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南洋魯迅:接受與影響(思想39)

南洋魯迅:接受與影響(思想39)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南洋魯迅:接受與影響》以「南洋魯迅:接受與影響」為題。
  魯迅自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越南讀者最熟悉的中國文學代表作家,他以「世界文壇大文豪」和「中國文化革命主將」的雙重身分徘徊於越南文壇。本書收錄了四篇文章,主要從馬來亞、新加坡、印尼與越南各國對魯迅的接受或傳播視角探析魯迅在各國不同政治語境作用下的多元呈現與複雜面向,同時嘗試勾勒其在地影響,希望可提供「南洋魯迅」與「東亞魯迅」雙邊研究一個初步的研究對比與對話。本書還有其他7篇精彩的文章,包括馮建三教授的〈謎、冤屈與進步:委內瑞拉,兼談《經濟學人》〉、王智明教授的〈鄉土文學論戰中的記憶政治:論胡秋原〈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等,與讀者分享。

 
 

目錄

功虧一簣的政治化療:德國威瑪憲法頒布百年回首(蕭瀚)
「中國問題」與「日本天職」:內藤湖南的中國觀(許章潤)
馬華社會之文化權利及其文化再生產(許德發)
謎、冤屈與進步:委內瑞拉,兼談《經濟學人》(馮建三)

南洋魯迅:接受與影響
「馬華魯迅」與「東亞魯迅」:對話的可能與不可能(張康文)
魯迅在冷戰前期的馬來亞與新加坡(莊華興)
魯迅在印尼的傳播與影響(馬峰)
雙重身分與雙重視野:越南譯介中的魯迅(阮秋賢)

台港思想
鄉土文學論戰中的記憶政治:論胡秋原〈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王智明)
楊杏庭與京都學派的歷史哲學:台灣歷史哲學初探(廖欽彬)
新儒家在香港:唐君毅視野下的「香港圖象」(龐浩賢)
致讀者

 
 



致讀者


  這一期《思想》的刊名(也就是專輯主題)用了「南洋魯迅」一詞,大家自然會聯想到更為知名的「東亞魯迅」。「東亞魯迅」是一種閱讀、詮釋魯迅的傳統,由日本學者開創發展,繼而影響了韓國的魯迅觀,最後回饋中國的魯迅研究,把魯迅呈現為一個多面向的思想資源。東南亞的魯迅接受史較為單向,特別是由於東南亞華人的處境使然,讀魯迅的時候更多地跟隨中共觀點下的魯迅論述,作為反殖、批評華人社會封建體制的營養。但是也因此,「南洋魯迅」雖然缺乏「東亞魯迅」在學理上的自覺與深厚,卻更能反映在地社會的困窘與掙扎。本期的「南洋魯迅」涵蓋了越南、印尼以及星馬等國家,是很難得的一次整理與檢討。我們感謝許德發教授主編這個專輯,也感謝魏月萍教授在最初階段的協助。

  經常讀到人們喟嘆德國一百年前威瑪共和的命運。當時「威瑪文化」展現了20世紀初期歐洲最多樣、創新,而且精彩、深刻的文化景觀,比起18世紀哥德、席勒時期的古典威瑪有過之而無不及。威瑪憲法更被視為一部先進、完備的社會民主憲法,許多國家在制憲時引為典範。可是威瑪的體制卻經不起德國內部各種激進勢力的利用與破壞,短短十四年後斷送在憑藉這部憲法取得大位的希特勒手裡,戰火旋即燒遍歐洲,也造成了德國幾乎亡國滅種的悲劇。

  今年4月,台灣法理學會曾經舉辦「威瑪共和與法理學:威瑪憲法100週年的法政哲學」研討會,多少彰顯了威瑪憲法的常青意義。在此2019年終之際,本刊發表蕭瀚教授對威瑪經驗的回顧,從歷史、觀念,以及當時德國的內外政治、社會局勢,更全面地分析威瑪憲法失敗的各種因素,與讀者一起吸取百年前的重大教訓,也反過來呼喚今天中文知識界的危機意識。

