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書展_領券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教養天堂路,這13個地雷別踩!
養育堅強的小孩,比療癒受創的大人容易。
打造孩子強韌心智,先從讓自己不受傷做起。
全球暢銷書《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作者艾美・莫林
陪你修補炸碎的自己,帶孩子自信茁壯。

  《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作者艾美・莫林,依據心理治療實務經驗與研究基礎,以《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回應讀者殷殷探問,指引爸媽穩住自己的心,堅定自在地引導孩子一起成為心智強者。

  莫林認為:心智如肌肉,不持續鍛鍊便易萎縮;養成好習慣固然重要,但阻礙人充分施展的常是壞習慣。莫林曾運用自身專業戒除惡習、揮別負面情緒,從喪親傷痛中再度振作。她第一本書分享的技巧,幫助無數讀者打倒十三個心魔,提升抗壓性、改善生活滿意度、增進工作與生活績效。這些策略也引起許多「望子成心智強者」的父母好奇。

  莫林深切理解這種心急,畢竟再怎麼保護兒女,還是無法保證孩子一路平順。莫林在治療室觀察過許多家庭互動,又身兼寄養家庭家長,經常與逆境中的孩子相處;過程中,她看見從小培養心智強度開啟的無限可能——而能協助孩子持續鍛鍊心智肌肉的,就是朝夕相處的家長。但面對成長的困境與挑戰,往往連父母都不知所措,或急著「給孩子最好的」而忙得亂了腳步。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列舉了十三個教養惡習,提醒爸媽在育兒時先安定內心,避免壞習慣削弱自己和孩子的心智強度與核心信念,各章也針對從學齡前到青春期的不同階段,提出親子溝通與心智訓練的建議。只要爸媽率先掌握原則並加以實行,孩子便更有機會運用自身力量變得更加堅毅。莫林要使讀者的教養路走起來遊刃有餘,還要幫助讀者透過身教,養出孩子堅韌的心。

  *教養路上,你踩過這些玻璃心地雷嗎?
  □萬千不順,全是別人負我
  □子女委屈,都當自己造就
  □愛兒至上,世界為之轉動
  □處處設限,唯恐寶貝受創
  □兒女是從,小孩爬到上頭
  □夠好不好,完美才算足夠
  □孩子還小,責任大人來扛
  □世間險惡,待兒長大再說
  □寶貝快樂,爸媽才敢開心
  □怕兒跌跤,事事插手幫忙    
  □循循善誘,不如嚴加處罰
  □教養心累,乾脆不要面對
  □競爭求好,茫然忘記自我

  *莫林將在各章陪你步步拆解:
  →你有這些教養壞習慣嗎?
  →父母為什麼會有這些壞習慣?
  →這些壞習慣對你和孩子有何害處?
  →如何改變做法,調整自己、協助孩子?
  →學齡前—學齡—青春期,分齡強心祕訣
  →甩掉這些壞習慣,孩子會怎麼進化成長?
  →解惑及常見陷阱

  閃過地雷區,和孩子一起走上康莊大道!

本書特色

  作者運用大量案例與研究結果,細細拆解教養知識,協助讀者校準育兒方向,引導爸媽站穩自己的腳步,不再埋頭苦幹或急著與其他家長一爭長短,而是堅守自己的原則又不苛對自己,自信穩定地盡己所能,與孩子一同成為心智強者。

堅定推薦(按筆畫排列)

  李崇建(親子作家、教育工作者)
  Henry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林育聖(文案的美負責人)
  林靜如(律師娘)
  梁培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許雅寧(《做個不完美的父母》 作者、前哥倫比亞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凱若媽咪(親子暢銷書作者)
  隋棠(知名演員)
  劉安婷(「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創辦人暨董事長)
  藍白拖(背包旅人)

各界好評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先站穩,才能有堅強心智的孩子,本書讓父母持續學習,找到教養盲點,成就孩子。——許雅寧(《做個不完美的父母》 作者、前哥倫比亞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每位父母都需要內建玻璃,防彈玻璃。——藍白拖(背包旅人)

