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解開生命的密碼:八識規矩頌講記
  • 定價:340
  • 優惠價:9306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89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 336字的生命密碼,構成一張成佛地圖。
★ 寬謙法師經典授課內容,首度集結出版!


  寬謙法師以建築理工的背景,繪出豐富的圖像與圖表,並以親切慈悲的文字說明,破解「唯識:佛教心理學」的迷霧,讓您從此看懂《八識規矩頌》。

  ◎ 理解宇宙的遊戲規則,看懂人生萬象。
  ◎ 讀懂唯識生命觀、八識、五蘊與百法。
  ◎ 活用書中修行圖表,為自己規畫出——走向究竟圓滿的成佛之道。


  ◆ 我們要看懂球賽,就必須先懂得球賽的遊戲規則;我們想要看懂人生,更需要理解與體驗人生的遊戲規則。——寬謙法師

  我學佛是從唯識學《八識規矩頌》入門,因為大學就讀建築系的背景,讓我習慣使用圖表來理解分析問題,研究佛法也是如此。我一邊研讀文字,一邊繪成圖像,文字與圖像兩相運用,讀完《八識規矩頌》文章時,也畫好圖表,連起了「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的生命時間觀。

  我從中發現了十法界眾生,盡虛空界的空間觀,時間與空間的複雜交錯,不就是我們所處的世間嗎?當我重新建構生命的時空觀,找到修行方向後,非常希望能將這些學習心得與圖解佛學的方法,與大眾分享。

  「唯識學」是「佛教中的心理學」。佛教特別注重心理作用,因為心理作用的關係,從過去世、現在世到未來世,不停地造作業力,而透過這些業力紀錄,可以清楚整個生命的生死輪迴。因此,想要破解生命密碼,不再生死輪迴,就必須學習唯識學,而《八識規矩頌》是一方便入徑。

  我們學習唯識,經常苦於名相多如繁星,如果只死背名相,卻不懂得整體架構系統,就會愈學愈痛苦,反而徒勞無功。不但無法活用於對治煩惱,更會望而卻步,縱然學佛修行的寶典,就擺在眼前,也視同畏途,放棄學習的人,比比皆是,那就太可惜了。這就如同落入錯誤的學習英文模式,從死記、死背的點滴拼湊方式學習,必然無法學以致用。

  有鑑於此,我建議大家反過來學習,就像孩童學英文一樣,只要試著表達意思,就能達到溝通解決問題的目的。本書將會以這樣的方式,先透過《八識規矩頌》的架構,以按圖索驥的方式來介紹唯識學,讓我們直接面對生死輪迴,回到現實生活,活用唯識找到成佛的修行道路。

  縱然視野有限、煩惱沉重,有了《八識規矩頌》為唯識的入門與指南,無論世間如何風起雲湧、眾生喧嘩,我們再不會迷失生命的方向,直指成佛的究竟圓滿境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釋寬謙


  一九五六生於臺北,一九八六出家於新竹法源講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現任新竹永修精舍住持、北投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院長、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負責人。曾協助新竹福嚴佛學院及臺北慧日講堂、花蓮聖覺寺等重建。歷任福嚴、圓光佛學院、弘誓學院、玄奘大學講師、華梵大學特聘教授。

  一九九九年起海外弘法,遍及美、加、紐、澳、德、瑞、日、中、新加坡等地。二〇〇二年起電視弘法,二〇〇八年架設覺風全球網站電視台。擅長以理工思考模式,運用圖表來圖解佛法,提供組織化、系統化的學佛方式。發行《八識規矩頌》、《心經》、《成佛之道》等DVD計四十部,千六百多集,並彙集於播經機。歷年舉辦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學術研討會、展覽會、佛法與文化課程、佛教藝術課程並配合朝聖旅行,對社會大眾的推廣,不遺餘力。
 
 

目錄

【自序】從《八識規矩頌》出發的修行
 
〈第一講〉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一、《八識規矩頌》是修行指南
(一)學唯識解生死煩惱
(二)《八識規矩頌》思想起源
(三)《八識規矩頌》組織結構
 
二、唯識的生命觀
(一)何謂生命?
(二)淺層的唯識生活
(三)深層的唯識生命
(四)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五)理解宇宙遊戲規則
(六)看懂人生萬象
 
