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生平絮語:張存武回憶錄

生平絮語:張存武回憶錄

  • 定價:390
  • 優惠價:935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3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從山東到臺灣,郭家莊子的少年最終成為歷史學家。

  走過這一世紀來動盪的大時代,箇中甘苦,
  中朝關係研究史家張存武說:「還是我自己最能讀懂。」

  1929年,作者張存武生於山東臨胊縣的郭家莊子。為了生計,家中織布開染坊、做月餅賣、開油坊軋油,件件都是苦力活,作者則幸運地有機會上私塾、學堂讀書。然而時局動盪,在蘆溝橋事變後,學堂不時因日軍掃蕩告停。1944年湘桂戰事緊急,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與盟軍合作,由美軍提供中國軍隊訓練以提高戰力,國民政府號召青年從軍,民間踴躍響應,最後共甄選十二萬多名的青年軍。

  當時就讀昌樂中學的作者,堅決響應政府,暗自離家從軍去,成為青年軍「獨立步兵團」第六三一團的一員,自此離開北方的家鄉,輾轉華中、華南、海南,落腳臺灣。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張存武是1950年最後一批從海南島來台的,然因軍隊縮編,他轉而求學,考取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當時名師濟濟,作者得以親炙臺靜農、勞榦、李濟、凌純聲、薩孟武、廣祿、姚從吾、李宗侗等大師,從此走向學術研究之路。畢業後任職國立歷史博物館,爾後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員,直至退休。

  作者以中朝關係史、海外華人史研究享譽學界,並參與發起《思與言》雜誌,創辦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中華民國海外華人協會。任職中研院近史所期間,先後訪問美國哈佛大學、韓國延世大學及日本東京大學,除國內學者外,還與韓國學者黃元九、李龍範、全海宗、金俊燁等人多所交流。

  在本書的追憶中,作者細筆刻畫山東老家的風土民情,歷歷在目。那塊土地與人民的遭遇,苦難卻自有真實的生活況味,已嵌入作者生命深處。而來臺後的經歷雖看似平順,卻仍不時令人感受到那個年代緊張氛圍。舉凡韓戰時期慰勞投降的「反共義士」、戒嚴年代因一本研究稿《清末中共反美運動》(後因此更名為《光緒卅一年中美工約風潮》)而與魏廷朝、吳章詮被捕事件牽連、赴美交流時旁觀詹森總統因越戰面對美國的民意壓力等,都是時代巨輪的真切剪影。即使是人生大事,也如當時許多「芋仔番薯」結合一般,面臨來自本省岳家的阻力,最後有賴妻子的堅決,作者才成為幸福的臺南女婿。

  透過本書,我們不僅窺見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一位「中朝關係史家」是「怎麼煉成的;同時,回顧作者從山東輾轉落腳臺灣這段近百年的生命歷程,宛如也見證了這一世紀來動蕩的大時代寫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存武


  1929年生,筆名海浮子,山東省臨朐縣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中美關係史、中韓關係史、海外華人史。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1958-1998)、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著有《光緒三十一年中美工約風潮》、《清韓宗藩貿易》、《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等書。
 

目錄

整理說明
自序/張存武

第一章 故鄉歲月

老少及姊妹們 
從私塾到學堂
務農及昌樂中學生活
鄰居素描

第二章 大江南北奔波
十萬青年十萬軍人

第三章 輾轉於學校及軍隊之間
嘉興青年軍中學
從杭州到臺北

第四章 落地東瀛生根臺灣
臺大七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第一份正式工作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有個家了
哈佛大學訪問研究
回家的歷程
退休茶話

第五章 我的「韓國研究」行腳
楔子
初訪韓國
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的成立
初試啼聲:召開中韓關係史國際研討會
出版《韓國學報》
推動研究成果的出版
蓽路藍縷:募款經緯
「韓國研究」的國際交流
感懷與紀念

第六章 日本之行

第七章 海外華人研究

第八章 史學方法教研


著作目錄
 

自序

  我最初想寫的只是少年時期家鄉的生活經驗及見聞。有此經驗者少有記錄的能力,有能力者則或不知此種記錄之價值。讀臺大歷史系時,曾注意到記錄一年歲時節令的《荊楚歲時記》,加上臺灣大學芮逸夫先生的民族誌課程討論到許多民族風情,使我有時想起家鄉風習。

