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陽羨詞派新論

陽羨詞派新論

  • 定價:400
  • 優惠價:936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以陽羨詞派的聚眾經驗為例,提出中國古代文學流派的聚合模式,有著「共主中心」與「群英並起」交迭的動態歷程,改變學術史慣持「共主中心」的單一詮釋觀點。全書著重闡述陽羨詞派內含眾成員詞學分化的「差異性」,個別成員詞學更迭的「歷程性」,以及領袖認同的「機動性」。從而凸顯文學流派內部既有「類同性」也兼有「差異性」,以及「追隨者」對領袖認同的主動選擇,相較於學界過去的文學流派研究,偏重文學流派內部的「類同性」,以及「領袖理所當然」的觀點,本書的貢獻在於開創新視域與新方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侯雅文


  臺灣嘉義人,一九六九年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文學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侯教授的學術專長在於詩詞學、中國文學流派學、臺灣古典詩學,亦從事現代散文創作。著有《白雨齋詞話「沈鬱說」析論》、《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李夢陽的詩學與和同文化思想》等。與他人合著《古典詩歌選讀》(王文顏、顏天佑)、《王維資料彙編》(張進、董就雄)。
 
 

目錄

自 序

緒 論
一、「陽羨詞派」學術史的反思
二、「陽羨詞派」的重構

「才士認同」觀念主導下的陽羨詞學
一、陳維崧詞學的新詮釋:循動態歷程開展的總體詞論
二、陳維崧所對抗的文學觀與社會身分認同
三、陳維崧的才士認同轉向與詞論變遷

「存異認同」觀念主導下的陽羨詞學
一、《今詞苑》的新詮釋:「崇今」詞論的多向重造
二、《今詞苑》所對抗的詞壇風尚:「崇古」詞論及其所據的正統理念
三、四篇〈今詞苑序〉的詞論與所持文化理念的差異展示的流派內部分化

「存異認同」觀念主導下的通代詞史重構
一、《荊溪詞初集》的新詮釋:「去正統」的詞史觀
二、潘眉〈荊溪詞初集序〉的通代詞史敘述
三、對治晚明清初「獨尊定體」的詞史敘述

「超凡印象」與陳維崧領袖地位的形成
一、追隨者的認同與陳維崧領袖地位的形成
二、蔣景祁等追隨者的領袖論述:超凡印象
三、領袖「超凡印象」的社群構派效應

結論與展望
參考書目
 

自序

  從「社會學」的觀點,重構中國文學史上的流派經驗,是我長期以來學術努力的方向。這樣的研究取向,來自對文學本質與功能的重新思考。文學,固然可被視為一種藉由改造日常語言,以喚起新鮮存在感受的表現形式,但應不止於此。固然也可被視為一種訴諸直覺的純粹審美感動,但亦應不止於此。文學,更可被視為一種促使人與人之間應機交往與動態聚合的語言行為。據此,文學乃以人群的連帶感為本質,而具有可群性的社會功能。或許,可以從這個角度重新理解、詮釋《論語‧陽貨》所謂「詩可以群」的意義吧。

  基於此一文學本質與功能的新思考,我格外關注文學流派的經驗,因為從中可以更加具體地觀察到文學所具有的連帶感與可群性的特質。回顧這項研究的開端,當從讀博士班算起,首次接觸的文學流派是常州詞派。基於把文學流派視為社會群體的認知,因此,我對常州詞派的研究,不再僅是延續學術史所慣持的詮釋進路:此即把常州詞派從實存的社會文化情境之中抽離出來,使之成為觀念史或風格史之中的一個片段;而是希望能夠藉由常州詞派這個範例的分析,對促使中國古代特定文人群體的聚合、分化乃至消散的各種文學社會因素與條件,提出原理性的解釋。2003年我以《常州詞派的構成與變遷》為題,完成博士學位論文。之後,在博士論文既有的成果之上,再增入文學流派研究所必要的方法論,於2009 年由大安出版社印行,更名《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

  至此,建構中國文學流派學的研究目標與進程,逐漸清晰明朗。初期的研究成果,在於提出「實構性文學流派構成與變遷理論」,據此對常州詞派進行重構。中期的研究目標,在於一方面應用上述的理論,對文學史上的其他重要流派經驗,逐一重構,以印證此一理論的詮釋效力;另一方面則轉進「文學流派聚眾的社會性因素與條件」的研究,規劃系列性論題,優先探討領袖地位的形成。

