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

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

Do You Have Kids?: Life When the Answer Is No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妳有小孩嗎?」
當一位女性回答「沒有」,
你會設想她過著怎樣的生活?

  是怎樣,不當媽?
  不當媽,會怎樣?
  獨身×不孕×未生
  事業×家庭×社交×健康×心靈×身後
  五個世代非媽媽的答案與生命故事


  這是關於那條未被傳頌的路,
  我們想告訴妳/你的一切風景。

  不論東西方,主流文化仍以家庭為中心,「母親」身分被視為女性的必經之路,年少女孩、新手媽媽總不斷接收著母職的經驗傳承──就算沒孩子的女性日增,卻少有聲音告訴女孩與女人,如果女性不願、沒機會或沒辦法生小孩,可以怎麼規畫人生。

  凱特.考夫曼是位嘗試生育未果的「非媽媽」,回首來時路,不禁希望當初能有前人傾聽心事、指點迷津。她爬梳諸多文獻,訪問跨越五個世代、24 至 91 歲的數百位無後女性,寫下她們與自身的人生故事,交織成這本「無後生活百科」,記錄這些女性如何成為「非媽媽」,以及她們對事業、家庭、社交、健康、理財、臨終安排等等的體會與看法,試著向關切探問的眼光說明:女人是怎樣不當媽,不當媽會怎樣。

  本書內容有喜也有悲,有惋惜也有不悔,有豐沛也有空缺,有嚴肅也有幽默;不對任何人生抉擇加以評判,而是盼望建立非媽媽與同為女性的母親、與其他大眾之間,乃至非媽媽彼此間,一道理解與尊重的橋梁。這是作者獻給自己與所有女性的指南,也是她想分享給下個世代,生命寬廣無窮的選項。

本書特色

  作者訪問數百位「非媽媽」後寫成此書。這些非媽媽的年齡跨越五個世代,有著多元的婚戀狀態、生理條件、性向認同,其人生故事展現女性沒當媽背後的社會、家庭、生理等種種因素,其中關於事業、家庭、社交、健康、老後安排等經驗分享,更為當代女性提供豐富又實際的參考資訊,也提供關心女性人生規畫的讀者了解的管道。

有感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列)
    
  吳曉樂(作家)
  呂欣潔(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
  周雅淳(粉絲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作者)
  周慕姿(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
  陳名珉(《我媽的異國婚姻》作者)
  陳慧翎(導演) 
  葉湘怡(音樂人/閃靈樂團團長Doris)
  趙恬儀(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及外教中心主任)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
  顏訥(作家)

各界好評

  你沒有小孩嗎?你關心某個沒有小孩的人嗎?這本書你非讀不可。──艾美‧布萊克史東(Amy Blackstone),《選擇不生》(Childfree by Choice)作者

  感謝生活在這個自由的時代,當媽或不當媽不再是美滿生活的唯一衡量價值,而是一種為了追求幸福而可以被選擇的生活方式。本書早點出就好了,我會強迫家母閱讀,必要時念給她聽,她為此聒噪了我二十多年,真是夠累的。──陳名珉(《我媽的異國婚姻》作者)

  我個人不婚不生,卻是內在小孩的母職照護者,從本書看見發人深省的平行世界。祈願想生和不想生的女性都能靜定安在於當下及未來,懷著愛,致自由。──趙恬儀(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及外教中心主任)

  本書破解單一的刻板印象,探討非媽媽面對的複雜文化,細查女性的不同人生選擇,對這個比例漸高的族群所扮演的角色提出見解,是極重要的觀察。──潘蜜拉‧齊格迪諾思(Pamela M. Tsigdinos),《沉默的姊妹會》(Silent Sorority)作者

  我好愛這本書。它提出新穎的思維,深刻掌握沒有生小孩究竟代表什麼。我相信,這件事絕對不只有無另一半或對象是誰那麼簡單。沒有當爸媽的人,可以參考書中提出的觀點和智慧做出人生選擇,其中包括性與生育的相關健康議題。讀來樂趣無窮。──安‧尤德爾(Anne J. Udall),哥倫比亞威拉米特計畫生育協會(Planned Parenthood Columbia Willamette)會長暨執行長

  無後或不生孩子的人,以及仍在考慮將來是否生孩子的人,如果妳對自己的信念、他人的探聽等林林總總有所疑惑,作者為妳提供了精闢的見解。──凱倫‧瑪隆‧萊特(Karen Malone Wright),TheNotMom.com網站與非媽高峰會創辦人

