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入圍2019年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中文國際圖書獎決審名單   

本書榮獲第6屆韓國坡州亞洲出版獎著作獎!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現今東亞正經歷快速全球化及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回顧歷史以及從中吸取教訓至關重要。

  李伯重將東亞視為整體進行分析,並把晚明時期的中國與東亞格局變遷,放在早期經濟全球化的大時代背景之下,加以解析考量。

  本書橫掃整個東亞的變革潮流,總結東亞獨有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一個框架清晰、內容充實的嶄新歷史敘述。

  15世紀末至17世紀是經濟全球化大潮出現和迅速發展的階段,即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

  這個時代的特徵是「火槍與帳簿」,火槍代表了軍事革命導致的新型暴力,帳簿則意味著對商業利益的積極追求。

  早期經濟全球化的出現和發展,導致東亞世界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在這個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國未能抓住機遇,從而不得不再等上兩個世紀,才又在新的國際環境中重新開始近代化的進程。

  17世紀,歐洲各國在政治、經濟、宗教、外交等方面的各種矛盾和衝突集中爆發,出現此起彼落的政治革命、貴族叛亂、民族起義、宗教衝突、農民暴動,以及城鄉騷亂等。此時的東亞世界也未能倖免,中國的明朝出現了崩潰的變局,最終未能通過這場危機,淪為失敗者。

  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東亞世界的「火槍與帳簿」,導致了諸多在今天不能容忍的惡行出現和滋生。但是這些惡行不僅是該時代的產物,也是經濟全球化賴以進展的必要條件。換言之,這種惡行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傳統邁向近代發展的動力。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絲綢之路雖然曾經是最主要的國際商路,但在15世紀之前,世界各主要地區之間並沒有緊密的經濟聯繫,直到大航海時代才把世界歷史帶入了新階段。李伯重用扎實的數據分析,從商品、商人、白銀三個角度分析了中國在全球化時代中的角色和定位。在軍事改革方面,反駁了人們通常認為的中國自發明火器之後就停滯不前的觀點,認為在16世紀之前,西歐和中國兩個地區各有千秋,中國尚未落伍,同時主張經濟的變化促進了社會的變化,為文化和政治力量的滲透與傳播鋪平了道路。另外,也認為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以及儒家四大宗教圈的擴大和深化,造成東亞世界文化版圖大洗牌,其中的武力征服、文化傳播和商業擴張,也伴隨著海陸角力出現東亞國際間的各種紛爭。這樣的紛爭持續了兩個世紀,直到19世紀,中國才又在新的國際環境中,重新開啟了近代化的進程。

名人推薦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孝悌(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涂豐恩(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博士)鄭重推薦

好評推薦

  作者從全球化的角度,探討15世紀以後的全球經濟化、火藥革命、軍事革命和晚明東亞世界的四大戰爭。全書行文流暢簡明,用豐富的資料,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中國歷史。──李孝悌(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

  《火槍與帳簿》透過經濟史將中國史放在全球史的脈絡中,並以公眾史的書寫方式貼近大眾,在新的歷史風潮中豎立了里程碑。──胡川安(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李伯重先生是當代中國最出色的經濟史學家,研究享譽國際。這本書為一般讀者而寫,既宏觀又深入,充分展現了作者深厚的學養與功力。──涂豐恩(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博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伯重


  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和英國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機構的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員,以及國際經濟史學會執委會成員。主要著作有《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1990)、《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2000)、《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2002)、《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2003)、《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1820年代華亭─樓縣地區GDP研究》(2010),以及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620-1850(1998)等。
 
 

目錄



前言 本書的寫作緣起與若干說明

第一章 這是一本什麼書
一、新史潮
二、全球史
三、公共史學
四、東亞、東北亞、東南亞與東亞世界
五、15至17世紀中期:世界歷史大變局的開端

第二章 「貿易打造的世界」
一、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與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
二、絲綢之路:15世紀以前的世界貿易網絡
三、大航海時代:經濟全球化的開始
四、舞臺: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
五、道具:早期經濟全球化時期國際貿易中的主要商品
六、演員:早期經濟全球化時期國際貿易中的商人
七、主題曲:早期經濟全球化時期國際貿易中的白銀

