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聖經中的哀怨傳統(神叢140)

聖經中的哀怨傳統(神叢140)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哀怨是人在痛苦絕望中向上天的呼號。窮極呼天是人的本性,不論一個人有沒有信仰或處在怎樣的狀況下。這樣的呼號貫穿出現在整部聖經中。以色列民族在生命的最低谷,依然堅守著與上主的盟約關係。這份堅守,正是聖經編輯寫作的土壤,整部聖經傳述著這樣一種磨難與苦痛無法摧毀斷開的天人關係。
      
  本書第一章通過希伯來聖經的成書背景,探討哀怨傳統的歷史意義及其對神學與靈修的啟發,尤其是天人關係的坦誠與對話。第二、三章肯定哀怨為培養成熟信仰的不可或缺性,並探討哀怨的根基——聖經中慈悲正義的天主形象。第四章分析天人中介的楷模梅瑟,他不僅面對面地和上主交談,也直面以色列的罪惡,不妥協上主對以色列的願景和計畫。第五、六章分別以《約伯傳》和《哀歌》作為個人與團體哀怨的代表,聆聽天下無辜受苦者的深層訴說,看信仰團體如何化絕望為詩歌,向死而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戎利娜


  獻縣聖望會修女,美國天主教大學聖經學博士。教授舊約聖經課程,包括舊約導論、梅瑟五書、申命紀歷史、先知文學、智慧文學、聖詠和聖經靈修、聖經中的領導力。願意探索用新的方式學習聖經,如觀影讀經……等。曾出版Forgotten and Forsaken by God (Lam 5:19-20): the Community in Pain in Lamentations and Related Old Testament Text. Eugene, OR: Pickwick Publications, 2013. 部分文章發表在《神學論集》。
 

目錄

自序vi
 
導論 哀怨——一個永恆卻生疏的話題1

前 言1
一、什麼是哀怨?2
二、為什麼哀怨這個話題?3
三、哀怨與真實面對6
四、哀怨是將信仰與生活整合不可或缺的要素8
五、哀怨——一個生疏卻永恆的話題9
 
第一章 窮極呼天的曠世之作——希伯來聖經中的哀怨傳統9
前 言9
一、希伯來聖經的成書背景與哀怨傳統11
二、哀怨在希伯來聖經神學思想中的重要性17
三、希伯來聖經中主要的哀怨形式20
四、哀怨與希伯來聖經中的天主形象25
五、哀怨與希伯來聖經中的天人關係31
結 語33
 
第二章 愈挫彌堅,永不放棄——哀怨為培養成熟信仰的不可或缺性35
前 言35
一、哀怨在希伯來聖經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38
二、哀怨與有承擔力的信徒43
三、哀怨為建立成熟團體的重要性53
四、哀怨與信仰團體的祈禱生活58
結 語60
 
第三章 哀怨的根基——聖經中正義慈悲的上主形象61
前 言61
一、聖經中上主兩個主要的名字:Elohim 和 YHWH62
二、慈悲正義的上主——以色列子民最基本的上主經驗69
三、如同上主一樣正義慈悲——信仰者的責任81
結 語89
 
第四章 梅瑟——哀怨者的典範91
前 言91
一、梅瑟在焚而不毀的荊棘叢與上主相遇96
二、金牛事件中梅瑟有力的哀怨與轉禱103
三、梅瑟與犯罪的以色列人站在一起110
四、梅瑟——上主忠實的反對者,真正的天人中介116
結 語118
 
第五章 約伯——無辜受苦者的永恆代表119
前 言119
一、從整合的角度解讀《約伯傳》122
二、天下會有人敬畏天主而一無所求嗎?《約伯傳》的前言125
三、天主只是賞善罰惡的天主嗎?——約伯和朋友們的辯論133
四、愛、正義與美——上主的顯現160
結 語170
 
第六章 《哀歌》——化絕望為詩歌171
前 言171
一、《哀歌》中離合詩的特色174
二、《哀歌》中不同發言者的轉換與離合詩結構的對應190
三、《哀歌》釋經198
四、哀怨本身就是真正的祈禱224
結 語228
 