  作者將令人害怕的問題,轉變成影響力十足的對話。提醒我們,這些常被邊緣化的女性族群,其實在社會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選擇不生,或需要深入了解不生孩子這個選擇,都該讀讀本書。換言之,人人都有必要一讀。──珍妮特‧柏汀維瑟(Janet Buttenwieser),《勇氣:回憶錄》(Guts: A Memoir)作者

  為無後與不生孩子的女性,以及她們的家人、醫療照護人員、雇主、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去汙名化的資源。女性將在這本精心撰寫的書籍中得到安慰、共鳴與力量。──醫學博士瑪喬麗‧格林菲爾德(Marjorie Greenfield),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克里夫蘭大學醫學中心婦產科教授及副系主任

  知道自己不會有小孩後,會過怎樣的人生?妳想一窺究竟嗎?作者訪問了沒有後代的人,以慧筆巧妙織就詳實豐富、開誠布公的內容,將沒有小孩的實際情形、數據和研究發現呈現在讀者眼前。──瑪克辛‧川普(Maxine Trump),無後人生電影作品《生與不生》(To Kid or Not to Kid)導演
 
  長久以來,女性的選擇與境遇不是被忽略了,便是矮人一截或遭受貶抑。終於有人開創先河詳盡研究,為深思熟慮的多元化女性族群,提供了一個實在的發聲空間。──喬‧史考特科(Jo Scott-Coe),《彌撒:槍手、神父與牧師》(MASS: A Sniper, a Father, and a Priest)作者
 
  這本書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知道沒小孩的生活可能會如何。作者真誠地提供指引與實例,任何想了解相關敏感議題、深入發展人際關係的人,都能從中獲益良多。──艾莉絲‧格拉維爾(Iris Graville),《赤裸之行:貴格會女教友的平衡追尋之旅 》(Hiking Naked: A Quaker Woman’s Search for Balance)作者

  本書匠心獨具,單刀直入探討人類議題。相關讀者能在書中找到同類。而想要多方了解這些議題的人,也能受惠良多。──妮可‧哈迪(Nicole Hardy),《現代處子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Latter-Day Virgin)

  書中以多元角度探討沒有當過媽媽的女性會有哪些人生體驗……知識廣博、見解獨到……這本溫暖可靠的書向社會提出請求,爭取對各種不同人生體驗的尊重。──《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特・考夫曼 Kate Kaufmann


  凱特.考夫曼對「非媽媽」生活的認知,始於奧勒岡州鄉間。她與前夫放棄不孕治療,雙雙辭掉在公司的工作,從郊區的明星學區,移居到奧勒岡州的鄉村社區養羊⸺在鄉下似乎每個人都有小孩;她因此才稍稍覺察,沒孩子的生活與人多麼不同。凱特就此展開探求之旅,嘗試在重視家庭的文化裡,尋得自己身為無後女性的身分定位。

  2012 年起,凱特與年齡介於 24 到 91 歲的數百位女性親密討論這個議題;並在課堂上、討論會中、專業人士面前,呼籲大眾深入了解無後與不生一族;她的足跡遍布代頓大學、美國退休人員協會和奧勒岡社區基金會。

  凱特擁有創意寫作的藝術創作碩士學位,曾在企業從事員工招募、培訓與顧問工作。她的文章曾刊登於《華盛頓郵報》。現居於奧勒岡州波特蘭。

  個人網站|katekaufmann.com

譯者簡介

趙盛慈


  專職自由譯者,喜歡知識、深思與推敲文字。
 
 

目錄

緣起
 
1 我們是誰?
2 職場生活
3 借來的孩子
4 不變的友誼
5 家庭為重
6 棲身之所
7 身到用時方恨晚
8 福至心靈
9 老年孤兒
10 遺愛人間
 
後記:妳有小孩嗎?(非媽媽與媽媽的對話/媽媽與非媽媽的對話/非媽媽之間的對話)
 
作者註
誌謝
 

緣起

  我和一個剛認識的朋友,一起走在幾乎無人的海灘上,一面踢著沙,一面聊天,就跟一般女性愈來愈熟時會做的事情一樣。我吸了口氣,問了我一直害怕聽見、也從未說出口的問題,只是想盡早帶過這個話題。

  「妳有小孩嗎?」
  「我沒有,」她回答。「妳呢?」
  「沒有。」

  我們在沉默中走了一會兒,漫無目的地在一片廣闊的沙灘上閒晃。我一直很想跟人聊聊沒有孩子的生活,所以我問她,介不介意談論這件事。她說沒關係。

  我們聊到如何定義我們的人生、重視的事物,還有,跟有小孩的姊妹、朋友相比,我們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感覺真棒。我和她都沒有像這樣跟人聊過這些事。

