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以及它如何改變了文化、商業、科技、媒體,與我們每一個人

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以及它如何改變了文化、商業、科技、媒體,與我們每一個人

No Filter: The Inside Story of Instagram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 獲選2020年《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書、《經濟學人》2020年度選書、《富比世雜誌》2020 年十大商業書★☆

「在這本書我試圖提供最真實的Instagram的故事,除了我以外,沒有加上任何濾鏡。」

Instagram版的《社群網戰》
繼臉書之後的下一頭社交媒體平台巨獸——你所不知道的Instagram,首度完整揭露!
 
《彭博商業週刊》科技、社交媒體領域資深記者莎拉.弗埃爾
深度訪談創辦人、高層管理者、員工、競爭對手和各界相關人士
爬梳探討Instagram如何成為繼臉書後最具影響力的社交平台,以及Instagram被臉書收購後的矛盾與衝突內幕,
而他們(與我們每一個人)又為此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泰唔士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財富》雜誌等各大媒體盛讚,理解當代科技、媒體、商業、文化、社會現象不可不讀!
★《安隆風暴》作者貝絲妮.麥克林、《鋼鐵人馬斯克》作者艾胥黎.范思、《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作者尼克.比爾頓——重量級商業報導文學作家齊聲推薦!
★美國Amazon網路書店4.5星讀者高度評價:「一次既疼痛又危險的閱讀體驗」、「不只關於Instagram,更關於整個科技產業的絕佳好書」、「關於矽谷裡創意、文化、道德與貪婪之間的衝突,一份引人入勝的研究」


創立於2010年的Instagram,在短短數年內崛起,為目前全球互動率第二高的社群媒體平台,僅次於臉書。每個月全球有超過十億人使用Instagram,日活躍用戶高達五億,每天上傳的照片與影片超過一億則。2019年,它的年廣告營收高達兩百億美金,表現大勝 YouTube的五十億。

究竟非典型的矽谷創業家凱文.斯特羅姆與出身巴西的工程師麥克.克里格,是如何在一片紅海中以「反直覺」的決策打造出Instagram,並帶領它在短短十八個月內從不被看好到一夕爆紅,吸引臉書(Facebook)CEO馬克.祖克柏斥資十億美金天價收購,進一步獲得今日商業上的成功?在傳奇性成功的背後,Instagram以及所有使用者,又付出了哪些代價?

透過深度訪談創辦人、高層管理者、員工、競爭對手,到對沖基金億萬富翁雷.達利奧、《Vogue》的傳奇總編輯安娜.溫圖、美國實境秀名人卡戴珊家族帝國的核心成員,以及世界級知名網紅(Influencer)——從擁有數百萬追隨者的時尚達人,到全球知名狗狗的飼主,本書將首度完整揭開Instagram崛起的內幕故事,以及它所帶來的廣泛影響,包括——

■ 凱文・斯特羅姆與麥克・克里格是誰?他們如何走上Instagram的創業之路?
■ 從定位、開發、行銷到經營,斯特羅姆與克里格做對了哪些事,打造出Instagram如今的影響力?
■ 馬克.祖克柏收購Instagram背後有著怎樣的策略思考?據傳曾拒絕過推特(Twitter)的斯特羅姆,又為何接受臉書的收購?
■ Instagram、臉書、推特、Snapchat等宰制全球的社群平台之間,曾有過怎樣的角力,Instagram又是如何挺過幾次重大的危機?
■ 現今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網紅」產業與文化,是如何因Instagram而生,又如何徹底改變了廣告媒體生態,以至於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 併購前承諾「讓Instagram的營運及文化維持獨立」的祖克柏,如何在臉書成長陷入困境後對Instagram產生敵意,逐漸干預其發展,最終導致兩位創辦人的離開?


「想像微軟在平行時空收購了尚未崛起的蘋果,這就和臉書收購Instagram相去不遠。」在超過90%新創企業失敗的矽谷,Instagram創造了難以超越的傳奇,更在臉書麾下成為下一頭社交媒體平台巨獸,對我們產生莫大影響。本書將帶你從過去到現在,由內而外深度理解Instagram,包括它成功的真正關鍵,被臉書併購後的內部真相,以及潛藏於其中的危機與黑暗面。

「臉書就像是希望妳盛裝出席派對的姊姊,但不希望妳打扮得比她還漂亮。」
——前Instagram高階主管



【各界推薦】

王怡人 JC財經觀點Jenny
吳元平(Titan) Podcast《星箭廣播》
林之晨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
郭亦伶 《商業周刊》執行長
程希瑾 矽谷創投基金Hustle Fund - Venture Partner
楊士範(Mario)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蔡依橙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版主/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鄭凱元 財報狗創辦人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推薦