  艾美為各位家長準備了一份大禮,而為人父母者如果願意聽從這些建言,這將成為轉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這些原則對養出堅強的孩子大有助益。──亨利‧克勞德博士(Dr. Henry Cloud),臨床心理學家兼作家

  心理治療師艾美.莫林要告訴各位父母如何把原來代表噩兆的 13 變成他們的幸運數字,教他們使孩子擁有強大心智的方法,助孩子迎接成功人生。書中內容清楚易懂、舉例豐富、平易近人,對家長來說是無價的工具。──亨利.魏辛格博士(Dr. Hendrie Weisinger),紐約時報暢銷書《壓力帶來卓越》(Performing Under Pressure)作者

  作者透過大量研究結果來佐證一般常見的知識,幫助家長修正自己的教養方向。雖然本書是以否定句為重點,但內容其實是強調正面的肯定做法。這本書將使為人父母的讀者獲益良多。──《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莫林的策略可助讀者達成長期目標。建議雖然多達十三個,卻極為周全縝密,適用於任何年紀的孩子,大力推薦。──《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艾美・莫林 Amy Morin


  臨床社工師、心理治療師、大學心理學課程講師,也是心理界唯一從全盤觀點談論內心力量的人。她發表的十三個常見惡習清單,有超過五千萬人閱覽,相關書籍《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已翻譯成三十餘種語言。她的 TEDx 演講影片「強化心智的祕訣」(The Secret of Becoming Mentally Strong)也有逾千萬的點擊率。

  莫林也是專欄作家,文章常見於《富比士》(Forbes)、《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與 Verywell 健康網站,每月為兩百萬以上讀者指點迷津。除了《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與本書外,她另著有《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

譯者簡介

史碩怡


  譯界打滾近十載,一路從流浪系單身女子,變成憔悴系全職媽媽,身分不斷轉換,惟翻譯是生命中的常數。出版譯著:《啟動自癒力,和腰痠背痛說拜拜:德國人手一本的背部保健聖經》、《16/8間歇性斷食聖經》。
 
 

目錄

前言

1.    不縱容受害者心態
將自己視為受害者的孩子較為消極被動,不會想辦法保護自己或改善處境,這樣態度是孩子最大的絆腳石。

2.    不被內疚綁架
多餘的罪惡感會讓你不禁想做點什麼來緩解內疚,即便你知道那樣對孩子無益,甚至長遠來說有害。

3.    不把孩子當宇宙中心
過度讚美和關注不會使孩子更強大,反而會讓孩子變成優越感過剩的人,陷入追求外界肯定和注意力、永遠不滿足的惡性循環。

4.    不隨恐懼起舞
育兒時順應自己的恐慌,就無法為兒女做出最好的決定。父母想控制自身不安的意圖,反而導致孩子過度依賴。

5.    不讓孩子騎到頭上
教養觀念改變下,有些爸媽搞混了尊重與放縱,讓孩子權力漸漸大過父母,甚至還能給家長的決策帶來負面影響。

6.    不企求完美無缺
期望小孩與自己完美無瑕,不僅會揠苗助長、有礙孩子發展,還易因害怕缺陷而忽略真正的嚴重問題。

7.    不許孩子規避責任
如果父母包辦一切,小孩會欠缺面對真實世界的經驗與自信。孩子未來的老闆或伴侶肯定不想要一個各方面都還依賴爸媽的人。

8.    不過度保護孩子
你無法護著孩子一生,如果他沒機會練習面對適量的痛苦和磨難,日後欠缺必要的調適技巧,就只能坐以待斃。

9.    不將孩子情緒視為己任
若只想確保小孩快樂,不讓他們練習管理情緒,孩子可能難以面對不同意見,一旦情緒不佳,就只顧發洩、指責別人、要求他人改變。

10.    不怕孩子犯錯
堅持確保兒女一路順遂,反而是在害他們。未曾遭受挫敗的孩子會害怕失敗,較易有身心健康問題,執行力也可能較低。

11.    不混淆管教與處罰
處罰是讓犯錯的人恐懼、痛苦、內疚,雖速效卻會造成長期後遺症。管教是引導孩子反思過錯、下次表現更好。

12.    不為逃避抄捷徑
教養路上走近路或許可帶來短暫解脫,卻會因逃避該處理的難題引發嚴重後果。孩子也可能有樣學樣,養成投機取巧的習慣。

13.    不忘記自己的原則
若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和目標,就容易忘了要教孩子的重要課題。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就可能害孩子搞不清楚什麼事才是真正重要。

