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平裝版)(二版)

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平裝版)(二版)

Transforming "Sacred Religion" into Daoism: Festival, Belief, and Culture in the Chinese Society of Malaysia (paperback)

  • 定價:660
  • 優惠價:79521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從「節俗信仰」的角度觀察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宗教現象,並將之與臺灣、港澳對照比較,提出以下幾個主要論點:首先,多種族、多宗教的文化處境,使馬國的華人宗教受到友教「教節一體」的激發,不論佛、道信仰,參與節俗的比例均甚高,從而形成「敎、節一體化」的共同趨向;其次,在馬六甲、吉隆坡義山搬遷事件與檳城的宗祠祭祖,均強調其「聖教」屬性及神聖性用途。再者,對照同屬「理念移植」的代巡與九皇、仙師爺與唐番土地,後者能普及化的原因就在其節俗性質,較諸神廟便於跨越地緣與血緣關係,故建國後才方便凝聚華人,發展為九皇節、福德文化節。最後,華人善於利用「聯合的藝術」組織宗教團體。小則以慶讚中元的名義聯合街區、神廟力量,目標即捐助華教;大如道教總會,以「道教」名義聯合神廟,促使國民登記局改正宗教欄,並增加「道教」選項。凡此種種,都彰顯馬華宗教從「聖教」到「道教」的衍變,本書即透過節俗信仰論證華族亟需歸屬感,對內凝聚,對外則便於識別。
 
得獎紀錄

  2019 ICAS 國際亞洲學者大會最佳華語圖書籍大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豐楙
 
  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學術領域為道教文學、道教文化及華人宗教,曾出版專著六種、論文兩百餘篇:學生書局有道教文學專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李豐楙道教文學研究系列」收錄三種,以及十餘種田野調查報告;近年來主編《道法海涵》叢書(新文豐出版公司)。
 
  早期從事道教文學研究,其後持續擴及道教文化、華人宗教,曾提出本土化的「常與非常」理論,解釋節慶狂歡、變化神話、神道思維及明清謫凡小說等,企圖與西方理論、如「聖與俗」對話。認為華人社會既有其思想、信仰、神話及習俗,從民族思維詮釋其宗教信仰,始可理解其中的文化心理。在中研院任職期間參與馬來西亞調查計劃,針對華人在多元化種族、文化的社會處境中,因而激發其宗教創意。
 

目錄


導論:「以教之名」

第一部分 聖教的發現
第一章 效忠與留根:在義山搬遷事件中馬華的政治修辭

一、從書寫到詮釋:印刷資本主義的現代思維
二、從發展到保存:開發中國家的難題
三、漢麗寶與葉亞來:親善、情誼與效忠的象徵
四、聖教的發現:從法令到憲法的宗教認知
五、認同:兩種立場的不同理解
六、美化與觀光:古城與首都的宏願
七、結語
第二章 祖德與族義:檳城華人在宗祠祭祀中的聖教觀
一、宗祠:馬來西亞華人的聖教標誌
二、公司:聖教與儒教的運作方式
三、義山:公塚條規中的「聖教」佐證
四、祖德:儀式空間中的神道之教
五、祭祖:王化仿效的祭祀儀式祭祖
六、祖德與族義:一個比較的文化觀察
七、結語

第二部分 南土的下巡
第三章 代巡南邦:馬六甲勇全殿的王爺信仰及衍變
一、1919、1933與2001、2012:從王醮到清醮的名義變化
二、王醮古例:三壇競合而獨缺禮生
三、清醮:2001年之後的時代新意
四、巡境:古今代巡的空間變化
五、代天巡狩:檳城王爺的另一種佐證
六、甲州清醮:二十一世紀的送王舡儀式
七、結語
第四章 九皇下巡:九皇星君在大馬的本相與變相
一、建國前後的九皇信仰:本相與變相問題
二、從王船到九皇船:九皇信仰的變相之一
三、九皇隱喻:會黨文化下的變相
四、九皇齋:道教傳統信仰的本相
五、內殿祭祀與遊行陣頭:九皇出巡的本相
六、內殿祭祀與陣頭遊行:迎送九皇爺的真相
七、結語

第三部分 理念的移植
第五章 整合與跨越:仙師爺的非常性神格及信仰傳布

一、仙師爺信仰的形成:王法仿效與理念移植
二、仙師爺與葉亞來
三、仙師爺信仰與錫礦產業
四、死將統領理念與神話創造
五、跨越:建國前後仙師信仰的轉型
六、結語
第六章 敬天祀地:節俗信仰的理念移植
一、節俗信仰:華人興革調查與「華人宗教」觀點
二、離散與信仰:從「譬彼猶太人」到大馬華人
三、敬天:南天理念的移植及重建
四、唐番土地:斯土斯神的祀地理念
五、宜家宜居:神道理念下的華人之家
六、結語

