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國家地理終極旅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57大無形文化遺產:體驗世代流傳的文化習俗與表現形式

國家地理終極旅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57大無形文化遺產:體驗世代流傳的文化習俗與表現形式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Practices and Expressions of our Legacy

  • 定價:580
  • 優惠價:66382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1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在「世界遺產」已成旅遊票房保證的今天,你應該要認識更具多元性與生命力的「無形文化遺產」!

  ●「國家地理終極旅遊」系列首度精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龐大的無形文化遺產名錄,帶你展開一趟終極文化之旅。
  ●精選並詳述全球各地57項指標性的無形文化遺產,體會人類文化傳承的起源、精髓、演化與意義。
  ●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兼具全景與細節的攝影,欣賞人類史上最珍貴、獨特的人文景觀。
  ●第一本完整收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超過500項無形文化遺產名單的繁體中文專著,不論你是專業背包客,還是喜愛體會風俗民情的遊客,本書都能讓你為下一個目的地找到無數的新選擇。

  西西里島提線偶戲,迴旋苦修僧舞,印尼蠟染藝術--你知道這三者有何共同之處嗎?答案是這些特殊的文化傳統,全都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保護。這個國際組織的宗旨,是為後代子孫保存人類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於2003年通過《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藉此挽救地球上的傳統文化與民俗。目前,教科文組織的名錄中已登錄了100多國、超過400項的無形文化遺產,展現全球人類的文化財富與多元性。

  本書從這部包羅萬象的名錄中,精心挑選出57項最具代表性的項目,包括那不勒斯的披薩製作手藝、玻利維亞奧魯羅嘉年華、法國奧巴松掛毯、日本歌舞伎、墨西哥亡靈節、巴西卡波耶拉戰舞,以及印度大壺節儀式等,加以深入解說,並透過彷如身歷其境的精采照片,帶你認識無形文化遺產的精神,感受人類文化的深度與廣度,領悟為往後世代保存及保護這些無形資產的必要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馬西莫·森蒂尼(Massimo Centini)


  畢業於杜林大學文學與哲學學院,擁有文化人類學學位,現任杜林人民大學基金會(People’s University Foundation)文化人類學教授,並與義大利及海外多家大學與博物館合作,包括米蘭非洲考古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African Archeological Studies)、杜林CESMEO國際亞洲高等研究所、瑞士馬加山谷博物館(Museum of Valmaggia)、柏加摩自然科學博物館(Natural Science Museum of Bergamo)人誌學科。森蒂尼在波爾察諾設計學院(Design Institute of Bolzano)與南提羅爾邦MUA大學機構(University Movement of the South Tyrol)教授文化人類學。他的研究涵蓋人類學各領域,包括口述傳統、有形文化、民俗及宗教儀式與實踐,曾出版過大量專業論文,其中許多被翻譯成其他語言。

譯者簡介

盧郁心


  上班十多年,才明白與朝九晚五個性不合,改嫁全職文字工作。熱愛翻譯,享受旅行,近年在等待一隻貓,來完整譯者的人生。譯作有《全球50大即將消失的景點》、《全球50大最美荒野》、《全球400大最佳旅遊體驗》、《一生必遊的225夢幻之旅》、《一生必遊的500美食之旅》等,現任《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特約翻譯。來信指教:yuhsinlu@gmail.com

 
 

目錄

歐洲
牛鈴生產 – 葡萄牙 8
佛朗明哥 – 西班牙 10
加泰隆尼亞疊羅漢 – 西班牙 16
哥多華的庭院嘉年華 – 西班牙 20
瓦倫西亞法雅節 – 西班牙 26
奧巴松掛毯 – 法國 32
亞倫孫的針繡蕾絲工藝 – 法國 36
法國傳統馬術 – 法國 40
巨偶與巨龍遊行 – 比利時、法國 44
奧斯敦克爾克的騎馬捕蝦傳統 – 比利時 52
風車與水車磨坊的操作技術 – 荷蘭 56
管風琴製作工藝與音樂 – 德國 60
國王遊行馬隊 – 捷克 64
莫哈赤的布索節:晚冬面具嘉年華 – 匈牙利 68
西班牙騎術學校的古典馬術 – 奧地利 74
那不勒斯的披薩製作手藝 – 義大利 78
肩扛大型結構遊行之慶典 – 義大利 80
傳統小提琴製作工藝 – 義大利 84
西西里島提線偶戲 – 義大利 90
提諾斯島的大理石製作工藝 – 希臘 94
十字架工藝及其象徵意義 – 立陶宛 96

