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哲學家陪你看電影

哲學家陪你看電影

Watch movies with Philosophers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看電影可沒你想像的這麼簡單
九場經典電影 九個哲學思考

  ※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黃冠閔 推薦

  這是一個影像豐沛的年代。
  在這影像豐沛的年代,你的思考方式也被影像制約著;在影像的時代裡,更要警醒地考慮到影像的構成。

  台灣近年來強調公民教育、希望培養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了哲學思考。要如何將哲學思考更貼近生活,不落入專技的範圍,卻又不失哲學特質的挑戰並不小。

  而看電影即是生活中再普遍不過的日常行為。

  電影不只是電影,它投射出一個影像運動的平面,糾集了不同時間流,就連公共生活或私人空間也被此類異樣的時空所穿透,有多到不行的層次可以挖掘,甚至在想像力中撐開極大的張力。

  此書特殊之處在於,作者並不刻意將電影哲學化或是哲學電影化,而是把它清楚分為兩件單一的主題作討論。因此,各章節將以影片資訊、鏡頭畫面、鏡頭、場景、敘事或故事、主旨、問題的順序作呈現,讓讀者跟隨作者的敘述,小心翼翼地進入電影,穿破視覺直觀,再深入哲學。當了解哲學語言的運作,知道怎麼讀電影,也就會理解到影像「要說什麼,不說什麼、什麼留白」,這時,要插入哲學思考的發問,就會有合理性。反過來,有較為豐厚的哲學知識,更是有助於提煉出一些問題設定,借用影像運動來進行推理。

  《楚門的世界》
  我們為什麼會認為楚門離開被安排的人生後,
  就獲得真正的「快樂自由」了呢?

  《關鍵報告》
  有犯罪意圖的人,就可被構成罪犯嗎?

  《刺激一九九五》
  為何主角不惜被關禁閉,也要播放音樂呢?
  「希望」之於生活到底代表了什麼?

  透過影像來思考,質問影像,找到之間微妙卻相輔相成的連結,用更平易近人的管道,以觸發更多思考的可能。
  影像固然不是真理,也未必揭露真相,但往往能夠形成一道帷幕操縱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與感受。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場電影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士瑋


  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屏東南州「水林藝術空間」策畫及策展人、多所高中哲學教師。研究領域為德希達哲學中政治-文化身分認同問題、藝術理論與美學研究。

梁家瑜

  高雄人,英國艾賽克斯大學電影與文學碩士,法國高等電影驗就學院助理導演二級文憑,曾任國際新聞編譯、紀錄片版權專員、駐外新聞特派,翻譯作品有《壓迫與自由》、《論特權》、《邊境國》、《法國高中哲學讀本(二)、(三)》,著有《起初,是黑夜》,現為英國薩賽克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博士生。

繪者簡介

Point Chen 點點陳

  桃園人,是一名不太務正業的工程師。
  喜歡用畫筆記錄日常小事,一筆一畫輕輕描繪,
  再平凡的日子都是最值得回味的時光。

  instagram : pointdiary
  Facebook:點點陳插畫事務所
 
 

目錄

推薦序 —黃冠閔
導讀一  —看電影
導讀二 —讀哲學
1. 《楚門的世界》— 柏拉圖《費多篇》
2. 《鵝毛筆》— 柏拉圖《費德羅篇》
3. 《神父同志》— 斯賓諾莎《倫理學》
4. 《關鍵報告》── 康德《未來形上學之序論》
5. 《尋找新樂園》──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
6. 《鬥陣俱樂部》── 胡賽爾《邏輯研究》
7. 《魔鬼代言人》— 拉岡《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鏡子階段》
8. 《刺激1995》— 布洛赫《希望的原理》
9.《V怪客》— 德希達《尤其不要記者》


 
 

推薦序

看電影,讀哲學

黃冠閔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在規劃「哲學之道」系列時,已經構想了三個軸線:(一)總論談哲學教育經驗,(二)哲學概念解說以翻譯「什麼是…?」為起點,(三)經典導讀選一篇短的經典文本加上其概括介紹與評述解說。這三個軸線目前已經累積出一些出版成果 。

