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大海深處放飛的翅膀:北島與《今天》的文學流變

大海深處放飛的翅膀:北島與《今天》的文學流變

  • 定價:460
  • 優惠價:941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9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中國詩人北島與其創辦的《今天》文學雜誌,自創刊至今的一段漢語文學史。以北島的風格流變為主線,《今天》雜誌的迴旋起落為副線,將個人與群體的創作活動互引為鑑。從雜誌的創刊到復刊,一代又一代的寫作者集結於《今天》旗下,不僅考察北島與《今天》於過去40年間的詩歌創作,同時也關注散文、小說等其他文體的突出成就。
 
  內容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以北島和《今天》同人於70、80年代在中國國內的「崛起」為背景,「崛起」是一種社會效應,其創作試圖在封閉的政治高壓環境下尋求向外的突破口;下篇則以90年代以後,北島於海外的「流散」為語境,「流散」是一個語言事件,亦以渴望精進自身美學的意念為驅動力。如落葉要幾度飄零才能歸根,北島與《今天》同人,通過搜尋以及朝向陌生領域的對話,逐漸發現並皈依傳統──非指狹義的民族本位主義傳統,而是一種屬於全人類、世界性的人文美學資源。
 
本書特色
 
  ▲「歸程/總是比迷途長/長於一生」──從對北島、《今天》雜誌的追蹤入手,由點及線、由線及面地去探討文學史問題
  ▲「讓語言和精神的種子在風暴中四海為家」──自詩的「崛起」到詞的「流散」,展現北島作品自中國國內擴展至海外的影響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亞思明(本名:崔春)
 
  中國山東青島人,曾旅居德國12載。德國基爾大學社會經濟學院本科和碩士畢業,2003年獲德國商學碩士學位(計量經濟學方向)。2003-2009年任「德國之聲」中文部編輯兼撰稿人,主要負責經濟、文化主題,發表訪談、評論、通訊稿及廣播劇百餘篇。2014年取得中國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任職山東大學威海校區,2016年評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2017年晉升為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漢語新詩和國際華文文學研究。迄今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和《文史哲》等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全球性影響的焦慮還是傳統與現代的對接?──關於漢語新詩的「去中國化」誤讀〉(《文學評論》2015年第1期)獲中國山東省第三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7);〈「崛起」與「流散」──論北島及《今天》的文學流變〉獲中國山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15);〈北島及《今天》研究〉獲中國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2012)。
 

目錄

序/黃萬華
摘 要
緒 論 全球化語境中的一位作家、一份刊物和一段漢語文學史
第一節 歷史歧義與遮蔽
第二節 度過與回憶中的「青春」
第三節 回歸傳統與重建「家園」
第四節 成果綜述與研究路徑

上篇 詩的「崛起」
第一章「等待上升的黎明」──《今天》(1978-1980)以前的北島與「白洋淀」詩群

第一節 北島與遇羅克:從「結局或開始」說起
第二節 黎明銅鏡裡的「今天」:「白洋淀詩群」的「新語言」探索

第二章「朦朧」之論與「崛起」之爭──《今天》(1978-1980)詩歌的歷史辨歧
第一節 「朦朧詩」:歷史的偽概念
第二節 「崛起」:思想解放的關鍵字

第三章「傷痕」深處的存在主義──以《今天》(1978-1980)小說為例
第一節 存在主義視域下的《今天》的文學介入
第二節 《波動》:「生活示波器裡創巨痛深的一閃」
第三節 北島:勇於直面無法治癒的「傷痕」
第四節 萬之:存在主義的心理分析
第五節 史鐵生等:回歸本真的人文關懷
結語

第四章「難以想像的早晨」──《今天》(1978-1980)開啟的北島去國前創作
第一節 彼岸有界、詩意無聲:論轉折時期的北島的詩(1979-1986)
第二節 詩意棲居的中間地帶:北島去國前創作與翻譯文學關係探析

下篇 詞的「流散」
第五章「重建星空的可能」──全球化時代的《今天》語境及文學特質考辨

第一節 「流散文學」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流散」是一個語言事件
第三節 詞的「流散」與「元詩」趨向
第四節 「流散」語境中的「對位」整合

