to Fix Your Falling-Down World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隨著每個意念的流動,宇宙時刻都在動態重組
往好的或壞的方向前進,取決於你我的一念之間!

  「我們」不是一起變好,就是一起變糟
  鍵結,是一種將所有人凝聚起來的本質力量

  所有偉大的進化,憑藉的是合作,而不是競爭對抗
  影響未來世界的鑰匙,在於你我意念的加乘效應

  我們其實都是創造者,也在被創造,你我的意念相通
  就像原子之間的鍵結,緊密相關
  我們的每個意念,都是建構宇宙意識的一份子

  全新的生存態度,活出更真實的本我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牛頓的運動定論、亞當.史密斯的利益論……三百年來左右全世界人類的思想,告訴我們這是個強者恆強、弱肉強食、冷漠又疏離的世界。這樣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讓我們經歷了全球經濟模型的全面崩潰、生態危機、水和糧食短缺的威脅。

  而在個人層次上,無論我們的生活有多熱鬧精彩,心卻經常痛苦孤獨地跳動著。你正違背真正的本性活著!現在,你必須認識自己究竟是誰,回歸真實的自我。

  重要科學實驗,推翻三百年來的錯誤思維

  許多科學家、社會學家與醫師透過本身專長,一點一滴改變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演化論、宇宙觀,他們以信而可徵的實驗與調查研究揭發,在DNA主宰的人類遺傳學之外,還有一種更有力的主動影響因素,左右著我們的生命、健康,以及全世界的走向與未來,那就是意念的流動,以及意念之間的交互影響。

  量子物理學的最新證據,也提供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所有生物是以合作的動態關係存在著。量子物理學家現在意識到,在我們的身體和環境之間,在我們自己與接觸的其他人之間,在每個社群的成員之間,都存在著鍵結。

  人與人透過無形的鍵結彼此相繫

  科學的新發現,推翻了我們一向抱持的自我觀念。所謂的「我」不是為了生存而競爭的孤立個體,所有生物是以合作的動態關係存在著。量子物理學家現在意識到,所有物質都包含在一個巨大的量子連結網絡裡,彼此不斷傳導訊息與交互影響。

  這些發現不只關係到我們如何選擇界定自我,也包括如何真正活著。我們需要一種思維上的劇烈轉變,來重新定位人類與時空環境的關係: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分離存在的。

  人類永續生存的唯一方式

  原子與原子之間用鍵結組成分子,這是物質最基本的組成要件。我們就像宇宙中的一個個原子,彼此之間以隱形的鍵互相緊密鍵結,我們的肉眼看不見這種連結,但每個人的所作所為、甚至一個意念穿梭就能互相影響。

  所有創造物之間是一種不可分割的關係,這種關係看不見卻強而有力。因此,地球不是冷漠宇宙的一顆孤獨行星,人類不只是遺傳密碼創作下的孤單生物,當我們瞭解了這一點,全宇宙都會連帶受益。

  新思想革命,從「我」改成「我們」做起

  競爭觀念在商場上、教育上、人際關係上,製造出一波又一波的問題。只有當你我雙贏的時候,才能利益最大化。把人際關係與社會焦點從「我」改成「我們」,才是這時代的生存法則。

  這是一個思想革命的時代,一個意念轉換,可以開創人類的潛能,一個鍵結連動,就能以小搏大,發揮連鎖效應。建立你的「鍵結圈」,培養更緊密的社群關係,明天的世界將會不一樣。

  四個練習,提升你的「鍵結意識」

  練習1:全面觀照,拓展你的視野
  練習2:改變我們跟其他人的關係
  練習3:擴展共同體經驗,學習為共同目標攜手努力
  練習4:透過日常的無私行為,成為思想改革的行動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琳恩.麥塔格特(Lynne McTaggart)