  這幾年下來我們交情愈來愈好,經常一起聊天。有時候,會找一兩個也沒有小孩的朋友加入。

  現在每隔一陣子,我們就會辦一場小型聚會,邀請同樣沒有孩子的女性參加,聊一聊沒有子女對生活各個層面的影響,除了健康、精神生活之外,當然還有對家的定義。金錢、身後事規畫、假期安排也在話題之列。這些女性跟我們一樣很少和別人談論這些議題,就算知道對方也沒有小孩,也不太會開口。

  我們這群人裡,有些人無法懷孕,有些人決定不生,或選擇不要冒險把基因問題遺傳給下一代。基本上,我們都膝下無子。這和好不好無關,只是與別人不同。

  有些事情我們這些沒當過母親的人不大清楚,像是分娩的疼痛、對青春期的孩子規定門禁時間,還有從女兒變成母親的感受。

  我們「非媽媽」通常很了解一些其他事情:終身學習、獨立自主、捐錢讓素昧平生的孩子讀大學。當了媽媽不是不能做這些事,只不過,我們的生活比較有追求這類事物的餘裕。

  為什麼要談論沒有孩子的生活?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生小孩的女性比比皆是──她們是我們的姊妹、姑姑、嬸嬸、伯母、阿姨,或小朋友最喜歡的老師。每五或六名四十五歲以上的女性,就有一名沒有生小孩,不同年份出生的女性比例不同。比例已經比上個世代高出一倍。現在還年輕的女兒輩、孫女輩,以後很有可能和我們一樣。當X世代和千禧世代的女性開始考慮擇偶對象、養家的開銷、生孩子對地球人口成長的影響,無子嗣的女性人數可能會再次翻倍。

  現代的年輕女性在考慮要不要生小孩時,如果想過的是不生小孩的人生,她們該問誰?要是發現自己無法生育,或找不到能一同養兒育女的另一半,那又該問誰?真希望我以前面對這種狀況時,能有年紀較長的非媽媽,讓我傾訴心事,為我指點迷津。
 
  當初我和先生在城市裡認識,後來搬到別的地方,先後住過郊區和一個鄉下小地方,很少遇到沒有小孩的女性。就算遇到了,我也不確定要怎麼開啟話題,才不會像探聽他人隱私。當我大著膽子和大家聊起來,在場的媽媽會立刻安慰我,或是告訴我生命裡還有許多其他孩子:姪子、姪女、外甥、外甥女、朋友的小孩。也有聊寵物的。這樣很貼心,但我想聽和我一樣的女性有什麼想法,而她們大都保持沉默。

  現在我已經過了會不好意思的年紀。我懂得如何用體貼的方式,大膽問出那天在海灘上,我遲遲不敢提出的問題。我不再草草帶過,而是與對方一同深談這個話題。我有機會向各種年齡層沒生小孩的女性學習。能一窺他人的生活,讓我知道可以選擇不曾想過的生活方式。

  我知道,有許多當了父母或祖父母的人,想要了解他們的孩子或孫子,沒有自己的小孩怎麼過日子,但又怕傷了彼此感情,而對這個話題望之卻步。在本書裡,我們這些有點年資的非媽媽,將分享自己的故事,希望能促進了解並鼓勵對話。

  你不會在本書看見批評人母的語言,也不會看見我們對女性的生育選擇或生育條件做出價值批判。並非內容被刻意刪除,而是因為我訪談的女性沒人發表這類意見。

  沒有孩子的生活,可以過得和生兒育女一樣有趣又收穫滿滿。我們對世界帶來巨大的影響,只不過往往被人輕描淡寫。我們在職場上賺取財富、發揮力量。我們與親朋好友以及其他人的孩子互動,在人際關係中,用我們的興趣愛好和付出來改變他人的生命。也許我們之中有些人受疾病影響而無法生兒育女,但我們為一同生活的群體帶來多元面貌。當我們離開塵世,雖然沒有孩子,卻留下了其他事物的足跡。

  母親們往往會幫助其他懷孕的女性度過孕期,寶寶生下來以後,她們會指引新手媽媽進入陌生的角色。這是美好的世代連結。

  但妳的媽媽無法描述沒有孩子是怎麼一回事,當妳沒有也不會懷孕生子的時候,也沒有像《懷孕知識百科》那類的書籍可以參考。誰來指引非媽媽呢?在這本書裡,沒有孩子的女性個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常常還很風趣,她們對於無後生活都很有想法,讓我們知道,這樣的生活有好有壞,也有出乎意料的一面。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760386
  • 叢書系列:FOR2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0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我自己的非母親人生故事,從一尊木乃伊展開。
 
