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尊者達賴喇嘛開示成佛之道

尊者達賴喇嘛開示成佛之道

Approaching the Buddhist Path

  • 定價:880
  • 優惠價:979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74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21世紀的佛教徒,是深具「悲心」與「智慧」,同時也對許多領域有廣泛了解的人。
 
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和佛陀時代的世界截然不同,即便如此,人類仍然有著相同的煩惱、欲望與痛苦,渴求圓滿、平靜的身心安頓。在現代世界中,佛教學者更必須超越門戶之見,探究適合現代人修行的新途徑與道次第。 

本書有其特殊的源起因緣。身為西方人的圖丹・卻准法師在追求佛法的過程中,親歷了種種真切的困惑,進而催生尊者達賴喇嘛為所有求佛之人撰寫的這部指引。本書不以任何既定教法、信仰為前提,而是以開放而理性的論說,構建起平易卻深入的學佛通道。在閱讀過程中,會發覺尊者對於知識的強調,以及其不拘傳統的獨特教法,是如何靈活地貫通在各種不同主題之間。
 
本書涵蓋了那爛陀傳統的基本主題,佛教的生命觀、歷史、修行所必需的內在工具,以及佛法在世間的應用。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其他佛教傳統的教法,並與科學、媒體、政治等多元領域對話,為學佛者提供更為寬廣的觀點。
 
每閱讀它一次,您將理解更多,這是由於這段期間您所積累的福德與智慧所致。

--------------------------------------------------------------------------------------------------------------

目錄

譯者序
開場白
前言
    此系列的目的
    整體系列總覽
    第一冊總覽
    溫馨提示
    致敬與感謝
1探索佛教
    存在的目的及生命的意義
    介於有神論宗教和科學化約論之間的中道
    佛法和其他宗教
    宗教在現代世界
    宏觀視野
2佛教的生命觀
    心是什麼?
    身體、心、輪迴及自我
    四聖諦
    緣起和空性
    緣起與三寶
    終結苦的可能性
3心和情緒
    佛教、科學與情緒
    幸福與不幸、德性和缺德
    情緒和煩惱
    建設性情緒和破壞性情緒
    情緒與生存
    與煩惱共事
    培養愛與慈悲
    良好的心態
    與畏懼共處,培養勇氣
    希望、欲望和接納
    比較自他與自我價值
    克服憂鬱
    分歧與衝突
    互助生存
4佛法和佛典的傳播
    諸乘和諸道
    佛陀的一生
    初期佛教派別
    初期佛教在斯里蘭卡
    大乘的發展
    密續的發展
    佛教大藏經
    哲學體系
5佛法自成一體
    三轉法輪
    大乘經典的真偽
    龍樹論大乘經之真偽
    佛經是否皆出自佛語?
    四種真確性
    四種佛身
    佛教在西藏
6審視教法
    《葛拉瑪經》的經驗
    可信賴的教法
    伏藏教法與淨相教法
    誇大之詞?
    正確理解要義
    佛法可以修改嗎?
    務實為上
7慈悲的重要性
    平靜的心
    動機的重要性
    修心
    八偈
8有體系的進路
    精神成長之道
    四諦及三士道
    不只一種方法
    針對當代聽眾的教法
    道次第的價值
    兩個目標與四依
9成佛之道所需的工具
    整體性的建議
    智慧與信心
    正確的修行
    集資淨障
    祈請文和儀式
    研讀、思惟、修行
    背誦和辯經
    典範
10進步
    切合實際的期待
    在對的時間嘗試高階
    檢視自己的禪修體驗
    進步的徵兆
11佛道上的自我省視
    我的一天
    逐步進展
    發起菩提心
    安於承受艱難
    保持快樂的心態
    證悟者
    我從人生中學到了什麼?
12在世間運用佛法
    良好的健康與處理疾病、傷害
    保持正面的態度
    以多元的方式利益他人
    入世佛教與政治參與
    消費主義與環境
    商業界與金融界
    媒體與藝術
    科學
    性別平等
    不同信仰之間
    納入其他宗教的修行
    不分教派的進路
注釋
翻譯對照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達賴喇嘛Dalai Lama
一九三五年生於西藏東部的安多(Amdo),兩歲時經認證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一九五九年,被迫離開西藏,展開流亡生涯,並於印度達蘭薩拉(Dharamsala)成立流亡政府,一九八九年獲諾貝爾和平獎,二○○七年獲頒美國國會金質獎。成為世界公民,他致力提倡慈悲、寬恕、關愛等普世價值,促進世界主要宗教傳統間的和諧及相互了解;作為佛教徒,他以修持、講說菩提心及空正見,護持佛陀教法;身為藏人,他為藏人爭取自由與公義,並努力保存西藏文化。數十年來不斷與各領域科學家對話與合作,推廣慈悲、跨信仰理解、尊重自然環境與世界和平。