非洲
杰馬艾夫納廣場文化場域 – 摩洛哥 98
坦坦地區的木賽姆大會 – 摩洛哥 102
瑪其施面具儀式 – 尚比亞 108
薩菲馬尼立的木工藝術 – 馬達加斯加110

亞洲
馴鷹術:現存人類遺產 – 亞洲數國 112
梅夫拉維塞瑪儀式:迴旋苦修僧舞 – 土耳其 118
佩特拉與月谷的貝都因文化場域 – 約旦 122
阿希爾傳統內牆裝飾 – 沙烏地阿拉伯 126
亞美尼亞傳統薄麵包的備製 – 亞美尼亞 128
拉赫治的銅器工藝 – 亞塞拜然拉赫治 132
法斯省地毯編織傳統技藝 – 伊朗 136
瑜珈 – 印度 138
大壺節儀式 – 印度 144
拉達克的佛教詠唱:佛教經文吟誦 – 印度 154
吉爾吉斯傳統毛氈地毯工藝 – 吉爾吉斯 158
傳統蒙古包工藝及相關習俗 – 蒙古 162
中國書法藝術 – 中國 168
中國養蠶與絲織技藝 – 中國 170
傳統中醫針灸術 – 中國 176
歌舞伎傳統戲劇 – 日本 178
和紙:日本傳統手工製紙技藝 – 日本 184
小千谷縮與越後上布 – 日本 188
哇揚偶戲 – 印尼 190
巴里島的三種傳統舞蹈 – 印尼 196
印尼蠟染藝術 – 印尼 202

美洲
查勒里亞墨西哥傳統馬術 – 墨西哥 210
墨西哥街頭音樂:瑪利阿吉合奏 – 墨西哥 218
亡靈節 – 墨西哥 220
一月傳統盛會中的帕拉奇克舞 – 墨西哥 228
巴拿馬帽 – 厄瓜多 232
奧魯羅嘉年華 – 玻利維亞 238
塔奎勒島及其紡織工藝 – 祕魯 246
祕魯草繩橋年度更新的相關技術與儀式 – 祕魯 248
科伊露莉提天主聖殿的朝聖 – 祕魯 254
巴西戰舞:卡波耶拉圈 – 巴西 260
探戈 – 阿根廷、烏拉圭 262
作者及圖片出處 266
無形文化遺產名錄 268


 
 

前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類口述與無形遺產代表作》名錄中記載了豐富的人類經驗與傳統,申明「文化遺產的珍貴性更甚於有形的地點、古蹟與物品」,藉此在我們較熟悉的既定模式之外,提出另一種保護策略。事實上,這部名錄中納入了許多在特定文化中根深蒂固、幾乎已經成為象徵符號的民俗、物質文化與表達形式。這些文化形式往往以「通俗」來形容,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知識的產物,部分原因是通俗這個詞往往用來指稱「水準較低」、缺乏智慧涵養的文化。人類的歷史已經來到每兩週就有一種語言永遠消失的今天,我們必須充分明白,這些知識和經驗若不加以保存,必定也會跟著消失。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個策略即使乍看之下是在關注不太重要的事,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個策略純粹從人類學的角度出發,目標是把足以展現一種文化的重要特徵凸顯出來。舉例來說,亙古以來不停重複舉行的某些儀式性活動,也就是我們一般通稱的節日或民俗節慶,包含了足以表明該文化特質的面向。在看似純娛樂的形式背後,可以發現這些習俗極為有趣的背景,並提供重要的線索,讓我們得以追溯舉行這些節慶的社會的興起與發展軌跡。更確切地說,許多習俗的表現形式包含一個族群對大自然、生命循環與超自然所抱持的態度──也就是文化中與象徵領域有關的面向,有一套與眾不同的抽象符號,但重要性並不亞於物質符號。

