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季_諾貝爾文學獎
善良的歧視主義者

善良的歧視主義者

선량한 차별주의자

  • 定價:330
  • 優惠價:79260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人們總是堅信自己是善良公民,
  絕不會、也不想做出任何歧視行為。
 
  然而,歧視比想像中更普遍、常見。
  無論是帶有成見,或是對其他群體產生的敵意,都是非常容易的事。
  「我不歧視」的可能性,實際上趨近於零。
 
  有沒有可能,我們其實只是「善良的歧視主義者」?
  「我有很嚴重的選擇障礙……」
  「皮膚黑到好像東南亞人。」
  「女生本來數學就比較弱吧?」
  「新住民會來都是想賺錢啦!」
  這些話,說起來是不是跟呼吸一樣簡單?
 
  無法判斷與發覺歧視的我們,會造成什麼樣的狀況?
  政治人物或公職人員的失言、不周全的設計或制度、
  撕也撕不掉的刻板印象標籤、持續的社會對立
  弱勢群體的權益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爭論……
 
  你我皆處在歧視感受的死角地帶,
  總是以所處的位置追求「傾斜的公平」,
  卻沒發現自身可能已經做出歧視的行為,同時可能也受到歧視。
 
  |女人都可以當總統了,哪來的性別歧視?
  女性「平均」處在不利情況一事,過於抽象且難以觸及,
  當出現「某些女性比自己優秀」的具體象徵,
  「女性雖是少數,但看起來沒有被歧視」便成為盲點。
  然而,女性在高階職位的比例是多少?與男性的薪資差距又是如何呢?
 
  |男女平等──永遠的論戰
  職場男女比例、針對女性的優待方案、要不要AA制等
  無止盡的討論中,藏有怎樣的社會演變脈絡?
  男性從性別平等概念與爭論中,感受到的不合理又是什麼?
 
  |未曾察覺的「特權」,例如結婚
  所謂特權是與其他群體比較時,擁有相對自然、有利的秩序。
  一般人也擁有特權,只是沒有受到動搖時難以發現。
  如同可以合法結婚的群體,從不認為這是什麼了不起的特權,
  直到同性伴侶的議題出現。
 
  |種族玩笑,好笑嗎?
  以前的綜藝節目會出現黑人裝扮,或模仿其他種族的口音逗笑觀眾,
  到了今日,這些笑點還通用嗎?
  「明明可以一笑置之,幹嘛那麼敏感?」
  當笑點會因身分、立場、時間改變,
  那真的可以用「好玩、開玩笑」來一概而論嗎?
 
  兩性平權、社會正義、種族平等、性少數者、新住民……
  重新面對我們所使用的詞彙、視角,剖析之中的心理與社會運作!
  歧視問題無法從單一面向討論與解決,
  人人皆有可能同時是權力者、也是弱者。
 
  「世界真的平等嗎?自己真的與歧視無關嗎?
  所有人都需要為了拓寬視野的『醒悟』。
  倘若缺乏醒悟的時間,
  你我便會無意識地依循看似自然的社會秩序,
  在不知不覺間參與歧視。
  恰如萬事萬物,『平等』同樣不是自然而然。」
 
  「歧視,不單是限於象徵『社會弱勢』或『少數者』等特定群體,
  更是關乎組織你我每一個人生活的關係。
  因此,我們不妨試著從本書中基於各種原因做出歧視
  和受歧視的無數關係裡,回頭檢視你我究竟該如何構建我們的生活。」
 
  ──擷取自本書。
 
發人省思,感動推薦
 
  振興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
  田知學
 
  哲學雞蛋糕腦闆 
  朱家安
 
  歌手、自由創作者 
  小球(莊鵑瑛)
 
  素養教育工作坊 策展人 
  蔡依橙
  (以上按照姓氏筆畫順序)
 
本書特色
 
  ★ 榮獲《韓民族日報》、《東亞日報》、《首爾經濟日報》、教保文庫、YES24、Aladin書店……等多家權威媒體平台選為「2019年度書籍」!
  ★ 獲選韓國首爾市、議政府市、順天市、釜山市2020年度「One Book One City」推薦書籍!
  ★ 韓國網路書店YES24讀者高分★好評不斷!引用實際案例,精闢探求歧視與不平等的根源與歷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金知慧(김지혜)
 