圖丹・卻准Thubten Chodron
一九七一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自一九七五年起追隨達賴喇嘛尊者及梭巴仁波切修習佛法,一九七七年出家,一九八六年在台灣台南元亨寺受比丘尼戒,並在嘉義香光尼眾佛學院講學,曾在印度及尼泊爾求法多年,並在歐美亞等地以適合現代人的心態、平易近人的方式講經說法,深受信眾們的愛戴,引起廣大的共鳴。法師現居華盛頓州,經常到世界各地弘法,多年來著述不斷。卻准法師其他著作有:《開闊心,清淨心》(佛光)、《誰惹你生氣?》(法鼓)、《我想知道什麼是佛法》(橡樹林)等書。

譯者簡介

廖本聖
台灣花蓮人,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的西藏佛教組專任副教授,長期兼任「慈氏學聖典漢譯計畫」主持人暨主校者。著有《實用西藏語文法》。譯有《藏傳佛教的第一堂課》、《當光亮照破黑暗》、《從懷疑中覺醒》、《藏本俱舍論新譯:闡明界品第一》、《心在西藏佛教:西藏佛教認知理論》。合譯有《禪修地圖》、《生起與圓滿》、《慈悲與智見》、《藏本瑜伽師地論新譯:〈五識身相應地第一〉及〈意地第二〉》。

劉宇光
代表譯作:《緣起與空性 : 強調空性與世俗法之間相融性的藏傳佛教中觀哲學》、《知識與解脫:促成宗教轉化之體驗的藏傳佛教知識論》等多種。

呂彥徵
淡江英文系,中華佛研所藏文組。優游於職場與翻譯的斜槓族。
佛法博大精深,願以正確淺顯的翻譯,讓人跳脫語言隔閡,實踐正法於生活。譯有《認識真實:無著〈菩薩地‧真實義品〉》與《彌勒-未來佛》(多人合譯)。


廖珩琳
台灣花蓮人。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曾任職於《人生雜誌》、《普門雜誌》。

洪佩英
雖然陸續學了不同的語言,但在開始翻譯佛法相關的著作後,才體會到學習語言的意義。翻譯前,必須深入地思惟佛陀的教法,下筆時,思考如何善巧、無誤地傳遞佛法。感謝能有這種自、他兩利的機會,日後定當精益求精。

吳宛真
畢業於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藏傳組)。在學期間對翻譯佛教相關典籍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嚮往成為一位稱職的譯者,以此為目標而持續努力地學習。

黃仲婷
體驗人生的學習者。經歷生命中的變動與轉折,開啟對人生意義的思索,以及對真諦的探尋,透過持續學習,獲得滋養生命的養分。

 

