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

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

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4年03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比爾.蓋茲推薦2020年度必讀好書★★★
最新研究實證,
贏在起跑點、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可能是成功的絆腳石。
願意多方嘗試、累積多重專業、能策略思考…….
才是未來最需要的人才!

  ★未上市即榮登亞馬遜分類暢銷榜NO.1
  ★推翻《異數》的觀點,卻獲得《異數》作者葛拉威爾的支持與肯定
  ★《安靜,就是力量》、《未來人才》、《給予》……多位暢銷作家讚聲推薦
  ★《歐普拉雜誌》2019年度最佳非文學圖書
  ★橫跨體育、教育、音樂、天文、藝術、科學、商業、醫學、職涯等各界案例
  ★版權售出:美國、英國、西班牙、中國、韓國

  老虎伍茲7個月大開始推桿、莫札特從小彈琴鍵……
  這些成功典範讓許多人認為,及早學習、刻意練習、恆毅力,是成功的捷徑,
  要避免沒有固定專長、一直換工作、半途而廢、三分鐘熱度……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
  研究世界最頂尖的運動員、藝術家、音樂家、發明家、預測家和科學家,
  他發現,更多成功人士年輕時繞了許多路,做過不同工作,甚至討厭工作……
  但最後也都在某個專業領域大放異彩,甚至之所以成功就因具備別的經驗與專長──

  .賈伯斯旁聽過書法課,成為設計MAC電腦字型的靈感來源
  .網球世界冠軍費德勒,小時候比較喜歡踢足球
  .任天堂第一位開發部長橫井軍平,因喜歡「造物」而救了即將破產的公司

  這些頂尖人士不只專精,還能觸類旁通,發揮創意;
  那為什麼未來世界將需要更多這類跨能、思考多元的人才?

  ◎ 「一萬小時法則」練就的技能,輕而易舉就被AI取代
  世界棋王從小學習各種「戰術」,可以預測接下來的幾步棋,
  但AI的計算能力極強,每秒能計算2億步棋,
  就連每個人手機裡的免費APP都比棋王強,人類多年磨練的棋藝很容易就被取代。
  然而,最後打敗AI的,反而是擅於「戰略」思考的電玩專家,
  跨領域運用原本擅長電玩的能力,讓不懂思考的AI甘拜下風。
  這證明了AI非萬能,只要人類跨領域思考,善用整合能力,仍然可以反敗為勝。

  ◎ 環境變化多端,不懂應變,再專業也派不上用場
  多數人以為專業的消防員在任何火災現場都能救火,
  但就算身經百戰的消防員,只要從平房換到大樓或森林大火,
  反而容易判斷失準,造成嚴重損傷。
  真正的專業是,有辦法跨能應變,不管換到任何環境,都不受限制,也能正常發揮。

  ◎ 單一專業,成了嚴重的盲點
  近二十年都未被完全清除的海上廢油,讓多名專家束手無策。
  一名「門外漢」卻從「思樂冰」與「混擬土」得到靈感,
  只花了3頁A4紙的篇幅就提出方案,並順利解決。

  艾波斯坦指出,有些領域需要早起步的人,
  不過,在21世紀,科技把世界變成環環相扣的複雜系統,
  人人都需要跨領域的思考習慣和方法,
  才能成為有廣度、多元、跨能的人才,如同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刀──

  .先多元嘗試、多方涉獵,再「延後專攻」
  .工作像是約會對象,別在第一次工作時就想選定終生
  .善用「概念分類」的科學眼光,讓認知更有彈性
  .靠「費米式思考」,就能憑有限知識拆解問題
  .運用「門外漢思維」,能打破被專業蒙蔽的雙眼
  .不怕落居人後,效率、成績好不等於進步,慢慢學成效反而最好

  本書橫跨體育、教育、音樂、天文、藝術、科學、商業、醫學、職涯等各界案例,
  顛覆傳統觀點、引人入勝,說明成功的關鍵無法簡化,也不只有一種方法,
  讓你不必苦練一萬個小時,也能成為廣泛思考、經驗豐富和觀點多元的跨能通才!