  於江陵原州大學多文化系教授與研究關於少數群體、人權、歧視。關注新住民、性少數者、兒童青少年、街友等懸而未決的問題,努力期望透過實地考察與紮實的研究,提出能具體改變社會現況的法律與政策提案。攻讀社會福祉與法律後任職於首爾市立兒童諮商治療中心、憲法裁判所等單位,著有許多研究論文如《新住民的基本權:不平等與「倫理上的領土權」》、《煽動歧視的規則:以國際法規、比較法則為中心探討嫌惡表現》等,並著有《從來沒人知道的事》(合著)、《人權行政指南》(合著);譯有《憲法的約定》、《社會保障論入門》。
 

目錄

序:你看見歧視了嗎?
 
第1章 善良的歧視主義者之誕生 
第1節 改變自己站的位置,景色也會變得不同 
第2節 我們不會只站在同個地方
第3節 鳥看不見鳥籠
 
第2章 如何消除歧視?
第4節 反對所謂玩笑話的理由
第5節 「歧視是公正」的想法
第6節 被趕走的人
第7節 「最好不要讓我看到」
 
第3章 我們回應歧視的態度
第8節 平等是跨越對改變的恐懼而來
第9節 所有人的平等
第10節 關於反歧視法
 
結語 我們的世界
感謝的話
附註
參考文獻
 

 
你看見歧視了嗎?
 
  第一次聽到「選擇障礙」這個詞時,我覺得相當有趣。聽起來就像是扼要地揭露了我「優柔寡斷」、「這樣做也不好、那樣做也不好」、「思考太多」的缺點。我在無數對話中,不斷使用含有自我貶低意義的話語;於是,這些話語終於闖下大禍。
 
  那天,是舉辦關於「嫌惡詞彙」討論會的日子。由於有興趣的人太多,討論會還因此緊急轉換到更大的場地。以討論者身分一同出席的我,在討論會上使用了「選擇障礙」一詞。那時的我,正好在陳述當人置身「這樣做也不好、那樣做也不好」的情況時,我們該如何做出決定的話題。討論會結束後,在前往用餐的公車上,與會者之一輕聲向我問道:
 
  「您為什麼會使用『選擇障礙』這個詞呢?」
 
  只是簡短的一句話,甚至也不是個問句,卻已一語道破我的錯誤。又或者更正確地來說,是指責了高談闊論著不要使用嫌惡詞彙的人,竟使用「選擇障礙」一事。在那麼多身心障礙人士出席聆聽的場合,我居然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會使用「障礙」這個字。
 
  即刻向對方承認自己錯誤的我,為此感到相當羞愧。然而,討論會已經結束,也早已失去向與會者們致歉的機會。該如何是好?只是,有個奇怪的想法同時也在我的內心一隅萌生──「那句話怎麼了嗎?有什麼問題?」我開始啟動防禦機制,拚命否認那是個「問題」,並嘗試讓這件事變得雲淡風輕。
 
  為了好好理解「選擇障礙」為什麼造成問題,我致電詢問投身身心障礙人士人權運動的相關人士。他向我解釋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多常習慣使用含有「障礙」等貶低意味的用詞,並表示當任何東西被貼上「障礙」一詞,即意味著「不足」、「劣等」。在這樣的觀念中,「身心障礙人士」也因此被視作不足、劣等的存在。
 
  通話結束後,因而變得有些失神的我開始檢視自己。坦白說,我非常驚訝。「我居然存在歧視身心障礙人士的想法?」我不相信,不,是我不想相信。上大學後,我第一個加入的社團是「手語社」。主修社會福祉學與法律的我,不僅鑽研人權議題,也修習關於身心障礙人士的權利與法律的課程。再加上,家人中也有身心障礙人士,所以向來自認很瞭解狀況的我,竟然存在歧視的想法?
 