  文學流派的聚合模式,大體可分為「共主中心」與「群英並起」兩種。常州詞派為「共主中心」的聚合模式,提供很好的範例。在「共主中心」的聚合模式裏,創始領袖的文學主張及實踐是核心要素。因此在常州詞派的研究之後,我對文學史上其他重要流派經驗的重構,也是持續著「共主中心」的模式認知,著重在文學流派領袖的文學主張、文學成就與社會性格的分析建構。具體的成果,如《李夢陽的詩學與和同文化思想》,乃以明代復古派或格調派領袖李夢陽為研究對象,2009 年由大安出版社印行。2006 至2015 之間以晚清民初桂派領袖朱祖謀為研究對象,發表多篇期刊論文。2007 年以文學流派領袖的「社會性格」及其「聚眾效力」為題,提出一個創造性論點:文學流派領袖的「理想型社會性格」,必須兼備「社會運動面向」、「社會交際面向」、「文化理想面向」三個條件;論文已在期刊發表。這些研究成果,都是傾向以領袖本身內具的條件與成就為基準,解釋文學流派的構成與變遷。

  直到深入了解陽羨詞派之後,我對「群英並起」的聚合模式,有了更為濃厚的研究興趣。又經過執行2013 年至2015 年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兩年期:〈「詞」與「經」、「史」的會通:陳維崧詞學綜論〉,以及2017 年至2019 年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兩年期:〈陽羨詞學的別向與重構:以詞選本為考察對象〉,深感陽羨詞派的構成由「群英並起」轉向「共主中心」的動態聚合模式,是過去偏重「共主中心」聚合模式的學術史,較少關注的一個面向。此外,文學流派之中的追隨者,對於領袖地位的形塑與流派構成的積極作用,也是過去偏重領袖本身內具條件與成就的學術史,較少重視的一個面向。是故,將執行上述兩項專題研究計畫的首批成果加以統整,撰成《陽羨詞派新論》,對於這些尚少獲得關注與闡釋的學術議題,提出一些創發性的思考。

  自1993 年,嚴迪昌出版《陽羨詞派研究》至今,已過二十六載。學說日進,卓識紛出;但是,大多屬於以某一專題撰寫的期刊論文、專書或會議論文,少見通論型的陽羨詞派研究專書。本書承此機緣撰作,冀望能開拓新視域與新方法,對陽羨詞派的研究,可有些許的貢獻。

  二〇一九年己亥八月國立政治大學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518091
  • 叢書系列:中國文學研究叢刊
  • 規格:平裝 / 300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緒論
 
中國古代的文學流派,乃是基於對文學與文化的共有意向而凝聚的社會群體,其聚合消散的現象,即為一時代集體心靈對特定人文價值理念趨避的表現。因此,對中國古代文學流派的現象構成,提出原理論述,實有助於掌握中國古代文學與社會更代演進的規律。構成,含有生成與建構的兩重義。前者指向歷史經驗因特定時空而生成;後者指向此一歷史經驗生成的意義,必有待後人的追認與詮釋建構。基此,筆者長時投入「中國古代文學流派學」的建構,首期已藉由「常州詞派」的範例研究,闡明中國古代文學流派的構成模式之一:共主中心的流派構成。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構成模式:此即群英並起的流派構成。清初「陽羨詞派」的構成,正體現了由「群英並起」轉向「共主中心」的兩階段動態歷程,而兼有上述兩種構成模式。是故,筆者取為範例研究,並基於自身研究主體的自覺,重新認知歷史上實有的「陽羨詞派」經驗,詮釋它之成為一套知識的時代價值,藉此參與「陽羨詞派」學術史的延續。
 
任何一套知識的產生,都是源自一種認知事物的新角度。因此,在陳述一套知識的內容之前,理應就其所預設的認知角度及所採用的論證方法,加以說明,此即研究的「方法論」自覺。筆者對「陽羨詞派」所提出的「新論」,當然也預設一種認知「陽羨詞派」的新角度:此即如上所述由兩階段的動態歷程,重新界定「陽羨詞派」的構成,以及據此提出詮釋陽羨詞學文本的新論證方法。為了詳細說明此一「方法論」,故特立緒論。
 
此一「方法論」的導出,固然來自「反思」學術史用以界定「陽羨詞派」的認知角度及其詮釋陽羨詞學文本的論證方法。不過,目的不在於推翻前說,而是希冀提供能夠互補且兩全的新觀點與新方法,這是本文繼「反思」之後,對「陽羨詞派」的「重構」所持有的立場。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