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對於一個想往學術路上走的學子來說,這本小書的寫作,是嘗試、是鼓勵;同時,或許也還是一種交待。閱讀與思考,以之為娛,則其樂無窮;以之為業,雖然愉悅依舊,卻難免因為少些對話而感覺孤寂。於是,能夠寫出心中所思,並且還能有供讀者閱覽的機會,在此就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犒勞。
這本書寫的是食物的歷史。然而,天下的食物何其眾多?自是難以全部概括。不過,遺珠雖多,但以「粥」為主題的書中內容,還是能夠以個案的姿態展現我自己對食物歷史的一些看法。
被人定義、被人吞嚥,食物與人們的關係至為密切,但在對食物的描述裡,人們卻常常忘了自己也是主角之一。所以,這次以粥為題,除了粥本身之外,我有意特別留心那群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吃粥人」。因為,那碗粥若真要說有些什麼文化意義,也是我們所賦予的。
我人生的頭二十年,過得渾渾噩噩,證明之一就是現在竟然很難再回憶起什麼細節。但這後十年,卻因為師友們的扶持而變得很是富麗。就像這次能夠側身三民書局這套文明叢書的寫作行列,對我而言,就是這樣性質的人生經歷。感謝三民書局對我的信任。感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康樂老師、林富士老師、李貞德老師、李建民老師、王道還老師的耐心與鼓勵,雖然他們常自謙是我習學上的友人,但實際上他們卻是我人生與知識的導師。感謝杜正勝老師、王德毅老師、梁庚堯老師、梁其姿老師、邢義田老師,他們都是引領我進入史學堂廡的師長,承他們不棄,允許我這個鄙陋的學生受教十多年,並在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困境中,對我指引方向、伸出援手。我還要向逯耀東先生致謝,因為我對飲食歷史的興趣,最早是受到逯先生著作的啟發。
人過而立,對師長朋友常是心存感恩,但對家人至親,則往往會圖思交待。因為,習學過程裡的苦澀與徬徨,總會波及這些無辜,但卻又甘心承負的人。我現在知道了!為什麼許多人都會在他們著作的序言中寫道:「把這本書獻給我的親人。」……因為現下的我,亦作如是想。
我誠心地把這本小書獻給三個人:我的父親陳舜政先生、母親孫蓓蒂女士,還有我的妻子余穎。面對一個性情古怪,兼有一堆堅持的兒子與丈夫,真是辛苦他們了。
2018年11月24日書於臺北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