後記 在絕望中挖掘希望229
一、走出自我中心和功利主義,度仁愛正義的生活229
二、信仰與天主都需要從關係的角度來理解231
三、做一個整合、真實、甘願承載的人232
四、致力於無條件的行動234
五、讓腐敗成為種子茁壯生長的養料235
結 語236
 

導論

哀怨——一個生疏卻永恆的話題

  前言


  在濁世中活成一股清流難,隨波逐流易。一個人如果堅持活成一股清流,或許會感到仿佛生活在夾縫裡,左右夾擊,進退兩難;或許會被命運碾壓得如同蛆蟲,沒有人形,卻無處藏身,找不到安居。這樣的人,或許會逐漸意識到生活的環境如同吸血鬼一般,只會吸收你的正能量,慢慢地,這個人如果不變成一個吸血鬼,好像就沒法活下去。此刻,妥協仿佛是唯一的出路。然而,如果妥協了,這個人就失去了見證與校正的力量。因此,問題的關鍵是,如何依照內在真正的價值觀持守,如何心甘情願地、痛苦並快樂地持守一個人最表裡如一的整合狀態。

  既要依照真正的價值觀堅持,不妥協生命的內在價值,又直視生活現狀中的無奈與困境,人就必然與哀怨相遇。哀怨不是抱怨。抱怨常在人的層面鑽營,宣洩不滿,企圖改變,不僅不能觸及問題的根源,還會產生新的創傷,讓個人、教會和世界陷於憂戚而不見出路。哀怨是把真實的狀況擺放在天主面前,請祂行動。抱怨是自我中心的,哀怨是以上主為中心的。在哀怨中,無論環境順逆,心境如何,哀怨者能否感受到上主的臨在,都不會放棄與上主的關係。馬蒂尼樞機認為,把哀怨的通道打開,是關閉抱怨那長長管道的最有效方式,當抱怨被祈禱中深度的哀怨替代時,才有望找到解決問題的真正管道[1]。

  一、什麼是哀怨?

  哀怨就是人在痛苦與絕望中,向上天的呼號。窮極呼天是人的本性,不論一個人有沒有明確的信仰,不論一個人處在怎樣的生活與社會背景下。這樣的呼號貫穿、出現在整部聖經中,從亞伯爾的血開始(創四10),受苦的個人和團體就一直在向上主呼號,從未間斷。在埃及為奴的以色列人由於被迫勞苦工作,都「歎息哀號」(出二23~25,三7~8),上主聽到了這樣的哀號,開始了拯救以色列的工程。當以色列人進入許地後,他們因其他民族的壓迫欺凌發出歎息,上主聽到他們的歎息,憐憫他們,派遣民長拯救他們(民二15~18,三9)。離開埃及或出谷,成為以色列民族最基本的上主經驗,因為上主回應了他們的哀呼。

  哀怨的普遍性繼續在聖經中延展。《聖詠集》,這樣一部最為真實地反映生命經歷和信仰情愫的詩集,就有六十餘首哀怨聖詠,超過《聖詠集》三分之一的篇幅。《約伯傳》不僅是聖經中,也是世界文學作品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約伯,本書中稱他為天下無辜受苦者的永恆代表,濃縮了古往今來、不同地域中許多人的凝思。《哀歌》,聖經中最有代表性的團體哀怨,是以色列民族經歷國破家亡的厄運後,將絕望化作詩歌的典範。

  以色列民族在主前六世紀的巴比倫流亡期,向上主的哀呼越發頻繁。這樣的哀呼,既反應出以色列人無法接受當前被剝削奴役的現狀,又表達出他們拒絕放棄與上主關係的執著。他們在生命的低谷中,堅守著與上主的盟約關係。這份堅守,也正是聖經編輯與寫作的土壤,整部聖經傳述著這樣一種磨難與苦痛無法摧毀斷開的天人關係。哀怨,就是人在無論如何不放棄與天主關係的前提下,向上主傾訴衷曲。

  二、為什麼哀怨這個話題?