  同時,我開始理解了許多事。憶起當自己遭受歧視時,身邊的人卻全然沒有意識的經驗。舉例來說,關於以前在職場辦公室裡,有個像「名牌」的東西。
 
  當時的我是約聘人員,辦公室的門上貼著一張以紫色紙護貝的膠膜名牌;而貼在正職人員門上的名牌,則是以硬木板搭配白字。經過約兩年半後,我向那位同事提及兩者間的差異時,他才表示自己從未察覺名牌的不同。對他來說僅是看不見的「微小」差異,對我而言,卻是從上班到下班,開門進出的每一瞬間都猶如烙印著我身分的紅字。 
 
  仔細想想,所有歧視幾乎大同小異──受歧視的人確實存在,做出歧視的人卻視而不見。歧視,是人們因為遭受歧視而有所損失的故事。幾乎不會有人靠著歧視得利,還挺身述說關於歧視的故事。顯然是始於雙方立場不平衡的歧視,即使對所有人都不公平,但很奇怪的是,最終卻像只屬於受歧視者的事。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若以算術的方式思考,如果自己會有遇上受歧視的時候,即表示自己也有做出歧視的時候吧?
 
  自此,我開始感到恐懼。原來歧視不再是與我無關的事。無論在教室、會議室、討論會場等任何地方,我內化的歧視觀念隨時都有可能以某種型態的言語和行動突然出現。
 
  於是,我決定開始研究。首先,我蒐集了各式各樣對少數群體的侮辱性字眼。這項基礎作業是為了藉由各種嫌惡詞彙,分析人們對少數群體存在何種形式的歧視觀念。起初,我將注意力集中在網路四處可見的,近乎謾罵的言語。不過,隨著調查作業的進行,我才知道原來侮辱性字眼的範圍遠比想像來得寬,表達詞彙也可以極度隱晦。偶爾,甚至連說出口的人本身都沒有意識。
 
  在以實際參與現場活動的社運人士與研究人員為對象蒐集侮辱性字眼的過程中,有兩句話吸引了我的目光。
 
  「完全變成韓國人了。」
  「請懷抱希望。」
 
  這些被說是最具代表性的侮辱性詞句,前者是針對新住民,後者則是對身心障礙人士。我感到不知所措,因為這兩句乍看之下其實滿像是稱讚或鼓勵的話。就話者的立場而言,可能也真的是出於稱讚與鼓勵的意圖。假如告訴說出這些話的當事者「這些詞彙可能對聽者來說是種侮辱」,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假如他們以「我不是那個意思」反駁,又是否不再是個問題呢?既然只有受侮辱的人卻沒人做出侮辱行為,那麼受侮辱的一方是否就該忍氣吞聲或轉念呢?
 
  這不是單純地不再提及某些詞彙就能被解決的問題。倘若不瞭解為什麼這些話語會變成侮辱,也僅是改用其他類似的話表達,或是不使用言語而改以視線與行動展現。幸好,辨別這些詞彙為什麼成為「侮辱」的方法並不難。只要問問當事者就好,問問這些話聽在他們耳裡是什麼意思。
 
  新住民表示,聽到「完全變成韓國人了」這句話時,會因為基於原本認為「不管在這裡生活多久,你也不可能完全成為韓國人」的前提,而變成一種侮辱。此外,也歸咎出另一個原因是,他們或許不見得想要「變成」韓國人,為什麼非得要求他們接受「變成韓國人」是種稱讚。無論是不認為他們是韓國人,或是以韓國人為中心去思考,兩者都不是令人聽來愉悅的話。
至於對身心障礙人士說出「懷抱希望」,同樣也是因為前提而被視作一種侮辱。他們表示「懷抱希望」的前提,是基於對目前的人生沒有希望。更根本的原因則是認為身心障礙人士的人生理所當然沒有希望一事;對他們來說之所以是侮辱,正是源於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人生價值的想法。縱使身心障礙人士因社會條件而存在生活上的困難,對著他們說「懷抱希望」也很奇怪。因為身心障礙人士的問題層次不在於該不該懷抱希望,而是社會應該做出改變。
 
  將我周遭的言語與想法一個、一個抽絲剝繭的作業,令人感覺彷彿是在重新學習這個世界。而我只是活在自己沒有歧視他人的錯覺與神話裡罷了。直到連無意識都細細端詳後,似乎才可能稍微懂得真正平等地對待與尊重他人;意即發現了我不想承認的,羞恥的自己。
 
  一直以來,似乎都活在世上的多數人皆與自己相同的錯覺與神話裡。看看那些以言行貶低與侮辱女性、身心障礙人士、性少數群體、新住民,卻又主張自己沒有歧視的人。有些人對著性少數群體邊揮拳咆哮「因為愛,所以反對」,同時堅信這樣做才是愛的表現與正義。無論怎麼說明「這種行為不僅是在否定另一群同為公民的存在,更是人格侮辱與暴力」,他們依然充耳不聞。
 