第四部分 聯合的藝術
第七章 普度:檳州中元聯合會與華校華教

一、「檳州中元聯合會」的華校籌款運動
二、崇德華小與中元聯合會:一個捐募實例的個案
三、街區聯合:跨越方言群的宗教行動
四、節俗複合:跨越方言群的團結象徵
五、聯合的藝術:民間社團與華校的合作模範
六、結語
第八章 以教之名:「馬道總」與神廟的聯合
一、道教:民間、官方與學者三種觀點下的認知
二、文化根柢:制度、擴散與組織三型中的道教資源
三、以教之名:「馬道總」聯合行動的內在動力
四、大馬卡改正登記道教:道總二十年的歸宗運動
五、結語
第九章 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再版補記

  本書出版後的反應,主要是東南亞研究的同行與後進,在臺大、政大乃至中國大陸的演講中,印象深刻的是大馬同學的提問;而在地學者的評論尤其值得深思:一為蘇慶華教授(《漢學研究》第37卷第3期,2019年9月),乃其大馬宗教研究評論的最後一篇,得知其猝逝的消息後,特別感念調查經驗的交流。另一篇為青壯世代的廖文輝教授(《華人研究國際學報》第11卷第1期),顯現在地行家的中肯之見。兩位所指出的疏失,再版時均予修正。至於論點之異則涉及研究視角:一即「王化仿效」,預期會有不同的看法,即認為移民階層的身分、知識較低,既在王化外為何還會使用王化資源?二為「文化識別」,乃基於多元社會的種族和諧,不會刻意凸顯其識別性。identity本就有雙面意:一般譯為認同或歸屬,另一面則是識別。其實本書的關懷焦點,就是身在多種族、多文化的大馬社會中,華人如何具有「文化主體性」?選擇節俗信仰既因作為文化載體,而非僅年例性的節慶活動!就像華語一樣,乃是一種文化堅持,參與者既眾,即可識別我族與友族,且不致於影響種族間的和諧,此即七、八年來留下的印象!當時的調查條件,時間既有限,許多課題難免遺漏,諸如新村、民間教派及道壇調查等。此事雖感遺憾也有安慰,就是書一出版有幸獲得2019萊頓ICAS(國際亞洲學者大會)大獎,此一榮耀自需與眾友人分享。在這座神廟素描圖上,既然僅能著上一筆,其他就留待後賢吧。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3873
  • 叢書系列: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 規格:平裝 / 584頁 / 15 x 23 x 3.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八章 以教之名:「馬道總」與神廟的聯合(摘錄)
 
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捷運,縱橫交錯,從一條線要轉搭另一條線,得走一段路並另外購票才能轉乘。在地人的說法是:馬哈迪總統為了施惠各大財團,只好採取這種利益均霑的辦法;雖則行人比較不方便,卻也解決了眾多財團都想平分利益的困擾。
 
這個首都捷運交通網的吉隆坡經驗,用來隱喻多元宗教中的華人宗教,就關聯前首相馬哈迪的政治哲學及其施政理念,既需遵守憲法賦予各宗教的平等權利,也要特別照顧馬來族群=伊斯蘭教。在這種宗教政策下促使其他宗教組成「非伊斯蘭教聯盟」,既方便宗教對話也可與政府「交通」。華人置身於此一多元宗教的社會情境中,既需嚴肅思考是否參與對話?也要考慮哪個宗教組織作為代表?而為華族爭取族群權益,就像吉隆坡在多條捷運交錯中,其背後的財團如何均霑其利,如果不參與就會從首都交通地圖上消失!將宗教組織比喻為捷運網競賽的財團雖則不敬,唯從「交通」管道的隱喻理解,華人如果未借「道教」之名聯合神廟,團結組織道教總會,就像放棄了捷運網的參與機會。其實政府對此一問題也頗為困擾,華族人口既是次多,而神廟既多且雜,若無代表性的組織團體確實不便溝通。故政府也樂見華人神廟組成共同的宗教團體,關鍵就在使用何種名義?神廟的性質既非屬制度化,長期以來習慣各自獨立且分散,而現代國家的政府機構基於管理立場,有事也亟需找到對口單位,面對華人神廟的這種情況確實為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以學術為錨,定位深度思考邏輯。文學│史地│社科 精選3本7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