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Moon月亮:藝術、科學、文化,從精彩故事與超過170幅珍貴影像認識人類唯一登陸的外星球

Moon月亮:藝術、科學、文化,從精彩故事與超過170幅珍貴影像認識人類唯一登陸的外星球

Moon: Art, Science, Culture

  • 定價:880
  • 優惠價:66580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0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好評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水丰刀/閱部客創辦人、說書Youtuber
孫維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一起來看月亮──多變卻忠實的陪伴者。
這本圖文並茂的書,帶我們從更多的角度看月亮,不只是天文與科學,更是從歷史和藝術的水流中去看見月亮對人類的影響。
──閱部客/水丰刀

【重點特色】
.從藝術、科學、文化的角度呈現出自古以來人們如何以各種方式瞭解夜空中最醒目的星體,也呈現出月亮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地位。
.超過170幅古文物、壁畫、雕刻、繪畫、科學攝影、插畫、電影劇照、玩具、時尚設計等難得的精彩作品。
.適合天文、科學愛好者及藝術文化愛好者。

【內容介紹】
你對於月亮有什麼樣的想像?
掌管黑夜的神祇、天空中的那只銀盤、夜遊者、大自然的計時器、探索太空的第一站、沉思的對象,或是愛、憂鬱與孤獨的象徵?

在這本圖文並茂的書中,藝術史學家亞莉珊德拉.羅斯柯(Alexandra Loske)和天文學家羅伯特.馬西(Robert Massey)介紹了人們對於月亮無限痴迷的歷史,從月球狂暴的誕生,到太空競賽和持續的探索努力等這些觸動人心的故事,呈現出月球的眾多面孔,以及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幾千年來人類在詩歌、繪畫、小說、電視節目與電影中不斷表達出對月球的無限憧憬,直到科學進展成功近距離探究之後得到了灰色岩石與鐵鏽的回應。但這一點也不阻礙人們繼續將月亮當成溫和、寧靜、浪漫的比喻。人類對太空旅行的渴望與最終登月方式等集體經驗依舊被當代藝術家融入作品中,著實令人著迷。無論近距離看月亮是多麽讓人興奮或失望,從遠處反看自己也許是更重要的。只有12個人曾經站在月球上,不過地球在月亮後方升起的景象卻永駐人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亞莉珊德拉・羅斯柯(Alexandra Loske)
藝術史學者、編輯,以及英國皇家閣(The Royal Pavilion)和布萊頓博物館(Brighton Museum)館長。

羅伯特・馬西(Robert Massey)
天文學家、英國皇家天文學會(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副執行主任。

譯者簡介

林潔盈
臺灣大學動物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博物館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如果,你來佛羅倫斯:漫步在天堂美食與文藝復興之間》、《法式料理聖經》、《希利爾講藝術史》等。

 

目錄

月亮之書:序言 6

女性月亮 12
古代月神 26
憂鬱的月亮 34
月亮與死亡 39
天文現象「蝕」中的月亮 44
月亮X:畫月亮 50
登月第一人 54
登月彩排 63
內布拉星象盤 70
喬治.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 75
《地出》 76
內史密斯與卡彭特的月球視野 80
月球車:在月球行車 86
蘇聯太空競賽宣傳 90
謝蓋爾.科羅列夫 99
瑪格麗特.漢密爾頓 104
太空時代的時尚 107
紙月亮 115
狼人 126
精神失常 132
超級月亮 141
月相 144
月球熔岩隧道:未來的棲息地? 156
月亮大騙局 160
伊斯蘭教與月亮 162
托馬斯.哈里奧特於1609年製作的月球地形圖 172
不(只)是月中人 175
月亮的名稱 178
《藍色彈珠》 185
月亮與命運 186
月亮越來越遠 195
月球基地 198
論月亮 204
  起始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信仰 月亮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如何擄獲人心
  探索 月球觀察簡史
  浪漫 月的意象;象徵性與崇高性
  抵達 人類的登月幻想史
  旅行 從太空競賽到阿波羅時代之後
  達成 宇宙夢想成真以後
  回歸 回到月球