第三章 「早期軍事全球化」: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軍事革命
一、軍事與經濟全球化
二、「火藥革命」:16世紀以前世界火器技術的發展
三、16世紀的歷史轉折:近代早期西歐的軍事革命
四、「中學」外傳:16世紀以前軍事技術的傳播
五、「西學」擴散:16、17世紀軍事技術的傳播
六、中國尚未落伍:明代中後期火器技術的進步
七、「早期軍事全球化」與早期經濟全球化

第四章 大洗牌: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東亞世界
一、文化圈及其演變:15世紀以前文化視野中的東亞世界
二、伊斯蘭教第二波東擴浪潮:15至17世紀東亞世界的區域整合之一
三、「佛教長城」的形成:15至17世紀東亞世界的區域整合之二
四、儒家獨尊:15至17世紀東亞世界的區域整合之三
五、基督教到來:15至17世紀東亞世界的區域整合之四
六、文化圈大洗牌與早期經濟全球化

第五章 角力海陸: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東亞國際紛爭
一、「愛恨交織」與「恩怨並存」: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係
二、多姿多彩: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家
三、舊「北狄」與新「南蠻」:陸上強權的爭鬥
四、「東洋」與「南洋」:東亞世界紛爭的新場所
五、中華朝貢體系的失效:東亞世界傳統的國際關係格局的變化
六、「祖國在危險中」:處於亂世中心的中國

第六章 戰略與軍隊:晚明的國家安全形勢與軍事改革運動
一、「劃疆自守,不事遠圖」:中國國家安全的傳統國策
二、孰為勍敵?──明朝的國防戰略
三、不堪大任:問題叢生的明代軍隊
四、應對挑戰:晚明軍事改革運動
五、成功與局限:晚明軍事改革運動的結果

第七章 烽煙四起:晚明東亞世界四大戰
一、強敵壓境:晚明時期東亞主要強權的軍力對比
二、西南戰事:中緬邊境戰爭(1576-1606)
三、東方戰事:中日朝鮮戰爭(1592-1598)
四、東北戰事:明清遼東戰爭(1616-1644)
五、東南戰事:中荷臺海戰爭(1633-1662)
六、「餘威震於殊俗」:晚明軍事改革的歷史遺產

代結語 「歷史書寫真的是可怖的」
一、「火槍加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特徵
二、「惡創造歷史」: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歷史發展的動力
三、置身新世局:晚明中國國家的責任與失敗

圖目次
圖1.1 東北亞
圖1.2 東南亞
圖1.3 全方位的亞洲超級大國──19世紀的中國
圖1.4 亞洲各大區
圖2.1 絲綢之路路線圖
圖2.2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圖2.3 馬六甲
圖2.4 地理大發現
圖2.5 達伽馬航行圖
圖2.6 香料之路:從東方運送香料到歐洲的貿易路線
圖2.7 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
圖2.8 坎貝:印度洋貿易的中心
圖2.9 亞洲東部海域貿易網
圖2.10 倭寇入侵路線
圖2.11 雙嶼位置圖
圖3.1 暹羅大城王朝
圖3.2 緬甸入侵暹羅圖
圖3.3 鳥銃、鳥嘴銃、魯密鳥銃
圖3.4 亞洲最早的燧發槍──自生火銃
圖4.1 今日亞洲主要宗教文化區
圖5.1 明代蒙古各部
圖5.2 安南的擴張
圖5.3 中南半島上的超強王國──緬甸東吁帝國
圖5.4 明代中國的北方威脅
圖6.1 歐亞大陸草原沙漠地帶
圖6.2 明代九邊圖
圖6.3 火銃的三排輪射方法
圖6.4 弩的三排輪射方法
圖7.1 明緬邊界
圖7.2 萬曆援朝戰爭
圖7.3 明清戰爭形勢圖
圖7.4 明末遼東形勢圖
圖7.5 山海關之戰作戰經過示意圖

 
 



  作者和出版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奇妙的關係。一個作者的精心之作,倘若得到一個好出版者的青睞從而得以刊出,就是一段「李將軍遇高皇帝」的佳話。否則,不免令人「歎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

