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華語文學十五家:審美、政治與文化

華語文學十五家:審美、政治與文化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楊牧強調歷史與當代的有機聯繫,對臺灣經驗有不絕如縷的著墨蹤跡
  張錯經歷跨國離散,持守「中國性」的知識立場,尋求個人的文化認同
  梁秉鈞建構「食饌詩學」,在題材領域和美學風格上對現代漢詩有莫大貢獻

  全書由七個長篇專題論文構成,涵蓋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十五位知名華文作家,包括楊牧、張錯、梁秉鈞、余光中、覃子豪、周夢蝶、瘂弦、鄭愁予、洛夫、管管、郭寶崑、力匡、燕歸來、白垚、楊際光;所討論的文類有現代詩、散文、小說、戲劇、論著。

  本書借鏡歷史哲學、離散研究、移民社會學、國際冷戰研究、後殖民研究等理論論述,結合文本細讀和歷史分析,研討這些文學作品所蘊含的審美、政治和文化議題,重審人文精神與公民社會的關聯,冀能為全球華語文學研究貢獻新的批評思考。

本書特色

  ★本書借鏡歷史哲學、離散研究、移民社會學、國際冷戰研究等理論論述,研討華語文學所蘊含的審美、政治和文化議題!
  ★作者以嚴謹、翔實的文本述評,考察當代十五位文壇巨擘,包含:楊牧、余光中、瘂弦、洛夫等人,名家論點精彩呈現!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松建


  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北京清華大學博士後研究。任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終身教職),博士生導師。曾在美國哈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臺灣漢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學術專長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全球華語文學、比較文學、批評理論。在海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七十餘篇。出版專著《重見家國:海外漢語文學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現代詩的再出發: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潮新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等。榮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年度優秀論文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後榮譽稱號。
 
 

目錄

◇卷一:詩史之際--楊牧的歷史詩學◇
【引言:歷史的幽靈】
【一、歷史意識的興起及其性質】
【二、歷史詩學的策略與模式】
【三、歷史詩學與文化認同】
【結語:過去中的未來】

◇卷二:文化中國與臺灣經驗--張錯的離散詩學◇
【引言:「中國優利塞斯」】
【一、離散民族主義:追逐「血緣神話」】
【二、家國認定與地方之愛】
【三、離散身分的二度危機】
【結語:為「故國文化」招魂】

◇卷三:亞洲的滋味--梁秉鈞的食饌詩學◇
【引言:透過食物的「眼睛」】
【一、飲食書寫與離散族裔】
【二、亞洲想像與革命敘事】
【三、文化交往與認同政治】
【結語:食物的文化傳記】

◇卷四:跨國現代主義:臺灣現代詩對新加坡的影響◇
【引言:跨國流動現代詩】
【一、臺灣現代詩與新加坡的相遇】
【二、新華作家對臺灣現代詩的接受】
【三、現代主義的文化政治】

◇卷五:郭寶崑:從戲劇藝術家到公共知識分子◇
【引言:先驅者的背影】
【一、後殖民時代的族群與國家】
【二、傳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的辯證】
【三、藝術與階級意識:郭寶崑在全球1960年代】
【四、重審人文精神與公民社會】

◇卷六:抒情的流亡:冷戰時代的跨國離散作家◇
【引言:冷戰、離散與文學】
【一、亞洲冷戰年代的抒情詩人:力匡的離散文學】
【二、天地一沙鷗:楊際光的抒情現代主義】
【三、詞客哀時且未還:燕歸來與跨國文化網路】
【四、(偽)自傳及其不滿:白垚、冷戰與馬華文學】

◇後記◇

 
 

後記

  《華語文學十五家:審美、政治與文化》是一本關於海外華語文學的論文集,也是我獨立完成的第六本書。關於收進此書中的七篇論文的寫作緣起,這裡稍作交待。

  2015年5月下旬,我應邀出席在香港嶺南大學舉辦的「梁秉鈞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會議論文〈亞洲的滋味:梁秉鈞的食饌詩學及其文化政治〉,後來發表於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年第6期。此文在2017年3月榮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年度優秀論文獎。

  2015年11月,我參加在臺灣東華大學舉辦的「楊牧研究國際研討會」,宣讀會議論文〈詩史之際:楊牧的歷史詩學〉。後來,根據一些學者的回饋意見,我對此文加以修訂,發表於臺北的《中外文學》2017年第1期。

  2016年6月,我向新加坡藝術理事會提交的科研項目《後殖民新加坡之華語文學的國族敘事》獲得研發基金的支持,後來完成的論文〈郭寶崑:從戲劇藝術家到公共知識分子〉就是成果之一。

  2016年下半年,我在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在訪學期間,我完成了論文〈文化中國與臺灣經驗:張錯的離散詩學〉,後來發表於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第12期。2018年8月初,我申請的科研項目《冷戰的文學再現: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比較》獲得新加坡教育部一級科研基金的贊助,論文〈詞客哀時且未還:燕歸來、白垚與文化冷戰〉算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此外,我還完成了論文〈亞洲冷戰年代的抒情詩人:論力匡、楊際光〉。這兩篇關於冷戰研究的論文合併為本書的第六卷,並且更換為現在的標題。