結語
參考書目
謝辭

 
 

前言

  我從小就立志,長大後要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小朋友。在我童年記憶中,爸媽一直盡力幫助他人,他們好像具備了某種特殊的本領,能夠察覺到誰正處於弱勢、需要援手。不論是匿名捐助有需求的人,或是協助時運不濟的人,他們總是傾盡己力、慷慨解囊。

  也難怪我們兩姐妹會成為社工,畢竟我們的父母都長年做著近似社工的事。不過,早在我取得社工師執照前,最初的目標其實是成為寄養家長。

  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許多小朋友沒有家人,有些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他們從未有被愛的機會。因此,我立定志向,等我有了自己的房子後,一定要收留無家可歸的孩子。

  我在大學的時候遇見了我的丈夫林墾,他熱愛旅行、認識新朋友、嘗試新鮮事物。剛開始交往沒多久,我就跟他說我想成為寄養家長;他也很支持我的想法,真是萬幸。結婚沒多久──當時我還在攻讀碩士──我們就買了一棟四房的住所,並開始申請寄養家庭證照。我們選擇成為治療式寄養家長,專門領養有重大行為或情緒問題的孩童。除了要上課、完成家庭訪視程序,還要改裝家中環境,好符合寄養證照的申請規定。

  但一年後,就在我們快要完成證照申請程序的時候,我的母親因腦動脈瘤驟逝。在她的葬禮上,我聽到大家說了無數個媽媽曾經如何幫助他們的故事——其中有許多人我從未見過。知道這些人的生活因她而有所改變,讓我明白,人離世後留下的記憶,才是真正重要的大事。母親的慷慨大方,讓我更加堅定要幫助兒童的決心。

  過沒幾個月,我們終於取得治療式寄養證照,也正式展開我們的寄養家長之旅。當時我在社區心理健康中心擔任心理治療師,專門負責照顧兒童,大都是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同時也會與他們的父母合作。成為寄養父母讓我有機會將自己在治療室教導父母的原則,應用在來到我們家的孩子身上。

  林墾和我真的很喜歡擔任寄養父母的經驗,因此也開始考慮領養小孩。只是來到我們家的孩子都不接受領養,他們打算回到原生家庭或由其他親屬領養,所以我們也開始查閱領養等候清單,希望找到適合我們家的孩子。

  但就在我母親逝世三週年的那天,我們的領養計畫一夕變色。那天是星期六,當晚林墾說他身體不適,過沒幾分鐘就突然倒地不起了。我馬上叫了救護車,救護人員火速載他去醫院。我打給林墾家人,請他們到急診室跟我會合,我不知道該怎麼和他們解釋,一切發生得太突然了。

  我們坐在等候區守著,之後醫生才出來把我們召進急診室。只是他沒帶我們去看林墾,而是到一間安靜的小診療室,請我們坐下。醫生口中吐出的話語,從此改變了我的人生:「很抱歉,林墾去世了。」

  就這麼一句話,我從計畫領養小孩變成了規畫先生的葬禮,渾渾噩噩地度過了接下來的幾個月。

  我們之後才知道,他的死因是心臟病發,可他才二十六歲,從來沒有任何心臟方面的問題。然而,他的死因並不重要,我只知道他真的離我而去了。

  好險當時沒有小朋友寄養在我們家,不然對小孩來說肯定是難以想像的打擊。有個小男生本來要在幾天後入住我們家,他的監護人得知林墾過世的消息後,就為他找了另一個寄養家庭。

  在那之後的一段時間,我遲遲難以確定是否要獨自繼續當寄養家長,畢竟我有全職工作,而寄養兒童通常有許多面談要參與,還要拜訪原生家庭、與監護人和律師會面,不論從實際還是情緒層面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因此,我大約有一年的時間沒有收留寄養兒童。憑著對上帝的信仰、親朋好友給予的關愛,以及身為心理治療師對於悲慟的認識,我勉強找到走下去的力量。