  在總論的軸線上,我們希望呈現出本土哲學教育的更多不同經驗,尤其是在大學哲學系以外的別種嘗試。當目光放在台灣的公民社會時,如何將哲學思考納入更接近生活的、不落入純專技範圍,但又不失卻哲學特質,則是一大挑戰。為此,我們除了介紹法國的哲學教育外,還構思能夠將哲學融入一般教育場域的可能性,諸如運動、文學、電影、音樂、藝術、科學等等,勾勒出不同的想像。

  這本《哲學家陪你看電影》即是其中的一個成果。

  在如今影像豐沛的時代,用影像講故事、協助推理似乎已經讓人以為稀鬆平常,而影像世界已經從圖片、繪畫、攝影、電影、動畫推展到微電影、立體影像、環場影像等各種表現方式,而拍攝、剪輯、散播的成本經由科技的進步,解決了解析度、檔案格式、檔案大小、流通速度等技術瓶頸,早些年所遭遇的一些門檻也逐步被越過。在這一個影像時代中,人的思考方式也同時受到影像的制約。一段影片如果沒有在一分鐘之內吸引觀眾,很快地,觀眾就失去耐性。很容易設想,這是影像所蘊含的時間性;影像在視覺上的直接呈現也受制於出現在眼前的時間長短(所謂的「緜延」)。當影像的可親近性降低時,它作為各種思想、論述、商業、政治的載具,也就更為容易。電影帶著一個完整的敘事軸線與框架,既能夠以影像、聲音的綜合效果吸引注意力,也能夠用故事來滿足人聽故事的原始欲望。在這樣的便利中,把電影當作是哲學的教學媒介,也似乎就順理成章。但是,這種把電影當作工具的思維,有時錯失了電影本身的特質。

  兩位作者很清楚地看到這一種工具化思維的陷阱,因此,當梁家瑜、蔡世瑋分別以「看電影」、「讀哲學」的兩條軸線共同合作時,已經清楚地將哲學與電影的交錯關係勾勒出來,這也構成本書的一個寫作特色。

  我希望在推薦此書時,順帶簡略地標示四個值得注意的要點。

  一、電影與哲學不是相互蘊涵的關係

  電影自有其一套構成的邏輯,是從劇本、選角、場景、地點、燈光、化妝、拍攝、剪輯的各種環節組成。電影裡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環,不是全部;一組影像的呈現是在特定的框架中出現,取決於拍攝、剪輯所希望的呈現的視角。即使是以小說為藍本,電影仍然是另一個作品,而不是小說的分身。要用電影來說哲學時,不會使得一部電影就變成一個哲學作品。哲學命題的鋪陳有特定的形式,是環繞著哲學問題而展開的。即使一部電影帶著哲學的問題意識,但其目標並非為了解答哲學問題。

  二、電影的哲學化、哲學的電影化

  以哲學化的方式來看待電影,意味著觀看角度的調整;這時,看電影同時是思考電影,或者透過電影來思考哲學問題。有些問題是電影所汲取的生命實在或社會現實,有些問題是專屬於電影製作所帶來的挑戰。思考電影的方式也就隨著問題設定的獨特關注而有差異,但是,如果不是意識到哲學的深度,而只是以老生常談的陳套來說,這一種思考也需要在哲學上磨練才可能出現銳利的眼光。哲學的電影化,意味著哲學可以根據其命題的普遍性而具體展現在電影的平面上。電影可以從哲學論點抽繹出希望開展的特定方向,以電影敘事、影像構成的方式獨特地演繹這些哲學論點。這等於是說,電影用它獨特的手法檢驗哲學命題。

  不論是電影的哲學化或哲學的電影化,都需要對兩者有敏銳的洞察以及豐富的背景知識。操作兩方向的來回轉換,則有賴於靈活的轉化能力。

  三、要注意概念或影像,但不是順從直觀

  電影以視覺影像為本,在默片時代之後,加入了聲音,然後一路朝向立體聲道、環場音效發展。由於聲影效果逼真(尤其在立體影像、虛擬實境技術開發後),看電影幾乎被當成容易上手的娛樂。但是,容易接近的特色本身就是一種陷阱。誰不會看電影?──但是,看完一部電影後或從電影院出來後,難道沒有人聽過周遭的人喊著「看不懂!」?看不懂,是遭遇到一道跨不過的門檻。以為電影很容易看,可以理所當然看懂,這是一種信任直觀的錯誤前提。如果回到動態影像、影像合成這類的影像特徵,注意到其中的人為操作,揣度影片剪接的邏輯,將會發現,影像所要說的話可能遠比故事大綱要說的更多。在哲學上也是,如果不去注意到概念、推理在一個論斷中的角色,那麼,哲學可能就會變成各種學說的百寶箱。人們將很容易地迷失在這一百寶箱裡。不論是要把哲學融入教學中,或是,運用電影為素材來討論哲學,乃至電影的哲學化或哲學的電影化,都必須擺脫單純的觀影直覺。

