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學分析

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學分析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台灣眷村保存的起源、發展與限制,反思台灣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現在與未來,此一提問又可分為兩個面向來討論。其一,我們該如何理解眷村作為一種文化資產保存對象的出現與盲點,其中有何選擇性與特殊性,又有那些成果與瓶頸?本書採取階級、族群與國族的社會學觀點,以房舍土地、進度成效、參與人士、論述作法為主要觀察對象。其二,我們該如何解析眷村保存的多元文化意義?本書以眷村保存為研究案例,提出一個以多元文化為核心內涵的分析光譜,討論多元文化的概念、類型與爭議,探究台灣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可能與限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廣均


  生於台南市(1963),成長於屏東、高雄地區,畢業於高雄中學、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1986)。退伍後赴美求學,畢業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社會學系碩士班(1991)與博士班(1997)。返台後,曾先後任教於東海大學、長庚大學與中央大學,現職為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合聘副教授(2005-迄今)。主要開授課程包括社會學的想像、現代思潮與社會正義、移民與社會:一九四九專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多元文化專題,近年研究興趣主要關注眷村保存、一九四九移民生命歷程等相關議題。
 
 

目錄

自序  1949的曲折與脈動
 
第一章  台灣眷村的起源、改建與保存
1.1  緣起與提問
1.2  起源、改建與保存
1.2.1 眷村起源
1.2.2 眷村改建
1.2.3 眷村保存
1.3  法源基礎與經費來源
1.4  政府組織與民間團體
1.5  方法與資料
1.6  章節安排
 
第二章  眷村、文化資產保存與多元文化
2.1  眷村研究
2.2  文化資產保存在台灣
2.3  多元文化:理論與爭議
2.3.1 自由主義
2.3.2 批判理論 / 差異政治
2.3.3 國族主義
 2.4  小結
 
第三章  那些眷村(沒有)取得保存機會?——社會學的階級觀察
3.1  入住列管眷村的機會結構
3.2  取得保存機會的列管眷村
3.3  目前眷村保存的主流作法
3.3.1 將軍之屋與日式建物修復
3.3.2 眷村文化資產保存的盲點
3.4  那些眷村 / 房舍被忽略?
3.5  小結

第四章  那些縣市(沒有)展現保存成效?——社會學的族群觀察
4.1  眷村文化園區選址結果
4.2  眷村文化園區推動流程 
4.3  後段班 vs. 前段班
4.3.1 新竹縣、彰化縣與雲林縣
4.3.2 桃園市與高雄市
4.4  異數的解釋
4.4.1 台北市
4.4.2 雲林縣
 4.5  小結
 
第五章  那些人士(沒有)推動眷村保存?——社會學的國族觀察
5.1  原眷戶的低度參與
5.2  非眷戶的積極推動
5.3  公務員的依法行政
5.4  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
5.4.1 緩不濟急的官僚通病
5.4.2 日式建物修復與靜態文物展示
5.4.3 人史分離的選擇性保存
5.5  小結
 
第六章  眷村是如何被保存下來的?——列管眷村文資保存的選擇性與特殊性

6.1  摘要
6.2  眷村保存的社會學分析:階級、族群與國族
6.3  眷村保存的多元文化意義
6.4  研究限制
6.5  代結語
 
參考書目
 



1949的曲折與脈動

 
  七十年,可以訴說多少人生曲折,又可以承啟多少時代脈動?

  1949至今已歷經七十個年頭,當初因為戰亂抵台的百萬軍民多已老去,第三代甚或第四代也已長大成人。回首凝視,我們該如何理解或是認識這批戰爭移民?對照近年來屢屢引領媒體關注的「本土化 / 台灣化」之說,所謂的「外省人」是否也能成為本土化的主角,進而豐富台灣化的內涵?對此,筆者認為至少仍有以下幾個盲點值得探究,也是本書的寫作關懷。

  首先,1949前後來台的百萬軍民如何落地開枝,他們的人口軌跡或是家族地圖該如何繪製?例如,他們是否可以、又或是在何種情形之下結婚成家,是否都能入住眷村?如果不是的話,我們又該如何紀錄他們的親密關係與遷住歷程,這樣的發掘與討論如何可以拓展本土化的視野與觀察?

  其次,相較於目前官方推行的人群分類政策與代表性機構的成立,1949來台移民的身分經驗是否受到稀釋或是遺忘?1991年之後,考量當時的政治環境與社會氛圍,相關身分資料的籍貫登記逐步廢除,卻也讓後來的第三代或第四代,逐漸成為沒有「過去 / 歷史」的台灣人。更有甚者,不論是媒體報導或是自我定位,私領域中原本流動多元的身分特質逐漸出現一些選擇性的消音,或是朝向特定方向(族群優惠措施)的傾斜,抹拭早期省籍之間大量通婚的事實與影響。然而,這樣的走向與趨勢又意味著何種的本土化意義?

