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老師的回家功課:電影裡的素養札記

老師的回家功課:電影裡的素養札記

  • 定價:260
  • 優惠價:923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2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同樣是看影片,怎樣才能讓孩子擁有更獨立的思維方式?
本書教你如何透過影像(影片)閱讀,引導孩子思考社會現象、政治生態,甚至是生命的議題。

  這是一位老師最私密的告白。

  孩子,我跟你說:
  在離開課堂後的人生裡,我跟你一樣都是學生,而且一輩子都是學生。今天教給你的每項人生課題,也都是我的回家功課。你的回家功課我會幫你看,可是我的回家功課,通常沒有人告訴我答案,也通常沒有答案。
  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有資格教你這些,但至少我可以說我在教你時,對這些問題也是做了功課,這些文章,讓你知道我面對這些問題,有著怎樣的觀點。我想,這樣子來教你,應該會比連想都不想的老師來的好那麼一點點……

  本書作者從事教學十幾年,關心兒童的整體發展,有感於社會發展脈動快速,念茲在茲如何讓新世代孩童具備哲學思維的能力,在其學習新知的同時,也能有自己看待宇宙生命的觀點,因此希望能夠透過電影所涵蓋的哲學議題,對應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來與孩子們談談一些關於生命的議題,除了讓孩子們透過閱讀影片更具同理心之外,並創造可以思考議題的空間。

名人推薦

  范聖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暨學士學位學程專任副教授)
  洪瓊君(兒童文學博士、紀錄片導演、作家)
  楊鎮宇(前《人本教育札記》主編、現任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常務理事)
  劉英台(國立空大生科系兼任講師、電影讀書會帶領人、佳音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

  誠摯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威使


  1977年生。
  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所碩士。
  小學教師,學生叫他小威老師。

  在學校負責把閱讀帶進學生的生命裡,得過教育部閱讀推手,也得過幾次桃園市兒童文學獎和鍾肇政文學獎。愛看電影及故事,曾幫雜誌社寫過數十篇影評、書評。現在才開始要認真寫故事。

  曾出版少年哲學小說集;《海上漂來一間房》。

 
 

目錄

推薦序  當藝術成為教學的媒介
推薦序  影像,讓我們了解世界
推薦序  面對教學,李老師的方法是這樣的,那你呢?
推薦序  電影導讀,擴張生活的領域;開拓心靈的視野。
自序  我的回家功課
前言  閱讀本書的問與答    
關於電影……

第1部《石頭夢》
如果人生是條蜿蜒的河流,
夢是載著記憶的河水

第2部《台北幾米》
美麗的童話背後,
有多少苦勞與汗水

第3部《樂生劫運》
拆掉的不只是建築,
是一磚一瓦用生命搭起來的記憶

第4部《送信到哥本哈根》
好人與壞人不是一條清楚的線,
而是一種情境、一種脈絡

第5部《當部落遇到國家》
我們想像的,
是同一個共同體嗎?

第6部《我的左派老師》
只能用愛來換愛,
用信任來換信任

第7部《私角落》
不同語言,不同性向,
我們說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愛情

第8部《x戰警:第一戰》
無知之幕已經不會落下,
只能選擇開戰或接納

第9部《歧視的一課》
事實上,
我們從沒正視過「歧視」

第10部《不能沒有你》
當追捧的法理,
變成阻卻人性的理性疏離

第11部《我和我的小鬼們》
歡迎來到真實的教育現場

第12部《名媛教育》
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第13部《嫌疑犯X的獻身》
知道真相與蒙在鼓裡,
哪一個幸福?

第14部《海角七號》
當第二次機會來的時候,
你要不要抓住?

第15部《百萬殺人實驗》
藉由不斷的分工,把責任分攤出去,
我們就不是加害者嗎?

第16部《最遙遠的愛》
如果維繫婚姻的不是愛,
而是枷鎖

第17部《魔球》
你有勇氣對抗典範嗎?

