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目擊普法戰事,1871:《三述奇》

目擊普法戰事,1871:《三述奇》

  • 定價:400
  • 優惠價:936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清‧張德彝(1847-1918)
 
  中國第一個介紹歐美戲劇的人;「巴黎公社」最早的譯名,是出自他的《三述奇》一書。
 
  同治九年(一八七○),發生天津教案,朝廷派欽差大臣崇厚赴法道歉,張德彞為隨行翻譯員,恰巧成為法國社會變革的目擊者。
 
  日記中記述了凡爾賽軍隊攻入巴黎、巴黎公社戰士們的街壘戰、旺多姆園柱被拆等歷史性場面,是當時眺望西方世界的重要窗口。
 
  此時(普法戰事期間)巴里城內集捐鑄炮五百門。各家儉用,每日兩茶一飯。一人只准買肉四兩,其餘豬鴨雞魚及乾鮮菜蔬皆無。雞蛋每個六穌(穌為法國貨幣,1法郎=20穌)。各村鎮禮拜堂之銅鐵器皿皆取以鑄炮。城內造鐵道以運軍器。──張德彝《三述奇》
 
  張德彞出生於一個没落的旗人家庭,自幼聰穎,在十五歲那年考上了當時中國第一所外語學校──北京同文館,是學校僅有的十名學員之一,後主修法語以優秀成績畢業。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蒲安臣率「中國使團」出訪歐美時,張德彞擔任翻譯,並環遊了歐美各國;同治九年(一八七○),因發生天津教案,朝廷派欽差大臣崇厚專程赴法道歉,張德彞為隨行英文翻譯員。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隨專使大臣那桐出使日本;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授二品官銜,出任英國大使,代表清政府在倫敦簽訂《保工章程》。三十二年(一九○六),任滿回國。他一生中八次出國,在國外度過了二十七個春秋,一九一八年病逝於北京。
 
  本書原稿分為八卷,既不依年月,又不依內容,只照數字平分,顯然不夠妥善。文史專家蔡登山參考嶽麓書社的《走向世界叢書》版本,將內容重新分作八篇,即(一)沿途風光,(二)親見普法戰事,(三)巴黎公社見聞,(四)各國國旗一覽,(五)法國王宮被焚,(六)倫敦紐約之遊,(七)重回巴黎,(八)返國途中記。依時間軸搭配出使的地點,呈現條理分明的記述內容。張德彞一生周遊著述,為封閉時期的晚清子民開啟了一扇眺望國際的可視之窗。書中所記述的歷史性場面,不僅和正式記載相符,也有許多生動具體的細節,為研究晚清外交非常珍貴的史料。
 
本書特色
 
  ★他翻譯「電報」、「自行車」、「螺絲」等至今仍被華人沿用的科技名詞,「巴黎公社」最早的譯名,是出自他的《三述奇》一書。
  
  ★身為晚清重要的隨行翻譯人才,他一生周遊著述,所見所聞皆為研究當時外交非常珍貴的史料。
 
  ★本書記述了凡爾賽軍隊攻入巴黎、巴黎公社戰士們的街壘戰、旺多姆園柱被拆等歷史性場面,是當時眺望西方世界的重要窗口。
 
  ★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讓讀者對於張德彝的周遊列國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全書精彩可期!
 

作者介紹

原著作者簡介
 
清‧張德彝(1847-1918)
 
  張德彝又名張德明,字在初,一字俊峰,祖籍福建,後遷遼寧鐵嶺,生於北京,出生時家道中落。同治元年(1862年),考進外語學校同文館。1918年,張德彝病逝北京,享年71歲。一生八次出國,共度過二十七年。他翻譯電報、自行車、螺絲等至今仍被華人沿用的科技名詞,並首次向當時的中國民眾介绍蒸汽機、升降機、縫紉機、標點符號,還有現今廣為人知的巧克力。每次出國,皆寫下詳細日記,依次成輯《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第七部《七述奇》今已不存),約二百萬字。
 
主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導讀】晚清海外見聞第一人──張德彞/蔡登山
【序】
【自序】
【凡例】
【沿途風光】
【親見普法戰事】
【巴黎公社見聞】
【各國國旗一覽】
【法國王宮被焚】
【倫敦紐約之遊】
【重回巴黎】
【返國途中記】
 