  2019年6月,我有幸榮獲臺灣的「外籍學人漢學研究基金」,在臺灣的漢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臺文所擔任訪問學人。在台灣期間,完成科研專案「跨國現代主義:臺灣現代詩對新加坡的影響」,這是一個長達六萬多字的論文。此文後來拆分為三個獨立的論文,已經發表或即將發表於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9年第12期、南京的《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20年第1、2期。

  關於本書的題目,略作解釋如下。這七篇長文涉及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十五位華語作家,而有不同的焦點問題。論及臺灣現代詩對新加坡的影響,我的重心是分析詩文本的「審美」素質。最後的那篇論文,研討冷戰「政治」的議題。其餘四篇論文,論述歷史、離散、食物、表演藝術,則是以「文化」認同為中心關懷。

  學術研究是一項艱苦寂寞的事業。我懷著謙卑感恩的心情,感謝海內外的師長和友人們。感謝劉宏、解志熙、王德威、奚密、賀麥曉、黃美娥等前輩,他們以各種方式給我支持和幫助,使得我的研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感謝劉秀美、李怡、陳豔、李良、張勇、田剛、王鵬程、冷霜、李松、劉奎、付國鋒、季劍青、李躍力,他們促成論文的發表和本書的出版,或者邀請我在各種場合分享我的科研成果。感謝游俊豪、張曦娜、郭永秀、梁春芳、張萊英、張森林、蔣承耘,他們為我的科研給與鼓勵和支持,或者幫忙提供了一些圖書資料。

  這些研究成果受到四個科研基金的資助,感謝臺灣外籍學人漢學研究基金、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研發基金(NAC R & D Grant)、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文學院科研激勵基金(HASS Incentive Grant)、新加坡教育部一級科研基金(MOE Tier 1 Grant)。我也感謝南洋理工大學圖書館、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臺灣的漢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圖書館,在借閱書刊資料方面給與的協助。

  拙著有機會在秀威出版社出版,我感到非常榮幸。石書豪先生高效細致的編輯工作,使得此書很快問世,我向他表示很大的敬意和感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020年5月9日,改定於星洲之停雲堂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68161
  • 叢書系列:文學視界
  • 規格:平裝 / 356頁 / 14.8 x 21 x 1.7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30歲~70歲
 

內容連載

◇卷一:詩史之際――楊牧的歷史詩學◇

【引言:歷史的幽靈】

  自1956年開始,楊牧(1940-2020)為現代漢詩奮鬥了六十年,奠定一代宗師的地位,殆無異議。陳芳明指出:「楊牧孜孜不倦致力一個詩學的創造,進可干涉社會,退可發抒情感,兩者合而觀之,一位重要詩人的綺麗美好與果敢氣度,儼然俯臨臺灣這海島。」良有以也。值得注意的是,在1968年,楊牧寫下抒情短詩〈續韓愈七言古詩山石〉,標誌著他在浪漫唯美的詩風之外,開始「歷史詩」(poems including history)的創新實驗,直到2011年的〈歲末觀但丁〉問世,共計二十二首左右。此外,他還發表大量散文、翻譯和評論,縱論他對歷史意識的批評思考。

  何謂「歷史意識」與「歷史詩學」?此處稍作介紹。首先,歷史意識指個人對傳統之典章文物從心而發的關切、敬意與溫情。其次,是在理性和學理的層面展開深入綿密的研討,獲得看待文藝、政治的思維方式或價值判斷。根據瑞士歷史學家布克哈特的研究發現,在十四世紀的意大利,由於人文主義者的推動,社會上興起了對於古典文化的巨大而普遍的熱情,是為尚古主義:「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已經高聲地宣布了文化的價值,特別是古代文化的價值。但對古代文化如此熱誠崇奉,承認它是一切需要中的第一個和最大的需要,則除了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初期的佛羅倫薩人而外,是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英國歷史學家伯克認為,西方歷史學研究中的所謂「歷史意識」起源於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這體現在古典文化研究、法律、文獻與神話批評、歷史詮釋、基督教思想等各個方面。如所周知,歷史意識在中國古典學術中堪稱大宗,以至於復古主義的幽靈盤桓不去,而且帶上政治利用和道德反省的實用主義動機,正如黑格爾所說:「這裡必須特別注意那種道德的反省―人們常從歷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訓,因為歷史學家治史常常要給人以道德的教訓。」文學與歷史的關係是什麼?如何借助文學再現歷史?文學如何從歷史編撰中實現自我理解?這些問題與文學、歷史一樣古老。亞里斯多德指出,詩和歷史的區別在於:詩描述可能發生的事,歷史記述已發生的事;詩傾向於反映事物的普遍性,歷史記載具體事件;詩意在模仿完整行動,歷史敘述一個時期內發生的所有事情;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