  全球互聯「念力實驗網」(www.theintentionexperiment.com)創始人,矢志倡導以集體念力互助的活動,經常舉辦各種遠距實驗,在指定時間對指定地點的指定目標發送念力,並彼此交流心得;曾在九一一和平念力實驗中,創下吸引來自全球七十五個國家的參與者的紀錄。

  一九八〇年代中期旅居英國,為全球最受尊敬的健康雜誌之一《醫師對你隱瞞的事情》(What Doctors Don’t Tell You)共同創辦人兼編輯總監;也是國際知名研究者及演說家,曾在許多紀錄片中受訪,包括:《兔子洞裡到底是什麼?》(What the Bleep?! Down the Rabbit Hole)、《我是》(I Am)、《富足因子》(The Abundance Factor)等等。

  著有《念力的科學》、《鍵結效應》、《八的力量》、《療癒場》等書。目前與夫婿布賴恩.哈柏(Bryan Hubbard,作家兼WDDTY共同創辦人),一同定居於倫敦,並育有兩名女兒。

  個人網站:www.lynnemctaggart.com

譯者簡介

王原賢


  台灣台中人,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專長水文地質。從事編輯、翻譯與資訊中文化工作。譯作有《科學家的預言簡史》、《艾西莫夫科普教室(中)暴龍處方及其他100篇》等。

何秉修

  成功大學外文系學士,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碩士。曾任英語學習雜誌編輯,之後投入翻譯以及劇本寫作,舞台劇本曾獲台北文學獎,譯有《寵物通心術》、《黑魔法》、《Android機器人.安娜》、《源始魔種》等書。

 
 

目錄

自序:以更寬廣的全新角度來看世界
前言:因為鍵結,你我都不是情感的孤島

第一部 超個體
第1章 尋找宇宙間最小的粒子
第2章 基因決定論錯了,環境才是關鍵
第3章 別錯估了我們與宇宙的親密關係
第4章 我們共享著一組宇宙神經電路

第二部 趨向整體
第5章 拉起天線,我們都是發射體
第6章 溝通,人類最殷切的需求
第7章 施比受有福,付出讓你更快樂
第8章 互惠,人類生存的最佳策略

第三部 找回鍵結
第9章 敞開心智,全面觀照
第10章 傾聽「鍵結」的聲音
第11章 里仁為美,別把自己關在圍牆內
第12章 讓愛傳出去

第四部 鍵結練習手冊
第13章 雙贏策略,穩固正在崩毀的世界
第14章 如何建立你的鍵結圈

附錄:16週鍵結實踐手冊——徹底重建你的生活圈

 
 

自序

以更寬廣的全新角度來看世界


  星期六我站在冷風吹拂的禮堂裡頭,看著女兒為了戲劇班年度公演進行彩排。她是個才華洋溢的女演員,試鏡時被選為主要角色,但排演前幾個星期卻被調換成配角。我一直沒能發現改變的理由──而女兒也拒絕談論──直到她的朋友漏了口風。在新導演接手後,另一名十三歲的女孩謊稱表演經驗豐富騙過導演,將應該分配給她最好朋友(也就是我女兒)的角色給了她。

  我和當天的一名觀眾(那名女孩的母親)提到這件事,她打斷我並聳聳肩。「嗯,這就是人生啊!」她無所謂地回答:「不是嗎?」

  我大吃一驚,但也不得不承認她說的話不無道理。當然,這就是我們大人為自己設計的人生。在大多數現代先進國家中,競爭一向被視為社會生活的經緯。競爭是經濟的發動機,是多數關係的基礎──在商業、在鄰里,甚至包括我們最親密的朋友在內。畢竟我們的辭典裡就開宗明義地講:情場和戰場,勝者為王,適者生存,贏家全拿。不難想像高度競爭的策略,會悄悄滲入孩子的社會關係裡頭,導致大大小小的越軌行為。

  我開始思考自己周遭的社會互動,大約出現了多少次心理學家所謂的「相對性意識」(relativity awareness)。你有幾個孩子?開什麼樣的車子?今年出去度假幾次?孩子上哪一所大學?成績如何?換言之,你適合社會金字塔的哪個位置?