  究竟該如何處理這兩條完全不見盡頭的平行線呢?即便有人為了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而要求必須在公民社會制定反歧視法,然而政府與國會目前仍以「必須達成社會共識」為由,維持撒手不管的狀態。兩者之間的距離,不會單憑時光流逝自然縮小;要求少數群體沉默的方式,不會終結這些情況。既然結論是違反正義,當事人們當然不可能就此默默承受。只是,如果少數群體不停發聲,卻沒人願意聽的話,僵局也只會無止境延伸。那麼,我們到底能達成什麼「共識」呢?
 
  本書即是始於如此既個人又社會的煩惱。其中還有希望的是,多數人都不想做出歧視的言行,只是看不見歧視的時候太多罷了。因此,到處都能遇見相信自己是善良公民,並且不會做出歧視的「善良的歧視主義者」。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皆遵循著這項無法認知歧視的奇特現象而行。幸好,迄今已經有不少研究人員與學者持續提出豐富的研究與論點。追隨他們的研究成果,並將其投射自近來發生於韓國的事件後,開始與自己的想法做出連結。
 
  第1章,我思考著究竟該如何形塑看不見歧視的「善良的歧視主義者」。在第一節裡,透過回顧你我日常習慣的特權,探討因為「自己的位置」而變得看不見不平等的錯視現象;在第2節裡,則是檢視人們有時會因依附由流動且互相交錯的界線所劃分的群體,導致彼此歧視與被歧視的現象;在第3節裡,闡釋的是置身被結構上歧視圍繞的社會中,連受歧視者都自認該迎合其秩序,並身體力行地配合維持不平等的諷刺現象。
 
  第2章,檢視歧視究竟該如何消除,又是如何偽裝成「正當歧視」的。以黑人裝扮爭議的第4節破題後,探討關於貶低某個人的幽默或玩笑的效果;在第5節裡,則是同時討論對約聘人員的歧視,以及主張「某些歧視是公平」的功績主義的解體;在第6節裡,藉由公共設施拒絕與隔離外國人的案例,觀察正當化排斥與隔離某些群體的現象;在第7節裡,透過社會大眾對因首爾酷兒文化節而變得明朗化的少數群體的態度,提出「公共空間究竟屬於誰?」的問題。
 
  第3章,以前面提及的內容為基礎,討論我們該用什麼態度面對歧視。在第8節裡,探討的是既存社會秩序如何受努力打破歧視的挑戰威脅,因而感到緊張。即便人們都相信世界已經足夠正義,但平等始終要透過抵抗不當法律與體制的人們才得以獲得進步。以「性別友善廁所」爭議開頭的第9節,藉包含所有人在內的普遍性與多樣性探求過程,談論何謂平等。最後,則收錄實現平等的解決方法之一,也就是關於「反歧視法」的爭議意義。
 
  本書以探討與女性、身心障礙人士、性少數群體、新住民相關的事件與爭議為主。然而,正如本書所言,年紀、學歷、職業、出身地方、經濟水準、家庭狀況、健康狀態等無數原因,都可能將任何人擺在少數群體的位置。無法完整處理這些內容的理由,除了篇幅有限,更該歸咎於我對此瞭解的尚嫌不足。至今依然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歧視,且這本書的內容想必也會讓日後的我羞愧得滿臉通紅。
 
  本書包含許多關於美國的歷史與研究。這點同樣是源於身為研究人員的作者,受限於可觸及的資料範圍。儘管在不少國家都存在為了實現平等而做出重要抗爭與變化的過程,卻很遺憾地無法完整收錄。相較於模範案例,本書傾向引用足以提出一個觀點作為比較資料,以利更加理解韓國的狀況。
 
  縱使到了完成一本關於「歧視」的書的這一刻,我仍然無法斷言自己有多瞭解歧視。儘管如此,在不斷醒悟自己置身什麼樣的世界,與透過自省以尋求平等的過程,與其妄信自己沒有歧視,我倒是更明確地知道自己已從中獲得更有價值的東西。在此感謝三年前在討論會遇見的那位與會者,提出了開啟我往後繼續這趟漫長旅程的問題,也希望這本書能為各位讀者們留下同樣的問題。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114824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7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1/06/06

