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達賴喇嘛:這些事,你應該生氣

達賴喇嘛:這些事,你應該生氣

Be Angry

  • 定價:320
  • 優惠價:7224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有修行或情商高的人就是不能生氣?
  生氣是一種執著的表現?
  達賴喇嘛提醒世人,不執著不是變冷漠,
  反而有時候,你更應該好好生氣。

  ★達賴喇嘛教導我們,應該要學會如何正確生氣!
  ★如何化憤怒為正向之氣,擁抱最真實的感受
  ★有些情境,懂得表達憤怒,才能保護自己,轉化生命!

  ◎ 「莫生氣」不合時宜了?!──達賴喇嘛為什麼要我們學習生氣?
  過去,人們一直用負面的態度看待憤怒,
  認為生氣的情緒,不僅會傷害別人,更會傷害自己。

  但達賴喇嘛這次罕見教誨世人:
  「會生氣,是人類不可避免的本質,
  如果一個人從不表現生氣,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而且違反人性。
  有時候,憤怒是一種慈悲;有些事,我們應該好好生氣。
  不僅僅能用於自我防衛,還能用來保護他人免於傷害。」

  如果我們無動於衷、冷漠以對,總勸大家要粉飾太平,完全是錯誤的表現。
  一旦承認憤怒,就能掌握憤怒、表達憤怒,甚至採取正確行動。

  ◎ 好好生氣,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就像家長糾正行為失序的孩子,
  責罵過後,並不會因此讓關係破裂,也不會因此不再相愛。
  良性的憤怒代表著我們總算睜開雙眼,
  以憤怒做為手段而達到目的,才能改變現狀。

  在本書中,達賴喇嘛教我們重新看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
  也更帶覺知地判斷所見所聞,
  必要時,勇於表達出真實的感受,
  學會如何分辨對哪些事生氣,
  同時運用憤怒,能夠帶來強大的推動力,
  透過承認憤怒、控制憤怒、展現憤怒、善用憤怒,
  就能改善現狀,保護自己和他人,也改變世界!

  【達賴喇嘛好好生氣語錄】
  #憤怒帶來更多能量,更強烈的決心,更能有力矯正不公不義。
  #憤怒時,我們的憤怒起於已存在內心的起因。
  #除非目標達成,否則對社會不公義的憤怒會一直都在。
  #……不屬於自性妄執的欲念是有價值的執著,不應該捨棄。
  #不執著不代表要變漠然。

名人推薦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The Dalai Lama)


  西藏人民的精神領袖,被廣泛認同為世界和平的倡導者,並獲得許多國際性的榮譽,包括一九八九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上田紀行Noriyuki Ueda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東京。一九八九年,於東京大學取得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日本知名作家、演說家與文化人類學者。二○○六年,在史丹佛大學的佛學研究中心擔任客座研究員,教授一系列分為二十部分的《今日佛教:因應全球新挑戰》課程。現任教於東京工業大學。

譯者簡介    

張家綺


  畢業於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英國新堡大學筆譯研究所,現任專職譯者。譯作包括《精準表達》、《自由自造》、《未來十年微趨勢》(合譯)、《不被工作綁住的防彈理財計畫》等書。
 
 

目錄

推薦序 生氣的智慧/蘇益賢
關於本書 生氣是人類不可避免的本質
作者序 這些事,你該好好生氣
 
只辦儀式法會,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
信仰宗教,不是要你變冷漠
慈悲的憤怒,是良性的力量
執念有好壞之分
知而不行,擁有知識也是枉然
現代化與信仰的兩難
良性競爭的憤怒激勵我們達到更高境界
慈悲的精神必須靠服務社會落實
想脫離苦海,必先親身體驗
培養慈悲為懷的心胸
如何面對社會的不公不義?
這股憤怒叫慈悲
 

推薦序

生氣的智慧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親愛的讀者,你知道嗎?

  生氣從來都不會誤事,真正會誤事的是不會生氣。

  在這裡,「不會生氣」有兩個意思。

  其一是,「不允許自己生氣」;

  其二是,「不懂得如何好好生氣」。

  儘管這兩種歷程不太一樣,卻往往導致類似的結果—適得其反,

  不是弄得自己更生氣,就是換來更多別人的欺負與踩線。

  社會哲學家湯瑪斯•摩爾(Thomas Moore)曾說:

  「你要理解你的憤怒,最終才能觸及它的核心。

  它有某種深奧的內涵,幫助你讓生活變得有意義。

  如果你確切知道什麼讓你生氣、你在和誰生氣,

  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場與事情的重點,以及該如何在情感上加以處理。」

  作為一種「動力」,憤怒其實是我們人生在世很重要的「燃料」。

  俗話說,事出必有因,每一個憤怒背後,多半都是出於一種「保護」的本能。

  但到底是在保護些什麼,多半是當代人未曾深思過的。

  是保護所愛的人、自己珍愛的東西,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界線、又或者是自己的自尊?