第18部《落葉歸根》
受人點滴,
而報以湧泉的姿態

第19部《投名狀》
「兵不厭詐,這是戰爭。」
V.S「人無信就是畜生!」

第20部《東京奏鳴曲》
日常生活的展演與斷裂

第21部《後勁:王建民》
巔峰過後,
追求的未來是什麼?

後記

 
 

推薦序

面對教學,李老師的方法是這樣的,那你呢?
楊鎮宇(前《人本教育札記》主編、現任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常務理事)


  寫這篇推薦文很像疊積木,而且是第四層積木。第一層是人生,第二層是二十一部電影,第三層是李威使老師寫的二十一篇影評。我疊的這層積木,目的跟李老師一樣,面對人生種種課題,大人要怎麼培養小孩具備「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態度」?

  對李老師來說,看電影、寫影評不是目的,而是種教學準備。他以電影為題材,先整理自己的觀影心得,然後問學生,那你們呢?

  這種教學手法以討論型態為主,針對一主題(像是某部電影),老師事先準備觀點A,然後詢問學生們的觀點、C、D、E、F、G…。李老師形容這種教法是他「美好的教學原型」:「不必應付家長對成績的要求、不必應對體制種種的規範,就純粹與學生像為了求知識、愛思考而來的互動。」

  可是,討論像天女散花一樣四散怎麼辦?遇到像瘟疫傳染般的沉默時怎麼辦?教學進度跟不上怎麼辦?家長或校方會不會施壓?
  會!

  一九八七年四月,台灣還沒解嚴,社會動盪,政府為穩定時局,要求全國學校發一篇中央研究院院士丁邦新寫的文章〈一個中國人的想法〉給所有學生看。台中私立立人高中歷史老師石文傑發另一篇文章給學生看,他帶學生討論何懷碩寫的〈另一個中國人的想法〉,跟前一篇比對討論,並且讓學生寫閱讀心得。

  石文傑老師的教學手法跟李老師一樣。面對一主題(時局)、觀點A(政府發一篇文章)、觀點B(石文傑發的另一篇文章),然後石文傑問學生:那你們怎麼看呢?

  後來,石文傑被解聘了。

  一九九四年,台北蘭雅國中,一個學生因遲到、抗拒老師剪他頭髮等情況,與老師發生扭打,最後被校方用手銬銬在窗外鐵條上。這學生的班導黃美月認為校方處理過當,替學生抱不平,反遭校方批評此舉為「抹黑學校」。

  如果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小孩具備「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態度」,那麼當教育者用(手銬)暴力解決問題時,根本談不上什麼「美好的教學原型」了。

  後來,黃美月持續堅持她的教育理念直到退休。

  在這種威權教育遺緒中,還是有許多教育現場的老師,身體力行追求「美好的教學原型」,跟學生討論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就像李威使老師一樣。

  透過電影,李老師跟他的學生們討論的儘是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像是為什麼會有國共鬥爭?為什麼蓋華麗的 一○一大樓的工人自己卻沒有好住所?捷運預定蓋在古蹟上,怎麼辦?惡法也是法嗎?怎麼樣算是歧視?善跟惡怎麼區分?人需要遵守誠信嗎?努力後還是失敗怎麼辦?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上學?

  天啊!這些問題要怎麼討論呀?是的,李老師就這樣帶學生討論這些問題,堅持了十多年,對他來說,鍛鍊思考方式比找到標準答案還重要,而且他很強調,跟小孩討論電影,重點不是要找出什麼偉大的價值,而是「聊一聊、想一想的過程」。

  跟學生聊一聊、想一想的代價是,小學開學不久,家長到校抱怨為什麼還沒教國字?帶小孩討論電影,學生成績退步,家長認為是他教學有問題,要求換班!帶小孩讀課外文章,家長說:「夠了!李老師請乖乖回去上課。」光是在這本書中,李老師就提到三次他的教學被家長抗議的事,更不用說真實教育現場中,他遇到多大的阻力。

  他曾以為他是好好老師,學生歡迎,家長喜愛,學校輕鬆!但後來他發現他不是,他有原則(聽起來多麼討人厭!),他內心有一把尺,他認為原則飄忽「是鄉愿,也是媚俗」,他相信人仍要堅持原則,「不能因為這原則討人厭就放棄。」