  四、進入知識脈絡

  事實上,如果能夠意識到哲學或電影各有其內部邏輯,那麼,就應該可以順此脈絡把握到基礎知識。知道電影語言、哲學語言是如何運作的,也就會理解到影像「要說什麼,不說什麼、什麼留白」,這時,要插入哲學思考的發問,就會有合理性。反過來,有較為豐厚的哲學知識,更是有助於提煉出一些問題設定,借用影像運動來進行推理。

  在影像的時代裡,更要警醒地考慮到影像的構成。影像固然不是真理,也未必揭露真相,但往往能夠形成一道帷幕操縱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與感受。隨著個人通訊載具普及分散,動態影像幾乎如影隨形地附著於現在與未來的人類生活中,虛實之間的界限在某些地方變得模糊起來。透過影像來思考,質問影像,將會是當代公民社會所具備的素養之一。電影構築了一個交換情感、分享敘事的空間,不論是哪種螢幕,都投射出一個影像運動的平面,糾集了不同的時間流;公共生活或私人空間也被此類異樣的時空所穿透,電影世界有很多的層次可以挖掘,甚至在想像上撐開極大的張力。「看電影、讀哲學」所激發的思考可以重組為萬花筒中全然不同的花朵,這是一個出發點,對於老師、學子、一般讀者都可以產生出多元的想像。活潑的思考方式或許就此展開。

導讀(一)

看電影

梁家瑜


  這是本奇特的小書,與士瑋合作這本小書則是個充滿學習與反思過程的愉快經驗。在這篇簡短的序言裡面,我想簡單說明一下對於我所書寫的部份的一些想法。

  透過電影乃至其他影音藝術作品來進行哲學教學的材料,如今並不少見。我相信在台灣各地高中,如果有機會安排哲學課程,授課老師都有可能用到電影片段,作為激發學生思考特定主題的素材。我個人參與翻譯的《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裡面,讀者也可看到電影畫面被使用來作為提出主題的工具。另外,在Youtube上也有「超級歪」頻道,已經嘗試過以哲學來解析電影的嘗試。有了這許多的嘗試,我並不希望再多增加一個同樣方向的作品,相反地,我希望能夠提供的是,讓讀者能夠在進入「討論哲學」之前,先體驗一下「看電影」是怎麼回事。也就是說,我希望電影在這本書中能夠不只是被哲學思考的對象,而是有自己的思考與理解方式。

  這樣的意圖便因此決定了本書當中「看電影」的部份的結構。讀者可以輕易地發現,本書每篇文章的電影的部份的架構,一律按照下述順序安排:影片資訊、鏡頭畫面、鏡頭、場景、敘事或故事、主旨、問題。以下我將先依序說明每個部份,之後再統整說明如此安排的理由。

  影片資訊的部分,包括了類型、導演、編劇、原著、上映、主要演員、預算、票房。這些資訊是我希望提供給對電影有興趣又對哲學有興趣的朋友的。這些資訊一方面是提示「電影研究」這個學門裡面的一些重要領域(例如類型、導演、改編[Adaptation]等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強調電影不單只是個可供哲學分析的文本,它還具有強烈的產業性格(預算與票房是所有電影工作者都面對的問題)。

  接下來的四個部分,也就是「鏡頭-場景-故事或敘事-主旨」,事實上是電影創作必然會有的四個層次。一個電影企劃會有主旨(Subject),也就是「一句話說完這部片是在說什麼」。我們常聽到觀眾抱怨「不知道這部片在說什麼」,那就是這部片的主旨無法清楚傳遞給觀眾的問題。在主旨底下,會有故事大綱(Synopsis),也就是用一整段文字說明整部片。接著,從故事大綱到我們通常所認知的劇本,也就是分場劇本,中間可能有分幕劇情大綱,或分幕劇本,但在本書的寫作中,我直接省去這個段落(這畢竟不是電影書),而是直接提出「場景」,也就是分場劇本的每個基本單位。在此,場景(scene)的意思,便是分場劇本中的每一個場景的意思。通常分場劇本中會這樣標明:

場景次序        
1.

