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節錄)
這是台灣除電影外,戲劇界近年少見以一個女性帶出整個時代景深(早年民初劇除外),既對照了這劇名的「俗」,不是指品味,而是六年級面對的尷尬的價值衝突,包括嘉玲的母親與社區太太們口不對心的團康舞、鄰居姐姐阿娟對異性寫情書就被視為不要臉,以及阿公時代經歷的白色恐怖與自己的教育是衝突的。—— 馬欣(作家、影評人)
很喜歡《俗女養成記》是一齣喜劇,生命再怎麼難免哭泣,沒有一刻不盼望著歡喜。——江鵝 (《俗女養成記》原著作者)
我不能說《俗女養成記》1的劇本是最優秀的成品;不過,某些喜感或動人之處的確很傑出。最後,呈現了通俗中流露了不通俗之處,難能可貴。——陳長綸(導演)
這個戲照映了太多——照映了三十九歲的我,如何遇見三十九歲美好的陳嘉玲,也將這作品獻給所有六年級的女性們。——謝盈萱(演員,本劇女主角)
自序
(節錄)
編寫劇本的過程中,原著作者阿鵝綿裡藏針的文字功力,讓我們有無窮無盡的想像素材,加上三位編劇自身的生命經驗,寫作過程其實是快樂中帶一點殘酷的。我們一邊記錄著成長歷史,一邊說出想說的話,更是一邊療癒自己。而我很珍惜年過四十,還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回頭看,凝望以往走過的路,擷取生命中難忘的片刻。—— 嚴藝文(導演、編劇)
人不見得需要夢想,只需要有想做的事;人不見得需要有想做的事,只需要知道什麼事不想做;人經常不得不做不想做的事,因為有想要過的生活;人不見得有特別想要過的生活,只需要有想在一起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即使框框永遠不會消失,但我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模樣。雖然我們都很容易忘記,但也但願我們不斷彼此提醒。畢竟,《俗女養成記》的「養成」並不只來自家庭、學校、職場、社會⋯⋯也必須靠我們自己。——黃馨萱 ((編劇)
參與《俗女養成記》的過程除了暢快地討論故事外,也像是經歷了一場長達兩年多的心理治療。過程中,我們常嘻嘻哈哈共同回想童年蠢事,也常彼此分享童年時留下的困惑或傷口,那些人生謎團有時起因時代環境,有時是個人經驗,但藉由彼此的再解讀或理解,總能有找到更光明的出口。——范芷綺(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