  《山東文獻》創刊初期由陶英惠、張玉法及我輪流編輯,來稿中記述鄉土民風的文章,令我想起讀私塾時唸的《莊稼雜字》,那本五言、押韻、推廣農民識字的書。其時臺海兩岸尚未通郵,便請在加拿大教書的謝培智同學轉信給家中,將該書抄錄寄臺。我將之在《山東文獻》上刊出,並寫了篇考釋文字。此舉引起了旅臺山東老鄉的注意,有多篇考證箋釋文字寄來刊出。

  我初中的時候從家中偷跑去當青年軍,輾轉華中、華南、臺灣各地,忙於生活及求學治學,無暇想家。但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服務期間,眼睛曾兩度患急性結膜炎,每次差不多兩個月不能看書,只好聽歌。蔡琴所唱的〈問白雲〉中的「故鄉望不見,知己常離分……千山你飄零,萬水你曾遊」,和著舊愁新怨的哀怨韻律觸動了我的思鄉情緒。夜裡有時取出中國分省地圖中的山東圖看看,略消鄉愁。

  民國八十八年(一九九九)春,近史所同仁舉行茶會歡送我及其他三位退休同仁,我寫了篇〈退休茶話〉,略述生平,但重在來臺灣後的求學、研究及學術活動。民國九十年(二○○一)五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人員在青年軍官兵訪問計畫下,訪問我數次,做成一萬多字的記錄,是有關我從小到青年從軍,來臺入臺灣大學以前的生活回憶,但對少年農村生活說得不夠詳實,需要更仔細的描述,這就是首篇文字的來由。

  後來收到蔣永敬、李雲漢、喬兆坤、盧毅君諸兄的回憶之作,使我覺得也可以寫寫從軍,輾轉於軍隊及學校之間,從浙江經湘、粵、海南到臺灣的生活,以及在臺大讀書、中央研究院作研究的經驗。九十七年(二○○八)起在諸好友的催促下,完成後邊一部份。感謝老友林淑慧小姐將這篇文字(本書第一至四章)打入電腦,以及小老弟吳政緯代為校對整理,不過還是我自己最能讀懂。

張存武
中華民國一○七年(二○一八)三月十六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67362
  • 叢書系列:張存武著作集
  • 規格:平裝 / 316頁 / 14.8 x 21 x 1.5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一日,我到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籌備處報到,做起助理研究員來。比我早來的年輕朋友有李國祁、呂實強、王爾敏、李念萱 、李恩涵、鄧汝然、李作華、王萍、王樹槐等。他們工作的場所是一座兩層樓房,樓上作為民族所籌備處。大多數人在點編外交部移給近史所的清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外交檔案。每人兩手臂都帶著一副黑袖套,以防污染衣服。然而所中並未令我編檔案工作,記得曾跟歐陽無畏先生到臺北中央信託局複印外交檔案中的地圖,即文件的附圖。外交部因業務需要,函索這些地圖。歐陽先生自幼到西藏學喇嘛教,所以精通藏文藏學,並在廣祿師的邊疆史學會刊物上,發表藏印邊務交涉及邊界問題的文章,內容充實。聽說他到西藏,乃羅家倫當中央大學校長時送出去的。那時的領導人物,真有眼光魄力,羅先生不只能寫〈玉門出塞〉那樣氣勢的詩歌,也是身體力行的人。
 
剛到近史所時,印象深刻的事為擔任伙食委員。那時尚未結婚,住單身宿舍。中研院單身宿舍的伙食團有個規則,新入伙食團的人必須在入伙的下一個月當伙食委員,負責監督工友配菜買菜等一應事務。我在嘉興青年中學及臺大第九宿舍都作過伙食委員,有點經驗,只要負責任事就成。我每天晚上都和工友商量好明天午晚餐的菜色,吃飯時也注意監察。因之,一個月中大家都很滿意,尤其最後一天加菜,很豐盛,得到大家的讚許。後來我才知道,大家之所以滿意,是因為我前面,即十月份的伙食委員不管事,把伙食費交給工友自行處理,所以吃的不好。繼大功者難為業,繼無功者自然就易為了。
 
近史所的功課,編檔案之外就是讀書及做研究。這兩件事有時連在一起,就是所讀者與所做的專題研究直接相關,為專題的素材;有時並不相關,讀書為充實自己。我未編檔案,便閱讀圖書文件,以期找到可以研究的題目。近史所每週或每兩週舉行學術討論會,同仁們在會中的討論報告,泰半與專題研究有關。就有關記錄與記憶所及,我介紹過周策縱所著The May Fourth Movement,而且對整部書只覺得完整無缺,無須增補之處,也就是五四運動範疇中無可發展之空間。近史所同仁介紹這本英文著作,我還是第一人,而同事劉鳳翰也在臺大歷史系轉述了我的說法。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