  他也知道他的原則滿顧人怨的,畢業典禮上可能連學生都不想送他鮮花跟禮物,但是他對學生說:「對的事情就該做下去,我還是會一直做下去,希望你們畢業後,也能有一把自己堅持的尺,完畢。珍重,再見。」

  面對一個主題(像是一部電影),摸索自己的見解(李老師說這是他給自己的回家功課),探詢學生的感受跟觀點。就像面對人生,確立自己的見解跟對策,理解他人的經驗跟生存之道。這種直面問題的態度,吃力又不討好,但教學能閃躲這些根本課題嗎?

  李老師寫的這本書,就是他的回答。那你呢?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805025
  • 叢書系列:易讀書坊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九部 《歧視的一課》
 
事實上,
我們從沒正視過「歧視」
 
【影片資訊】
片名:歧視的一課( A lesson in Discrimination)
版權:公共電視《觀點360》第七十集
年份:二○○七年
種類:紀錄片
產地:加拿大
 
【觀影札記】
 
歧視是什麼?如果寫成一個公式,我會寫下:歧視等於偏見+實踐。那麼再問你,你會歧視別人嗎?根據這個公式,我想大家(包括我)都會說,當然不會。因為第一,我才沒有偏見,而且就算有,那也只是我心裡的想法不會真的表現出來。因為這兩道防火牆(偏見+實踐),我們對歧視容易視而不見或者加深信念認為理所當然。那麼歧視怎麼教?學校怎麼去教孩子不要歧視別人?或者我該問,學校是個消弭歧視的地方還是加深歧視的地方呢?
 
事實上,我們從沒正視過「歧視」。
 
在社會心理學裡,認為歧視行為與人類的演化息息相關,一方面人透過基模認識世界,並因高自尊的本性容易相信自己是對的、不容易認錯,且會為了自己的信念而尋找對己有利的證據;另一方面歧視對內凝聚我族認同,強化自身利益,對外則抵禦外侮求生存,然而翻開人類的歷史,我們從歷史學到最大的教訓是──我們從沒在歷史裡學到教訓。為了求生存所留在基因裡的天性一次次撕裂人與人彼此的和平,用著歧視互相折磨傷害。
 
一位任教於加拿大法語區的小學老師安妮看了一九七○年代一位猶太集中營倖存下來的社會心理學家對歧視所做的實驗之後,決定在自己的班上進行實驗,給小三的學生一次極具啟發也極具震撼力的體驗課程──「歧視的一課」。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0/05/20
與其說是一本電影影評書
不如說是一本
藉由[影像]在腦海中產生的激盪
跟孩子
說說社會事
聊聊人生路

很喜歡書中導讀了很多電影
對於無法看電影的人(沒有時間)
其實很有幫助
更棒的事
小威老師花了好多篇幅介紹那些沒有票房
但卻真實的的紀錄片
讓人內心發顫


讀書、讀人、讀世界
都是不同形式的閱讀
在訊息進入大腦反覆激盪的歷程中
交織過去的自己
以及那些我們早已經遺忘的經歷養分
呈現出獨一無二的觀點

說的是別人的故事
其實反映的是自己的內心

老師的回家功課

省思思索著那些課本沒有教的事
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
透過討論思辨
與年輕幼小的靈魂交流互動

這一本書
不是孩子容易懂的書

卻是
帶領孩子思考的家長老師
值得一讀的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5/17
今日天氣晴
這本書的封面:
一位老師騎著單車被著各式行囊
自得其樂的騎在藍天白雲間
多適合在今日來閱讀

透過閱讀
聽到作家私密的告白及教學哲學觀
在自序中
他詼諧的語調述說這本書的定義
如果要專業影評的讀者,
那麼不好意思請慢走。

如果要用電影教出好孩子的讀者,
你還來得及跟上剛才的那批離開的讀者。

那留下來的讀者,
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老師
透過影片引導學生思考社會現象、
政治生態、生命議題......
透過對話找到生命中的一把尺,
在時代洪流中,
一把自己堅持的尺