三、十法界眾生
(一)六凡
(二)四聖
 
四、凡夫居住的三界九地
(一)欲界(五趣雜居地)
(二)色界
(三)無色界                                                                                                      
 
五、人道苦樂參半好修行
(一)三事勝諸天
(二)依凡夫修行成聖者
 
〈第二講〉八識、五蘊與百法    
 
一、心王與心所的對應
 
二、心所五十一的作用
(一)五遍行
(二)五別境
(三)善十一
(四)六根本煩惱
(五)隨煩惱
(六)四不定
 
三、識蘊:相應心王八法
(一)第六識(識)
(二)第七識(意)
(三)第八識(心)
(四)前五識(識)
 
四、色蘊:色法十一法
(一)五根
(二)五境(五塵)
(三)法處所攝色
 
受蘊與想蘊
(一)受蘊
(二)想蘊
 
六、行蘊:心所相應行與不相應行共七十三法
(一)心所相應行
(二)不相應行
 
七、無為六法
 
八、八識、五蘊與百法
 
〈第三講〉成佛的修行地圖
 
一、凡情階段
(一)凡夫菩薩的資糧位
(二)加行位的四善根位
 
二、聖智階段
(一)見道位斷三結
(二)解脫道發出離心
(三)菩薩道發勝義菩提心
(四)成佛究竟位
 
〈第四講〉凡夫的情執  
 
一、三性、三境、三量
(一)三性:善性、惡性、無記性
(二)三境:獨影境、帶質境、性境
(三)三量:現量、比量、非量
 
二、第六識的了境分別
(一)第六識的性、境、量
(二)第六識的界地
(三)第六識的相應心所
(四)第六識的依緣
(五)第六識的體相業用
 
三、第七識的思量雜染
(一)第七識的性、境、量
(二)第七識的界地
(三)第七識的相應心所
(四)第七識的依緣
(五)第七識的體相業用
 
四、第八識的異熟種現
(一)第八識的性、境、量與相應心所
(二)第八識的界地
(三)第八識與聲聞之諍
(四)第八識的體相業用
 
五、前五識的自性分別
(一)前五識的性、境、量
(二)前五識的界地
(三)前五識的相應心所
(四)前五識的依緣
(五)前五識的體相業用
 
六、唯識學的修行過程
(一)第六識轉迷啟悟
(二)第七識轉染成淨
(三)第八識記錄善惡種子
(四)善用前五識
 
〈第五講〉超凡入聖的轉識成智 
 
一、第六識的聖智:妙觀察智
(一)第六識的觀行
(二)第六識的斷惑轉智
(三)第六識的果用
 
二、第七識的聖智:平等性智
(一)第七識的觀行
(二)第七識的斷惑轉智
(三)第七識的果用
 
三、第八識的聖智:大圓鏡智
(一)第八識的觀行
(二)第八識的斷惑轉智
(三)第八識的果用
 
四、前五識的聖智:成所作智
(一)前五識的觀行
(二)前五識的斷惑轉智
(三)前五識的果用
 
五、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一)凡夫與聖賢菩薩的分段生死
(二)菩薩乘願再來
(三)無生法忍,變易生死
(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五)佛以三身度化眾生
(六)般若船登彼岸
 
六、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一)緣起性空,中道不二
(二)般若與唯識學的對應
 
【附錄】《八識規矩頌》
【拉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過程
        三大阿僧祇劫與五種修行階位
       《八識規矩頌》對照表
 
 

自序

從《八識規矩頌》出發的修行


  一九八六年,我於新竹法源講寺出家,披剃於覺心長老座下。開山祖師斌宗師公,是最早將天台宗「教觀雙美」道風,引入臺灣的僧人,開創臺灣講經說法風氣之先,期許臺灣的佛法從此源源不絕,流注眾生心。繼承此道風,從一九八七年起,我開始在常住開講佛法課程,也在佛學院、大專院校授課,而後說法空間漸漸向外延伸,自國內外受邀弘法,至二○○二年電視弘法與雲端直播。

  說法的內容涵蓋了學佛整體次第,以及中觀、唯識與真常的大乘三系,共為四部分,其中唯識系的《八識規矩頌》最具特色。今年出版的本書,乃是繼影音弘法後的另一嘗試,實感誠惶誠恐,若有不足與疏漏之處,尚請諸位方家予以指導。