  這個時代充斥著兩種現象,一種是無孔不入的「受害者心理」,最常見的表達是「我能怎麼辦呢」?這個社會如此自私冷漠,我能怎麼辦?生活在這樣問題百出的家庭、團體與社會中,我能怎麼辦?有相當一部分人感到自己是被綁縛在社會網路中的渺小一點,根本無力改變或轉化自己的命運。另一種是避開擔當與責任的個人成功論,表現在只顧個人的安逸幸福,甚至到可以妥協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或更確切地說,道德已經不足以作為約束行為的標準;這讓人可以閉眼不看社會現實,只管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兩種現象有一個共性,就是人失去了自主性,被社會洪流裹挾著,無法進行深入的思考,也無法做出完全負責任的決定。然而,人類或一個社會的命運在這樣一個網路資訊時代,比任何時代都更加休戚相關。人類團體也需要更多悲憫、同情、公平、正義、承載與擔當。

  德國新教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öller)在美國波士頓猶太屠殺紀念碑上,留下一首發人深省的短詩: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人人都在哀歎社會的冷漠,總要有人開始用溫情來承載。紀伯倫也曾經說過,惡人和弱者不會沉淪得比我們每一個人內在都具有的最劣本性更低。一片葉不會枯黃,如果沒有整株樹的默許[2]。如果人開始願意承載,有勇氣從內心深處堅持讓惡與不合理在我這裡停止,就能逐漸走出「受害者心理」,去除自我中心的功利性思維。這也正是讓信仰與生活真正整合的過程。毋庸置疑,這會對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人要打開眼睛看世界,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自欺欺人,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人選擇溫良而篤定地生活,即便身處黑暗,也不自行熄滅自己的微光。人要有能力同時置身於陽光和黑暗之間,哀怨就是一個必然的話題。

  哀怨不僅是困境中人向上天的呼號,它還與一個更大的話題---真實---密切相關。哀怨是以真實為基礎的。沒有真,就沒有好。當陷入苦痛中的人真實地面對當前的狀況與自己的心路歷程時,或許沒辦法在痛苦的當下就獲致讚美的力量。但是,划向生命低谷的過程也是一個獲致能量的過程,如果當事人不被阻擋,生命的最低點也是能量的最高點,會讓人擁有內在的復原力,最終從生命的低谷邁向一個嶄新的生命境界。

  三、哀怨與真實面對

  一個人能夠真實地面對自己和天主,才有可能真實地面對他人。信仰允許一個人觸及永恆,並面對人生的終極問題。人在天主面前可以問任何問題,也可以將最真實的自己一覽無餘地展露在天主面前。天主本就洞察人心最深處的思念,祂比我們自己還要瞭解我們,我們又何必隱藏或粉飾呢?成熟的天人關係允許人做真實的自己,這包括在天主的光照下探索自己心靈深處的角角落落,面對內心各種複雜的情感,包括陰暗的部分,不去說服,也不譴責,只是真實地與自己同處。能夠真實地面對,本來就是一種力量。處在痛苦中的哀怨者可以把自己最真實的狀況擺在天主面前,可以向天主講出心中最真實的話語。如果天主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我們在困苦中不向祂訴說,又向誰訴說呢?

  哀怨允許人真實地面對天主。雖然我們相信天主無處不在,處處都在,但卻不容易在苦痛中肯定祂的臨在。如果一個受苦者能深深感受到天主的支撐,多苦都可以承受。在我們的日常生命經驗中,天主的缺席與臨在總是處在張力中。哀怨就是在感受不到天主臨在的痛苦中,依然堅持與上主對話。哀怨者的話語無論多麼直白,有時聽起來甚至好像是對天主的褻瀆,卻貴在真實。

  值得讀者反思的是,天主心心念念的,就是與人建立朋友般的關係,推心置腹,無所不談,人反而總要退回到僕人的位置(若十五12~15)。哀怨是在苦痛中視天主為最親密的朋友與至親,同時肯定即便人感受不到天主的臨在,天主依然是天主。哀怨者在不義、苦痛與撕扯中,依然能堅信唯有天主擁有最終的主權。

  因此,哀怨者不會妥協自己的價值體系,不會因困境而放棄對真善美聖的追求。這樣的人即便被碾壓,深陷苦痛,也不失人作為天主肖像的尊嚴與骨氣。有了這樣的信念、底氣與持守,人才能活得真實,並能坦誠待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多是彼此映照扶持,如同鏡子反映彼此的真實面貌,而不是要求或譴責。這樣的人組成的團體才能赤誠相見,做「地上的鹽、世界的光」。