導讀
 
晚清海外見聞第一人──張德彞
 
蔡登山
 
  他一生中出洋八次,從同文館學生成長為駐英公使,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晚清外交史。他就是張德彞。張德彞(一八四七-一九一八)祖籍福建,後遷遼寧鐵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旗人家庭,自幼家境貧困,在舅父的幫助下讀了一點私塾。但他「性聰穎,年未弱冠,慷慨有四方志」。所以讀書刻苦,鍥而不捨。在十五歲那年,竟憑著自己的學習成績考上了當時中國第一所外語學校―北京同文館,是這所學校僅有的十名學員之一。後經三年苦讀(主修法語),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清朝廷為瞭解「夷人情形」,組團赴歐洲遊歷,張德彞得以隨團出遊。這次遊歷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等十個國家,使他飽覽了世界風情,大開了眼界。回國後,他寫出《航海述奇》,詳細記載了他的觀察見聞,尤其是他對歐洲戲劇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是中國第一個介紹歐美戲劇的人。
 
  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由退役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率「中國使團」出訪歐美時,張德彞擔任通事(翻譯),並環遊了歐美各國;同治九年(一八七○),因發生天津教案,朝廷派欽差大臣崇厚專程赴法道歉,張德彞為隨行英文翻譯員,此間他親眼目睹了巴黎公社起義的偉大壯舉。光緒二年(一八七六),他隨清政府第一任駐英公使郭嵩燾到倫敦使館任翻譯。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又隨洪鈞(賽金花的老公)至柏林公使館任隨員。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回國,與同文館的校友沈鐸一起教授光緒皇帝英文。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任出使英、意、比大臣羅豐祿的參贊,赴英、比、意三國;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隨專使大臣那桐出使日本;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授二品官銜,出任英國大使,代表清政府在倫敦簽訂《保工章程》。三十二年(一九○六),任滿回國。他一生中八次出國,在國外度過了二十七個春秋。一九一八年病逝於北京。
 
  張德彞每次出國都寫下詳細日記,依次成輯《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但第七部《七述奇》今已不存),總共約二百萬字。他一生周遊著述,為封閉時期的晚清子民開啟了一扇眺望國際的可視之窗,因此他逝世時,有人贈與輓聯:「環遊東亞西歐,作宇宙大觀,如此壯行能有幾;著述連篇累續,闡古今奧秘,斯真名士不虛生」,洵為知言。而就他自己而言,早年的幾次出洋,打通了他與西方世界的聯繫,他有幸親歷了晚清幾次重大的外交活動,對西方禮儀逐漸瞭解和接受,同時也歷練出幹練穩重的外交辦事能力。
 
  一九七九年,在北京圖書館柏林寺書庫內,發現了張德彞七十八冊日記手稿本,除《七述奇》遺失外,其他都儲存完好,並發現《目擊普法戰事,1871―《三述奇》》(原名《三述奇》)其中有目擊巴黎公社革命的最詳細記載。這一意外的發現,引起了中國和法國史學界人士的注意。
 
  在張德彞的日記記述了凡爾賽軍隊攻入巴黎,巴黎公社戰士的街壘戰、旺多姆園柱被拆等歷史性場面,有許多生動細節,成為珍貴的歷史史料。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革命時,中國還處在清朝同治年間,中外交流極少,在中國國內幾乎看不到任何關於巴黎公社的資訊。但是就在巴黎公社革命爆發前一天,恰好張德彞進入巴黎,成了這場社會變革的目擊者。現在的我們,只能通過史書、圖片等去瞭解當年巴黎公社的鬥爭情景;然而張德彞當時目擊了現場,並留下了寶貴的記述。甚至「巴黎公社」最早的譯名,也是出自張德彞《三述奇》一書。
 
