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現代醫學在台灣【台灣史論叢 醫學公衛篇】

現代醫學在台灣【台灣史論叢 醫學公衛篇】

Modern Medicine in Taiwan

  • 定價:650
  • 優惠價:79513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台灣最早系統性的公共衛生,誠然是19世紀末日本基於殖民統治之必要,特別為有效控制傳染病,所建立的公共衛生體系。20世紀上半葉,台灣位處兩個帝國體系之邊陲位置:近代殖民帝國日本、二次大戰後非正式帝國的美國,促成台灣公共衛生的持續發展。伴隨日本在台殖民統治趨於鞏固,台灣的公共衛生不僅有階段性的發展,並逐漸與日本帝國中心同步。二次大戰後,美國為鞏固東亞地區反共勢力,促使台灣成為美式醫學衛生的示範地,台灣的公衛醫學發展也進入新的階段。從戰前日本德日式殖民近代衛生,轉至美式醫學衛生體系,其間日本遺產延續與斷裂的問題,都影響台灣現代醫學與公衛發展,是重要的歷史課題。
 
  本書名為《現代醫學在台灣》,是基於「西方現代醫學」在台灣展開之涉及多重的歷史意義。共選錄9篇文章,探討清代、日治與戰後台灣公共衛生史課題。結合不同學科的研究亦展現此議題的發展性、開創性與跨領域性。希冀藉由各篇的研究成果,得以架構台灣醫學與公衛史發展的主軸與其歷史脈絡,展現此研究領域的新面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依文章序)
 
范燕秋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長期兼任衛生福利部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推動小組委員。研究專長為台灣醫療衛生史。著有《宜蘭縣醫療衛生史》、《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一棟建築的前世今生:樂生院「恩賜治療室」文史調查》及主編《多元鑲嵌與創造轉化: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等論著。
 
呂佩穎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英語系博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醫學人文,跨文化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著有English in Medical Education: An Intercultural Approach to Teaching Language and Values等論著。
 
賴淑芳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英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文學、19世紀小說、科學與文學、雜誌期刊、文學翻譯。著有“Nature versus Nurture: Robert Chambers as a Writer for Children”、“Harriet Martineau’s Sickroom Narrative”等論文。
 
顧雅文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環境史研究,關注疾病、藥物、水利、災害等議題之時空脈絡。著有《測繪河流:近代化下臺灣河川調查與治理規劃圖籍》、〈1930-1960年金雞納與奎寧在臺生命史— 時空特徵與意義轉化〉、〈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開発とマラリアの流行:作られた「悪環境」〉等論著。
 
劉士永
 
  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研究專長為醫學/公共衛生史、日本殖民醫學、東亞環境史。著有《武士刀與柳葉刀:日本西洋醫學的形成與擴散》、《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s and Policies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等專著。
 
雷祥麟
 
  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史博士,現任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為醫學史(含傳統醫學)、科技史、東亞現代史、科技與社會研究。著有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以公共痰盂為傲?香港、紐約與上海的反吐痰運動〉等論著。
 
飯島渉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青山學院大學文學部史學科教授。研究專長為東洋史(近代亞洲史)、經濟史。著有《感染症の中国史:公共衛生與東亞》、《感染症と私たちの歴史.これから》、《ペストと近代中国》、《マラリアと帝国:植民地医学と東アジアの広域秩序》等專著。
 
張淑卿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教授兼主任。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訪問學員、博士後研究員。專長領域為台灣醫療衛生史、護理史、以及科技、醫療與社會。著有研究論文、書評、翻譯等百餘篇,散見於中英學術期刊中。
 
許宏彬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醫療史、台灣史、科技與社會研究。著有〈行醫營生─小鎮醫師吳新榮的醫業、實作與往診〉、〈熱帶環境、移居者與敏感身體:1980年之前臺灣過敏研究與診療〉、〈帳裏芙蓉小洞天?初探臺灣阿片使用者的吸食活動與空間〉等論文。
 

目錄

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王泰升
編輯凡例
作者簡介
圖表目次
導論:現代醫學在台灣╱范燕秋