  我和聯經已有近三十年的緣分。1990年,蒙劉石吉先生向林載爵先生推薦,我將我的博士論文修訂稿《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寄給聯經,聯經請劉翠溶先生審查。劉先生進行了精心審閱,對拙作予以肯定,同時提出了非常精當的修改意見。我根據這些意見,對原稿進行了認真修改。之後,又蒙吳承明、斯波義信兩位老師惠賜序文。因責任編輯兩度易人,出版之事一度暫時停頓。之後編輯工作進展順利,拙作最終於2002年刊出。

  時隔近二十七年,在2017年韓國坡州舉行的第六屆坡州亞洲出版獎著作獎(Paju Book Awards)授獎大會上,又與林載爵先生相遇。蒙林先生厚愛,願意將拙作《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由聯經出繁體字版。由林先生主持的聯經出版,我自然欣然同意,聯經胡金倫先生也對此予以大力關注。經林先生、胡先生和聯經同仁的努力,本書遂於今年順利出版。可以說,我和聯經之間的緣分歷經三十年而不衰,確實是一美談。

  正如我在本書簡體字版前言中所言,本書的寫作,是我力圖把自己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史學成果介紹給大眾的一個嘗試。嘗試本身就是一種快樂,至於它是否會成功,倒是次要的問題。在本書中,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自覺尚未成熟,因此也希望能夠通過此書,向讀者求教,從而使得我的研究得以不斷完善,這也是本書寫作的初衷之一。因此,倘若本書繁體字版讀者讀後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將深為感激。

前言(節錄)

  我過去幾十年都一直從事中國經濟史研究,重點是明清江南經濟史。但是到了近幾年來,研究興趣發生了改變,研究領域從經濟史擴展到了政治史、社會史和軍事史,研究地域從江南擴展到了全國乃至東亞世界,研究時期則從明清縮小到了晚明。這個改變始於2008年我在加州理工學院教書時。在那裡,交流最多的同事是現任美國經濟史學會會長的霍夫曼(Philip Hoffman)教授。他是一位著名的經濟史學家,主要治近代早期歐洲經濟史。我們可謂每天朝夕相見,無話不談。當時他正在做近代早期西歐(特別是法國)軍事與經濟之間的關係的研究。聽了他對該研究的看法,不禁喚醒了兒時的記憶。像大多數男孩子一樣,小時候我也喜歡玩「打仗」和「探險」的遊戲,到了中學時代,又讀了不少中外的邊塞文學和戰爭文學,對歷史上的戰爭情景充滿想像。蘇聯作家瓦西里.揚的《成吉思汗》,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因此之故,我在經濟史研究之餘,也開始做些明代軍事史的研究,作為調劑。不料對軍事史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研究也從此一發而不可收。2009年,我在倫敦經濟學院教書,期間去劍橋看望友人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教授。他是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其著作《都鐸:斯圖亞特時代英格蘭的巫術》(Witchcraft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dualism)、《近代世界的搖籃》(The Riddle of the Modern World)等都已成為名著。但是他近年來卻轉向與以往非常不同的新研究領域,寫出了《綠色黃金:茶葉的故事》(The Empire of Tea)、《玻璃的世界》(Glass: A World History)等與過去研究非常不同的新著。我問他何以做出如此巨大的改變。他回答說:在原來的研究領域中工作了多年,思維方法已經定型,很難再有新的想法。但是如果沒有新想法,那麼研究就成了一種習慣性工作。日復一日地做習慣性工作,沒有挑戰,難免喪失研究帶來的樂趣。轉向新領域,必然面對新挑戰,從而激發思維,獲得樂趣。做學問是為了獲得真正的樂趣,至於成敗利鈍,並非主要考慮的內容。我非常佩服他的這種精神,也十分贊同他的看法。雖然我沒有他那樣的才氣,但是至少在自己多年從事的領域之外嘗試一下別的研究,也不失對自己的一個新挑戰。

  在進行晚明軍事史的研究中,我發現這項研究遠不如我先前所想的那樣容易。對我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而且涉及諸多方面,其中之一是晚明這個時期的特殊性。在這個時期,經濟全球化已經開始。不把中國的歷史放進這個大過程中去研究,就會陷入一種「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境地。然而在晚明時期,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個問題是今天學界的一大熱點,但是尚未有共同的看法。沒有這種共識作為依靠,進行研究就很困難。因此對於我來說,這又是一個重大挑戰。

