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老老實實的僧人本色:淨海長老傳記

老老實實的僧人本色:淨海長老傳記

A True Buddhist Monk: Biography of Elder Venerable Jan Hai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淨海法師笑得最開心,也有幾分同意他出家的同道曾說過的一句話:「淨海直到現在這把年紀,還是這麼老實!」
 
  心理學理論中的傷痛或裂痕,好像在淨海法師的心裡找不到蹤跡。他對生老病死似乎已經看淡,也只是泰然地說「看淡,挨過,接受」,對於毀譽臧否也同樣笑著說:「自己不完美,何必要求別人完美。」
 
  老一輩的出家眾,和當代年輕有為的出家眾比起來,有些說不出來的不同,好像在眼界與胸懷有些不一樣,但是很難用語言清楚表達出來。很多事情的確需要大時代和長時間的慢慢磨鍊,磨成「不扎人」的修行工夫。
 
  淨海法師的磨難和挫折真的很多很多。而他回顧過去滄桑時所用的語調卻很平淡輕鬆:「不如意,過去了,就算了。吃虧,就算了。」絲毫看不到太多錐心刺骨的傷痕。
 
  遇到很害怕的未知和可能影響一生的決斷,淨海法師卻很簡單地說他內心的決定過程:「先走了,再說。該堅持就堅持,一旦放棄,就放棄一切,也不能回頭。」然而,當能夠安安穩穩地建寺,做佛事,安居故土,平順度日時他卻說:「不要怕難。一個太愛護自己的人,很容易變得嬌養柔弱,什麼事都不想進取去做。」
 
  屢受病苦和死神擦肩而過的他,卻舉重若輕地說:「病,免不了;不接受也要接受,乾脆就不管它。」而當被問及,這一生最難忘的事,法師沉吟片刻說道:「我這一生中沒有過不去的事!」就這樣一語簡單帶過。
  
  訪談之中,再難再苦的時候,也說忍耐接受;再靦腆之事,也光明磊落據實以告。常常說到極處,也跟著大家拍掌大笑,赤子之心自然流露。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處在高低安危,生死榮辱,還是保持始終如一的老實。
 
  世間的人格特質本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不是人人完全認同滿意。淨海法師的「老實」也許並不代表完美,「處下」不一定可以放諸四海皆準,「不爭」也不見得是處世待人的絕對真理;但法師曲折生平和別於僧德緇素的平淡老實風格,的確可以提供面對人生的另一種參考角度。
 
  老老實實的僧人本色——淨海長老傳記
  【成長歲月】童年、出家
  【時代考驗】從軍赴臺、親近慈航法師
  【深入法海】泰國留學、日本留學
  【開拓淨土】美國弘法
  【退而不休】安然面對病痛、著作定稿、預立遺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淨海法師
 
  一九三一年出生江蘇泰縣。九歲出家,十六歲寶華山受戒,後就讀武進天寧寺佛學院。一九四九年到臺灣親近慈航法師,於彌勒內院修學十年。一九六○年赴泰國學習泰文及巴利文,受南傳比丘戒,住進泰寺僧團,並入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攻讀。一九六九年轉赴日本,入東京立正大學研究,獲佛教學碩士學位。
 
  一九七二年受邀赴紐約弘法,一九七八年抱著拓荒精神去到美國南部休士頓,與師友合創德州佛教會,先後興建佛光寺、玉佛寺及美洲菩提中心;不分任何宗派和種族,推行現代化多元性弘法活動。現任德州佛教會傳燈長老、德州佛教書院院長。
 
  著有《唯識第一課——大乘廣五蘊論略解》、《南傳佛教史》、《覺海觀覽》、《佛國留學紀實》、《佛教史叢談散集》、《西方各國佛教略史》、《雲水十方──淨海法師佛教文集》等作品,並譯有《真理的語言──法句經》、《佛陀畫傳》等譯作。
 

目錄

【前言】雲淡風輕   楊士慕

壹、成長歲月——幼小少青年時期(1931~1948)
一、船上出生
二、兒時的記憶
三、出家做小沙彌
四、隆覺寺長住四年
五、依出家的叔叔為師及寶華山受戒
三壇大戒
六、天寧寺住禪堂及佛學院讀書
天寧梵唄:漢傳佛教禪腔典範
叢林與小廟