我在舊金山的圖坦卡門法老展上,遇見了未來的先生。他是個體面負責的男人,與我之前交往過永遠無業的夢想家很不一樣。我們在我三十歲的時候結婚了。丹恩當時三十七歲。
 
結婚第一年我們住在我的舊金山小公寓裡。後來我們在郊區非常棒的學區買了一間房子,一邊投入在公司的工作,讓事業穩定發展,一邊對於當父母這件事抱持開放的態度。家裡生了四個女兒,我是長女,從小在功能不彰的家庭長大,讓我覺得自己在某方面已經養過家了。後來有對與我們感情要好的夫妻,說他們想要生小孩,所以我們也就加入了。我一把子宮內避孕器拿掉,就在房事結束後倒立身體,一心一意想要懷孕。我想要感覺寶寶在我體內成長。
 
幾個月過去,然後又過了幾年。朋友在這段期間懷孕了。我們則是去看了醫生。
 
一九八○年代中期,不孕治療還是比較新的技術。我接連好幾個月接受檢測和進行侵入性治療,藥劑效力也愈來愈強。問題不在丹恩,而在我。我的生理週期太短,所以即使懷孕了,胚胎也無法在子宮內壁著床。腹腔鏡手術過後,我在恢復室得知我還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外科醫生說:「我都清乾淨了,接下來這一年是妳最有可能懷孕的一年。」
 
那位醫生將我的生育沙漏翻轉過來。接著我把運動褲穿上,套住手術過後腫脹的腹部,辦好出院手續。我朝停車的地方走去,半路上往灌木叢吐了起來。我永遠無從分辨,這是麻醉後的宿醉效應,還是大限逼近讓我腸胃翻騰。
 
〔………〕
 
我的同事後來向我坦白,因為我太常跑醫院,他們以為我得了癌症。那段時間我在富國銀行擔任招募專員,穿梭在全美國的頂尖商學院,吸引企管碩士搭上富國號驛馬車。沒有人知道丹恩和我想要生小孩,連雙方父母都不知情。我超級不希望大家每個月都來關心我的經期。除此之外,工作是天堂,能讓我擺脫永無止境的療程、排卵期計算和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我竭力追求母職,也盡心投入職涯發展。
 
沒有小孩是女性發展職業的有利因素。如果終生不婚,對追求成功的事業更是一大利多。弔詭的是,美國全國青年縱向調查數據顯示,對男性來說有小孩比較好。生一個小孩會讓爸爸的終生所得增加百分之六。相反地,媽媽每生一個小孩終生所得就會下降百分之四。

會員評鑑

4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2.5
|
2022/04/17
沒有系統化敘事過程,閱讀起來很疲憊

有許多篇章不同的翻譯人名
散亂的陳述著一個一個小故事
很難領會到想表達的是什麼?
展開
user-img
5
|
2021/05/29
《不當媽會怎樣?》以作者自身的經歷為出發點,分享了百位女性無後的N種生活方式,年齡層橫跨五個世代,從年輕、中年到老年,提供了一些見解與經驗。閱讀過程,讓筆者不斷搜尋適合的意見及未來的人生規劃,從職場生活、家庭關係、人際友誼、健康管理、退休安排等方面,都可以得到一些建議參考,不論男性或女性,不管想不想、能不能當媽、當爸都不容錯過本書。

能不能生孩子,決定不生的原因千百種,沒有孩子的生活也因人而異,養兒育女不再是天經地義,沒有必要接受任何價值批判與指責。沒有孩子,並非世界末日,縱或無法享受天倫之樂,但依然可比活得自在逍遙;我們依然有屬於自己的家庭、工作事業、朋友圈,甚至不少人當起志工,義務協助照顧親友、鄰居的孩子。書中一些女性並非不想擁有孩子,除了無法生育,有的是工作的關係,當然原因也通常不是單一方的問題,責任不該只由女性來承擔。

《不當媽會怎樣?》書中取材多元,從多個視角切入,讓不想當媽的、無法當媽的女性,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影子。即使本書的作者是外國人,例子皆來自國外,列舉的扶助團體也是西方為主;如能於書末亦詳列台灣相關的團體,或許就更加完美了。但儘管如此還是能讓讀者感同身受,即使筆者身為男性讀者也頗有所感。

個人認為:穩定的工作、經濟無虞,能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及未來老後的日子、臨終安排,有著自己的興趣、休閒娛樂,選擇不婚、不生有何不可?只要努力活出自我價值,成為最好的自己。不需外人來說三道四,更無須由是否生兒育女來評斷。能為家庭、為社會付出,人生的目標不會只是婚姻、家庭、兒女,不論是以女人、男人或任何的身分都能活得精彩、過得幸福,為什麼不行?擺脫嫁為人婦的宿命,破除刻板印象,打破傳統與禁忌,不再順從所謂的社會規範,勇敢活出自我吧!