索引 236
圖片來源 239
謝詞 240
 

月亮之書:序言
 
  從地球看向太空,只有太陽和月亮在肉眼看來不只是光點。月亮至今仍是人類唯一造訪過的天體,目前暫時也是人類重返外太空最可能的目的地。月亮非常明亮,足以照亮夜晚的道路,她每天都會改變形狀,更有著動盪的歷史,因此許多天文學家、作家、藝術家與太空人都曾受到我們這位鄰居的光影風景所啟發。
 
  地球與月球有著共同的歷史。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一個火星大小的物體撞擊了體積較大的地球前身,這個撞擊事件的規模比我們今天看到的任何事件都來得龐大。撞擊讓地球前身脫去了好幾層皮,而殘留的碎屑則合併形成了月球。後來,在一次更大範圍的「大轟炸」中,大塊岩石如雨點般撒落在地球與月球上,不過該事件在地球表面造成的結果,現在早已被侵蝕掉了。相形之下,月球表面沒有厚重的大氣層與天氣變化,幾乎完整保留了早期的紀錄。即使是月球表面最龐大的特徵,也就是滿月時非常明顯的深灰色「月海」,也是因為穿透月球地殼的大規模撞擊,讓熔岩從內部流出而形成。整個月球表面的形貌,滿是隕石高速撞擊遺留下的隕石坑(環形山)。
 
  沒有月亮,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會非常不同。這個大型的自然衛星有穩定地軸的功能,而受到月球影響的海洋潮汐變化更是對整個生態系非常重要。我們可以說,地球與月球之間的相互作用讓它們成了「雙行星」,這種相互作用造成月球受俘自轉,從地球上永遠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面。這種作用也緩緩向月球提供軌道能量,而且月球也以每年約1.5 英吋的速度慢慢漂離地球。
 
  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近距離與親密關係,反映在人類與這位宇宙鄰居的關係之上。人類幾乎是自從出現創作的嘗試起,就開始描繪月亮。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岩石、獸角與獸骨上刻畫的月亮記號表示,月亮是人類最早記錄故事的主題之一。古代的觀察家與早期文明通常尊月為神,甚至授與她高於太陽的至高地位,也替她取了許多不同的名字,賦予不同的個性。矛盾的是,她同時是黑暗與希望的象徵,即使在當代社會,月亮仍然是神話、傳說與迷信的主題,對於她的本質也有許許多多迥異的解讀。就像白日黑夜以及季節的變化一樣,觀察月亮的相位也給了我們一種能夠標記時間流逝的自然方式。新石器時代的遺跡標誌著月升與月落,伊斯蘭教曆(陰曆)中,新月的出現代表每個月的起始。在單筒望遠鏡出現之前,一些最重要的月亮觀察就是來自伊斯蘭世界,這些觀察被用來幫助校準月亮這個不完美的計時器。古代文明可能將陰曆運用在儀式上,藉此在持續變化的季節中引導他們的活動。美國原住民替每個月的滿月起了名字,藉此標記季節的行為,以及該季節的動植物相。
 
  我們對月球的觀察也激發了有關週期性的聯想。生命、生育能力、季節與潮汐都與月亮有關,這種關聯性有時是具體的,有時是比較具譬喻性的。古時將月亮與命運和有限生命放在一起的聯想,讓月亮成為極其強大且讓人畏懼的天體,而她也一直是黑暗、死亡與相關恐懼的象徵。
 
  儘管人類在迷戀與恐懼之間搖擺,卻也反覆地夢想著要踏足這個魅力十足、讓人嚮往不已的目的地。數世紀以來,我們的文學、電影、藝術與文化中充斥著有關太空旅行的幻想。不過一直到1960 年代,這些瘋狂的想像才終於成真。
 