  第三,相較於本土化與台灣化對於清領或日治時期的研究,目前對於1949戰爭移民的研究內容與關注層次相對單薄扁平,多半集中政治認同與選舉行為的比較,缺乏針對社會文化差異面向的探討。例如,至今多數報導或是相關著作仍然認為眷村是1949移民的主要居住模式,此一說法不僅不符合實證資料,反而落入省籍之間刻板印象的複製與誤導。

  為了提供對於1949來台移民的另類思考圖像,本書試著採取階級、族群與國族的社會學分析視角,探究眷村作為一種文資保存對象的起源、推力與限制,進而關注眷村保存多元文化意義的比較與批判,期能豐富本土化與台灣化對於1949來台移民的認識與了解。

  對於筆者而言,本書的寫作也有一些特殊的人生意義。2013年初,內人於健檢中發現第三期肝癌腫瘤,震驚之際全家陷入一片愁雲慘霧。近七年來,經過數十次大小手術,前後住院二十餘次,每次短則五至七天,長則十天至兩週,不論是精神心力或是身體狀況,都是極大的折磨與考驗。面對病情治療的不確定性或是心情體力的低落透支,1949來台移民人物故事的閱讀與整理,猶如黑暗中的一絲微光,引領我在反思沉澱之中,得到再次出發的信心與勇氣。相較於戰亂帶來的諸多磨難與衝擊,我期許自己和家人可以超越人生逆境,不畏不縮。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關關難過關關過,雖然歷經栓塞、換肝、轉移、化療等過程,如今仍能平靜和諧地與疾病共存。

  其間,懷之和安之從兩個懵懂未知的小學生,如今即將成為大學新鮮人。他們曾經在病床邊陪伴媽媽度過許多日子,一路學習體諒互助、寬容自制,這樣的成長經驗毋寧是特殊而令人不捨,卻也協助我度過不少關鍵時刻。最後,我要感謝一路走來許多好友的支持和鼓勵,讓我與家人可以毅然平靜地走下去,不輕言放棄努力與希望。七十年來,這不也是許多1949來台移民用生命寫下的體悟與心情嗎?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659264
  • 叢書系列:大學用書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0.9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作為一個重要而明顯的文化地景與軍眷社區,眷村曾經引起諸多好奇、討論與誤解。整體而言,本文希望指出,不論是眷村研究或是省籍議題,除了國家認同、政黨支持或是選舉行為等較具一致性的研究主題之外,一個重要趨勢是從「階級的族群」逐漸轉向「族群的階級」。這是因為,早先研究(Gates 1982)指出,外省人作為一個族群也是一個凌駕本省人之上的社會階級,眷村則被認為是一個自外於台灣社會的封閉社區。後來隨著各種國內外政經環境的改變,關注焦點逐漸轉向注意外省人或是眷村內部各種不同的社會差異,包括世代、年齡、性別、軍階層級、教育程度、職業工作、經濟收入、婚姻狀況、親屬關係、居住條件、黨國體制依附程度等。
 
歷經數十年使用,老舊眷村的拆遷改建於1970年代中後期成為政府施政考量,眷村也逐漸成為學術研究對象。1967年,王培勳完成了可能是最早一篇以眷村為主題的學術論文,該文以台北市南機場附近的眷村家庭主婦為訪問對象,探究她們的健康、學習、經濟、家庭、娛樂等議題(王培勳 1967)。之後,張瑞珊(1980)與鄒雲霞(1981)嘗試以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概念與理論為基礎,視眷村為一個相對封閉卻自有文化特色的社區單位,探討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眷村住戶之間的人際網絡與凝聚力。
 
同一時期,由於眷村改建的數量與規模影響層面漸廣,引起許多都市計畫研究者的關心,主要聚焦居住空間、生活機能與都市發展等議題(陳麗瑛 1980;夏傳宇1980;李如南 1988)。1980年代末期開始,台灣歷經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的挑戰,學術界跳脫了先前的研究格局,代之以更為寬廣的政經視角來觀察眷村的存在與影響,關注面向遍及地位取得、就業區隔、省籍通婚、居住空間、職業生涯、國家認同、語言文化等(蔡淑玲 1988;王甫昌 1991;羅於陵 1991;張茂桂 1993;王甫昌 1994;鍾基年1993)。相對地,眷村研究亦試圖向內提問,反思眷村內部的社會組成與特殊性,以異質性觀點重新認識眷村內部的性別差序、機會結構與族裔問題(趙剛、侯念祖 1995;劉益誠 1997;賴錦慧 1998;吳明季 2001)。

會員評鑑

2.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2.5
|
2021/05/30
眷村有種獨特的氛圍,好像這裡的情感流動與他處不同似的,被時間壓縮後,又顯得更加地濃厚。

本書雖為學術研究,但用字遣詞淺顯易懂,即使未曾接觸過社會學,也能明瞭作者想傳達的意念。

可惜之處是,相同的觀念一提再提,明顯參雜了作者個人的情緒。適度的個人情緒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對議題的熱情,但過多就使人覺得研究的立場偏頗。全書後半一直圍繞著眷村保存選擇的問題,一味批判,卻沒有提出建議的做法,流於空談。

批評很容易,實際去做很難,第三者的優勢是能用客觀的角度來審視政策,若只有批評,不僅浪費了身為第三者的優勢,也無助於整體社會福祉的增進。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4/11-4/30 防災推薦書籍199元,紓解不安延伸書單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春旅遊
  • 小天下暢銷展
  • 兒童節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