「了解企業的歷史,是幫助投資人擁有商業思維的最好方式。美股中科技巨頭們靠創新與豪奪鞏固霸主地位,檯面上的激烈競爭雖然可以攤在陽光下檢視,但檯面下的暗潮洶湧卻鮮少為人所知。
 本書精采描述在智慧型手機推動的新興產業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Instagram如何趁勢而起,感受到威脅的臉書又如何計畫與之聯姻,創造巨大的綜效,為股價注入新的成長動能。最後,為什麼這樣成功卻導致創辦人在2018年離開,為不確定性揭開序幕,社交媒體的故事將會如何發展下去?」
——王怡人,JC財經觀點Jenny。

「書如其名,作者莎拉.弗埃爾為讀者描繪出 Instagram 背後的真實故事:一步一步向前邁進的創業歷程、科技趨勢變化、激烈的商業戰爭和組織內部的權力爭奪,尤其是創業者思索問題的角度、脈絡與轉折,在在讓本書兼具實用與娛樂價值。
 Instagram 結合了幾乎所有當代創業故事需要具備的元素,它被臉書買下是本世紀前二十年最成功的收購案之一,也成為科技影響社會的重要案例。無論你是創業者、設計師還是產品經理,或者從事行銷工作,甚至參與公部門的政策制定,閱讀本書肯定值回票價。假如你自認只是普通的 Instagram 使用者,則更應該閱讀本書,原因正如書中最後一句所言:『如果臉書的歷史能提供一點指引,那就是公司被收購的真正代價會落在 Instagram 的用戶身上。』」
──吳元平(Titan),Podcast《星箭廣播》。

「活生生的《社群網戰》續集!作者調查極為翔實縝密,如書名所說,把Instagram此一史上最快速成長的科技公司短短數年的歷史卸下了層層濾鏡,對創業者跟內容創作者皆非常有參考價值。」
——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在矽谷,成功的新創公司有時會被形容是要在飛行途中建造一艘太空船。而透過本書,勇敢的莎拉.弗埃爾將帶你進入這艘將成為Instagram的太空船。這份具深度而優美的報導,記錄了這間改變了社會、名望定義、文化、商業和媒體傳播的公司──有時變得更好,而有時如作者巧妙呈現的,也會變得更糟。」
──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著有《孵化推特》(Hatching Twitter)、《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

「莎拉.弗埃爾的《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講述了一間塑造了我們世界的公司的故事,引人入勝且精采。她的文字聚焦於Instagram握有的文化和經濟力量,同時也將聚光燈回照到我們自身,提醒我們也在無意識間提升了Instagram強大甚至令人恐懼的影響力。」
──貝絲妮.麥克林(Bethany McLean),《安隆風暴》共同作者。

「透過《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莎拉.弗埃爾精采地探索了人性與生命的高潮和低谷。本書既是一場充滿了創造力、野心與陰謀的商業戲劇,也是一名人類學家對現代生活的審視。弗埃爾的生動報導與刺激的故事,為Instagram如何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以及它的成功如何描述了我們自身提供了一份最佳解釋。」
──艾胥黎.范思(Ashlee Vance),著有《鋼鐵人馬斯克》。

「在寫下這份紀錄時,弗埃爾講述了矽谷的運作方式,並與Instagram及其創辦人凱文.斯特羅姆與麥克.克里格保持著密切聯繫,也同時為傑克.多西和馬克.祖克柏等矽谷的重要角色賦予了新的質地。……這本書設法在面對創辦人及他們的缺陷時盡量清醒而客觀,而非過度煽情或簡化──這在目前的科技類報導上是很難達成的平衡。……我們需要一本這樣的書,來解釋我們每天在手上點擊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每天會花幾個小時看手機,現在我更了解在螢幕背後回看我的人了。」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透過深度的挖掘,弗埃爾講述了一個令人注目、關於嫉妒的故事。她巧妙地將大衛與歌利亞之爭交織進另一個故事中──從一個以藝術性的濾鏡而聞名的攝影應用程式,到成為『創作者們的創作者』,Instagram是如何轉變的。」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可能是自《孵化推特》以來關於矽谷戲劇最迷人的一本書。但這一次,比起創辦人間的內鬥,這場為Instagram的靈魂而起的戰爭,對社會及與科技間的關係有著更大的影響。弗埃爾於本書中熟練地梳理了她對最高層管理者、風險投資人與最多人追蹤的Instagram名人的採訪精華。」
──《財富》雜誌(Fortune