  新領域、新問題帶來的挑戰,是每個歷史學者都會遇到的挑戰,正如年鑒學派大師布勞代爾(Fernand Braudel)所說:「對於歷史學家,對於所有的社會科學家,對於所有客觀的科學家,前面有如一個新大陸,永遠值得探索」。如果面前沒有一個新大陸去探索,史學家的工作可能就會像英國歷史學會前會長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所說的那樣:「當前在歷史學家當中的一個基本趨勢是保守主義」,大多數歷史學家在工作中「完全沿襲傳統」,「只滿足於依靠繼承下來的資本,繼續使用陳舊的機器。這些機器儘管低於現代最先進的標準,卻仍然能夠使企業在盡可能少地追加資本的前提下,提供一定數量的擁有現成市場的老牌傳統產品」。

  除了這兩個挑戰外,還有其他挑戰。歷史學家夏伯嘉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他當年在耶魯求學時對他影響最大的兩位老師,其中之一是史景遷(Jonathan Spence)教授。他說:「史景遷文筆非常好。在中國史專業裡,有些人認為他寫的東西不夠專業化,有些人則覺得很有啟發性,因而產生了些爭議。但是我覺得他給學者的啟發在於:歷史不能寫得很枯燥。怎麼把歷史寫得有意思,這是對我們所有歷史學家的一種挑戰。」要寫得雅俗共賞,不僅需要改變寫作套路,而且也要改變寫作的語言。正如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說:「能用簡短的言詞就能說明的問題,為什麼要用冗長的詞句呢?抽象的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例證。」這些改變是非常困難的。大多數史學工作者習慣了專業論文的寫法,積重難返,要改變文風,確實是一個重大挑戰。

  就我而言,治史數十年,也寫了不少專門的史學著作。如今要把一些體現國際史學新潮流的看法、想法寫成一本面向大眾的小書,就必須改變習慣了的寫作方法,但是由於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工作,因此這對於我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各種挑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更大的挑戰。在國際中國歷史學界,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衝擊─回應」(Impact-Response)理論,是美國的中國學大師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提出的,在西方影響很大,在中國也得到廣泛的贊同。這裡姑且不談這個理論,只是借用這個說法,即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刺激,就不會產生反應,機體的潛力也就得不到發揮的機會。在治學方面也是這樣。沒有挑戰,日復一日地做同樣的工作,研究工作就將會變得如巴勒克拉夫批評許多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像老牌發達國家的某些工業部門一樣,只滿足於依靠繼承下來的資本,繼續使用陳舊的機器,生產出與過去一樣的產品。如果這樣的話,一個學者的學術生涯也就接近於尾聲了。

  在我接受了自己提出的新挑戰後,多蒙復旦大學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得以和復旦的同行和學子們一同探討這項研究中所涉及的若干問題。2013年,復旦大學邀請我去做「光華人文傑出學者講座」,講座的題目是「商戰與實戰: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為了做好這個講座,我把這兩年來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做了一個梳理,將其整理出來,分為五個專題,做了講演。在這個講座的基礎上,寫成這本小書,書名也改為《火槍與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這本書只是我的新研究的一個初步成果,還很不成熟,而且主要是想寫給大眾而非寫給專業史學家看,因此在專業史學家眼中,可能不夠學術化。《後漢書.馬援傳》有云:「良工不示人以璞。」我本當如此,但是因為這是一項新研究的開始,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自覺尚未成熟,因此也希望能夠通過這本小書,向讀者求教,從而使得這項研究得以不斷完善,同時也向大眾提供相關的知識,促進更多的人跟上新的史學潮流,從全球史視野來看中國的歷史。這就是本書寫作的初衷。