  四十年前發生的鄉土文學論戰,引起的討論一路延續至今。稍早時幾位學者曾將相關的文獻編輯成《回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一書出版,便於讀者查索參考。該文集的編者之一王智明教授在本期撰寫專文,從胡秋原先生的鄉土文學觀,探討鄉土文學論戰中的記憶政治。該文的重要論點之一是借鏡安德森論「印度意識形態」的小書,指出「台灣意識形態」可以析理出三個要素:(被限縮的)土地與人民、(區分敵我之用的)自由與獨立,以及一種(無法明言的)分而不斷狀態。筆者強做解人,王教授似乎認為這三個要素是台灣人民關於自身的想像的出發點,台灣的自我意識也必然受到這三項限定條件的制約。因此一切關於「台灣意識」的論述,其實是上述三個因素的虛與實的組合;「台灣意識形態」決定了台灣集體意識的真相。如果如此,這三個要素的妥當與效力,便特別需要重視,值得進一步釐清與發展。

  最後,許章潤教授寫內藤湖南,用「中國問題」與「日本天職」一對概念整理內藤的中國觀,焦點放在《禹域鴻爪》,正可以與本刊37期戴燕教授針對《支那論》所分析的中國觀對比閱讀。今天要反思「中國問題」,進而了解日中互動對日本悲劇的影響,內藤湖南仍然提供著豐富而透徹的教材。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54534
  • 叢書系列:思想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鄉土文學論戰中的記憶政治:論胡秋原〈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王智明
 
記憶政治有幾個維度:記憶作為一種政治行動,可被當成歷史的補遺或對反,是故記憶本身就具有政治性。以國族歷史為典型,記憶政治是一種傳承,因此最為強固,但也最為「人工」。在其邊緣是稗史、野史、回憶錄之類的補遺,它們可以強化國族歷史,也可以與之詰抗。記憶的差別因此暗示了主體位置的差異。
 
記憶政治不只是關於過去,而是為了介入當前。對過去的補遺就是對當下記憶的補充,提醒我們忘記、誤記了什麼,而造成了自身主體位置的位移。也因此,記憶政治是一種要求修補更正的行動,是以古觀今,以今鑑古的努力。不同的記憶彼此對抗,也要求彼此包容,希望在更長的歷史維度中含納彼此。朱天心在《古都》裡的大哉問「我的記憶算數嗎?」即為一例。
 
鄉土文學論戰是複雜的記憶現場,它本身也構成當代台灣歷史記憶的一部份。如果說鄉土文學論戰的效果是鄉土與本土的拉拒,是現代主義與寫實主義的鬥爭,是國共鬥爭的文藝戰場,那麼關於鄉土文學論戰的回憶本身,也就構築了我們對於當前台灣的認識:從現代主義走進了現實主義,從鄉土轉向本土,從中國抵達台灣。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對於鄉土文學論戰的討論,就不該僅限於清理現代主義,回歸鄉土與再思中國的關係,同時,我們也要對其抵達現實、本土與台灣的構成方式進行反省,追問如此記憶的本質,並且挑戰其政治。換言之,回望鄉土文學論戰的目的,在於重新檢視兩岸分斷的時點及其影響,從而釐清記憶之工(labor of memory)與記憶之痛(pain of memory)如何被轉化為台灣意識形態的基礎。
 
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檢視胡秋原從「中國人立場之復歸」這個角度對鄉土文學論戰的介入,特別是他將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放在「三十年代文學」脈絡中思考的嘗試。我認為,胡秋原這一「復歸」的表述相當重要:一方面,它是鄉土往本土轉向中,最後一次的中國迴聲,代表了他那個世代的記憶對1970年代政治的介入;另一方面,它也顯示了鄉土文學論戰本身的性質,就是一場記憶與空間的戰爭,在兩岸切離的過程中,總是藉著一種「復歸」的想像彼此拔河。作為一種記憶現身的表述方式,「復歸」或許正是對兩岸分斷的肯定與否認,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