  我是從《八識規矩頌》入唯識之門,而得以開啟對生命現象較為深刻的理解,當我豁然開朗後,就很希望能將自己從中受益的修行啟發,與大眾分享。因此繼發行《唯識學入門──八識規矩頌暨唯識三十頌》DVD後,十多年來一直醞釀著出版解讀《八識規矩頌》的文字書。但由於北投覺風佛教藝術教育園區的整頓建設、固定的海內外弘法行程,占去多數時間,出書也為之一延再延。

  今年,因著法鼓文化發心促成,期待已久的書終於出版問世,此書積累我二十多年講授《八識規矩頌》課程,及相關唯識經論的學習經驗,期望有志研究唯識學者,因此更容易踏進唯識的修行。

  本書分為五講,第一講「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從無盡時間與十法界,闡發《八識規矩頌》:影響超凡入聖的關鍵在於第六識,如能以第六識為修行的下手處,便能帶動八識轉識成智、跳脫輪迴的機會,並走上「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菩薩道。

  第二講「八識、五蘊與百法」,從完整的百法架構,對應五蘊,認識八識規矩,八識則重於其中的心王、心所與色法三者。八個心王與五十一個心所的業用,尤其是根本煩惱、隨煩惱等二十六個心所的對治。在圖表中,很容易看清八識各個的心所分布狀態,而能清楚認識心所,如有一面鏡子,即時照見情緒的起伏,度一切苦厄。

  接著第三講揭櫫了「成佛的修行地圖」,從凡情的執著,走向聖者的解脫;從起初的增上求福,而到菩薩道的發勝義菩提心,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完成自利利他,指出了明確的、正確的方向與目標。以上三講,都是為八識,鋪設整體修行的時間與空間觀。

  第四講「凡夫的情執」,進入《八識規矩頌》凡情部分的偈文,從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及前五識,依照軌則,將各識的性、境、量、所屬界地、相應心所、依緣與體相業用,逐句解說。第五講「超凡入聖的轉識成智」,是聖智頌文的說明,一樣依照軌則:觀行、斷惑轉智、果用,逐識釋義。希望書中的圖表,能提供知生活、識生命、入勝諦的指標。

  回想當年在自學的摸索過程中,以建築學的專長,藉著畫圖與圖表輔助,依眼、耳、鼻、舌、身五根,緣著色、聲、香、味、觸五境,起了眼、耳、鼻、舌、身五識,而前五識又依於心。心的層面有深淺之分,第六識受到前五識的影響,不斷地往外攀緣,而胡思亂想,因此是這顆心最上面、最淺層的部分。再往下即是第七末那識更深的細意識,專門無間斷地提供呼吸、心跳、循環、新陳代謝等根身的生命現象,卻又是自私自利的習性所在。

  第八阿賴耶識即是最深的心,記錄了所有一切起心動念的善惡種子,於是畫出了「八識熊掌圖」,透過圖像表達「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在家把帳開」的八識架構。

  每個八識熊掌圖,就是一輩子的生命時段,藉著第七、八兩識因緣的連結,而串起無始無終的「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記得早期每每閱讀印順導師的著作,總向家父(楊英風)心得報告,家父條理出「十法界」的空間圖表,開啟我透過圖表來圖解佛法的概念。我又架構「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過程」的時間圖表,希望有助於人們打開唯識學寬廣深奧的領域。《八識規矩頌》正是轉迷起悟、轉染成淨、轉凡成聖、轉識成智的入口處。

  期待大家藉著本書,按圖索驥,能理解並超越凡夫的特性,朝向聖道而修行,發願累劫宿世實踐普利眾生的菩薩道,直到成佛的究竟圓滿境界。
 
釋寬謙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988449
  • 叢書系列:智慧人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5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精彩書摘1

【般若船,登彼岸】


我有一次搭飛機時,當飛機剛離開地面時,還可以看得到地面,但是漸漸愈飛愈高,飛到雲端後,所看到的都是雲。在還未進入雲端前,我很驚訝地發現,山河大地竟是一片寧靜,從而體會到佛陀所說的,佛菩薩們就是處在高高的境界往下看,看我們在低低的地面上;他們愈是從高處往下看,所見到的現象,就愈是平等,範圍也愈大。他們所見到的,不是空空如也之相,而是從不平等而達於平等的相;但是我們同樣都站在平地上,因為執著外相,所以看起來的世界現象,都不平等。

「佛陀等視眾生如羅睺羅」,佛陀所看到的有情眾生,都如同看待他的兒子羅睺羅,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差別。佛陀能夠這樣慈眼視眾生,因為佛陀站的高度,足以用非常明淨的心來看眾生,自然就覺得眾生是完全的平等。

