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論語》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論語》是僅次《聖經》的世界第二大暢銷出版物。
二十世紀八○年代末,七十五位諾貝爾獎得主,相約法國巴黎,聯袂宣言:「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溯到二千五百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一個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即將誕生,中華傳統文化將在這個進程中,擔當起舉足輕重的角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子思想學說的重要載體,以及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論語》確實值得為知識經濟所薰染的時人含英咀華。
南懷瑾先生言:「孔子學說與《論語》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論語》中保留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內容,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是我國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書籍。《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必讀之書。《論語》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內容涉及廣泛,包含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其文字簡短,精練質樸,含義很深,不少句子被現代人當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先後影響中國社會、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達兩千多年。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思想上與學術上,而思想和學術的影響,都是透過語言表述來實現的。其次,它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論語》語言與其思想和學術一樣,博大精深;影響也與其思想和學術一樣,廣泛深遠。
《論語》對治國方略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表現,感悟孔子的治國思想主要有:領導者提升自身修養,是治國的起點;領導者規範自身行為,是治國的關鍵;領導者施行開明的治國政策,是治國的核心。孔子認為領導者提升自身修養的方法,有重學、立志、力行、自省;領導者規範自身的行為,主要是正己和盡職兩個方面;治國政策主要有仁治、禮治、德治、孝治、名治、賢治、誠治、育治和革治。國家要長治久安,保持富強,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土地廣大;二、人口眾多;三、要有足夠的可耕土地。然而具備以上條件,國家未必能富強,重要的是看政治狀況。
因此,儒家為了安定,建立嚴格的等級制度,要從家庭教育開始,注重道德的教化,輕刑罰。從歷史來看,任何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都不可能長期合理,永不改變,儒家治國方略強調革故鼎新,因時變法。「順乎天,而應乎人」,不合時宜的舊制度舊法令,當禁止就加以禁止,不要拖泥帶水;該推行新制度新法令,就應該雷厲風行,不可畏首畏尾、猶猶豫豫。一動一靜,或行或止,才有光明前途;社會和諧、政治安定,就不會有傾覆的危險。
孔子思想一直是世人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面對國家諸多的社會問題,孔子的治國思想更值得深思、分析、總結和借鑒。儒家治國方略,首要是為政以德、以德治國,讓人心悅誠服,用德教來啟發人民自覺地守法。在齊家治國方面,儒家強調舉賢任能、端正吏治,這是治國理財的關鍵措施。儒家治國安邦的理念,數千年來,在中華大地生根開花,深入人心,造就一代又一代的經世良才,促成國家不斷繁榮昌盛,傲然挺立於世界的東方,為人類的發展作出獨特貢獻。
《論語》是孔子的論和語,論就是議論,語就是告知,即使人有所感悟。可見《論語》所述之治國之道,是孔子治國思想的結晶和表現。
《論語》對古今教育的影響
孔子的理想,是要實現人與人之間充滿仁愛的大同世界。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累積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總結許多寶貴的教育主張和原則,形成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他的這些教育經驗和原則,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寶貴遺產,至今仍對全人類的教育實踐,具備行之有效的指導意義: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學思並重、傳習結合等。儒家對教育作用的看法為:透過格物、致知,做到誠意、正心(即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做到不為各種私心邪念所動搖),進而達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這是教育對個人發展產生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每個人都積極為促進各自家庭的和諧美滿,和國家的繁榮穩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也就是齊家、治國,這是教育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作用。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孔子重文輕理,或只教倫理道德而不教自然科學,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儒家輕視自然科學是漢儒和宋儒們所為,是違背孔子教育思想的。在這方面,必須將孔子代表的先秦儒家,和以後的漢儒、宋儒劃清界限。儘管孔子的教育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會顯出它的某些不合時宜,但其中的基本原則永遠不會過時。
孔子所處的時代,教育與學術由官府壟斷,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以私人身分招徒講學,創辦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選編《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將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育。孔子在其豐富的教學實踐基礎上,提出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仁人,教育對象則有教無類,教學原則是因材施教,教學方法為「循循然善誘人」的啟發式,要求弟子學思結合,舉一反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重視德育,智仁勇並舉而以仁為中心;提倡教師以身作則,師生教學相長;端正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仁不讓於師」,要求弟子學以成才,學以致用。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尊為「萬世師表」,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影響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教育,而且在現今看來,仍與東西方現代教育理念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