我在高年級的任教
目睹在課業日益繁重下
孩子逐漸脫離中年級的稚氣
有時他們乖張、冷漠、
以不在乎掩飾自己的徬徨

在此時,
如有電影引導
的確能快速讓孩子領受經驗之外的故事
藉以重新建構生命的意義

但在時間有限下
我只能選擇當說書人
說一段懸宕、道ㄧ回遐想
引發他們的好奇心
引發半大不小的他們
去離開課本、考試、評量下的航道
目的在涉獵廣泛下
也可以打包自己所愛

我這麼做
得到大多家長認同
明明心焦孩子考前還在啃小說
卻也相信老師的想法

而威使老師
卻在當時被家長與校長質疑
「浪費時間,還不如把這時間拿來多練習幾道數學題?」
硬被打斷

所幸,他心中的尺從不飄移不定
所幸,臺灣當前的教育觀
已經大幅度的改變
昨日會考作文題目
好寫,
但沒有宏觀的思維,
恐怕也寫不出層次。

當今的命題思維已走向素養命題
而老師的教學若還停留在講光抄下
卻不肯帶領孩子思考
「我為何而來?」
「我前往何方?」
「巔峰過後,追求的未來是什麼?」
是不是就錯過了一段教導孩子
選擇與負責的良機

從此
他也不會知道
那條沒有人走的路
有多麼不同了。

一本引領老師藉由電影
引導學生對話的好書,推薦給大家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5/11
劇透警告
老師的回家功課 電影裡的素養札記~
這本書可以提供家長或老師參考,如何引導孩子思考社會現象、政治生態,甚至是生命等議題,讓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人生中有許多課題,這些課題有的像回家作業,老師會給你方向提供參考,有些事沒有人可以告訴你答案,必須要你自行思考,分析下判斷,抉擇而採取行動,但其實人生是場沒有標準答案的旅程。

提問、討論、分享
在這本書中,威使老師列舉了二十一部電影,有的是紀錄片,有的劇情片,以電影為文本,目的在於欣賞與討論。
在討論的過程中,不會是那些枝微末節的表層提問,而是連結到自己經驗,連結到新聞事件,連結到親人、朋友、學校、國家等類似主題,透過對話,與孩子一起討論。
這樣的討論,並不是要傳遞什麼教條式的價值觀,而是「聊一聊、說一說、想一想」,在過程中享受沒有標準答案的迷人處。
這樣的討論,不一定都能有意義的產出結論,但如同小威老師書中引用林偉信老師說的:意義的出現常需要機會,看似沒有意義的對話,事實上卻是在累積最大的意義。孩子的思考需要時間,或許在長時間無意義的對話討論中,哪天他將會冒出最大的意義。大人不要急著給孩子具體明確的答案,長久下來,將會在孩子生命中留下美好滋長的養分。
因此,威使老師在每篇文章最後設計了提問,提問的層次能提升每個人的是非判斷、普遍經驗,讓孩子進入影像後,透過提問再次回想起畫面中所感受到的、經驗到的,與老師或家長分享對話。

閱讀文字、洞察觀點、自我對話
威使老師提列的二十一部電影中,即使沒有看過電影,仍舊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
雖然我看過的沒有幾部電影,但威使老師的文字敘述,時而理性,時而感性,讓我心情也隨之起伏。
透過一篇篇的文字,彷彿自己置身於電影畫面場景之中,有時是樂生療養院的院民,面對政府的決策,我如何抉擇?選擇留下,還是搬到新的安置地?有時又是名媛教育裡的珍妮,我該繼續追求進入一流的牛津大學,還是放棄求學而與打扮高尚的成熟男生結婚?畢竟父母希望孩子上大學是為了獲得更富裕、更舒適的生活。
閱讀這本書,我與自己在內心不斷對話,後設理解不斷湧現。這趟旅程就如同本書的書名—老師的回家功課,這個功課沒有完成的時候,卻能讓自己越來越洞察自我的見解與觀點。