  我花了大概一年的時間,才慢慢走出傷痛的陰霾。當我覺得自己站穩腳步、足以勝任寄養家長一職後,就馬上通知了寄養機構,跟他們說我準備好繼續協助寄養兒童了。

  成為單親寄養家長是趟全新的冒險旅程,我大都是接週末的臨時寄養工作,也就是擔任全天候寄養家長的後援,在他們需要休息幾天或處理寄養兒童不便在場的家族事務時,暫時照顧他們的寄養兒童。

  重新擔任寄養家長的過程十分順利,讓我期待每個週末的到來。我發現年紀輕輕就成為寡婦,要過著充實的生活並不容易;而照顧這些孩子賦予了我生活的目標與意義。

  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習慣沒有林墾的生活,漸漸找到「正常」的生活模式。曾經和林墾一起從事的許多活動,在失去他以後,也失去了樂趣。雖然有些人鼓勵我去聯誼約會,但我完全提不起勁。

  不過遇到史蒂夫後,一切都變了。和我認識的所有人相比,他那麼與眾不同,我很快墜入愛河。最棒的是,他沒有因為我是個寡婦且打算繼續擔任寄養家長而打退堂鼓。

  我們在一起約莫一年後,就決定直奔拉斯維加斯完婚,從此展開新的人生篇章。史蒂夫也必須完成寄養證照的申請程序,包括背景調查、上課以及家庭訪視,不過這次的過程順利了許多,因為我家本來就符合寄養標準。幾個月後,史蒂夫也正式成為了寄養家長。

  我們很快就習慣了住在一起的生活,就在生活平靜無波之際,史蒂夫的父親羅伯卻被診斷出罹患癌症。起初,醫生對羅伯的狀況還很樂觀,但試了幾種不同的療法,沒有一項奏效,健康每況愈下。幾個月後,醫生宣布他已進入癌症末期。

  這消息對我簡直是晴天霹靂。我已經失去了母親和林墾,現在和羅伯這麼親近要好,實在無法想像會再次失去如此重要的人。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接二連三地失去至親,讓我不禁思考這一切有多麼不公平。

  但在陷入怨天尤人的深淵前,我提醒自己,心智堅強的人不會自怨自艾。我在擔任心理治療師和痛失至親的過程中明白,如果我放任自己自怨自艾,這個壞習慣會削弱我的心智能量。就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提筆列出心智強者不做的事。

  我將這份十三件事的清單發表在部落格中,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結果沒幾天就廣為流傳,千百萬人都讀過我的文章,但很少人知道,這是我在人生谷底時寫給自己的信。

  在文章爆紅的二週後,羅伯就過世了,我不斷提醒還在傷慟中的自己,不做那些心智強者不會做的事。

  因為那篇文章,讓我有機會將「心智堅強者不做的十三件事」寫成一本書,《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能夠和大家分享我學會堅強的親身經歷,讓我倍感榮幸。我收到不計其數的讀者來信詢問各種問題,其中一個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該如何教導孩子成為心智強者?

  更有許多讀者表示:「真希望小時候有人教過我這些事。」因此,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告訴大家如何教導孩子提升心智強度。從小培養孩子堅強的心智,有助於他們邁向更加美好光明的未來。

  我在擔任心理治療師和寄養家長時學到,任何年紀或背景的兒童都有機會成為心智強者,只要他們生命中的成人願意花費心力,協助孩子反覆練習、淬鍊出堅強心智。

  從小養成心智強者的效益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曾說過:「養育堅強的孩子比療癒受創的成人來得容易。」身為心理治療師,我深表贊同。從小培養心智強度絕對比較容易,而且兒童有無數的成長機會。