名人推薦

  【國內跨能推薦】

  陳永隆博士|《跨界思考》作者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家醫科醫師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蘇盈如SandySu|《2030轉職地圖》暢銷作家

  【國外強力推薦】
  麥爾坎‧葛拉威爾|《異數》、《引爆趨勢》作者
  丹尼爾‧品克|《動機,單純的力量》、《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作者
  亞曼達‧瑞普立|《教出最聰明的孩子》作者
  瑪莉亞‧柯妮可娃|心理學家、《福爾摩斯思考術》作者
  賽巴斯提安‧鍾格|知名記者、《超完美風暴》作者
  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各界齊聲讚譽】
  「身為人資工作者,我並不是完全同意內文的分析;同時我也發現這本書的理論,有兩派不同看法的人資工作者。正因為這樣,我覺得這本書很符合磨練『讀者的批判性思維』,由你自己決定書裡的通才或專才理論,是否符合你的求職處境,讓自己替自己找出最合適的答案。」——蘇盈如SandySu,暢銷書《2030轉職地圖》作家

  「艾波斯坦告訴我,原來我先前所有想法都是錯的──而我莫名享受這種恍然大悟。我好愛這本書。」──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異數》(Outliers)作者

  「我們已經相信單一成功之道太久了,認為要盡早起步,追求專精,著重效率。然而在這本石破天驚的大作裡,艾波斯坦指出大多數領域的成功之道其實截然不同,反而是廣泛涉獵,四處經歷,多繞遠路,多方嘗試。這本書至關重要,無比切時,無論主管、家長、教練或想提升表現的人都該好好一讀。」──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什麼時候是好時候》(When)作者

  「我想把這本書交給所有想學打鼓卻被逼練琴的孩子,所有暗自想當心理學家的程式設計師,所有希望人類在機器人時代昂首昌盛的人。這本書洋溢驚奇,滿是希望,堪稱二十一世紀的求生手冊。」──亞曼達‧瑞普立(Amanda Ripley),《教出最聰明的孩子》(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作者

  「這本書逼你重新思考學習、思維與生命的本質,反思對選修教育與職涯規畫的認知。」──瑪莉亞‧柯妮可娃(Maria Konnikova),心理學家、《福爾摩斯思考術》(Mastermind)作者

  「歸功這本傑作,艾波斯坦擠身當代頂尖科普作家之列。這本書視野廣闊,觀點獨到,令人嘆為觀止。我把書中所學幾乎應用到生活的各方各面。」──賽巴斯提安‧鍾格(Sebastian Junger),知名記者、《超完美風暴》(The Perfect Storm)作者

  「閱讀艾波斯坦這種天才作家的作品真是很享受,尤其書中道盡有關表現、成功與教育的真知灼見,讀來更是無比享受。」──蘇珊‧坎恩(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Quiet)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環境科學和新聞學碩士,曾擔任《ProPublica》採訪記者和《運動畫刊》的資深寫手。著有暢銷書《運動基因:非凡競技能力背後的科學》(The Sports Gene: Inside the Science of Extraordinary Athletic Performance),現住在華盛頓特區。

譯者簡介

林力敏


  輔仁大學翻譯所畢業,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曾任聯合報〈繽紛版〉專欄作家。愛騎車兜風,持續探索各類新知、探究文學與人生。翻譯本書前言至第6章。

張家綺

  畢業於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英國新堡大學筆譯研究所,現任專職譯者。翻譯本書第7章、第8章。
 
葉婉智

  中原大學應用外文系翻譯組畢業,輔系企管系,中英雙向譯者,資歷十多年。翻譯本書第9章、第10章。
 
姚怡平


  台灣人,自由譯者,譯作三十餘冊。翻譯本書第11章之後。
 
 

目錄

好評推薦
前言
愈早刻意練習,還是花時間多元嘗試?