  符號語言也會透過舞蹈、歌曲、戲劇表演而具象化。這些表現形式的本質是短暫的,卻因為依附在「傳統」這個穩固的基礎上,而得以被人分享、深刻地感受,並受到捍衛。由於它們表達了一種身分認同,並有牢固的歷史根源,就這個意義而言也構成了一種遺產。無論這些歌舞戲劇是透過人、傀儡、牽線木偶還是擬像來描述神話英雄或神祇的事蹟,都在社會的文化動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傳統得以繼續存活。

  綜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與無形遺產代表作》中登錄的人類文化表現形式,我們得以確立出幾個特定的類別:物質文化;與儀式的實踐本身有關的活動;民俗;以及我們會稱之為「奇觀」的各式各樣行為。而從較專家式的、文獻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還可以指出,純儀式與其他諸如民俗、舞蹈等領域之間,並不總是能截然二分。

  讀者會發現,本書收錄的文化體驗往往大相逕庭,如那不勒斯披薩和墨西哥亡靈節,不但意圖各異,就連實踐及發揚的方法與形式也完全不同。

  因此這是一趟令人目不暇給的旅程,從尚比亞的瑪其施面具儀式,到日本的歌舞伎,再到巴西的卡波耶拉圈這種結合舞蹈與武術的動作,另外還有展現原始體能的儀式,例如西班牙塔拉哥納的疊羅漢。一切的聲音、姿態、「表演」等短暫的創作,全都成了有形的符號、文化遺跡與文化史。書中有人類最奇異的文化表現形式,有的廣為人知,例如針灸、瑜珈、蠟染;有的較不知名,幾乎一向只有民族學家、文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在研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這項重要倡議,並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獵奇的胃口,像走進一間珍奇室(Wunderkammer,過去幾世紀王公貴族用來收藏奇異物品的房間)一樣,而是讓我們有機會透過這樣的文化之旅,對世界上眾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形式獲得深刻的體認。這趟旅程也是從人類學的基本前提出發,那就是人類的知識、價值與偉大,不只存在於宏偉的教堂、端坐殿堂上的藝術品,或是種種天賦的展現之中,也存在於儀式、物品、文字和姿態之中。這些無形資產的影響力或許不若實體文物,但在人類歷史中留下的印記卻同樣深刻,即使對於遠在千里之外的人亦復如此──這是屬於全人類的資產。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722941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3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牛鈴生產

地區:歐洲
國家:葡萄牙
城市:阿爾卡蘇瓦什
入選年分:2015年

葡萄牙南方懂得牛鈴生產工藝的工匠僅剩十幾人,這種古老傳統以豐富的符號,充分體現這個地區的畜牧文化,製作出真誠的工藝品。

葡萄牙阿倫德如(Alentejo)地區的鄉間,千年來迴盪著一種具有韻律的特殊聲響:來自家畜脖子上的牛鈴聲。牧人靠著牛鈴的回聲,可以得知牲畜的動向,細心的牧人甚至從鈴聲就能分辨出畜群是否遇到了危險。對畜群來說,牛鈴是在暗夜中找路的好幫手。牲畜中有的是「領導者」,有的是「跟隨者」,畜牧業者會根據這樣的階級結構來分配牛鈴。這些牛鈴是在布拉干沙(Bragança)、托馬爾(Tomar)、卡塔克索(Cartaxo)、艾斯垂莫什(Estremoz)、蒙撒勒斯雷古恩哥斯(Reguengos de Monsaraz)、亞述群島的安格拉(Angra do Heroísmo)等農村裡手工製成的,其中阿爾卡蘇瓦什(Alcáçovas)可說是最重要的生產地。這裡有11個工坊,使用父子相傳的工法製作牛鈴。遺憾的是,現在老一輩的牛羚師傅幾乎都已超過70歲。工匠會在牛鈴和皮項圈上雕刻星星、花卉、文字或是想像出來的圖案,並且會加以調音。牛鈴是用鐵在攝氏1200度的高溫下製成,先在鐵砧上用鐵鎚敲打、摺疊,最後塑成杯狀,再用泥土與稻草的混合物裹住,避免火烤過程中龜裂。多虧這些專業的巧手,令人陶醉的牛鈴聲才能不停傳響。

‧第8-9頁 對阿爾卡蘇瓦什的牛羚師傅(chocalheiro)來說,掛鈴錘是整個工序中最需要巧手的步驟之一。牛鈴生產正式登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無形文化遺產名錄》之後,這種精巧的手工藝或許有機會流傳得更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