  你無法避免孩子遭逢逆境,他們總有一天會面對失敗、受到拒絕,也會失去所愛、感到心痛,還會遭遇人生種種低潮。

  但只要你教會他們善用提升心智強度所需的工具,他們就能夠將困境逆轉成機會,藉此變得更強、更好。不論孩子處在生命中的何種情境或際遇,他們皆有足夠的力量克服萬難。

  當然,這並不表示孩子不需要處理各種情緒,或是不會有壓力過大的問題,但堅強的心智可以幫助他們以更有效的方式來應對各種難題,讓他們有正面解決問題的勇氣,對自己的技巧更有信心,並從失敗中習得教訓。

  心智強度三要素    

  孩子在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會漸漸對自己、他人以及這個世界發展出自己的核心信念。如果你沒有積極協助孩子奠定健全的觀念,他們可能會養成使潛力受限的想法。

  孩子的核心信念會影響他們詮釋事情以及應對難題的方式。更要緊的是,信念還可能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會失敗,就不會努力改變命運;認為自己因他人阻撓而不會成功的孩子,通常也無法發揮潛力。

  孩子的核心信念主宰著他的思維、情緒與行為模式。以下列舉兩個擁有不同核心信念的小朋友,在沒有獲選進入籃球隊時的反應:

  小朋友一號
  核心信念:我不夠好。
  思維:我籃球永遠不可能打得好,我就是沒有運動細胞。
  情緒:感到悲傷,覺得受挫。
  行為:不再打籃球。

  小朋友二號
  核心信念:我有能力。
  思維:只要勤加練習,一定能有所精進,說不定明年就能加入了。
  情緒:下定決心,充滿希望。
  行為:每天放學後勤練籃球。

  雖然你可以修正自己的核心信念,但對成人來說這並非易事,畢竟是堅信了數十年的觀念,要「忘記」談何容易。而那些不斷強化負面信念的思維、行為與情緒,更是難以扭轉。

  除了幫孩子培養健全的信念,你也要教他們如何以有效的方式調整思維、管理情緒與採取行動。以下心智強度的三大要素:

  1. 思維:過度負面的想法、太過嚴苛的自我批評以及極度悲觀的預測,都會使孩子無法發揮潛力。切記,解決之道不是教小孩子樂觀,因為過度的自信、無視實際的危險,會使他們對真實的人生毫無準備、無所適從。我們要教孩子建立務實的觀念,才能讓他們發揮最佳表現。

  2. 行為:抱怨、不願跨出舒適圈等無所助益的行為,都會成為孩子學業、人際關係與未來職涯的障礙。我們要教孩子勇於挑戰自己,讓他們即便在缺乏動力的情況下,也能做出正確選擇。

  3. 情緒:心情持續低落、發脾氣、拒絕面對恐懼等表現,代表孩子無法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可能使他們無法成就充實圓滿的人生。教導孩子如何控管情緒,像是提高自制力和增進溝通技巧,能讓他們一輩子受益。

  為什麼重點放在「心智堅強的父母不做的事」

  美國每十三名孩童中,就有一名必須依靠精神藥物來解決情緒與行為問題,且有百分之三十一的青少年表示壓力過大,無法承受;現在的小孩顯然並未學到如何培養強大的心智,但父母也不知道該如何協助孩子提升心智強度。

  不論是情緒控管或身體意象問題,每週帶孩子來我辦公室求助的父母總是說:「可以請你幫幫我的孩子嗎?」雖然我很樂意提供協助,但要在每週僅一小時的療程中,改變孩子的思維、情緒和行為,進展不可能太快。可是,如果我能傳授父母教育小孩的方法,那成果就指日可待了。

  只有父母才能每天督促小孩練習,協助他們提高心智強度。當孩子一整天都不太順遂或是遇到棘手問題時,你可以把握這些人生中最重要的教學機會,陪在他們身邊,為他們指引方向。

  如同我在第一本書說的,心智強度跟體力一樣需要鍛鍊。如果你想要擁有良好的體力,就要培養上健身房運動之類的好習慣,但想要看見運動的成效,你也必須放棄吃太多垃圾食物等的壞習慣。

  提升心智強度也是如此,你不僅需要良好的習慣,也必須戒除那些阻止你前進的錯誤思維、行為及情緒。父母常常在無意間妨礙了孩子的發展,區區幾個不當的教養習慣,就可能限縮了兒童提升心智強度的能力。