第1章 贏在起跑點的迷思
經驗和熟能生巧是兩回事
磨練多年的本事,最容易被機器取代
跳脫熟悉模式,超凡本領就破功
人工智慧非萬能,人類可以反敗為勝
單環學習無法因應環境驟變,反而養出玻璃心
最成功的專家不只專精,還能觸類旁通

第2章 教育不能只教專業,得培養抽象思考力
為什麼智力測驗分數一代比一代高?
「前現代人」與「現代人」的差異
概念分類的科學眼光,讓人的認知更有彈性
學業成績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不成正比
人人都需要跨領域思考的習慣
靠費米式思考,憑有限知識拆解問題
不被機器取代,得懂觸類旁通

第3章 真正的音樂奇才,皆非刻意練習而來
沒身世、外貌令人倒胃的一群女人,卻盛名歐洲
席捲歐洲的女樂手,一天只練琴一小時
想成為高手,多方探索的抽樣階段不可或缺
優異的音樂家平均練三種樂器
傳奇樂手都非正規出身
刻意練習的重點在修正錯誤
規範太多讓不易培養的創意被扼殺

第4章 立竿見影的學習,反而欲速則不達
各國教學的通病
「有益的考驗」無法立竿見影,卻能促進學習
在刻意練習間,刻意不練習
考出高分不等於進步
交叉練習,更能融會貫通
慢慢學,最能建立複雜技能

第5章 解決難題,與其鑽牛角尖,不如大破大立
類推思考,幫你了解根本看不見的問題
善用局外觀點,使狹隘的眼光變寬闊
解決問題的高手,擁有「多樣基礎領域」的概念
背景愈多元,愈有新見解

第6章 看似不被擊潰的恆毅力,深藏危機
起步晚非劣勢,反而造就最後的成功
了解自己,比了解專業知識更重要
恆毅力量表,無法預測成功與否
為了堅持而堅持,反而會成為阻礙
繞路,有助於找到自己的路

第7章 才華是透過「變」來展現
累積經驗,產生「無以定義的吸收消化過程」
多數成功人士,都是繞了圈子才解鎖成就
唯一恆定的就是改變
每個人都是由各種可能打造而成的個體
放手一搏,就是解鎖個人才華的鑰匙

第8章 當個內行門外漢,才能打破極限
過度專業化,讓我們鑽牛角尖、陷入死胡同
懂得結合各種知識,才能掌握機會
僅用一張照片,救了陌生人的命
公共資訊愈多,門外漢就愈有機會貢獻一己之力

第9章 π型人的優勢和現實困境
打破功能固著心理,舊技術也能有全新發明
「地上青蛙」和「前瞻之鳥」該共同合作
懂得毗連事物,發揮實質商業影響力
比起深度,資歷的廣度才可區分差異
π型人在狹隘的求職中難以被看見

第10章 學習「狐狸習性」,改掉專業盲點
許多專家從不承認自身判斷裡的系統缺陷
具有蜻蜓複眼的狐狸,是最佳預測員
人類不願相信反面觀點,是受到本能驅使

第11章 不墨守成規,先放下熟悉工具
太過仰賴熟悉工具,因而造成慘烈悲劇
經驗老道的組織在高壓下,容易僵化且不知變通
面對不尋常的挑戰,卻仍想墨守成規
團隊同時具備階級與個人主義,才能存活

第12章 低效率的閒逛、業餘時光,才有突破
刻意的業餘人士,對探索深感興趣
缺乏統合思考能力,再專業也無法突破
創造力,就是種「想法的進出口貿易」
只追求高效率,突破的機會只會微乎其微
突破界線的嘗試,必須保持低效率

結語 個人的跨能,勝過各式專家的團隊
謝辭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071394
  • 叢書系列:翻轉學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4.8 x 21 x 2.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前言
 
愈早刻意練習,還是花時間多元嘗試?

 
我們先從體壇的兩則故事開始。
 
刻意練習的經典案例
 
第一則,你大概聽過。在故事中,這男孩的父親早早發覺兒子的與眾不同。男孩六個月大時,父親抱著他在家裡走動,他竟然能站在父親的手掌上維持平衡。七個月大時,父親給他一根推桿,他坐在學步車裡拖著它到處遊走。十個月大時,他從寶寶餐椅爬下來,一搖一擺走向為他打造的小高爾夫球桿,模仿著在車庫看到的揮桿姿勢。由於父親還沒辦法跟他用言語溝通,所以靠畫圖教他球桿的握法。「這孩子小到還不會講話,要教他怎麼推桿真是不容易。」父親後來說。
 