  探究這些藏於憤怒底層的「因」,往往才是解決憤怒這個「果」最有效的方法。

  不過,我們所處的環境多半鼓勵大家不要生氣。

  「生氣會誤事」、「生氣會傷身」、「生氣會讓場面很尷尬」……

  我們有諸多類似的勸世短文來告誡彼此,不要輕易展現怒氣,卻很少引導我們去思考另一種可能性:能否好好生一場漂亮的氣,如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在適當的時間,用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因為適當的理由,生一場適當的氣。

  我常和個案說,生氣本身是沒有錯的。

  不過,我們之所以這麼害怕生氣,是因為我們「只」知道幾種生氣的方法。

  像是:甩門、破口大罵、丟東西、冷戰不語……

  這些生氣的方法時常不管用,還讓雙方都很不舒服,我們因此默默地認定生氣就是件壞事。

  回到諮商現場,我們和個案腦力激盪,一起找出多種生氣的方法,然後實地演練,像是在訓練演員一般,培養出更多好好生氣的能力。
 
  於是,他們在往後可以即便氣得咬牙切齒,但仍記得好好呼吸,慢慢地用「我語言」說出真心話,不那麼怕受傷,才能讓事情有機會轉變。

  每次憤怒,都是機會,引導我們練習找出更多方法來靠近自己、認識對方。

  或許,這才是老天爺贈與我們憤怒的原因。

  願本書讀者都能在達賴喇嘛溫柔地引導下,找到更多好好生氣的勇氣與智慧。

  關於本書

  生氣是人類不可避免的本質


  「憤怒」和「達賴喇嘛」出現在同一個句子裡,是很難想像的組合,更別說是在同一本書裡,畢竟達賴喇嘛畢生傳授的無非是培養愛心與慈悲胸懷。

  先不說達賴喇嘛要我們少動怒,他從來不否認生氣是人類不可避免的本質。

  根據達賴喇嘛的觀察:

  「一般來說,要是一個人從來不生氣,

  他肯定有問題,一定是哪裡不對勁。」

  要是對怒氣置之不理、予以壓抑,憤怒會從裡到外壓垮我們。

  但也有一種憤怒叫作慈悲,這絕非為了自我,而是為了他人權益抱不平的憤怒。

  現代世界有太多值得生氣的事:

  不公不義、社經地位不平等、種族歧視、無知。

  而在這裡,這本書要告訴你:「生氣吧。」

  一旦我們承認憤怒,控制憤怒、展現憤怒、善用憤怒,

  就能化憤怒為慈悲的行動。

  這麼一來,我們就能為這世界帶來愛、和平、療癒。

  這本書彙整了上田紀行與達賴喇嘛的訪談。

  上田紀行, 知名日本作家、講師和文化人類學者,

  身為史丹佛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員,

  他曾教授二十堂的當代佛教系列課程,

  課堂上學生問他: 「 佛教能為當代問題提出解答嗎? 」

  他和達賴喇嘛的這段訪談能為這個問題帶來深刻見解。

作者序

這些事,你該好好生氣


  真實世界裡存在著剝削,存在著不公平且懸殊的貧富差距。

  這個問題是從佛教觀點為出發,我們該如何面對不公平與社會不公義?

  這種情況下,忿忿不平和生氣不是很不佛教徒的行為嗎?

  這問題很有趣,我們先從世俗觀點探討這個問題:教育。

  關於憤怒這件事,我們是怎麼教育下一代的?

  我常說,我們應該更認真探討和研究,

  我們所謂的現代教育制度是否真足以培養出更健全的社會。

  我認識好幾位美國科學家,他們非常關心社會議題。

  這幾年來,我們曾多次討論慈悲的價值,

  其中幾位科學家甚至對大學生展開實驗。

  科學家要大學生用長達兩、三週的時間練習專心、靜坐冥想︵正念認知︶。

  進行兩、三週冥想後,科學家檢查受測對象的心理變化,發現這段冥想練習結束後,學生心靈較為平靜,心緒變得更敏銳,壓力降低,記憶力增加。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開設一個新學院,研究怎麼利用現代教育制度,培養學生的慈愛之心。