修學成佛的過程,正是在幫助我們提昇意境的視野,雖然我們的色身一直在不斷地生死輪迴,那只是累世色身肉體的改變。今生色身是前五意識所現出來的業報體,是從第八識種子所變現出來的果報,所以很難改變。

而八識裡,最容易變化的是第六識,一個人在宇宙間,是多麼地渺小,雖然這麼渺小,我們卻還是可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其實就是學習佛菩薩,不斷地擴充心量、提高視野,讓所看的範圍更加寬廣。當視野的範圍變得寬廣的時候,就等於我們的意境,正在往上提昇。

我們如何才能往上提昇呢?就是放下執著。所謂執著,很像地心引力,總是將我們牽制在地面層上,一旦能放下執著,意境就會不斷地提昇。舉例來說,將禪宗六祖惠能禪師,和神秀禪師的偈子做比較,六祖惠能大師做的偈比較高明,那是因為他用的是般若,用的是性空,用的是否定句。

神秀禪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從法相來談;而惠能禪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用否定式的性空來談。性空本身的意境是提昇的,透過性空,可以潛入海底,體會深海的寧靜;透過性空,也可以讓我們的思想,有機會升級,透過性空,讓我們的意境,能夠不斷地提昇,直到成佛後究竟圓滿。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0/11/04
大乘佛法三系之中,虛妄唯識系是名詞最多,學習上最容易變成見樹不見林,茫茫無所知

寬謙法師提綱挈領配合圖表來詮釋,並從基本觀念開始建立基礎,還有整理印順法師著作,並配合性空唯名系來對照學習,可以融通彼此間的奧妙,讓人茅塞頓開撥雲見日,是每位學佛的人必讀的好書

建議可以配合寬謙法師讀書會的直播影音一起學習更是事半功倍,真希望能早點看到這本書,無論是新手或是學佛多年的前輩,末學都誠心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9/10
寬謙法師是我佛法的啟蒙老師,也是我的表姊。二十多年前,他的"八識規矩頌"課程奠定了我日後的學佛基礎。他擅長用圖表及數理方式來解說複雜的佛學名相和觀念,令學子可以在短期間內完整了解佛法精神與佛學的架構,就像在腦海裡烙下了一整幅佛學的地圖,日後可以暢行無阻,不會迷失方向。
看到寬謙法師把"八識規矩頌"課程整理成書出版,真的感到歡喜,也想重新回頭來溫習這門影響我至深的佛法課。雖然我還沒有仔細拜讀,但是看到書的目錄,又讓我回憶起在這個課程裡所受用的內容,想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八識規矩頌"中的"八識",是指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加上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我們的生命看似生生死死,其實是一條生生不已的生命長流,所有起心動念,業的造作,都是由於八識的交互運作而產生,他如何運作,如何產生影響,有那些小煩惱、大煩惱、根本煩惱,要如何看見它,如何修行(要先看得到,能夠分辨,才有辦法修),這就是佛教唯識學教導人們修行的方法。而"八識規矩頌"整部論在談的是一個架構,告訴人們,當你修行到甚麼程度時,你的每一識都會產生變化,也就是"轉識成智"的部分。
舉例來說,修到"初地"時,第六識,我們的意識會轉成"妙觀察智",我們在判斷事情時,就不容易受七情六慾控制,觀察力判斷力會更細微,更接近"實相"。其他第七識、第八識也都會有更高層次的轉變。一直到我們修行成佛時,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此時就是法性(佛性)的完全展現。凡夫與聖者階段的行為與心性狀態了了分明。所以說,修行不是盲修瞎練,它是有次第,且每個階段突破,都會有徵兆的。
這是我二十多年前剛學佛時聽聞寬謙法師所講的"八識規矩頌"課程學到的佛法,了解修行的次第,看見佛學的整個架構,對我學習佛法真的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了解佛法和修行是如此深廣無邊,我對佛法的學習和修學就永不疲厭。以上是我個人過去初淺學習此論(八識規矩頌)的一點心得,提供朋友參考。
時間一幌過了二十多年,法師在修行上經歷了許多蛻變,我個人在世間生活上也經歷一些成長,同樣一部經論,法師的講解將會更豐富更具有深度,而我的體會相信也會與初學佛時期有所不同。希望重新看過寬謙法師的新書後,有機會再來分享。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