兩歲,按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劃分,是學會「踢球」與「踮腳」等重要肢體動作的時候,他卻已經登上全國性電視節目,拿著高及肩膀的球桿,一路推球,經過嘖嘖稱奇的美國老牌喜劇演員鮑伯.霍伯(Bob Hope)面前。同一年,他參加第一場比賽,贏得未滿十歲組的冠軍。
 
時間浪費不得。這男孩才三歲,就在學沙坑救球的方法。他父親明白兒子是天生好手,天命在此,而指導兒子是他的責任。想想看:如果你這麼確知前方的路,或許也會教三歲兒子怎麼面對必然湧至的媒體記者。他扮演記者,教兒子怎麼扼要回答,沒問就別講。那年在加州的球場,男孩以四十八桿完成九個洞,高於標準桿僅十一桿。
 
在男孩四歲時,早上九點父親會在高爾夫球場放他下車,八小時後再來接他;有時練球的錢不需自掏腰包,而是從蠢到質疑他的傢伙身上賺來的。八歲時,男孩首次贏過父親,但父親不以為意,畢竟他確信兒子天賦異稟,而他格外能助兒子一臂之力。他自己曾是優秀的運動員,經歷艱辛;大學打棒球時,他是全場唯一的黑人球員。他懂人,懂紀律,主修社會學,加入陸軍特種部隊時在越南服役,後來擔任預備軍官們的心理戰術教官,自知沒顧好前任婚姻的三個孩子,但現在能將功贖罪,顧好這第四個孩子,目前也都按計畫進行著。
 
這男孩進史丹佛大學時已經成名。不久後,他父親開始講著他有多重要,能比曼德拉、甘地和佛祖更影響深遠:「他比他們的施展空間更大,是東方與西方的橋梁,循著指引前途無量。我還不知道是怎樣的橋,但他是天選之才。」

會員評鑑

4
24人評分
|
2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
|
2024/02/18

一個人的跨能勝過各式專家的團隊

第一眼看到作者總結時這句「一個人的跨能勝過各式專家的團隊」,覺得在標榜團隊合作的時代顯得政治不正確。但自有其道理。團隊合作不是萬靈丹。有的書(例如《點子來自妄想力》)也提到腦力激盪不會產生好點子。

這類書籍的優點是收集廣泛的題材、案例(引用的一些題材已有中文譯本,例如《黑馬思維》、《超級預測》、《大器晚成》),缺點則是缺乏辯證性,讓人想到倖存者偏誤。例如廣泛的嘗試、廣泛的興趣確實越來越重要,作者舉了成功的例子,但沒有舉不成功的例子。例如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反而需要擔心的是嘗試的太多、太發散、不知道如何收斂,究竟是在哪個時機點看似零散的點被逐一連結起來?(引用賈伯斯的話“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對於那些還在廣泛嘗試的人,可以有什麼建議?這點是我覺得書中可再加強的地方。

傳統的學習視成就為時間的函數,預期花越多時間得到越高的成就。作者提出,這不是唯一的路徑,許多優秀的運動員、音樂家是先廣泛嘗試,然後再專精特定項目,這種成就反應的不是時間的函數,而是大腦的靈活度,如果能舉證腦神經方面的研究會更有趣。

什麼是未來需要的學習方式?作者列舉的項目中包括大量而廣泛的閱讀,但沒有仔細推敲這個項目的意義。那些閱讀量大的人究竟是花更多時間閱讀呢?還是閱讀方法不同?我猜想是後者。傳統上也認為閱讀是時間的函數,是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所需的時間。但是閱讀量大的人通常採用反傳統的方式,是往復跳讀、快速取樣、建構認知地圖。重點是建構認知地圖,而不是你翻了多少書。