第六章「全球性影響的焦慮」──《今天》詩人的身分危機和創新機遇
第一節 宇文所安的評論:北島與「世界詩歌」
第二節 「今天派」與中國新詩的現代更新
第三節 北島去國之後的詩路轉換及傳統承接

第七章「無人失敗的黃昏」──北島散文藝術的「世界性」探索
第一節 「漂泊流散」中的全球視域
第二節 歷史記憶的「去革命話語」
第三節 文化全球化的「世界詩歌」
結語

第八章「長於一生的歸程」──海外《今天》與中國文學史的交疊
第一節 《昨天的故事》:「重寫文學史」的越界流轉
第二節 《持燈的使者》:「今天舊話」燭照新詩史
第三節 《七十年代》與《暴風雨的記憶》:匯入歷史之河的個人回溯
結語

附錄一:參考文獻
附錄二:相關學術論文一覽表

後記/亞思明
 

 
  亞思明(崔春)這本《大海深處放飛的翅膀──北島與《今天》的文學流變》的著作是她的博士論文,完成於2014年。給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按照當年申請博士學位的條件和思明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本可以於2013年就通過博士學位的申請,但她為了博士論文的品質,推遲了畢業時間。這對於她而言,是個重要的選擇。思明攻讀博士學位之前,在德國學習、工作了十二年。相較於同屆學生而言,早畢業一年,她就業就職顯然更有利。然而,她把博士論文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願意用更多時間認真打磨論文。一年之後,她的論文得到了參與評閱和答辯的諸位教授的一致肯定,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博士論文。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曉明教授評閱這篇論文時給予了三個「A」的評價,他指出:「選題有相當難度,論文作者把握得當,該選題無疑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陳曉明教授所言是矣。
 
  研究《今天》和北島的文學流變,是思明入學後自選的。經歷過80年代前後文學潮流的人都知道這一選題重要,但由於諸多緣由,在很長時間裡無法得到深入研究。她選擇這一選題後,老師們都同意了,而能否處理好其難度,關鍵在於如何「把握得當」。思明的努力首先就在於此。
 
  亞思明對《今天》和北島文學流變的整個歷史背景的把握讓人感到其思考問題的視野的開闊。她立意通過一位作家和一本刊物去考察一段漢語文學史,這段文學史不僅貫通了中國大陸新時期文學前後的深刻變革,而且溝通了中國與海外的文學聯繫。這種視野首先讓她在細緻辨析豐富的文學史料的基礎上,深入把握了新時期文學的甦醒與文革時期艱難的覺醒、探索之間的內在聯繫。如果說「沒有文革」,何來「新時期」,那麼這應該指的是,「文革」作為一種全民族的災難,必然讓一些人逐漸覺醒,用「人的文學」、「現代的文學」抗衡極左政治對文學的毀滅,「詩的崛起」就是這樣一種覺醒。思明在辨析這一覺醒過程時,頗有為人賞識之處。《大海深處放飛的翅膀》一開始就凸顯了北島等精神上的早春來自對「文革」語體的反抗,這種語言的覺醒開闊而深入,從60、70年代的「潛在寫作」,到80年代的「新詩潮」,直至90年代的海外創作,語言覺醒的深入始終是對現實的抗爭,對生命永恆的追求。該著並未迴避北島等人與《今天》的一些經歷對於官方政治意識形態的叛逆性(這往往是北島和《今天》無法得到正常研究的重要緣由),但這種叛逆性始終聯繫著北島與《今天》逐步深化的語言意識,這種語言意識,是「自我」在「文革」年代的覺醒,是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重新發現。該著對此的辨析,立足於豐富的歷史細節的呈現和以往被忽視的文本的解讀,語言的覺醒往往指向了文學史的重要轉折,時有重要的發現和精闢的論析。例如對北島、芒克以及「白洋淀詩群」其他成員在「文革」「潛在寫作」中體現的個人的、曲折的語言特質的分析澄清了「朦朧詩」這一在80年代引發詩歌重要變革的形式觀念包含的精神特質和多重向度,而對早期《今天》中北島、萬之、史鐵生等人小說創作的解讀,關注的是其與同時期「傷痕文學」相比,所呈現出的思想、藝術的早熟特質,這種特質依然通過各異的語言形式得以表現出存在主義影響下對人的尊嚴、價值的探求和尊重。「傷痕文學」和「朦朧詩」是中國大陸新時期文學開啟時最重要的文學現象,《大海深處放飛的翅膀》從北島與《今天》在其中的「缺席」發見其「在場」,從而去蔽地揭示了中國大陸新時期文學的一些源流。
 