  四、哀怨是將信仰與生活整合不可或缺的要素

  如何將信仰本土化是一個被廣泛討論的話題,但這些討論的大部分內容依然停留在信仰本土化的表達,如禮儀或靈修方式,或追溯歷史,挖掘其中一些本土化的元素。其實,信仰本土化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以信仰與生活的真正整合為根基。換句話說,先要有足夠多的基督徒把信仰與生活真正糅合在一起,才有望出現扎實的本土化的理論。當民族身分與信仰價值同時在血脈中流淌,帶著生命溫度的時候,就可以真正談本土化了。
  
  哀怨是將信仰與生活整合不可或缺的要素。信仰與生活整合的過程,就是從信仰的角度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經歷,自然包括挫折與痛苦。但這不僅僅意味著人可以在天主面前宣洩情感,也不是單純地把生活中的一切痛苦都歸因於天主的旨意,而更表現在即便身處痛苦之中,也依然從內心深處持守與上主的關係與信仰價值,不為躲避痛苦而妥協。哀怨者更關注的是感悟到上主的臨在,因此有力量面對痛苦。

  許多信仰者其實與沒有信仰的人無異,依然受自我中心和功利性的束縛,只想求福免禍或獲致平安、幸福、喜樂。然而,真正的信仰不是獲取,而是給予和投身。給予和投身的果實裡,自然包括平安、幸福和喜樂,但也有不可避免的挫折與磨難。這裡的好消息是我們無需單獨面對,天下沒有天主和我一起無法面對的困難。在痛苦中和天主一起面對,正是哀怨。投身的過程正是自我給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會和真正的自我相遇。當人和內在最真實的自我相遇時,人在自己存在的深處也會與天主相遇。人走向自己和走向天主其實是一條路,人的內在自我整合同加深與天主的關係也相輔相成。

  五、哀怨---一個生疏卻永恆的話題

  聖經中的哀怨曾給我帶來極大的心靈震撼和啟發;我在研究與教授聖經的過程中,也一直在關注哀怨的話題和哀怨能對人產生的影響。哀怨是聖經這無盡的寶庫中一塊被隱藏的瑰寶,把它介紹給更廣大的讀者是我已久的夙願。筆者為此,計畫出版《聖經中的哀怨傳統》一書,收錄於輔大神學叢書中,預於近期問世,敬請期待。

  信仰讓人自由,不是為我欲為的自由,而是不斷追求卓越的自由。任何的生命境遇都可以成為加深與天主關係的契機。同時,我們無需單獨面對困境,上主願意和我們一起面對。困苦中,我可能感受不到祂的臨在,但祂一定在。在祂面前,我們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展露心底深處的情感。哀怨是人在困苦中對天主的堅守,但這堅守的力量來自天主。

  信仰的價值觀與社會主流的價值體系常背道而馳。信仰者不僅不被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所左右,反而能在黑暗中散發光明,冷漠中展示溫情,哀怨就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1] 馬蒂尼,《與主同在考驗中:關於約伯的省思》(台北:上智,1996),47頁。

  [2] 參:紀伯倫,《先知》,王季慶譯(臺北:方智,2000),111頁。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469191
  • 叢書系列:輔大神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3/11/12
戎利娜修女,學識淵博,表達用字精準,此書談聖經中記載的「哀怨」,這是人在痛苦絕望中向上天的呼號。
我還真是驚艷,因為我從沒想過聖經裡有哀怨傳統之說。其實,也對,不論一個人有沒有信仰或處在怎樣的狀況下人窮極呼天是人一種本性,就是求爹喊媽的概念。
其中,我閱讀第五章談約伯。約伯被視為「無辜受苦者的永恆代表」。但是天下會有人敬畏主,卻對主一無所求嗎?戎利娜修女問,主在約伯的生命過程中與之對話,難道神只是「賞罰善惡」的主嗎?
整本書,戎利娜修女書寫以色列民族,在生命每每低谷時,堅守著與神的盟約,正紀錄著,一部人被磨難的歷史。
我推薦此書,特別是對「哀怨」傳統有興趣的讀者,不管你是不是泛基督教徒,只要有神論者,此書都值得一讀。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心理勵志】2024高寶電子書暢銷書展: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全展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春旅遊
  • 小天下暢銷展
  • 兒童節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