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羅馬帝國皇帝奧理略與《沉思錄》
馬可斯.奧理略‧安東尼努斯(後統一簡稱為奧理略)是出生於西元二世紀的羅馬帝國皇帝,而這本《沉思錄》是日理萬機的他於就寢前書寫的「冥想筆記」,亦被尊為斯多噶派1的最後一位哲學家。
身為一國之君的奧理略
身為第十六任羅馬皇帝的奧理略(西元一二一~一八○年),也是「五賢帝」的最後一位。五賢帝是指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努斯‧庇烏斯、馬可斯.奧理略.安東尼努斯。每一位都是施政清明、深受臣民愛戴,在他們的帶領下,締造出經濟繁榮、富國強兵的羅馬帝國黃金時代。
據研究推測,在奧理略掌政下的(西元前二十五年)羅馬帝國人口約達六千萬人。馬可斯.奧理略.安東尼努斯的前前一任皇帝哈德良時代,首都羅馬的人口高達一百萬人,不難想像身為最高領導者,立於頂峰的羅馬皇帝背負著多麼艱鉅的重責。
對於當時的羅馬市民來說,最享受的娛樂活動就是「格鬥士」(Gladiator)競技。身為皇帝的奧理略必須出席觀戰;他卻一邊觀戰,一邊批閱公文,此舉令市民議論紛紛,足見這位皇帝多麼勤政。
身為最後一位賢帝的奧理略於三十九歲那年登基,已過了全盛時期的羅馬帝國開始衰退。洪水、大地震等天災不斷,加上從戰場歸來的士兵帶回來的傳染病(據研究推測應是天花)蔓延開來,以及與東方大國帕提亞王國之間的戰爭、北方蠻族日爾曼人入侵,還有駐守敘利亞巴勒斯坦行省,深受信賴的將軍叛亂等,種種問題紛至沓來。
奧理略除了四處奔走,解決接踵而來的問題,從早到晚忙於政務之外,面對來自北方日爾曼民族的侵略,他也沒有絲毫懈怠,始終親力親為。其實他一直想當個哲學家,可說是個十足的和平愛好者,無奈五十歲之後的十年之間幾乎都在征戰沙場;但他並未上陣殺敵,而是以最高領導者的身分「坐鎮現場」,鼓舞士氣,足見他是個誠實又認真的人。
他在駐紮於多瑙河畔的軍營中,持續不輟地書寫這本《沉思錄》;最終不幸於鞍馬勞頓的情況下病歿軍營,享年五十九歲。山崎麻里的漫畫作品《羅馬浴場》曾翻拍成人氣電影(由男星阿部寬主演),那位醉心於哲學的青年正奧理略。書裡的他是個尚未蓄鬍,雙目清澄,名叫盧修斯的年輕人(虛構人物),故事的時代背景則是設定於哈德良在位時期。
好萊塢電影《神鬼戰士》中,則有一幕是李察‧哈里斯(Richard St. John Harris)飾演晚年的奧理略,於軍營中就著油燈冥想,書寫《沉思錄》的情景。雖說無論是《羅馬浴場》還是《神鬼戰士》皆為虛構故事,因此在角色設定上與實際人物總會有些差異,但還是多少可以讓大家了解到奧理略就是一位這麼認真的人。
關於《沉思錄》的作者奧理略
《沉思錄》的原文是希臘文「Ta eis heauton」,亦即「寫給自己」的意思,所以這是一本為自己而寫的「冥想筆記」,也是一本私人著作。然而,不管書名是否為奧理略所題,還是全書十二卷是何時所定等,皆不清楚。再者,這本冥想筆記如何流傳至今也是待解的謎。
對於當時的羅馬帝國統治階級而言,位於其管轄區域巴爾幹半島上的希臘是教養的濫觴之地,希臘語也是必學的語言;這和明治時代前期,日本人都會學習漢語的意思是一樣的。奧理略除了從小學習母語拉丁文之外,也學習希臘文等各方面的教育。
就某種意思來說,這位賢帝明君白天生活在拉丁文世界,晚上則沉浸於希臘文世界,過著「雙語言」生活。前者是他基於「一國之君」,必須用拉丁文處理政務,後者則是以希臘文省思「真正的自己」;畢竟古希臘是哲學的濫觴之地,所以用希臘文表達哲學觀自然較為妥切。由此可見,這位一代明君一生遊走於迥異的兩個世界。
這本著作在英語系國家的書名多是「Meditations」。「Meditations」的意思是「冥想」,奧理略的確於早晚冥想、自我省思,並記下就寢前藉由冥想與自我的對話。文中的「你」其實是「自己」對「自己」的稱呼,也可以視為追求「理想」的青年奧理略,斥責深為「現實」所苦的中年自己。
這位一代明君不只冥想,也著重「書寫」,不僅奧理略如此,也是愛比克泰德(西元五○~一三五年,希臘哲學家)、塞內卡(西元前一年~六五年,羅馬政治家)等斯多噶派哲學家的共通點,他們認為「書寫」是一種精神修行(spiritual exercise)。就某種意思來說,「書寫」也是一種輸出;關於這一點,容後詳述。
現代人也很有共鳴的哲理
對於「哲學」敬而遠之的人來說,我覺得斯多噶派的哲學相較下其實沒那麼艱澀難懂。怎麼說呢?因為只要試著閱讀,就會覺得闡述的哲理連現代人也很有共鳴。斯多噶派強調「萬事萬物瞬息萬變」(=無常)以及「萬事萬物皆有關聯」(=緣起)的哲理,可說與佛教思想不謀而合;也與禪宗、得道高僧倡導的「正念」(mindfulness)以及道教的老莊思想相通,甚至與現今的宇宙觀也有關聯。當然,也能從中窺見坦然接受人生的思想。
另外,因為奧理略身處的時代,基督教尚未被認可,所以《沉思錄》絲毫沒受到基督教的影響。也就是說,斯多噶派的哲學是基督教廣為世人接納之前的「實踐哲學」;由此可見,對於基督徒而言,斯多葛派的「實踐哲學」十分實用,《沉思錄》也才能在西歐基督教世界流傳。
「實踐哲學」成為身處動盪時代,迷惘世人的指南針
《沉思錄》在西歐世界原本是透過手抄本方式私下流傳,直到十六世紀中葉,瑞士蘇黎世出版希臘文與拉丁文的對譯版本,才正式受到世人關注。時局動盪的十七世紀,包括《沉思錄》在內的斯多噶派哲學以「新斯多噶主義」之姿再度活躍。