  阿波羅11號於1969 年7 月16日載著愛德溫.伯茲.艾德林(Edwin “Buzz” Aldrin)、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與麥可.柯林斯(MichaelCollins)等3位太空人發射升空。4天後,在7 月20日,尼爾.阿姆斯壯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壯與艾德林四處走動了兩個半小時,進行實驗並搜集樣本。人們對於這個成就的期待,以及太空任務的照片與影片,引起了太空主題商品與時效性商品的大量生產,以及新一輪的科幻文學與電影浪潮,甚至帶來太空人風格服飾流行與室內裝潢的新審美觀。西方世界完全沉浸在太空競賽之中,這是一場為月球而戰的政治鬥爭,月球既是未來的避難所,也是權力與所有權的象徵。
 
  在阿波羅11號成功以後,許多人欣然接受了一種新的科學理解與充滿可能性的感覺,不過月球的去神祕化卻是永遠都不會發生的。即使在今天,高掛天空的那個銀盤仍然是我們傳說、神話與夢想的主角。然而,儘管月球的形象、儀式與信仰仍然存在,我們也許能透過反思,獲得一個具有徹悟性的新視角,無論對月亮或對人類而言。
 
  自阿波羅11號與人類第一次登月50年後,各國太空總署再次考慮進行載人的登月任務。日本、中國、印度、俄羅斯與歐洲都渴望能先後以機器人與真人進行探索,利用最近在月球土壤中發現的水冰,幫助供應永久基地所需的水源。月球科學家也在推動以期能完成他們眼中未竟的事業,而那第一個前哨站,可能只是人類進入太陽系旅程的開端。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592319
  • 叢書系列:不歸類
  • 規格:精裝 / 240頁 / 24 x 19 x 2.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內容連載

憂鬱的月亮
 
月亮是我們思想的錨。月亮通常在夜黑了才出來,是失眠者、孤獨流浪者、沉思詩人與熱戀情人的同伴。在詩歌中,就如在藝術中一樣,月亮成了這些精神狀態的有力象徵。這些詩作的語氣通常是憂鬱的,是人在反思自己的生活、目標與處境而產生的深沉悲傷,不過在這裡的月亮扮演著被動的角色:她高掛空中,反映出我們的思想與感情,是一張空白的畫布,也是沉默的傾聽者。湯瑪斯.格雷(Tomas Gray)寫出了最膾炙人口的英文詩〈作於鄉村教堂墓園的輓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1750年),其中有一句是「憂鬱的夜梟向月亮訴苦」。格雷對死亡與回憶的沉思,以墓誌銘來作結,寫著:「清愁卻允以青睞。」
 
每當在有重要科學進展與發現時,自然的巨大性有時相反地會成為特別被凸顯出來的主題。例如在19世紀早期,人類幾乎完成探索地球與繪製地球地圖之際,我們開始了解某些天氣狀況是如何形成的,而且也即將發明出更快速的交通工具。當時常有圖像描繪著小小的人物注視著廣闊地景或地平線,還經常以月亮為焦點,這樣的畫面似乎觸動了文化意識,並蔚為流行。此時,憂鬱往往伴隨著一種平靜的感覺。雖然月亮不停在改變,卻總是可靠的,因此在大變革的時代,我們似乎可以向月亮尋求一種令人欣慰的懷舊感。
 
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的作品則表現出一種更深沉的憂鬱,他也使用月亮與月光象徵反思與沉思。孟克把較大的人物單獨或成對地放在月光照射的地景或海景前,有時孤獨會轉化成寂寞,甚至沮喪。《聖克盧之夜》(Night in St. Cloud,1890年)這件繪畫作品就強烈表現出這種氛圍。在這幅畫中,我們看到一個半隱身在陰影中的人斜倚在窗前,月光透過窗戶傾瀉而下。場景的深度視角與濃重黑暗,讓藍光凸顯出來,賦予這幅畫一種深刻的沉思氛圍。兩年後,孟克開始了題為《憂鬱》(Melancholy)的系列作品,作品中的人物表情沉重,有著類似的沉思姿態,這也讓《聖克盧之夜》這幅畫被視為「憂鬱」系列的先驅。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用一代人的努力終結氣候危機《再生》|自然科普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