  由於本書的寫作對我是一項新的挑戰,因此我必須從成功者那裡學習寫作經驗。我近來讀了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謝平(Steven Shapin)的《科學革命:一段不存在的歷史》(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覺得深受啟發。他在致謝詞中說:「本書不是原創性的學術作品,而是由我集合各家說法的綜合性著作。過去10年或15年來已累積許多有關『科學革命』的歷史研究,雖然這本書的目的是呈現對科學革命的最新詮釋,但仍非常倚重多年下來各家學者的成果。我最感謝的是諸位歷史學家,我任意地借用他們的成就,並把他們的著作和論文放在本書最後的參考書目裡。毫無疑問,這本書不只有我一個作者,還有他們。但我必須承認,我用我的方式詮釋了他們的作品,用我的方式組織他們互異的發現和說法,這都反映了我個人的觀點。因此,我必須對此全權負責。」本書的情況與上面謝平所說的情況頗為類似。本書力圖體現國際史學新潮流,從全球史視野來看中國歷史,因此也是一部集合各家說法的綜合性著作。也和謝平一樣,我在本書中也用我自己的方式詮釋了其他學者的作品,用我的方式組織他們互異的發現和說法,這都反映了我個人的觀點。不僅如此,本書的主線和主要觀點也是我提出的。因此我一方面非常感謝前人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說明我對本書全權負責。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53933
  •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4.8 x 21 x 2.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二章 「貿易打造的世界」
 
一、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與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
 
上面說到「大變局」的早期階段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這個時期,西歐國家開始大規模的海外征服與掠奪,即中國大陸的教科書上所說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過程是充滿劍與火、血與淚的過程」。但是從世界歷史來看,充滿「劍與火」、「血與淚」的征服和掠奪,並非近代早期西歐海外擴張的獨有特徵。在此之前,人類歷史就已充滿這類的征服和掠奪。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領導的大規模戰爭。蒙古人通過這些戰爭征服了歐亞非三大洲遼闊地域,建立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單位——蒙古帝國。這種征服是通過「劍與火」進行的,給廣大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無盡的「血與淚」,改變了中國和歐亞其他許多地區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造成了世界歷史的「大變局」。但是這個大變局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被征服地區原有的社會和經濟結構。不僅如此,就連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也未能長期生存下去,征服者本身也在被征服者的汪洋大海中銷聲匿跡,自身的語言和文化蕩然無存。其他的許多「世界帝國」(如更早的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後來的奧斯曼帝國等)造成了比蒙古帝國更為持久和深遠的影響,改變了被征服地區的種族、語言、文化、宗教等,但是也沒有把世界引向一個全新的時代。因此我們不能用這種傳統的觀點去看待本書所說的「大變局」,而應當充分認識到:這個「大變局」是一個與之前所有「大變局」在性質和影響方面都全然不同的歷史變遷。其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這個「大變局」是經濟全球化的開端。那麼,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呢?
 
在今天的世界上,「全球化」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正如經濟學家沃特斯(Malcolm Waters)所說的那樣:「就像後現代主義是1980年代的概念一樣,全球化是1990年代的概念,是我們賴以理解人類社會向第三個千年過渡的關鍵概念。」但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個高頻率使用的名詞,卻是一個出現未久的新詞。這個詞在英語詞典中首次出現在1944年,與之相關的「全球主義」(Globalism)一詞也只是1943年才問世。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1/09/28
中國重新奪回話語權的著作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前提是東亞快速全球化及高速發展,所以重新回顧中國歷史。特別是晚明時代,從中吸取教訓至關重要。台大周婉窈老師提到:「不要相信歷史,失敗者沒有歷史」。相較於被打敗的民族與部落,話語依然有效、勝利者、有權者才是有餘裕享受歷史話語權的族群。

作者在第一章進行學術回顧,新史潮著重當代經濟全球化,類似棉花帝國中所謂美國史研究的物質轉向。全球史的研究著重國與國的關係,全球的視角觀察研究。之後是進入公共史學,重啟發輕考證的書寫,以大眾化閱讀為目標。特色是沒有大部頭的考證與歷史資料的堆積,容易引發輕描淡寫或是證據不足,議論簡單等流弊。

本書引用經濟全球化一書的作者Jacques Adda說:經濟全球化的最終歸宿:統一和唯一的全球市場。在書中特別說明了一件事:全球化經濟誕生於歐洲,剛開始於十五世紀末,是資本主義興起的原因與結果,近幾年來一體化體制出現的世界經濟,來源於一個歐洲的經濟世界,或者以歐洲為中心的經濟世界,倘若沒有日本的有影響力發展,沒有中國令人瞠目結舌的甦醒,人們還會將世界經濟當作歐洲經濟的延伸。