  即使我們之中最優秀的人,內心有時也會像電影《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中的華爾街交易員巴特曼(Patrick Bateman)一樣,在看到同事精美的新名片時忍不住驚呼:「天啊,」他想:「竟然還有浮水印。」

  然而,科學家說競爭是人類天生的基本渴望,對我來說卻毫無意義。我出書談有關於尖端科學和許多學問的最新發現──從神經科學、生物學到量子物理學──深切體認到自然界最基本的驅動力,並非如古典演化論所堅持的競爭,也不是個人主體意識,而是互惠利他的整體意識。我見過大量的新研究證明,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天生都有不可抑止、尋求與他人連結的衝動,甚至不惜個人代價。

  然而,傳統科學告訴我們,宇宙是個資源有限的地方,居住著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彼此反目,爭奪資源。而以前的我們,全都信以為真,以為生命就是這樣。

  這是我們對生命的固有觀點,但問問窩在我身旁的狗狗奧利,他肯定不是這麼想。奧利可不曾發生過狗咬狗的醜事,他沒有花太多時間在人類身上,而對散步時遇上的每隻狗他都一派和善。他經常會在籬笆底下塞根骨頭給隔壁的那頭毛獅犬丁骨;事實上,他還留下最大的那根骨頭給她。奧利和丁骨的關係違反了所有現行生物學關於自私行為的必要描述:因為丁骨已經絕育,討好丁骨並沒有任何遺傳優勢,也沒有傳宗接代的可能性。然而當丁骨來訪時,奧利會突襲我們的大垃圾桶,掏出雞骨頭讓她享用,然後任她暢行無阻地靠近他自己的飼料盆、他的豬耳朵和玩具。丁骨體型較小,奧利和她玩時總會讓她,只為了讓她有興致繼續玩下去。

  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基本問題:生命非得這樣弄得你死我活嗎?我們注定要和別人競爭嗎?這真是動物和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嗎?它是如何變成這樣的?要是我們不這樣做,究竟會怎樣?

  從那次彩排後,我有時不免會如此想:我們撕裂社會契約,同時忘了如何合成一體。在某個環節上,我們忘了該怎麼做。

  生命不必然如此。當我開始撰寫本書,並努力研究生物學、物理學、動物學、心理學、植物學、人類學、天文學、時間生物學以及文化史等許多最新發現時,我心裡越來越清楚,我們選擇前往的人生並不是我們真正的冀望。我發現其他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我們大大不相同,他們擁有的世界觀更貼近新科學的發現。這些文化想像的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這個中心理念孕育出截然不同的方式來看待世界,以及與世界互動。他們相信自己是所有生命關係中的一環,甚至包括全宇宙。我們看見的是事物本身,而他們看見的是事物之間的鍵結︱將他們結合在一起的那個東西。這些文化的根本不是個體,而是個體之間的關係,那是他們眼中的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

  他們瞭解人性的本質是交融,並因此活得更幸福,較低的離婚率、較少的問題兒童、較低的犯罪和暴力發生率,以及更強大的社群。

  他們選擇了更好的生活方式,更真切的方式──我相信這是你我想要的生活方式。他們這麼做是因為帶入了另一個故事──我們是誰及為何在這裡的另一種世界觀,超越我們文化所信奉的,特別是我們目前的科學。

  我寫這本書是要證明,我們是依據過時的一套規則在運作。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關於「我們是誰」,答案已經徹底改寫,而且為了生存,我們也要隨之改變。現在,競爭的衝動讓我們的自我定義產生偏差,這些相同的心態產生了生命的暗流,導致一個接著一個的巨大全球危機,正威脅著毀滅我們。在我看來,如果我們能修復整體性的關係,就能開始療癒我們的世界。