白天或黑夜


室內或室外


地點
辦公室

  接著再說明這個景發生了什麼事,包括動作(action)與對話。按照分場劇本中的描述,助理導演可安排出整個拍攝計畫,其中每一個場景都可分拆成許多鏡頭(shot),而精細的電影拍攝會為此再更進一步建立分鏡劇本。

  而在這本書的寫作安排上,我將這個由主旨、經過故事、場景直到鏡頭的順序反過來,是因為這本書並不是在創作劇本,而是希望在看電影與讀哲學之間,試著建立起一道橋樑,這首先當然是從看電影提出某個問題,但我希望這個問題是「透過『看電影』的行為」提出的問題,而「看電影」儘管可以只是看故事,看主題,但如果讀者能透過看場景、甚至看鏡頭來看電影,那將能得到更大的樂趣。

  其中的樂趣之一,是在未來參與電影與哲學的討論時,可以思考一些電影分析的基本問題:這場戲真的是要說這件事嗎?它的鏡頭是不是暗示了它要說別的事?如果這個鏡頭暗示了別的事情,那現在討論這部片的主題是不是離題了?換言之,就好像閱讀哲學文本必須注意修辭與概念,閱讀電影文本也就得注意鏡頭、剪接與場景乃至配樂。本書的安排,希望能強調出閱讀電影的這種可能性。

  當然,在電影與哲學之間,還有各式各樣可能的關係,本書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是個拋磚引玉,希望未來有更多不論是對電影或是對哲學有心得的朋友,能透入這方面的討論、創作與分享,讓台灣哲學普及的努力能夠與台灣的藝術和文化相互刺激出更多的火花。

導讀(二)

讀哲學

蔡士瑋


  本書每一章開始皆由家瑜帶領如何看電影之後,讀者即進入到哲學部分。

  哲學文獻的選擇定調了我們對電影鏡頭與敘事部分的理解,這個文獻就像電影的鏡頭一樣,是細部又全面的,這也是我和家瑜彼此呼應的互動做法。

  哲學部分採用的篇章結構是從「文獻說明」開始,這個說明裡面包含著文獻本身的意義和與電影連結的意義。
  而在文獻內容之後則是「文獻解析」的工作。

  「文獻解析」工作基本上是傳統哲學教育的基本訓練,這個訓練必須展示出文獻內容的主題和其內容尚未清晰的地方,也必須說明文獻裡必須了解的概念和觀念重點。「解析」兩個字在於解釋和分析,這是大眾所理解的哲學根本工作之一。只是我在這本小書裡多做了一點部分,即是將文獻解析的工作連接上每部電影和文獻之間的關係,希望通過這些提點,讀者可以很容易地將哲學與電影連接起來思考。

  最後則是「概念闡釋」部分。
  這個部分一方面補充解析或文獻的概念解釋,一方面提示文獻選讀的重點,只有在需要的章節才會出現。

  在導讀的最後,我想強調這本書是和家瑜合作的成果。我對哲學文獻的解析都必須歸功於家瑜對每部電影的精彩解說,兩年多來彼此多次的研討和嘗試才成功地呈現各章的內容。因此,我們期待透過哲學討論,電影變得更清晰和更深入;而透過電影解析,哲學不再枯燥誨澀,而是充滿動感樂趣和豐富多樣性。所以,本書自我期許是電影入門的使用手冊,也是哲學入門的引導手冊。

  現在,請讓哲學家陪你一起看電影吧!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715195
  • 叢書系列:哲學之道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5 x 21 x 1.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4.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5
|
2021/04/18
哲學與電影的關係是如何聯結起來?在好奇心使然的驅動下,我在圖書館預約了這本書,那時這本書剛出版、熱騰騰。電影的呈現有的時候娛樂性質佔比多,很多時候我們真的不太會在看完電影之後進入深層的思考,原來哲學的存在就在電影裡頭所要傳達的面向。透過這本書的內容,我又再次品嚐、回味書中的這幾部電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4/11-4/30 防災推薦書籍199元,紓解不安延伸書單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春旅遊
  • 小天下暢銷展
  • 兒童節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