深入淺出的語言、博學多聞的見解
這本書裡的每一部電影,威使老師分為三個部,分別是:影片資訊、觀影札記及提問。
影片資訊提供了尋找影片的資訊,而提問是提供與電影有關的命題,引導與孩子討論。
內容中最重要的是觀影札記,是作者對電影的詮釋和觀點,這部分帶領讀者從各種觀點來引導討論,例如:在「我的左派老師」中是左派馬克思的經濟學哲學觀;在「X戰警:第一戰」中提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到的想法;在「歧視的一堂課」中談到的是社會心理學中歧視行為與人類演化的關聯性;在「百萬殺人實驗」中提到哈佛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六度分隔理論」。
這些看似難懂的理論,威使老師以深入淺出的語言文字,結合電影中的劇情畫面,讓讀者理解。
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讀者可能改變原有觀念與思維,再以更宏觀的視角,透過電影與孩子們討論對生命的關懷、生活中的各種議題。這個部分展現了威使老師無懈可擊的語文底蘊以及博學多聞的見解,才能從社會學、教育學、經濟學、心理學等領域切入,洞悉電影探討的題材。

佳文佳句,引人深思
本書涵蓋了二十一部電影,每部電影都能帶領學生探討人生中難以抉擇和跨越的議題,我喜歡威使老師的文字,引人深思。 我舉出其中幾部最有感的電影:
第8部《x戰警:第一戰》
無知之幕已經不會落下,只能選擇開戰或接納
所有人類都可能是變種人,每個人都可能有超能力,差別只在於有沒有被發掘出來而已。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個階層,不知道自己的天賦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追求什麼的時候,他的決策就是毫無偏見的。
生物上的註定不能用意志力決定要或不要,僅能選擇你要不要讓人知道。

第9部《歧視的一課》
事實上,我們從沒正視過「歧視」
沉默不是一根掉在地上都聽得見的針,而是陷在肉裡的一根刺,看不見卻很難受。
歧視不是辦辦作文比賽或寫寫學習單,就有效果的,依樣畫葫蘆模仿歧視的一課,雖然危險,卻絕對深刻。

第12部《名媛教育》
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好,只是大部分的人都忘記了,選擇與負責是一體兩面的,家長幫孩子做選擇,後果卻是要孩子自己負責。
請教會孩子選擇與負責的能力,之後,那條沒有走的路,一切將會多麼不同。

第14部《海角七號》
當第二次機會來的時候,你要不要抓住?
逝去的青春不能重來,被勾起的回憶終究只是回憶。
人只能活一回,夢想卻有無數個,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機會屬不屬於自己……
有夢卻不敢追夢,那些夢想只會變質成又臭又長的抱怨。
夢想像吹泡泡,色彩繽紛晶瑩剔透,看見一顆又一顆的泡泡飛舞在空中,總是不由得興高采烈的追逐、伸手去抓,波!看似什麼也沒有,但其實抓到慢慢的快樂。


第18部《落葉歸根》
受人點滴,而報以湧泉的姿態
「誠信」不光要「誠實」,還需要「信用」,誠實為什麼需要勇氣來幫忙,實在是因為「守信用」是一條漫長艱難的路啊!為了守這個「誠實」的諾言,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信用」。
「守」這個字在這裡是個美麗很又力量的動詞,一個寶蓋守著寸心之地,連結著「信用」時,像是被打破脆弱的玻璃杯,如履薄冰一寸一分的守著點滴建立起來的「信用」。
承諾不能只是空說,必須要去執行去完成,大部分的人就是害怕去執行去完成,所以連誠實面對自己說過的話都不敢。

在一○八課綱下,以「核心素養」為原則,十九大議題融入於各領域之中,透過這本書,這二十一部電影的討論分享,帶領孩子進入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孩子可以在平等的對話下,表達自己的想法,擺脫僵化的思維,打造自己心中的一把尺。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生活風格、飲食、旅遊、親子教養】高木直子新作《便當實驗室開張》!跟著高木直子一起回憶屬於她的便當記憶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