  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讓你更敦親睦鄰,能讓你修復一些人際關係,因為不斷的較量和巧取豪奪,這些角色本來就不在我們的人生劇本裡面。

  我還要強調的是,這不是一本為社會主義說項的書,也不是一個新的經濟模型或政治模式。

  我樂於享受民主自由,我認為你也一樣。此外,書中的想法不是要輕慢科學專業或科學的偉大發現,比如牛頓或達爾文的理論。我明顯不是個創世論者。然而所謂科學,就是一個永不停止的發現過程,沒有一位科學家能夠寫出真正的最後結局。永遠都有新發現,永遠都有舊篇章需要修改。而目前,我們正處於認識自我及認識世界的一次大修正之中,許多我們一直以來認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包括原始的演化論),正在因揭露世界本質的資訊越來越多而逐漸改善。

  除此之外,我更希望你能以全新方式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世界,用新方式與其他人連結,灌輸自己新的社群意識。我希望本書能給你一個全新又可靠的目標──比羨慕鄰居有浮水印的那張名片更好的東西。我打算證明給你看,生活在整體之中有多麼容易,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徹底改革你的生活及你周圍每個人的生活。生命不必然如此,就從今天起。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401047
  • 叢書系列:Matrix 系列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2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 4 章 我們共享著一組宇宙神經電路
 
感同身受的人體機制(結錄)

 
這類神奇的「鏡像神經元」引發了一個巨大的謎題。里佐拉蒂最初假設這些神經元的活化,是為了讓生物學習如何快速行動以便求生。他認為這可能是神經生理學家赫布(Donald Hebb)所發展出來的「赫布學習法則」的一部分,赫布於一九四九年率先提出:重複不斷刺激神經元,會讓它們變得更有效率,而且緊密連結成一個整體來運作。
 
里佐拉蒂想知道,這是否和猴子透過模仿來學習有關。但是,為什麼一隻成年猴子需要這些神經元當學習工具呢?此外,所有證據也指出這種猴子不是靠模仿學習的。他去請教了一些靈長類學家,卻被澆了冷水回來:黑猩猩會模仿,但猴子不會。幼猴只有一小段時間窗口的開啟時間,以便透過模仿姿勢來學習。此外,就像里佐拉蒂所熟知的,不管是人類的新生兒或幼猴不需指令或練習,就能夠馬上複製複雜的臉部動作。最好的例子就是當母親向嬰兒伸舌頭時,嬰兒也能立即做出同樣的動作回應,即使這是一個需要許多神經元序列來微妙協調的複雜動作。就連小獼猴也能模仿伸舌頭的一整套動作。
 
里佐拉蒂的結論是,靈長類和人類的大腦內部,單純觀察與實際做出動作之間並沒有分別。
 
要理解我們四周各種龐雜的經驗,不用親身經歷,只靠想像就能在心裡體驗。我們大腦有個機制,可以透過觀看別人的行為,在我們腦內引發一連串反應,好似我們自己正在做這些動作,並藉此來瞭解他人的意圖與動作。
 
里佐拉蒂知道他們已經揭開了與理解力有關的神經生物學的一些基礎,他開始將這種現象當成「鏡像效應」,因為神經元有雙重目的:驅策肌肉做出動作,同時也注意到他人的動作。
 
里佐拉蒂的研究小組在確信他們揭開了大腦與外在世界連接的一些重要途徑後,寫了一篇理論堅實的論文,詳述這一年來的研究,完成後寄到科學界最負盛名的《自然》期刊,但因為內容對非神經科學領域的人來說不夠有趣而被退稿。透過關係,里佐拉蒂最後設法在《實驗大腦研究期刊》發表。五年後,這篇論文在經過廣泛閱讀並普遍被理解後,最重要的神經學期刊《大腦》欣然接受他們原始研究的更新版本,並立即刊登。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飲食手作展折20
  • 天雜領券
  • 信誼領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