  在這樣一種溯源求本的歷史考察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辯證地看待社會及其思潮演進的文學史觀。如詹姆遜所言:「每一個社會構成或歷史上現存的社會事實上都包含了幾種生產方式的同時交疊和共存」、「現在在結構上已被貶到新的生產方式之內的從屬位置的舊的生產方式」仍然「殘存」,而「與現在制度不相一致但又未生成自己的自治空間的預示傾向」也已頑強萌生,所以,任何歷史分期都不可能把前後兩個階段劃分得清清楚楚,一個歷史階段中,「主導性的各種形式」和「自由的潛在可能」往往同時存在,「一個歷史階段」的開始「意味著的,可能不是從一種存在狀態過渡到了另一狀態,而是意味著一種複雜化,意味著將一種結構與另一種結構加以疊合,意味著對同一社會空間中的不同原則進行增值處理或多重處理。階段或時期並非彼此相繼而是相互涵蓋,並非彼此置換而是相互補充,並非按順序發生而是同時存在」。這種「交疊和共存」的社會構成改變了以往線性演進的社會模式,也使各種社會思潮(包括文學思潮)以種種進退糾結、「先」「後」交疊的形態存在、發展。所以,對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學,尤其是發生重大文學轉折時期的文學,既找到各個時期「主導性的種種形式」,關注文學轉型中新的「自治空間」的生成,又敏銳發現「自由的潛在可能」,在兩者的「協合」中呈現「新」「舊」之間「疊合」、「附生」、「共存」、「多重增值」、「相互涵蓋」、「相互補充」等豐富狀態,才可能把握文學的內在運行,尤其是把握住那些「確已產生了足以構成兩個歷史時期的差別」,而且這種差別「是反映了歷史的前進」而不是「倒退」,「是不可逆轉的而不是轉瞬即逝」的文學轉型,從而真正明瞭現當代文學該追求什麼,在追求什麼。該著是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這種文學史觀的,也讓人思考如何走出以往的文學史「迷思」。
 
  《大海深處放飛的翅膀》考察北島和《今天》文學流變,還恰如其分地把握了中國內地和海外的溝通。從晚清陳季同、容閎等中國作家「海外語境」中的寫作開始,中國現當代文學就形成了「中國與海外」的多層面格局。北島和《今天》在其縱向的歷史軌跡上,本有著自身的足跡,尤其是北島與《今天》的海外漂泊。《大海深處放飛的翅膀》顯然沒有停留於這種地理空間上的身體遷徙,它描述的是北島與《今天》在海外的際遇,指向的是北島、《今天》與中國文學更深刻的聯繫。以往被看待為「斷裂」的諸多文學現象,得以匯流、銜接,尤其是出於詩(語言)的內在需要而發生的對傳統的重新思考。當「五四」以來的新詩傳統回歸於久遠的中國詩歌傳統,現代與傳統的根本性聯繫就被貫通了。同時,當《今天》在海外復刊,跨地域性的視野讓它將中國文學帶到一個世界性空間滋生、蔓延。海外作家辦有的刊物不少,但唯有《今天》才異常強韌、鮮明地延續80年代中國大陸文學的重要脈絡,使其不斷產生新的流脈。《大海深處放飛的翅膀》中,我們能讀到《今天》如何將中國內地80年代「重寫文學史」的討論延續了十年,甚至更久,這種延續不僅在於作為傳統的文學史的重新審視,事實上,也體現在北島等去國後的詩歌、散文創作中。歷史眼光的新視野讓傳統煥發生機,也讓現實創作活力不盡。這種狀況的發生,不僅在於海外與內地「本土」間的「距離」給予了《今天》和北島擺脫華文主流社會政治、社會機制負面制約的空間,更在於《今天》和北島在海外流徙中不斷調整、深化自身的創作實踐,而這種創作實踐無疑成為90年代後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內容。《大海深處放飛的翅膀》所揭示《今天》與北島展開的文學活動豐富了「中國與海外」這一現當代文學傳統的意義和價值。
 