第一章19世紀福爾摩沙醫學教育溯源:打狗慕德醫院及其附設醫學校╱呂佩穎、賴淑芳
一、前言
二、慕德醫院
(一)慕德醫院的前身:打狗醫館
(二)慕德醫院開幕
(三)地理勘正:山腰上或山腳下的醫生館?
三、醫學教育計畫:西方正統醫學教育之引進
(一)培育在地醫師
(二)傳統蘇格蘭醫學教育的影響
(三)醫學教育落根之困難
(四)語言障礙
(五)課程安排、挑戰與文化衝擊
四、資格審定與學成
(一)資格審定:蘇格蘭制度影響
(二)在香港第一階段的初階專業考試
(三)「有志竟成者矣」:考試、畢業、職涯
五、林晟:慕德醫學校的醫學生?
六、結語

第二章日治時期台灣瘧疾防遏政策:「對人法」?「對蚊法」?╱顧雅文
一、前言
二、特別防治區的「對人法」
三、從「防蚊」到「驅蚊」
四、「對蚊法」的實施與成效
五、結語

第三章流轉與離鄉:日本西洋醫學的擴散╱劉士永
一、前言
二、日本明治醫界內的師承系譜與新派閥
三、漣漪效應
(一)高木友枝抵台:第一波的漣漪
(二)北里門生在朝鮮:第一波漣漪的餘波蕩漾
(三)餘波裡的滿洲
(四)往上海的發展:第二波的漣漪效應
四、結語

第四章在帝國醫學與殖民醫學的夾縫之中:日治時期台灣人的腳氣病問題╱范燕秋
一、前言:從一則台灣人的日記談起
二、從「日本國民病」到殖民地腳氣病:疾病流行結構與機制
三、日本帝國醫學與1910年代腳氣病因爭議:醫學生傅春鏡之死
四、1920年代日本腳氣病防治與反殖民醫學權力:新時代台灣醫師的批判
五、1930年代台灣人的腳氣病及其醫療:腳氣病防治變革中的主體經驗
六、結語:在醫學的夾縫之中

第五章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雷祥麟
一、前言:傳統醫療與東亞現代性
二、杜聰明與余巖
三、實驗治療學
四、漢醫醫院
五、「倒行逆施」法
六、結語:創造價值

第六章樂生療養院與台灣近代癩病醫學研究:醫學研究與政策之間╱范燕秋
一、前言
二、19世紀末國際癩病政策範型「挪威」:癩病細菌學研究的起點
三、日本癩病隔離政策與醫學研究之建立:日本癩學會細菌學與體質論的爭議
四、日本癩病醫學研究的移植與台灣的殖民醫學:以樂生院為研究據點
五、戰後台灣癩病醫學研究的延續與斷裂:現代免疫學研究的登場
六、結語

第七章大鶴正滿與臺北帝國大學:一位寄生蟲學者的生涯軌跡╱飯島渉著,郭婷玉譯
一、前言
二、從臺北高等學校到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
三、軍隊經驗
四、從戰場到研究室:九州大學醫學部、新潟大學醫學部
五、中國與台灣
六、前往琉球:擔任琉球大學醫學部部長
七、結語

第八章世界衛生組織與1950年代台灣護理專業之發展╱張淑卿
一、前言
二、台灣護理專業的起源與世界衛生組織簡史
三、既有研究成果
四、1952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國際護理教育會議」
(一)正式會議前的準備
(二)參與成員的名單
(三)會議進行方式與會後討論
五、WHO與台灣公共衛生護理
(一)砂眼防治
(二)結核病防治
(三)婦幼衛生
六、WHO與台大護理教育之改革
七、結語

第九章戰後台灣的免疫學專科化:國際援助、學術外交與邊界物╱許宏彬
一、前言
二、文獻回顧、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三、1960年之前的台灣免疫研究與實作
四、從細菌學及微生物學中開展:1960年代國際免疫學的發展與引介入台
五、在診間與實驗室之間:1970年代的國際援助、免疫檢測技術與臨床免疫學
六、1970年代後期的學術外交與早熟的免疫學專科
七、結語

延伸閱讀書目╱范燕秋
索引
 

總序
 
為台灣學研究奠基
王泰升(臺大講座教授兼出版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秉持「將研究回饋到教學」的理念,不斷鼓勵研究有成的學者,編寫可引導莘莘學子進入學術殿堂的教科書。尤其為了彌補來自外國的教科書,較難周全地顧及本國人文社會環境之憾,特別期待能出版一套有關台灣歷史的叢書。讓台灣本地生易於將整個人類的經驗,融入其所身處之台灣的歷史及社會脈絡中,外地生易於認識台灣經驗在全球社會中具有的獨特性,亦即通過在地化而提升國際化。
 