  至少四、五間美國大學承認現代教育欠缺這方面的培養。

  最後總算有人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並提出改善教育制度的方法。

  除非出現遍及全球的運動,改善教育並讓大家更關注道德問題,否則這條路將十分漫長艱辛。

  當然,俄羅斯和中國也存在同樣危機,印度也是。

  印度可能稍微好一點,畢竟印度仍秉持心靈的傳統價值,即便他們面對這問題的出發點也許不是邏輯或理性思考。

  日本是現代化國家,已經過於西化,所以日本也存在西方社會的問題。

  採納現代教育制度後,傳統價值和家庭價值開始分崩離析。

  在西方,教會本身與教會對家庭的支持力量已經式微,社會蒙受其害。

  日本也一樣, 宗教機構的影響力已經消逝,而家庭價值也很難得以保存。

  現在我們就來探討宗教人士在解決社會問題上扮演的角色吧。

  所有宗教機構都抱持相同的基本價值: 慈悲、愛、寬恕、包容,只是表達和培養這些價值的方式不盡相同;

  而信神的宗教做法也異於佛教等不信神的宗教。

  現任教宗是一個思想層次複雜的神學家,雖然他是宗教領袖, 卻強調信仰必須與理性共存。

  單有信仰的宗教最後可能演變成無憑無據的盲目信仰,理性卻能賦予信仰根基, 讓信仰紮根於日常生活。

  打從佛教的濫觴, 信仰和理性一直都得並肩而行。

  佛教起於我們自身的問題,而佛教核心正是這些問題的探尋。

  佛教徒經常以為要是你提出質疑,別人會說你的信仰不完整,或是你的道行還很淺。

  導致許多僧侶放棄自我思考,拋開我執,完完全全相信宗派創始人的教導,不再有一絲存疑。

  雖然乍看像是深刻的信仰領悟,但這種行為卻可能具有我們所謂的盲目信仰的成分。

  不僅如此, 盲目信仰最後會導致年輕人不再繼續為了自我而追尋探索。

  正因為現代年輕人質疑傳統教導,正因為他們提出嚴肅的問題,並且尋求深入探索,所以傳統佛教能夠賦予他們智慧。

  如果打從一開始就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那麼他們就失去了深入探究佛教道理的機會,而佛教也永遠無法與現代接軌。

  只辦儀式法會,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

  在日本寺廟和許多西藏佛學院,僧侶即使對儀式的意義一無所知,

  照樣會舉行儀式, 也不想研讀佛教教義。

  儀式只是一種賺錢術, 他們根本不在乎涅槃或來世,只想著這一生能怎麼賺錢。

  人們只要供奉香油錢, 僧侶就心滿意足。中國和世界各地許多基督教會也可見雷同狀況。

  西藏某些寺院裡,不禪修的僧侶只會一直舉行儀式,卻不懂佛經的核心意義。

  這就是為何我流亡至印度後,就不斷強調我們必須讀佛經的用意。

  無論是西藏人、中國人或日本人,都應該成為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

  若我們皈依宗教,就必須認識宗教的教義。

  然後必須認真看待個人信仰和修行,否則宗教就只是盲從跟風。

  我在一九六○ 年代初訪日本後,保有的印象就是僧侶時常舉行儀式法會,卻不認真研究佛教教義,真正熟稔佛經的都是大學教授和學者。

  無論是不是佛教徒,他們對佛經的認識都遠遠超越僧侶。

  幸好西藏僧侶之中有真正的學者,經過三十年佛學研究洗禮後,他們擁有深廣的佛學知識。

  至於盲目信仰的人,就只會在某人過世後去寺廟, 請僧侶誦經。

  但要是佛教只停留在舉行法會儀式的層面,就永遠無法解決今日的社會問題。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070601
  • 叢書系列:心視野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3.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2.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2
|
2023/03/30
|
電子書
大約只有開頭跟書名相呼應,整本書略顯空洞短淺,反而比較多是在講佛法,但又是很淺略的提到而已,會買書是為了看書名相對應主題的,內容很多都只有圖片跟少少幾行字蓋過
展開
user-img
2.5
|
2021/04/28
我買這本書的動機,是受到書名的吸引。書中提及不同佛教宗派的比較,以及相關的批判。我覺得滿有意思。書中也有舉實例何時應該生氣,算是有和主題呼應。

另一方面,我覺得此書整體而言論證稍顯薄弱。我期待看到的是比較系統性的佛法論述,但實際看起來比較像是一個訪問或是短講。書的內容也稍顯單薄,127頁當中,大約1/3是空白以及圖片,看預期有些落差。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新會員獨享】3.8~4.7加入會員輸入指定通關密語抽入會好禮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