  話說在同治九年(一八七○)六月,中國發生了「天津教案」,法國領事和一批法國教士、修女在混亂中被人打死。清政府在列強的壓迫下,派太子少保、三口通商大臣、兵部侍郎崇厚前往法國賠禮道歉,張德彞以四品兵部候補員外郎作為翻譯隨行。同年十一月十六日,他們從上海出洋到法國後,正趕上普法戰爭。法國政府無法接待他們,他們只好在馬賽等著。次年三月十五日,崇厚派張德彞前往巴黎打聽時局。三月十七日,張德彞到達巴黎,正好趕上巴黎工人於十八日舉行起義。三月十八日,張德彞記下了梯也爾召開軍事會議,派遣軍隊進攻國民自衛軍的陣地——巴黎城北蒙特瑪律等處的事件,以及政府軍在人民力量的感召下倒戈,活捉泰康特將軍等高級官員的情景。三月十九日,張德彞記下了巴黎工人起義後,梯也爾逃奔凡爾賽的情景。他尤其記下了巴黎公社起義者被俘後,視死如歸的情景,感人至深。四月十五日,張德彞趕到凡爾賽目睹許多起義群眾被押往凡爾賽。他記載道:「其中有女子兩行,雖衣履殘破,面帶灰塵,其雄偉之氣溢於眉宇」。五月二十一日,凡爾賽軍隊對巴黎發動了總攻擊,上演了歷史著名的「五月流血周」。五月二十八日,公社遭到鎮壓,大批起義人員被處死。六月三日,張德彞又從凡爾賽到巴黎,目睹了反對派追捕屠殺起義者的情景。他在六月六日的日記中寫道:「有一千八百餘起義者被押向刑場,其中婦女有百餘名,雖被手臂被縛,而氣象軒昂,無一毫嫋娜態」。總的來說,張德彞出於統治者的偏見,加之傳統文化中的順民思想影響,對於被他稱為「紅頭」的巴黎公社起義者,是完全不能理解的,至於對於第一國際、社會主義思想,更是一無所知。張德彞總是按照中國的農民起義模式理解這場世界上第一次無產階級革命,竟以為這是由於德法議和,遣散民勇,衣食無著,鋌而走險所致,這固然可笑、可悲,但他對於這場革命也不是全然反對,其中有同情,有驚奇,甚至有敬佩。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晚清出洋大臣的史料在最近二、三十年不斷地出版,為研究晚清外交史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向來為學界所重視的,如郭嵩燾的《倫敦與巴黎日記》、薛福成的《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等,是當時中國知識份子考察、認識西方的重要文獻。郭嵩燾、薛福成、曾紀澤、黎庶昌這些外交大臣為人所周知,他們的著作也大多刊印了,而張德彞的著作出版比較晚,學者關注也較少。但如能充分應用,相信未來的研究空間是很大的,尤其是他書中描述各國的奇珍異事、風俗民情,是我們眺望當時的西方世界的窗口。 另此書原稿分為八卷。既不依年月,又不依內容,只照數字平分,顯然不夠妥善。此次參考 嶽麓書社《走向世界叢書》版,將內容重新分作八篇,即(一)沿途風光,(二)親見普法戰事,(三)巴黎公社見聞,(四)各國國旗一覽,(五)法國王宮被焚,(六)倫敦紐約之遊,(七)重回巴黎,(八)返國途中記。特此致謝。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924864
  • 叢書系列:血歷史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8 x 21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親見普法戰事
 
初五日丙寅,晴。辰初,抵法國馬賽海口住船,有前駐中國之法國使臣哥士奇來接。下船,乘車行八九里,仍入前二次所住之得露大店。哥士奇去後,查收行李。申初,隨星使乘車行里許,至閣朗店,答拜哥士奇,未遇。晚,有本地二等寶星、第四隊副將韋烈及千總傅達義來拜。二人知彝曾來此四次,暢談已往之事,臨行邀同觀劇,因公務匆忙辭謝。
 
亥初,忽聞樓外樂聲一陣,出而視之,共兵百餘名,亂步而行,有唱者,有泣者,有疾驅者,有緩行者,行人皆擊掌而賀。蓋當時法郎西與德義志兩國鏖兵數月,其構釁之由,因五十年前(西曆一千八百三十年,即道光十年)夙怨未平,法君拿破崙第一將日爾曼諸國盡行征服,令各國兵將聽其指使,以助征討。法雖屢勝歐羅巴各國,而日爾曼勞兵費餉,已屬不支。嗣於西曆一千八百五十九年(即咸豐九年),法助義大利及德義志征澳地利亞國。三國凱旋,議割澳地,以茀呢、奚米浪二地歸於義國,德國自取邊界數地。法君以比利時國之陸克尚蒲與瑞士國之芝乃瓦二地界於法疆,擬欲取為己有,以固其圉,而德君不許,此一釁也。德君因此設防,繕修甲兵,操練軍馬,屯儲糧糗,細考法邦地理。
 
西曆去年六月間,日斯巴尼亞國老王薨,因其天閹,雖有太子,究非己出,民以為恥。乃欲招選國主,請諸德。德君以日斯巴尼亞北界法郎西,遂令其兄子發達利克舍爾登日國主位,意在日後如與法戰,則日主即德人也。法有戒心,不許其事。德國大臣以戰事尚未完備,不可與法較,請姑從之。德君聽其臣諫,其議遂寢。法猶恐之,乃與法臣計,飭駐德京之法臣貝楠德的者面告德君,並與盟之曰:「嗣後德國子孫,不得登日斯巴尼亞之君位。」及盟期,德君不答而退,乃向法使曰:「從此兩國無事可為矣。」法使以其語飛聞於拿破崙。德義志(原名布魯斯)乃由是合日爾曼諸國為一,以圖協力攻法。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