而重要的就是晚明,15世紀末至17世紀是經濟全球化大潮出現和迅速發展的階段,即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這個時代的特徵是”火槍與帳簿”,火槍代表了軍事革命導致的新型暴力,帳簿則意味著對商業利益的積極追求。

作者於次章簡單敘述東西方貿易,絲綢或是茶葉香料等物資,陸路經過中亞大漠,經過的國家多,地理障礙大,天候因素等問題,雖有貿易事實卻沒有很大的輸送量,影響有限,回想起香料帝國的著述說明,看起來這一條路並非太有意義,自然居中的伊斯蘭與阿拉伯世界受益不多。這一點是否如此,因為伊斯蘭文化此條路線的貢獻多少?中亞等國的和平與安定促進貿易的討論是否更多 ?

海路部分,是所謂的航海大時代,貿易量大增,由香料棉花等商品逐漸建立的貿易路線與航線發展才真正為貿易,加上美洲白銀與日本白銀建立起貿易體系的白銀貨幣後,才解決貿易失衡與經濟交換問題,建立往來密切的貿易網絡,構築早期經濟全球化的秩序與基礎。不管是交易的商品,交易的航海家其中錯綜複雜關係,以中國與東南亞印尼馬來等近洋貿易或者印度洋內的貿易關係,都靠貿易風,每年的轉向或往東走中國往西走印度,麻六甲成為重要轉運點。海上航商或者靠經濟賺錢或者靠搶劫維生,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商船同樣也是奉行這些原則,一船的香料可以回本好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利潤。其中白銀成為貨幣樞紐。

接者談到這個時代的軍事現代化,這一方面也許說明不比軍事史或是兵器史詳細與詳實,貿易促進全球化,以往的技術更新較慢,冷兵器時代攻城難度較大,火藥革命到軍事技術組織的變革不斷的互相影響,至少晚明,明朝引進葡萄牙技師,仿製火槍與大砲,至少一直追在西方軍事發明演進之後,雙方差距不大或者可以說接近均等。

第四章的課題比較文化性,明代以前構成亞洲世界的三大「文化圈」:東亞的「儒家文化圈」、東南亞與南亞的「婆羅門教文化圈」和中亞「伊斯蘭教文化圈」,以及夾雜於三大文化圈之間的「佛教文化圈」和歐洲的「基督教文化圈」變遷與發展。倚靠西方的槍砲與武力,伊斯蘭首先擴大,先打下中亞的佛教文化圈,接者貿易與軍事雙重力量吃下部分東南亞地區現代的馬來及印尼。而菲律賓純是後來被西班牙統治後的基督教文化圈。早年靠者葡萄牙傳教士在日本與其他區域傳教,留下一些文化基地。儒家文化圈是宋代以後逐漸形成以中日韓越等四國為主。伊斯蘭部分進入印度與緬甸,後者遺留了一些文化衝突,中南半島的緬甸泰國寮國與柬普寨四國同為佛教與印度教影響的國度。伊斯蘭是否只有破壞?

作者重點在後面三章,以明朝為主角,分析晚明東亞世界變遷、明朝的應對與遺產。本章先談到中國的地理位置與世界觀的態度,類似地域性格說。東有海洋,明代早年沒有海盜與海上強權可以來犯。西方是世界屋脊,強敵很難翻山越嶺而來,即便是吐蕃王朝也因為力量不足而很難成為中國大患,唯有北狄南蠻有可能危害中原,其中以北狄歷年為患,由匈奴、東胡、突厥、回鶻、蒙古、契丹、女真、韃靼、鮮卑、羌、黨項、烏蘇、柔然,女真等部落國家,由漢朝到清朝,征戰與融合或遠離這個區域。南有安南,現代的越南。東北的高麗,現代的韓國。這些土地與中國關係或者扶持或者朝貢或者統治。愛恨交織,恩怨並存,隔水的日本,相依的印度。全球化的衝突使得這些國家關係更複雜。全球化可以加快技術交流,也可能加大貧富,而貧國實際上沒有由全球化受益只有受害。