像是十七世紀瑞典的克莉絲汀娜女王、十八世紀普魯士王國的腓特烈二世都將《沉思錄》作為枕邊書。克莉絲汀娜女王曾邀請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訪問瑞典,期勉自己成為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皇帝」,並促使《西發里亞和約》(西元一六四八年)順利訂立,結束犧牲眾多基督教徒性命的「宗教戰爭」,具有莫大貢獻。身為專制君主,亦是軍事天才的腓特烈二世則是將《沉思錄》放進自己愛駒身上的馬鞍包,隨身帶著赴沙場。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正值世人物欲鼎盛時期,不僅是奧理略的哲思,斯多噶派亦不再受到世人青睞;然而,進入局勢動盪的一九七○年代後,《沉思錄》再次成為熱門書,因為人們發現斯多噶派的實踐哲學能為深處混沌世代,迷惘世人指引一條明路。
愛讀《沉思錄》的名人還有南非前總理曼德拉、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擔任川普政府的國防部長、前海軍高階將領馬提斯(二○一八年十二月卸任)等。從他們面對政壇、個人進退的態度,便能明白《沉思錄》一書的影響至深,無遠弗屆。
據說因為力抗種族問題而入獄的南非前總理曼德拉在獄中反覆熟讀《沉思錄》。蹲了二十七年苦牢的他終於出獄,當選南非總理時,選擇放下仇恨的他了解和解有多麼重要,遂致力於化解種族問題,帶領南非向前邁進。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卸任後,曾在訪談時提及自己每年一定都會閱讀一遍《沉思錄》。就連素有「瘋狗」、「軍事修道士」之稱的前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在執行波斯灣、伊拉克反恐任務時,也隨身帶著這本書。
根據美國暢銷作家,也是媒體策略專家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所言,隨著斯多噶派哲學盛行與普及化,不少矽谷的新創企業家、運動選手都成了斯多噶派哲學的奉行者。不受他人左右,擁有堅定的自我信念,能夠克制自我,朝向目標前行,這就是斯多噶派哲學主張的生存之道。
「書寫」不但是精神修行,也是一種「療法」
《沉思錄》是實踐「書寫」這項精神修行。就寢前藉由冥想,回顧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在心裡自問自答,然後寫下一些自我警惕、激勵的話語。只要熟讀本書,便能明白這樣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自我療癒」。
透過自我對話、書寫日記等方式,傾吐心中的想法,可說是一種心靈排毒,增進心靈健康。寫完後便能安心就寢,隔天早上醒來又能充滿活力地專心工作。這就是奧理略每天的生活寫照。
當你閱讀本文時,或許會發現相似的內容一再出現,或換個說法再次表現。之所以不少內容相似,意味著作者表明決心的同時,也不斷提醒自己必須有所改變。當然,應該也有不少讀者覺得內容過於嚴苛;但現實生活中就算表明決心,也很難具體實踐的例子屢見不鮮,不是嗎?
非常遺憾地,深受百姓愛戴的奧理略身歿後,繼位登基的長男康莫德斯卻是個暴君。康莫德斯之所以成為獨裁暴君,是因為他的親姐姐派人暗殺他,致使他變得更加殘暴、猜忌心重。有別於奧理略予人一代賢帝明君的形象,可惜他的親生子女並未承繼良善的人格特質。
換句話說,奧理略雖有「哲學家皇帝」的美稱,但絕非聖人君子,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因此,這本書不應該被視為聖人教諭的聖書,而是聆聽身為凡人的奧理略的心聲;是本跨越二千多年的時間隔閡,依舊深深影響現今社會的人們的思考之書。
──關於本書的編譯方針──
本書是從原書四百八十七篇長短不一的文章中,精選能讓現代社會人們有所共鳴的二百三十一篇文章,加以編譯。此外,為了更能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與精神,會適度增補與刪減。由衷感謝作為參考文獻的日語翻譯版本與英語翻譯版本。
本書精選的文章都是盡量收錄完整的原文內容,不過有別於原文的書寫風格,每則文章之前會有提示內容要點的「小標」。
希望各位在閱讀時,不妨試試「書寫修行」的療效。透過輸出這行為,不僅能整理、沉澱思緒,也能激發迎接明日的活力。正因為「人生苦短,世事無常」,不該沉溺過往,也不該一味冀望未來,「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本書的主旨。
接下來,就請各位閱讀奧理略寫給自己的話語吧。隨手翻開哪一頁開始閱讀都可以,也請試著自問自答,向自己喊話吧。內文中最後括號內表示第幾卷、第幾章,例:(4 -1)即第四卷、第一章。
二○一九年 佐藤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