書中我覺得最有趣的章節是俄國心理學家魯利亞的田野調查(第二章),顯示抽象思考與經驗思考的不同。但是抽象思考如何教?代數是一種抽象思考,但是代數學得越多,抽象思考的能力就會增加嗎?不見然,原因又是什麼呢?可惜這問題不在作者的思考範圍內。
展開
user-img
4.5
|
2023/11/15
劇透警告
這本書以更全面的觀點來看學習這件事。作者並不否定一萬小時定律或刻意練習,而是闡述在一個領域成為頂尖,需先區分所處是屬於”和善”或”不和善”的學習環境。
和善的學習環境適合贏在起跑點,及早投注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熟習各種模式,經不斷反饋和修正後,可達到近乎完美的模型。然這種領域在未來極有可能被能深度學習的AI取代,作者舉的例子為西洋棋。眾所周知,紙上談兵和實際的戰場是兩回事。若不然,一個國家面臨軍事威脅時,命優秀棋手為軍事參謀,勝負可期。
善於對奕者並不是優秀將領的保證。詭譎多變的戰場上,除了要考慮天候、軍備、物資和情報外,最重要的是人性,而人性的不確定性最需要臨機應變,此非事前刻意練習能掌握,這便是”不和善”的學習環境。
“不友善”的學習環境的跨能整合正是本書的重點:
刻意練習還是刻意”不”練習”?
在刻意練習這關觀念大紅後,作者提出刻意”不”練習的重要性。著名的艾賓豪斯遺忘曲線,強調學習後要打鐵趁熱,短時間重複所學內容以加強短期記憶內化為長期記憶。然矛盾的是實驗顯示,機械性的重複不如”吃力”回想這個過程重要,即使回憶錯誤或想不起來都有成效,甚至更好,重要的是”吃力”這個過程。複習時間間隔加大,讓大腦經歷挫折,長遠來看對學習也許更有效。
繞路,有助於找到自己的路
很少有人早期就明白或選對自己的終身志業。梵谷不是 ,達爾文也不是。他們都是在許多的職涯轉換後才找到那個讓他發光的所在。
儘早試錯,提早排除掉不適合自己的路,反而更有機會早點走上符合自己質度的康莊大道。這樣的繞路不是徒勞,而是一種必要的探索,雖然聽起來和”贏在起跑點”的觀念背道而馳,但早期了解自己比了解專業知識重要。
沈默成本效應成為質度選擇的阻礙
人生和職涯選擇重點在符合質度,當過早作出一項不合質度的選擇並投注大量心力反而深藏危機。因為我們投入愈多或失去愈多,愈會覺得再硬撐下去就會雨過天晴,這是經濟學上的沈默成本效應。沈默成本效應容易阻礙最佳質度的選擇。
話雖如此,人生難在設立停損點,你很難明白放棄是屬於失敗的半途而廢或為未來的成功另闢蹊徑。
要看得出去,先放下熟悉的工具
經驗老到的專業人士,有時會難以放下熟悉的工具,就像當你手裡只有錘子,在你看來,所有東西都像是釘子。 過度內化為反射的行為,甚至會讓人認不清那是特定情況才使用的工具,見樹不見林成了解決問題的盲點。 書中提到的例子,當消防員遇到不可控的火勢蔓延時,若能及時脫下裝備或丟下隨身工具,反而有較高的比例全身而退。這些存活的消防員還會因為丟下工具而認為自己做了反常舉動。
你可將單一專業的能力看成戰術,跨領域整合或水平思考的能力屬於戰略。AI能在封閉穩定的系統勝任有餘,因此未來可逐漸取代單一專業。但世界的多變使得面臨變局的應變能力突顯,這正是跨能人才的優勢,也是AI短時間難以企及的。
展開
user-img
3.5
|
2023/07/22
劇透警告
適才適所──《跨能致勝》讀後

《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的原書名是《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可直譯為「廣度:為何通才能在專業的世界獲勝」。〈前言〉最後一段可為書名的註腳:

「當科技把世界變成環環相扣的複雜系統,人人只能管窺一隅,有些領域無疑需要老虎伍茲這樣及早起步的人,這樣專心致志的人,但我們也需要更多費德勒:立足寬廣,經驗多元,觀點多樣,足以跨能致勝的人才。」(頁30)