中國的土地廣闊,自然資源豐富,可以不靠貿易自立,這也是天朝自閉思想來源,很早就統一有制度的中央集權,連法蘭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在新書"政治秩序及其衰落"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也讚取中國的治理能力。另外一個特色就是不進取,守住這一塊土地,北向南向的土地利用率較差,易取難守。接者分析日本,北方各族,南方各國等政治變化,加上西洋艦隊來了,葡萄牙等原用武力奪取地方,被明朝地方打敗才只有守澳門一小地。祖國處於危險當中。如果這就是所謂中國民族主義史學,那麼之前的印加瑪雅阿茲特克帝國被侵略都不可申冤。隱隱有中國不強所以周邊不安定的問題存在。這也太自傲了。

最後兩章是談變法圖強,除了談所謂明朝的國家戰略。更談到晚明的軍事改革成果。著名的戚家軍,然後是孫承宗車營,鄭芝龍與其子鄭成功的水軍部隊,師法歐洲軍械與操演方式、屬於數量極少的精銳軍隊,對抗倭寇、後金時卓有成效。數量過少,加上落後的軍事體制、政治鬥爭乃至皇權的不信任,不僅未挽救明朝,更新式軍隊中許多更成為清朝漢軍八旗,諷刺地成為清朝稱霸東亞的利器。推翻過往東方落伍停滯、西方前進的觀念。當然實際上當時西洋的工業與科技研究沒有一併引入,只有帶入軍事,頗似清朝的自強運動,學起皮毛,沒有根本思想與內部工業化等改進。

最後談到明末四大戰,中國緬甸邊界戰爭,中日朝鮮戰爭,明清遼東戰爭與影響台灣命運的中荷台灣戰爭,最後一戰的資料可以參照歐陽泰Tonio Andrade 之決戰熱蘭遮:中國首次擊敗西方的關鍵戰役 Lost Colony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a’s First Great Victory over the West。書內有更詳實報導。

作者在代結語中說道在全球化的路上,明朝並未承擔起國家責任,無力改善國家安全,也未選擇走向西歐式近代社會,讓中國又多花兩個世紀才近代化,歷史絕不能重蹈覆轍。

作者是所謂的加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綜觀作者的學經歷與成長教學歷史,都是獨立於廈門大學完成,文化發言權也要相配於文化的實力,中國的軟實力卻是追隨改革開放的經濟成長而來。在文化苦旅中看到是這樣,西方人將敦煌的器物取走,卻無法壓制中國人成為敦煌學的研究中心。在西方多年的帝國資本與科學技術與民權運動革命的發展。船堅炮利開啟中國新的世界觀,歐洲中心論響澈雲霄。他們忽略中國直到十八十九世紀初都是世界第一強國,一次選擇失誤不代表永遠無法回頭。除了拾回世界第一工業生產國的王冠。也要重建世界觀,世界只是一時以歐洲為領頭羊,但是等待中國回神,所謂的睡獅醒了,不只是有形的奪回寶座,連無形的文化發語權都要重建。本書的隱含目的即在此。加州學派都是以反思“西方中心主義”的研究為主,如大分流的彭慕蘭,白銀資本的 法蘭克Andre Gunder Frank 與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 世界體系理論。

本書作者原為重量級歷史學家,依循歷史學家夏伯嘉回憶知名的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教授的文章書寫特色。一方面是歷史不能寫得很枯燥。雅俗共賞,不僅需要改變寫作套路,而且也要改變寫作的語言。整本書中的沒有註腳。另一方面類似劍橋歷史學家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轉向研究方向,進行思維方法的改變。作者轉向研究軍事史,行文依然專業學者的堆積問題。兵器與戰術革新此章寫得稍嫌瑣碎。

參考日本學者羽田正在"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南亞在西葡前貿易的研究。
經濟全球化最明顯的特徵可以用兩本書的書名來歸納。
彭慕蘭 Kenneth Pomeranz 和托皮克 Steven Topik 的"貿易打造的世界 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Society, Culture,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
布朗 Lester Brown的"沒有國界的世界 Man, Land and Food, World Without Borders, and 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

其他書寫問題在於中國是否為一連續統一的民族或者外族統治不算中國?固有疆域由哪一個朝代算?或是哪一個基準?這些都可以討論!中國民族史學!

書寫日期 2020/07/27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