  新興的台灣史在敘事架構上,原即不執意於僅做斷代史,復因許多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為探求其專業領域的歷史而投入台灣史研究,從而在通史之外發展出更具深度的專史。有鑑於此,作為學術用書的這套「台灣史論叢」,擬以單一的學術領域,或內涵豐富的特定專題,進行分冊。一方面藉由多學科及多面向的探究,描繪出更細緻的台灣整體歷史圖像,以拓展史學研究者的視野;另一方面提供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界,於運用台灣的素材建構學術論述時,所亟需之台灣史基礎知識,裨益於人文社會理論的在地化。再基於將學術作品推廣至一般社會生活的宏願,期盼以這樣的跨領域研究,形塑台灣新文化!
 
  這套「台灣史論叢」的出版契機,來自2018年台大教務處運用教育部經費,支持出版中心所提出的「優質教科書出版計劃」。在最初的發想階段,承蒙劉翠溶院士、謝國興教授、張隆志教授殷切指導,湯世鑄總編輯為多面向的考量,方見其端倪。按台灣學界自1970年代,尤其是1980年代起迄今,在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各層面,已有豐碩的研究成果。本論叢因此擬委請學有專精的教授擔任各分冊主編,就特定的領域或專題,應論述上之需,匯集其個人所撰寫、或學界眾人所發表的相關論文,串連成一書,以詮釋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的發展歷程。有幸邀集來自國內外、任教於各教學或研究機構的學者:王泰升、李文良、呂紹理、吳叡人、吳聰敏、洪郁如、范燕秋、許佩賢、許雪姬、黃美娥、張隆志、詹素娟、劉益昌、劉翠溶、薛化元、謝國興(依姓名筆畫排列),擔任各分冊主編。由於在眾多高品質的學術論文中,僅能納入少數與本論叢之編寫目的、各分冊之核心論旨最為接近者,故為彌補這項缺憾,各分冊都列有「延伸閱讀書目」,以幫助讀者對各分冊所涉議題有更廣泛的認識。本論叢之完成有賴出版中心整個團隊的通力合作,在行政人員提供堅實的支持下,幾位編輯承擔起接洽各選文作者、全書格式一致化、編排索引等繁雜但必要的工作,並由專人負責向學界及社會大眾行銷。
 
  本論叢初步展現台灣學界,數十年來針對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所為的學術累積。個人才具有限,忝為叢書的策劃,有緣跟國內外的主編、作者及出版中心同仁,一起為台灣史與台灣學研究的奠基工程,貢獻一份心力,甚感幸運與榮耀。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3910
  • 叢書系列:台灣史論叢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4.8 x 23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導論(摘錄)
 
范燕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一、書名與選文原則
 
本書為台灣史論叢醫學與公衛篇,是台灣醫學史論文集,也探討公共衛生史課題。書名定為《現代醫學在台灣》,是基於「西方現代醫學」在台灣展開之涉及多重的歷史意義。但並未標示「西方」為前置詞,原因之一是它從西方國家向外擴張、傳播至世界其他地區,成為當今最具支配力或全球性的醫療體系,因此被認為最適當的詞彙是「世界性的」或「現代醫學」(cosmopolitan or modern medicine)。 另一個更重要原因,是台灣所處的空間位置與歷史進程,在晚清、1860年代西方現代醫學進入台灣之後,伴隨後續帝國殖民與政治發展而產生極大變化,無法再以「西方」標示其特色。
 
本書為深究及了解現代醫學在台灣如何涉入多重的歷史意義,關注現代醫學在兩種層面的實踐(practice):(1)醫學作為一種文化力量;(2)醫學作為現代國家政治體制的一環。就前者而言,誠如醫學史家Roy MacLeod所言:「醫學明顯是一種文化體制,以及典型的西方文化」,「西方醫學向海外傳播的過程是作為一種文化力量本身,也是西方擴張的代理者之一。」不過,相對於西方歐美國家的醫學,台灣社會也有自身的醫療文化。依據醫學人類學的觀點,人類社會面對疾病威脅時,會創造出一種以醫治及預防疾病的因應策略,構成所謂醫療體系,這是由知識、技術、習慣、規範、信仰、價值觀等組成,是所處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台灣島嶼自早先南島民族移住,以及近3、400年漢人來台拓墾定居,各自形成及擁有處理疾病和維護健康的醫療體系,分別為原住民族醫療和漢醫醫療體系。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