由此可見,這本書的目的,並非在推翻一萬小時「刻意練習」的專業養成法則,而是提出另一種人才養成方式,翻譯書名副標題用「顛覆……迷思」洵屬恰當。

從第6章開始,作者強調了解自己比了解專業知識更為重要,引用經濟學「符合質度」(match quality)的概念,指「所做工作與個人特質(含能力與性情)的吻合程度」(頁162),第12章(頁354,行6)跟結語(頁381,行8)則翻成「符合質量」,從原文看,質度或質量的差異不大;如從概念看,或許翻成「適才適所」更容易讓人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個人的能力是隨著學習加上經驗累積發展的,因此所謂的「適所」並非始終固定在某一處,而是視能力的發展而定。

作者表示,認識自我是透過實踐,而非理論。就像學者依博拉所說,人是透過實際行動發掘可能性,如不斷嘗試新事物、建立新網絡、尋找新典範。因此,與其打造華而不實的計畫,不如著手可以即刻實踐的實驗(參閱頁204、206)從這個角度,學生時期的各種社團活動,正是讓參與者在多元體驗中發掘自己的可能性,而成人進入職場後的轉職或職務輪調,亦是同樣的道理,只是成本較高;倒過來,機關或企業採取職務輪調制度,除了因應人事遞嬗外,也有培育人才的作用。

在第12章,作者提到卡薩德瓦博士常建議他人:每天讀點個人專業以外的書,會讓自己的世界更寬闊,可能在某個時機點,你就使它們連結起來,產生效用。(參閱頁370)像是將企業管理引進到公共行政管理、商業行銷運用到政治行銷、大眾傳播嫁接到政治傳播,或是把小說、戲劇、詩的手法運用到散文寫作等等。

作者在〈結語〉指出,他所探討的,是在這個越趨超級專業化的系統中,如何獲取和培養跨界的能力,並體驗多樣化與探索跨學科領域。建議讀者在生涯規畫中,願意不間斷的學習並隨時調整,甚至必要時轉向新目標。(參閱頁380~381)對某些人來說,調整轉向很困難,有的是因為「沉沒成本謬誤」,使他們遲遲不願認賠殺出;有的是因為面子問題,怕被說沒恆毅力或沒抗壓力。如果你有前述的問題,建議細讀第6章〈看似不被擊潰的恆毅力,深藏危機〉,會有醍醐灌頂的感受。

在這本書中,作者旁徵博引,以大量的研究和學者的訪談,來論證跨能致勝的人才養成過程與思維模式,讀者不必急於批判,可於閱讀全書後,與自身和周遭親友經驗相互印證,亦可藉此檢視自己的職涯發展歷程,若是同意作者所述,則盡速安排「試驗學習」,以達到「適才適所」的目標。
展開
user-img
2.5
|
2021/10/28
第11章的翻譯,雖有把整句翻譯通順,但要把整段的內容評估後再翻譯,例如整段在講某實際案例時,manager大概就是指職稱,好比人資經理;但在說明道理或結論時,就應該翻譯成“管理者”,避免讀者一直感覺莫名其妙,到底是在講文中的哪位經理?
展開
user-img
4.5
|
2021/10/15
相對於「一萬個小時」理論,這本書似乎更符合當前的世代,尤其人工智慧的應用日趨普及。許多運動員高中大學才開始專業化也跟我的認知比較接近,我知道許多頂尖運動員高中大學時期都是雙棲的,喬丹高中有打棒球,甚至職業籃球生涯中還短期出走到小聯盟;詹姆斯高中時也曾被譽為最強美式足球高中生。

雖然文中舉了許多成功的案例,但還是會有點在意,該如何判斷這些案例不是倖存者偏差。相信總會有些想嘗試跨越領域但效果不佳的人,而這些人之間的差異究竟是在哪,這或許可以再反思。另外,這本書或許也能給看到身邊同儕大放異彩的人一些心理檢設,書中提到了凱撒看著亞歷山大雕像感概自己一事無成的故事,對於生涯感到惶恐的讀者或許能夠得到一些慰藉。雖然不一定要達到一萬個小時,不過在跨越領域的過程中,努力還是必要的,在成為跨領界的通才之前,在個別領域還是要下定功夫努力,才不至於樣樣通樣樣鬆。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破關人生,I'm in!職場「破」力養成指南,電子書/有聲書/影音課程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