  心智強度訓練活動能夠鍛鍊我們的大腦,就像增強體力的體能訓練一樣。帶著孩子練習各章節的訓練活動,將可協助他們增強內心的堅韌度。

  心智堅強的父母只要不做這十三件事,孩子就有機會運用自己的心智力量,成為更加堅毅的人。除此之外,戒除不當的教養習慣還能讓你做起事來更遊刃有餘,不必再一股腦地拚命努力,孩子也會學到如何事半功倍地做事。

  光是交給孩子一份應戒除的壞習慣清單,不會讓他們成為心智強者。當孩子度過倒楣的一天時,告訴他們「不要自憐自艾」,更不會把他們從自怨自艾的泥淖中拉出來。在孩子第一次面對失敗的時候,跟他們說不要放棄,當然也不會使他們奇蹟似地信心大增。

  不過,你可以採取特定做法,告訴孩子如何避開十三個削弱心智強度的壞習慣。本書所列的教養策略,將告訴你如何以適合孩子的方式,教導他們那些心智強者不做的事。

  本書的每一章都提出了協助孩子建立良好核心信念的策略,讓他們能以更有效的方式提升心智強度。另外,也有專為你和孩子設計的練習活動,使他們能夠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899000
  • 叢書系列:FOR2
  • 規格:平裝 / 440頁 / 14.8 x 20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2不被內疚綁架(節錄)
 
喬的八歲兒子米卡超重將近四十五公斤,雖然小兒科醫生已經警告喬,米卡會有嚴重的健康問題,喬還是不斷地給米卡吃任何他想吃的東西。
 
直到小兒科醫生表示,再這樣下去他要打給兒童保護服務(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喬才開始正視問題的嚴重性。喬決定接受心理治療,因為他知道自己需要人幫他改變育兒習慣。
 
在第一次的療程中,喬承認他會給米卡二到三人份的晚餐,也任由米卡在任何時間點吃零食。喬表示:「我知道自己讓他吃太多了,但我就是沒辦法看他挨餓。他的體型這麼大,不吃不行,而且八歲的小朋友根本就不想吃胡蘿蔔條。」
 
我問他是否擔心米卡的健康,他也說:「當然,我知道過重的人會有什麼毛病,我爸爸就得了糖尿病,我也膽固醇過高,該減肥了。」
 
米卡的過重問題讓他感到內疚,但當米卡哭著討食物時,他的罪惡感更重。為了減輕自己的愧疚,他總是放任米卡吃更多零食或再給他一份餐點。
 
但他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了,如果再不有所作為,他怕小兒科醫師真的會打給兒童保護服務。
 
喬的目標是幫米卡減重,因此我們一起討論出下面兩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喬缺乏基本的營養知識。他不知道兒子應該吃多少,也不知道哪些是高脂、高熱量的食物。
 
喬無法忍受愧疚感。他需要有向兒子說不的信心並忍受自己心裡的糾結。
 
我給喬的建議如下:
 
帶米卡去看營養師。喬需要有人向他保證,限制米卡的食物攝取量並不會使米卡營養不良,他也必須學習給兒子吃正確的食物。
 
寫下控制飲食有益健康的所有原因。罪惡感升起時,喬的理智就會失去作用。因此,寫下他為什麼必須幫助米卡維持健康飲食的原因清單,可以讓他不忘最終的目標。每當想要放棄的時候,只要看一下這份清單,或許就能幫助他謹守自己訂下的限制。
 
因應米卡的反彈制定管教計畫。由於米卡之前總是能得償所願,喬頭幾次拒絕他的時候,他一定會叫得更大聲、哭得更慘、苦苦哀求。因此,喬需要制定策略來應對米卡這些可預期的反應。
 
喬同意了上述計畫,在營養師的協助下,慢慢了解規定兒子每天的食物攝取量有多重要。隨著獲得的資訊愈多,他也變得更有動力幫助兒子減肥。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親子、童書、國中小】養成多元學習力!天下文化教育教養電子書展,單書88折、雙書任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國中小參考書展
  • 年度關係展
  • 年中考試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