《不當媽會怎樣?》這或許是一本專為女性發聲的書籍,也許女人生來就得背負更多的傳統束縛與壓力。但我認為不管任何族群,其實都不該忽略無後與不生孩子女性的議題,值得省思。期待每位讀者能從書中得到慰藉、共鳴與支持力量,為台灣創造一個更平等、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加油(有感而發)。推薦給各位。
展開
user-img
4
|
2020/05/12
女人有著男人無可取代的子宮,女人可以在體內孕育新生命,然而當女人自動放棄了這項生理功能會變成怎麼樣呢?

在過去以男人為天的世代,女人的功用就是傳宗接代,一個女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當媽這件事情,隨著時代的演進,現實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又因著男女平等的信念,男人能做的,女人理所當然也可以擁有,但現在有的女人還是不敢勇敢擁抱夢想,因為就算想要擁抱,也會來自身邊許多的聲音告訴自己,女人最重要的就是找個好男人,有了好歸宿孕育幾個寶寶,一個女人的人生才會是圓滿,或是會引來一些惡意的評判,像是她這年紀還不結婚,是不是個性有問題,或是她就是事業心太強,男人才不敢要之類的話語。

然而這個社會都在提倡教導當媽了以後的生活,為什麼卻沒有教導可以選擇不當媽以後的生活呢? 或是告訴不孕的女性,當確定此生無法有孩子時,心態該如何調整。

不孕的女性在現代的比例已經越來越高,還有包含有生育能力而不願生育的女性,不孕給一個女性所帶來的身心創傷挫敗感,並不是一般人所能輕易想像,生理上的辛苦,每天早晨量體溫,服用排卵藥或打排卵針,到門診照卵巢超音波,確定排卵日,到醫院打破卵針,有的破卵針一打下去有副作用頭痛欲裂,重點是還要回家做愛做的事,邊頭痛欲裂邊做愛做的事,事後等待卵子是否著床,每個月的大姨媽被嚴格的監控,一沒有受孕就是讓大姨媽照正常該來的時間快來,不來還要催她準時來,她一來,這位待孕媽媽就必須領受每一個月失去與從來沒有擁有,以及無法擁有的絕望,排卵藥還只能密集的吃兩個月,必須中間休息一個月才能再吃兩個月,那些長期無法受孕好幾年,治療好幾年的待孕女性,每個月摧毀個人身心意志一次,給個一年就可以教人崩潰,更何況是煎熬好幾年,有很多事情就是越想得到卻越得不到,花了大把時間與金錢,若最後能生個寶寶也就值得,若是依然沒有呢? 花了錢還傷了身,所以不如回到自己身上好好問自己,此生真的非當媽不成嗎? 當媽的意義對於自己是什麼? 孩子對於自己的意義又是什麼? 不當媽,自己的人生就不完整了嗎? 沒有了孩子,眼前這個男人就因為自己的生裡殘缺,就要因為這樣離開自己,以此為藉口嗎? 女人生育是為了與眼前這個男人有共同的基因後續傳遞,那若這事無法完成,就不愛了嗎?

或許有時候女性想要的不是一個孩子,而只是想要滿足他人對自己的期待,滿足父母長輩的期待,只是因為所有人都有孩子,也因為有孩子,所以才會顯得自己才是正常的,而且實話並不是每個女人都適合當媽媽,很喜歡小孩跟實際當媽是有落差的,喜歡小孩跟教養小孩也是有著天壤之別,教養孩子不是單純沿用過去自己父母教養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因為有些教養方式早就已過時,而且也是錯誤的觀念,倘若自己沒有自覺錯誤而去精進新知,更正錯誤,那我們不過在複製錯誤的DNA,再來抱怨當初為何要生這麼難帶又叛逆小孩,或是覺得當初自己選擇生小孩是個錯誤的決定。

不當媽以後,可以讓自己有多餘的時間以及金錢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可以保持不因生產而變型的身材,可以自由到世界各地旅行,更多時間陪伴自己的家人與朋友,專心在自己熱情的工作上,學習任何自己想要的事物,可以擁有更多的金錢去運用,讓自己的生活品質提高,為自己的老年多存本,與一群志同道合的老人同住一所養老院,彼此互相照料健康與生活起居。

其實,不當媽,真的沒有什麼關係,只要知道,你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新會員獨享】3.8~4.7加入會員輸入指定通關密語抽入會好禮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