「弗埃爾捕捉了Instagram在這社會上行使著怎樣的權力,甚至影響了並未使用Instagram的人。作者熟練地將Instagram的文化影響力編織進商業故事中,並增添豐富的質感與脈絡,為我們這些『非億萬富翁』帶來了能夠共感之處。但這本書著重的仍是以一種敘事的聲音,述說那群探索著矽谷中棘手亂流的神童間的人性故事──奠基於與數百位員工與其他相關人士的訪談,亦充滿了娛樂性的細節。」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提供了一個引人入勝的報導,告訴我們科技業創辦人的理想,如何最終無可避免地必須面對是否能夠獲利。」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彭博商業周刊》科技記者莎拉.弗埃爾透過與Instagram內部人士的密切接觸,生動地講述了這個世界如何透過斯特羅姆的鏡頭看見自己。」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莎拉.弗埃爾Sarah Frier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科技和社交媒體領域記者,從2012年入行即開始關注此領域,因此有許多與臉書、推特、Instagram、Snapchat等新興社群媒體公司的內部人士、高層、使用者、贊助者、投資者等深度交流的經驗,包括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雪柔.桑德柏格(Sheryl Sandberg)、Instagram創辦人凱文.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和麥克.克里格(Mike Krieger)、推特的傑克.多西(Jack Dorsey)等。她有關臉書的報導曾促使他們承認使用者數量下滑,她所報導關於劍橋分析醜聞的新聞,更多次被國會引用來質詢臉書執行長祖克柏及蘋果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而有關Instagram的報導更多次成為《彭博商業週刊》的封面故事。

譯者簡介

余韋達
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職於科技業、出版業與媒體業。
譯稿賜教請來信:weitayu1989@gmail.com


 

目錄

作者的話
前言 超級網紅
第一章 代號:計畫
第二章 成功的混亂
第三章 一場驚喜
第四章 充滿不確定性的夏天
第五章 快速移動,打破成規
第六章 全面宰制
第七章 新名人階級
第八章 追尋Instagram 的價值
第九章 Snapchat危機
第十章 自相殘殺
第十一章 另一則假新聞
第十二章 執行長
結語 收購的代價
致謝
資料來源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358801
  • 叢書系列:企畫叢書
  • 規格:平裝 / 400頁 / 21 x 14.8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會員評鑑

4
5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1/11/03
劇透警告
註:個人認為翻譯的品質ok啊!如果看不下中文,建議就看原文吧。

--

熱騰騰的火鍋剛上桌,第一個動作不是動筷子,而是拿起手機拍下美食的照片;蔚藍的大海廣闊無際,用手機多拍幾張風景照吧!以各種角度來拍攝,試著捕捉最美的畫面。我們從中精挑細選,然後一鍵上傳到ig或fb,這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儀式。

起初,instagram只是一個為手機相片提供濾鏡和分享平台的應用程式,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率先搶佔市場而快速成長,如今已經成為了社群媒體的主流,甚至改變了我們生活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短短十年左右的時間,智慧型手機飛躍似的進步,網路生態也隨之快速變化,最後反映到的還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而這樣的演變真的是前無來者。

instagram是如何崛起、演變的,是如何成為主流社群的,是如何呈現出它今日的樣貌,這背後有個精采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呈現出資本主義和數位科技的緊密聯結,以及這個時代對於真實性的重新定義。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處的世界。

1.
Instagram的創辦人們最初源自於一個簡單的想法:透過相片,讓人們可以分享各自的視覺體驗。而instagram所具有的簡潔性以及濾鏡功能,讓它在手機App市場中快速崛起,很快就因龐大的商業潛能而被臉書收購。instagram在被臉書買下後有一段時間是以相當獨立的方式在運作,同時運用了臉書的資源使自己更加茁壯,並努力營造出自身獨特的風格;而隨著自身網絡和影響力的擴大,商機更是源源不絕地到來,但置入行銷、廣告以及霸凌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不過對於instagram而言,它最大的問題也許是和臉書之間的權力鬥爭--究竟誰才是臉書產業的主導者?斯特羅姆(ig創辦者)、祖克柏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也主導了instagram的發展走向。

本書很詳盡的描述了instagram的發展過程以及它與其他社群產業的互動。因為instagram在創立後不久就被祖克柏高價收購,所以instagram的發展史也可以看作是臉書帝國的擴張史。instagram像是一個新興小王國,和推特、臉書形成了另一種「三國演義」,而最後臉書決定以收編來代替征服。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樁成功的收購案,instagram為臉書帶來了豐富的營收成長,臉書也讓instagram在短期內快速茁壯,但祖克柏不太願意讓ig搶盡鋒頭,越來越干預、限制ig的發展,也導致了兩位創辦人在2018年掛冠而去。社群媒體彼此之間的角力、為了營收和成長如何設法抓住人們的注意力,這深深影響了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以及生活在數位時代的每個人。