  《大海深處放飛的翅膀》上述內容都指向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要問題,而問題的處理通過豐富的歷史場景和細節的精微論析得以解決,從而實現了作者努力的目標:將一位作家和一份刊物的命運與一段重要的文學史直接建立連接,以傳統文學史所缺失的個人化和細節化的生動呈現,讓文學史所包含的文學精神最終落實到一個大寫的「人」上。這種文學史的研究方法也讓亞思明的一些長處得以顯露。思明重視第一手文本的細讀,將其融化為自己的生命感悟和思想叩問,於是,展示歷史文本的敘述成了富有感染力、說服力的文學研究判斷。而這種個人化的感悟和追溯又有著極為扎實的歷史「現場」查勘,一百期在中國內地難以尋讀的《今天》,北島的全部作品,作者自己翻譯的諸多英文、德文資料……都在作者數年尋訪的經歷中,匯聚成《今天》和北島文學流變可以觸摸到的「在場」,從這樣的源頭奔湧出的學術思考對研究對象自然會「把握得當」。
 
  七年前的這本博士學位論文,是亞思明一個很好的學術起點。畢業當年,她在時任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的溫儒敏先生的關懷下,到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中文系任教。七年來,思明的學術興趣和研究領域有很大拓展,取得的進步、成果也令人對其抱有更多的期待,而思明在其起點上所抱有的對文學的熱愛、對學術的虔誠,所表現出的將學術難題化於「滴水穿石」的努力,都沒有改變,而是更為自覺、自然。而七年前的論著,今日出版,仍會讓人受益,也顯示了扎實的學術研究是有生命力的。
 
黃萬華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68208
  • 叢書系列:文學視界
  • 規格:平裝 / 372頁 / 14.8 x 21 x 1.8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節錄自〈緒論 全球化語境中的一位作家、一份刊物和一段漢語文學史〉)
 
第三節 回歸傳統與重建「家園」
 
如果說,北島前二十年的創作實踐是膠著於文學性和政治性的糾纏之中,近二十年的創作實踐則是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縱橫交錯為網結。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具備足夠「自我強健」和「承受能力」的國際漂流者的出現是促成西方現代藝術繁榮的關鍵,而這一環節對於現代漢語文學來說遲到了近一個世紀。不同於先前終以衣錦還鄉、效忠報國為目的的留學海外,流寓海外需要打破的是自我中心主義(egocentrism)、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顛覆西方與東方、自我與他者、主體與客體、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移民與土著之間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喬伊絲曾說:「流亡,就是我的美學。」其中蘊含的政治意味在全球化時代趨於淡化,或多或少是一種自我放逐,無處是家,又四海為家,「對任何地理上的歷史上的『國』都不具迂腐的情結」。正如保加利亞裔的法國學者朱麗婭‧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所指出的:「在一個越來越異質化、越來越世界化的世界中,我們都變成了外來者,只有承認『我們自身內的外來者』(the stranger in ourselves),我們才能學會與別人生活在一起,達成一個文化多元的、種族多元的社會。儘管這聽上去像一個烏托邦的願望,但它正在變成一種新世界的必然。」
 
從1989至1999的十年間,北島以三冊堅實的詩集,頑強地回應了生命旅途上的沉思與孤獨,分別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和臺灣九歌出版社出版的《在天涯》(1993)、《零度以上的風景》(1996)和《開鎖》(1999)。需要說明的是:九歌出版社的另一本詩集《午夜歌手》(1995)包含了北島從1972至1994年間的創作,其中1989年之後的部分亦收錄於《在天涯》和《零度以上的風景》,因此不做贅述。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