目錄

 目錄

導讀專文:
開場白
前言
    此系列的目的
    整體系列總覽
    第一冊總覽
    溫馨提示
    致敬與感謝
1探索佛教
    存在的目的及生命的意義
    介於有神論宗教和科學化約論之間的中道
    佛法和其他宗教
    宗教在現代世界
    宏觀視野
2佛教的生命觀
    心是什麼?
    身體、心、輪迴及自我
    四聖諦
    緣起和空性
    緣起與三寶
    終結苦的可能性
3心和情緒
    佛教、科學與情緒
    幸福與不幸、德性和缺德
    情緒和煩惱
    建設性情緒和破壞性情緒
    情緒與生存
    與煩惱共事
    培養愛與慈悲
    良好的心態
    與畏懼共處,培養勇氣
    希望、欲望和接納
    比較自他與自我價值
    克服憂鬱
    分歧與衝突
    互助生存
4佛法和佛典的傳播
    諸乘和諸道
    佛陀的一生
    初期佛教派別
    初期佛教在斯里蘭卡
    大乘的發展
    密續的發展
    佛教大藏經
    哲學體系
5佛法自成一體
    三轉法輪
    大乘經典的真偽
    龍樹論大乘經之真偽
    佛經是否皆出自佛語?
    四種真確性
    四種佛身
    佛教在西藏
6審視教法
    《葛拉瑪經》的經驗
    可信賴的教法
    伏藏教法與淨相教法
    誇大之詞?
    正確理解要義
    佛法可以修改嗎?
    務實為上
7慈悲的重要性
    平靜的心
    動機的重要性
    修心
    八偈
8有體系的進路
    精神成長之道
    四諦及三士道
    不只一種方法
    針對當代聽眾的教法
    道次第的價值
    兩個目標與四依
9成佛之道所需的工具
    整體性的建議
    智慧與信心
    正確的修行
    集資淨障
    祈請文和儀式
    研讀、思惟、修行
    背誦和辯經
    典範
10進步
    切合實際的期待
    在對的時間嘗試高階
    檢視自己的禪修體驗
    進步的徵兆
11佛道上的自我省視
    我的一天
    逐步進展
    發起菩提心
    安於承受艱難
    保持快樂的心態
    證悟者
    我從人生中學到了什麼?
12在世間運用佛法
    良好的健康與處理疾病、傷害
    保持正面的態度
    以多元的方式利益他人
    入世佛教與政治參與
    消費主義與環境
    商業界與金融界
    媒體與藝術
    科學
    性別平等
    不同信仰之間
    納入其他宗教的修行
    不分教派的進路
注釋
翻譯對照表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777716
  • 叢書系列:人與宗教系列
  • 規格:軟精裝 / 560頁 / 21 x 15 x 4.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內容連載

8  有體系的進路
 
覺醒(覺悟)指的是心的勝義性(ultimate qualities of the mind);覺醒之道(覺悟之道)消除障礙並增強通往這個狀態所需的特質。梵語的菩提(bodhi)表示覺醒,藏文譯為獎秋(jangchup)。「獎」(jang)的意思是「淨化」,此處指的是滅諦,即煩惱及其種子和習氣的淨化或消除。「秋」(chup)指的是已培養所有正面特質。「獎」強調諸佛斷除所有過失,而「秋」就是他們的特質和證悟。覺醒並非由外在事物所賦予,而是心透過淨化和培養的過程達到的。能證得它的潛能已存在於我們自身之內:心的本質是清楚與認識,所以覺察所有現象的能力早已存在。我們需要透過瞭解所有現象的空性來消除障礙,進而達到那樣的狀態。
 
初學佛教者偶爾會問我覺醒是什麼感覺?我並不知道,但是我認為由於了悟實相,所以必定是一種很深切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打個比方:當我們對某件事一無所知時,會感到不自在,並試著要去瞭解它。一旦我們瞭解了,也排除了障礙,就會感到無比輕鬆。因為十分有把握自己的理解正確,所以覺得開心。當我們圓滿覺醒時,會直接理解到所有存在的事物,所以想像一下那時將體驗到的深切滿足感吧!這讓我們對於佛陀內心所體驗到的喜悅有個概念。
 
精神成長之道
 
為了獲得佛陀的這些特質,我們需要發展身、口、意的許多不同面向。歷代以來,佛教的祖師大德們已經使用各種典範去闡述如何循序實踐的路徑,在本章中,我們會探討其中的一些。這些按部就班的陳述概括地描繪出一條有次第的路徑,讓每一個人能根據自身的程度去練習,並以一種自在且漸進的方式向前邁進。
 
我們先從聖天 1 說明路徑的三個階段開始(《四百論》,第一九〇偈):
 
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2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