「我們都善良,我們也歧視。」
 
封面上的這一句話引發我對於這本書的好奇,老實說,閱讀起來有點沉重。作者金知慧為韓國多文化系教授,研究少數群體、人權、歧視等議題,因此,在《善良的歧視主義者》中,除了列舉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白人與黑人之間的歧視文化之外,也有許多來自韓國文化差異的歧視。
 
歧視,會讓我們無法接納和我們有著同樣生命價值的人,然而,更可怕的是,看不見的歧視,也就是我們沒有覺察到的歧視,更是無意識的劃分族群。
 
在教育部的字典中,歧視的意思為:「輕視,以不公平的態度相待」;維基百科則說明得更加詳細:「歧視,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僅僅由於其身份或歸類,而非個人特質,給予不同且較差的對待,包含負面眼光的對待。像是在國家、地區、膚色、種族、宗教、性別、性向、階級、貧富、教育、職業和年齡等不同性質的層面當中都有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歧視。」
 
其實,我們真的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歧視他人,有時候會誤以為只是把某種類型的人搬上檯面說說嘴,只是玩笑話,只是想幽默一下,亦或者,只是單純的不喜歡,可是,這些背後就有歧視的含意存在。
 
該如何消除所有的歧視問題,我個人覺得真的非常不容易,但是我們可以慢慢學習,首先,必須要對自己的言行更加有覺知,當意識到自己已傷害別人時,請給予一個真誠的道歉,當我們面對被歧視時,也要記得他人的無知並不是自己的錯,而我們也真的沒有錯。
 
作者在結語的這麼一段話,我非常的喜歡,也要用來當作文章的結尾───
 
歧視,不單是限於象徵「社會弱勢」或「少數者」等特定群體,更是關乎組織你我每一個人生活的關係。因此,我們不妨試著從本書中基於各種原因做出歧視和受歧視的無數關係裡,回頭檢視你我究竟該如何建構我們的生活。然後,建議大家慢慢卸下武裝,一起試著打造雖然有點鬆散,但能夠包容陌生人事物的自在關係。
/
IG:lovelove_reading
展開
user-img
Lv.5
5.0
|
2021/04/20

整體來說,是一本初識「歧視」的好入門書。

作者金知慧是江陵原州大學多文化系教授,研究關於少數群體、人權、歧視等主題。內容深入淺出,作者適時地引用研究結果,加上大量的實例,讓全書算是滿平易近人的。

雖然都是國外的案例(有些是美國的,有些是韓國的),但作者都有提供簡短的背景介紹,大部分也都是日常生活會發生的事情,理解起來並不困難,甚至可以聯想到台灣的某些事件對照,例如反同,例如臥軌工人。

譯文流暢,曾經聽說韓文有時比較模糊、不好翻譯,若真是如此,譯文還要再加幾分。雖然偶爾還是有出現乍看之下要想一想的句子,但整體來說相當不錯。(*僅就流暢程度而言,正確性我無法確認)(*譯文流暢可能要同時歸功於譯者和編輯)

全書分為三章,第一章是「善良的歧視主義者之誕生」,第二章是「如何消除歧視?」第三章是「我們回應歧視的態度」。

我自己則是以粗分為兩大部分來理解。一開始談歧視是怎麼產生的,歧視的系統性因素,以及,作者認為大部分的人其實是在無意間做出歧視的行為(或說出歧視的話語),這些「善良的歧視主義者」又是如何解釋自己的行為,而這些歧視的理由又有什麼問題。例如以幽默為名,醜化某些群體。

接著,是我們能如何回應歧視,如何減少歧視。

以下是一些摘文,對「歧視」議題有興趣的朋友,或許可以考慮這本書。

🎈關於「特權」

^所謂「特權」(privilege)指的是被賦予的社會條件有利於自身,而得以享用一切優惠待遇。

^一般來說「享受特權」大多不是透過有意識地努力獲得,而是本身已經擁有的條件,所以在多數情況中並不會被察覺。換言之,由於特權是「擁有者的餘裕」,所以擁有者根本是處在連自己「擁有的事實」都意識不到的自然、舒適狀態。

^可以結婚的人,從不認為這是種特權——直到不可以結婚的同性夫妻出現

^不少人開始一一列出其他不同種類的特權,如:男性特權、階級特權、文化特權、國籍特權、異性戀特權、非身心障礙人士特權、語言特權等各種特權。舉例來說,在男性特權的清單中,便包含了以下內容。