貳、時代考驗——赴臺親近慈航老法師時期(1949~1960)
一、從軍赴臺
二、逃離軍營
三、二戰後的臺灣佛教和愛護學僧不遺餘力的慈航法師
四、慈航法師的教學心情與臺灣佛學院興敗始末
五、新竹靈隱寺佛學院與無上法師
六、白色恐怖的僧難事件
慈航法師師門下大陸僧人被懷疑有匪諜分子
慈航法師躲避風險的情況
淨海法師多次被抓捕的經過
七、淨海法師面臨徬徨與抉擇
八、大醒法師在靈隱寺初創的臺灣佛教講習會
九、慈航法師興建彌勒內院的經過
十、慈航法師學風與門下優秀僧伽菁英

參、深入法海——泰、日留學時期(1960~1971)
一、赴泰讀書
掛單龍華佛教社
受持南傳比丘戒
結夏安居
自炊素食
體驗南傳托缽的生活
供養迦絺那衣的儀式
佛國見聞
留學的困境與挫折
二、轉學日本立正大學

肆、開拓淨土——美國弘法時期(1972~2010)
一、應聘至美弘法
二、住進美國佛教會
三、紐約唐人街成立報恩寺
四、決心離開紐約
五、美南休士頓初建道場
六、大病一場
七、病後印度朝聖略記
八、宏意法師四十年共建德州佛教會
九、德州佛教會簡介
十、美國各州弘法播種
十一、求知若渴初學中文電腦
十二、少小離家老大回
十三、外現聲聞內祕菩薩的長者
十四、謹行儉用成立報恩基金會
十五、資助後進、宗教山頭和地域淡薄
十六、北美佛教的回顧與發展

伍、退而不休——老年退休編著時期(2011~2020)
一、安然面對身體病痛
二、反觀自我的人生觀
三、長老著作
1.《佛陀畫傳》
2.《南傳佛教史》
3.《西方各國佛教略史》
4.其他六冊書籍簡介
四、人生最後的遺言
原有英文遺囑(中譯摘要)
對醫師與家屬或代理人的指示
遺囑追加的部分

編後語   王欣欣

附錄
一、緣分不可思議釋宏意
二、北美漢傳佛教一位無爭文僧——淨海長老釋繼如
三、一位潛行密用的行道者劉錦華
四、淨海長老簡略年表
 

前言
 
  海岸,一望無際,臨近只想遠眺遙望,不再想煩心追問水深何底。風清,涼爽宜人,吹來只覺身怡心輕,誰還管天晚夕晴。潮沙,鬆軟細柔,走起來舒服入心,何用再去分別雲天水色。
 
  訪問淨海法師時,真感到人如其名,好像不經意閒晃到瀾靜無波的海邊,天清氣爽,雲淡風輕,只想坐下來息心休憩。一切言語都嫌累贅,一切問題都顯多餘。
 
  「到底是修行?還是個性?」是訪談中,心裡面常掛著的疑問,只要逮到機會就想發問。但是,幾天聽下來,卻發現得到什麼回答也不是很重要了。
 
  在法師身上,許多問題很自然變得完全不重要,反而似乎提出來是多此一舉。就好像來到安靜的海邊,何苦還去費心地深究海岸、清風、潮沙,為何如此怡人?過多的頭腦、分析、推論,在面對自然無為的安靜汪洋時,不但如入海算沙的庸人自擾,而且更是焚琴煮鶴的大煞風景。
 
  心理學總想在生命發展過程中,找到什麼缺口或傷疤,認為可能因此會阻礙日後成長。佛法中老是提到三毒汙染,認為它們會障礙修行進步。這話說的當然沒錯,很有道理,對很多人也很管用。只是在訪談中不但找不到答案,反而覺得連問這些支支節節的問題都有點不合時宜。
  
  因為法師就是這個自自然然的樣子。外多一分挫折,少一分成就,摻點理論,加些褒貶,都和大自然的本色一點關係也沒有。想再多添加些什麼顏色,純粹都是對自然的不敬。
 
  從很早以前開始,心中就總覺得老一輩的出家眾,和當代年輕有為的出家眾比起來,有些說不出來的不同,好像在眼界與胸懷有些不一樣,但是很難用語言清楚表達出來。
 
  後來才依稀了解,很多事情的確需要大時代和長時間的慢慢磨鍊。就像海岸細沙,得要經過經年累月潮汐波濤的日夜洗禮,再多的稜角崢嶸,再光芒的鋒厲尖銳,也在一次次的苦難風霜中磨成「不扎人」的輕柔細沙。
 
  「不扎人」的修行工夫,聽起來似乎不是很動人,看起來好像也稀鬆平常,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只是細細體會卻讓人感到很舒服,像走入森林,來到海邊,赤足踩踏細沙。
 