■我不需要害怕夜晚獨自走在公共場所。
■當我表示自己開車不小心失誤時,不會被歸咎於性別。

^意識(察覺到)特權的明確契機,正是體驗該特權開始動搖的時候。當置身不再是主流的情況,因不同於以往而感到不適時,才會發現自己一直以來享受的特權。...然而,像是性別這種很難易位體驗的條件,便有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察覺自己的特權。

🎈關於「歧視的交織性」

^劃分「我們」和「他們」的界線便不只是國籍,而是性別、身心障礙、年齡、宗教、家庭狀況、學歷、地域、性取向、性別認同等,根據無數分類標準與範疇,存在層次的不同。如同人可以被劃分成數種層面與範疇,群體也能生成近乎無限的可能。單一個人當然也可以同時分屬不同層次的群體。

因此,按照不同的情況,一個人可以同時屬於受歧視的群體與享受特權的群體。有時,更可能因為同屬各種受歧視的群體,而必須一次承受多重的歧視。

^Kimberlé Crenshaw於是提出了關於「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的問題。

^當以單一層面看待歧視時,便會出現扭曲現象。對一般人而言,藉由單一層面接觸歧視的方式,代表的是只要解決另一層面擁有特權的這一個問題即可。...隨著在黑人群體裡被邊緣化,又在女性群體裡被邊緣化,那麼最終只是在掩蓋對黑人女性的歧視。

^Crenshaw指出,只要人不願考量多層面的存在,便免不了產生諸如此類的錯誤。在她的論文...中,使用發生於交叉路的交通意外比喻交織性。假設在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的交叉路上發生車禍,是否有辦法輕易釐清原因?既可以在兩種歧視中擇一進行說明,也可以重疊兩種歧視,或是結合兩種歧視創造出獨有的第三種型態。

^唯有懂得思考這層多重性,才得以發現自己可能在被歧視的同時也做出歧視言行。即使因為女性的身分而被歧視,但不等於是在所有層面的弱者;即使因為社會經濟層面的不平等導致生活陷入困境,但不等於永遠都處在弱者的位置。任何人都會因各種理由經歷多重的歧視,於是當置身被歧視的群體裡,自然也會受到更多歧視。歧視看似是在比較兩個群體的二分法,卻必須透過多重切入點,立體地看待這個二分法,才有辦法再多理解歧視的全貌一些。

🎈關於「系統性歧視」

^依性別「選擇」不同的主修學系與職涯前途,是否真的無關社會的歧視?身為女性,光是要選擇什麼樣的主修學系才有利於自己就業、什麼樣的工作才適合在婚後繼續兼顧養育子女與職場等,便已是基於勞動市場與社會全方面歧視的前提。不只是女性,身心障礙人士、性少數群體、新住民等,早就意識自己帶有不利條件的人們,往往會主動配合著這些條件行動。

^「系統性歧視」讓歧視看起來不像歧視。當歧視已經蔓延整個社會且長久持續,而使一切情況變得可預測時,就算沒有基於某人的刻意,也會因為「各司其職」的觀念而產生歧視。除了因歧視得利的人外,因而損失的人同樣會為了維持秩序的井然,而讓自己成為不平等結構的一環。

^系統性歧視,不過是你我感覺無比自然的日常罷了。因此,很難意識得到。在奴隸制度的時代,大家將奴隸視為自然;在女性沒有投票權的時代,大家也將其視為理所當然。借Özlem Sensoy與Robin DiAngelo說過的話:「我們的視野因社會化而受限,比起更龐大、更交錯的模式,往往選擇集中在單一情況、例外、一次性的證據。」

我們的想法,禁錮了視野。受壓迫的人無法看見由體制驅使的社會構造,並認為自己的不幸僅是暫時或偶然的問題。於是,寧願忍受「無可奈何」,而非挺身反抗歧視。當一個人身處於有利的地位時,感受壓迫的機會便更少,視野也更受限,甚至無法理解認為「受歧視」的他人,轉而批判是對方「敏感」、「太多抱怨」、「想享受特權」。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天下文化電子書商業趨勢展:看見無限未來,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寵物&植物展(止)
  • 奇幻基地x春光
  • 金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