  很多時候遇見很厲害、很有才氣、有學問、有見地、有魅力的修行者,冷不防就會有股強烈「扎人」的感受:好像必須要告訴你什麼,想要改變些什麼,做些什麼功課。或是必須要誇耀什麼,他懂了些什麼,傳達些其個人的深刻經驗,或是灌輸些什麼訊息給你。
 
  和淨海法師聊天,只是感到舒服,舒服到想在旁邊休息,其他什麼事也不需要再去做。
 
  淨海法師笑得最開心,也有幾分同意他出家的同道曾說過的一句話:「淨海直到現在這把年紀,還是這麼老實!」老實到不需造作、不用點綴、更不用誇耀,乃至連提出什麼問題或答案都顯得多餘。
 
  淨海法師的磨難和挫折真的很多很多。而他回顧過去滄桑時所用的語調卻很平淡輕鬆:「不如意,過去了,就算了。吃虧,就算了。」絲毫看不到太多錐心刺骨的傷痕。
 
  遇到很害怕的未知和可能影響一生的決斷,淨海法師卻很簡單地說他內心的決定過程:「先走了,再說。該堅持就堅持,一旦放棄,就放棄一切,也不能回頭。」然而,當能夠安安穩穩地建寺,做佛事,安居故土,平順度日時他卻說:「不要怕難。一個太愛護自己的人,很容易變得嬌養柔弱,什麼事都不想進取去做。」
 
  屢受病苦和死神擦肩而過的他,卻舉重若輕地說:「病,免不了;不接受也要接受,乾脆就不管它。」
 
  更讓人覺得不容易的是:一般人往往吃苦容易,吃虧難些,吃癟更難。由於淨海法師老實平淡,不與人爭,又不善誇耀的個性,有時會被後輩或信眾瞧不起,甚至或許晾在一邊不被理睬的尷尬景象。他還是雲淡風輕地說:「有些事不能太在乎,在乎則問題多。」
  
  心理學理論中的傷痛或裂痕,好像在淨海法師的心裡找不到蹤跡。他對生老病死似乎已經看淡,也只是泰然地說「看淡,挨過,接受」,對於毀譽臧否也同樣笑著說:「自己不完美,何必要求別人完美。」
 
  對於清淨的大海而言,高調的張揚浮誇,任何豐功偉業,什麼名聞利養,古今浪淘風雨,都還是會「扎人」的利崖石礁。老實平淡的潮來潮往,隨緣任事,天地好像就會還給自然一個公道。
 
  ***
  
  淨海法師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地平淡和閑靜,沒有給人仰之彌高的偉大,但他具「淡中有味」、「不扎人」、「守柔處下」的特質,平凡到不易看到,卻耐久,可細品,值得慢慢回味。
 
  法師的老實雖難,但似乎也很貼近平常你我一般的實在。一樣遭遇困難,受過人的欺負或羞辱,也有彷徨和挫折,也像你我一樣不完美。但是,法師的老實平淡,卻又有點不同,有些說不出來的不一樣。
 
  老實之所以不容易被看到,或是一開始不能馬上被人認同肯定,因為老實雖似簡單,卻必須同時兼備「隨」與「不隨」的兩部分。前者易見(卻需要有內心不變的原則和堅持);後者難得(也要歷經生命和時間的考驗)。
 
  這很像《孟子.滕文公下》所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就是說,老實之所以難能可貴,真正要能使用出來成為立身處事的力量,絕對不只是在表面上保持「對人很好,不太管事」而已,而是必須要通過困頓和安逸,榮辱和毀譽,生命威脅或安穩利誘,得與不得的層層嚴格考驗。
 
  老實中的「隨」(隨和、隨眾、隨緣、隨順),比較類似處事待人的時候形之於外的表現,比較容易被人看見。法師「望之『淡』然,及之更溫」,相信任何人只要和法師稍有一段時間接觸,很快就可以感受到法師隨和不爭的人格特質。這樣如水似風的柔順特質,總會讓人有種舒服親切的感覺。
 
  但是,「隨」的不爭處下特質,一不小心也可能被誤解成沒有據理力爭、仗義執言、擇善固執的勇氣,或是消極的漠然、迴避或膽怯。「隨順」也可能被誤解成善惡不分,沒有立場的「隨便」。「隨眾」也可能被看成是籠統含混,模稜兩可的「隨意」。只有「隨」而沒有「不隨」的擔當和堅持,很容易成為跟著世俗環境的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隨風轉舵,或是積非成是的隨俗方便。
 
  法師老實中「不隨」(堅忍、韌性、持恆、包容)的部分,則比較屬於面對各種不同因緣條件的內心反應,相對就不容易看到,通常要歷經很長的時間,很多生命的失敗挫折、很多富貴聲名的誘惑、很多人事的考驗,才可能慢慢體會得到「淡中有味」的個中冷暖。內心的部分,法師說得不多,外面的人也少看到。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本是佛法檢視人格特質很重要的標準,很類似常說「有所為,有所不為」。惟有在生命經歷愁苦中不喪志,挫折中不灰心,人事中不記恨,舒適中不戀棧,老病中不埋怨,「老實」才會在時光和因緣不斷改變當中,日久見人心地自然流露出來。
 
  認識一個人表象容易,了解一個人深處甚難。有的人才智犀利、光芒畢露;也有人大智若愚,如投石於萬谷深淵,久不聞回音。相對來說,才華易見,老實難持。
 
  困頓中茹苦硬撐雖然難熬,舒適中突破上進更是不易。位低權少之時,強忍委屈容易;位高尊老之時,面對後輩晚生的藐視和羞辱,卻能無動於衷很難。年輕力壯的吃苦耐勞容易;年老安和無愧面對老病較難。失敗中再站起來不易;成功中再放下一切更難。
 
  法師隨緣盡分逆來順受的九十年華,呈現出極有韌性又深刻的生命力,談起來卻似稀鬆平常,沒什麼了不起。而當被問及,這一生最難忘的事,法師沉吟片刻說道:「我這一生中沒有過不去的事!」就這樣一語簡單帶過。訪談之中,再難再苦的時候,也說忍耐接受;再靦腆之事,也光明磊落據實以告。常常說到極處,也跟著大家拍掌大笑,赤子之心自然流露。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處在高低安危,生死榮辱,還是保持始終如一的老實。
 
  世間的人格特質本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不是人人完全認同滿意。淨海法師的「老實」也許並不代表完美,「處下」不一定可以放諸四海皆準,「不爭」也不見得是處世待人的絕對真理;但法師曲折生平和別於僧德緇素的平淡老實風格,的確可以提供面對人生的另一種參考角度。
  
  傳記主要是以法師從小到大發生過的生平和事蹟來當主軸,佐以法師簡單的自述和訪談,希望能藉此帶給當代青年人面對生命的參考和啟發。傳記採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主要記錄法師由挫折和失敗中,不斷站起來再度出發的心路歷程,偶有配合文獻史料和法師當時出自內心的想法。並沒有誇耀或說教的文藻,沒有引人入勝的曲折故事情節,也沒有記錄時間久遠早已遺忘(或遺失)的當時人物對話。這樣的編寫方式,可能比較符合法師的性格和作風。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988647
  • 叢書系列:智慧人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5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精彩書摘1
 
赴泰國留學——素食及托缽
 
自炊素食
 
淨海法師到泰國讀書,住進泰寺後,首先要解決的一件事,就是保持素食。法師覺得他是一位中國比丘,仍希望堅持素食的習慣,只要在經濟和環境許可之下,決不會放棄吃素的宗旨。同時,他從小出家,一向吃素習慣了,見到葷食聞到味道就感覺厭惡。恰巧在寺裡,住有一位泰人修梵行吃長素的優婆夷,寺裡也有七、八位泰僧吃素,於是她就發心組織了一個僧人素食團,只要是素食的,她都歡迎參加,淨海法師就參加了她的素食團,每月津貼一些伙食費。每天早、中兩餐,到了一定的時間,他們就聚集在一間清潔的小樓上,在地板上席地而坐就食。早上吃稀飯,有炸花生米及醬菜三、四樣;中午一餐比較重要,飯菜豐富些,有四、五樣菜,飯後還有一、兩樣水果。
 
這位優婆夷做的素菜,與中國人口味不同,有些是生吃的,在炒菜和湯裡,她歡喜放些辣椒和椰子粉,味道很濃烈。泰人多數歡喜吃冷飯、冷菜及飲冷水,淨海法師卻覺得不習慣,不容易適應,所以很快退了出來,辜負了這位優婆夷的發心。
 
南傳佛教出家人因為保持佛教托缽制度,所以寺院裡都不設廚房及爐灶,也不供給信徒飲食。所以淨海法師退出優婆夷的素食團後,只有自己設法解決。龍華佛教社因距離大舍利寺比較遠,也不可能每日煮早、中兩餐送來。又因為住在曼谷的出家人比較多,泰僧如托缽的飯食不夠吃飽,就要托淨人到市場或餐館購買飯菜回來吃,不然也要自己煮食。所以有些泰僧就備有一個小煤氣爐或酒精爐,蹲在地上煮些簡單的食物填飽肚子。淨海法師因每日都要炊煮,所以也托淨人從市場買些蔬菜回來,每日早晨煮一餐素食,分為早、中兩次食用。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