2.
智慧型手機以及instagram這類社群平台的崛起,伴隨了視覺經驗以及真實性的再定義。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都能夠分享自己的所見並看到他人的世界,而且是透過非常簡便快速的方式,這大大地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體驗。人們可以經營自己的「數位形象」,打造出一個與真實生活很不一樣的網路自我,並透過按讚、追蹤數來評價彼此。這背後帶著新的機會,有心者可以加以利用來進行宣傳並營利,讓自己成為有辦法帶風向的網紅(influencer);這背後也帶著壓力,因為永遠有比自己的體驗來得更美、更吸睛的照片,如何拍出好照片、說出一套好故事也形成了一種心理負擔。

而且更重要的是,創意和行銷、真實和虛假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一切都上了濾鏡,經過精心的修改和挑選,人們也已經慢慢接受了這個世界應該是長這樣子。在這樣的世界,謊言顯得真實,真實反而像是說謊了。假訊息容易快速傳遞,演算法更是投使用者所好,在這個如此吸引人也可以「放下現實」的地方,我們卻很難找到要負起責任的人。成長和獲利仍是科技產業的主要目的,臉書帝國畢竟不是衛福事業。

3.
我在2018年夏天開始使用instagram,最初是用來整理旅行的照片,之後開始放上自己的讀書記錄,對我而言,這裡算是一個整理、記錄生活有趣之事的地方,當然我也只是呈現出很小的一部分罷了,不過也讓一些很久沒見面的朋友以為我很常旅行或人正在國外。閱讀這本書,也讓我回憶當初怎麼會想用ig,自己的生活有沒有因為ig而改變?也許我和年輕人間變得更有話題可聊,更會用手機拍下生活點滴,當然,也知道了如何使用濾鏡和修圖軟體。別人的照片、經驗和文字吸引我,有時也讓我很羨慕,我自己在有意無意之間也許正在網路上形塑某種形象,而那總是比現實來得美好一點。

我繼續使用它,試著了解它,但很多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連我自己也沒有覺察的,而演算法恐怕比我自己還要來得瞭解我。《美麗新世界》不只是小說,但置身其中的人可能可能越來越記不起大自然的原始和樸素。

沒有臉書和ig前、沒有網路之前,日子是怎麼過的呢?如果可以,我想為自己保留一些「非祖克柏時光」,面對自己應該是不能加濾鏡的。
展開
user-img
1.0
|
2021/11/02
翻譯實在不忍卒睹,英文倒裝句都如實呈現,比用Google翻譯的還遭,看了兩章實在無法容忍如此自虐的自己,我相信內容可能有些東西,但還是只能放棄(沒有忍痛,只感到放棄得太晚)。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4/21
劇透警告
本書是《金融時報》和麥肯錫2020年度最佳商業書獎的得獎作品,講述了Instagram的故事,以及探討了IG如何影響了全世界的社會文化。作者莎拉.弗埃爾是彭博社的科技記者,從2012年起就開始報導科技與社群媒體,過去這十年也正好是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甚至可以說社交媒體定義了整個2010年代。

自從臉書席捲全世界以後,相似的應用程式紛紛出爐,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有幾間公司脫穎而出。推特以文字為載體,並以即時性聞名;IG算是後起之秀,以圖片分享的功能,填補了市場上的空缺。綜觀來說,目前最有影響力的社群媒體公司也是這三間: 臉書、推特、IG。儘管這幾年陸陸續續有許多新興的app(例如:抖音、Snapchat)嘗試挑戰他們的地位,可是三強鼎立的局面應該還會維持一陣子吧。

我們的生活已經脫離不了社交網絡,假如不使用,就會跟世界斷絕聯繫,因此社群媒體其實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基礎建設了,更驚人的是這些平台上聚集的人口是以十億為單位。這幾間公司掌握的權力可謂空前絕後,他們顛覆了傳統世界的價值觀、架構、經濟體系、人際關係…等。若說他們形塑了21世紀的文明,被稱為文明的開創者也不為過。這幾年公眾漸漸意識到社群媒體公司的影響力太大了,紛紛呼籲對他們進行監管,各國政府也開始著手擬定政策,以維護普羅大眾的權利。

祖克伯身為網路創世紀的先知,他總能未卜先知,因此當新的社交媒體app越來越受歡迎,威脅到臉書的前景,他通常會先發制人,蘿蔔大棒齊下,撲滅星火燎原的可能。祖克伯喜歡砸大錢直接把競爭對手買下來,納入旗下後就冷凍或解散。假如對方拒絕被收購,臉書就會試著推出一模一樣的功能,有時成功,有時失敗,總之臉書也是小心翼翼,希望繼續主宰社群媒體。

這也是IG的命運。

IG有兩位創辦人:斯特羅姆和克里格。如果你已經讀過很多矽谷的創業神話,他們的故事幾乎如出一轍。斯特羅姆是一位史丹佛的高材生,曾經在一間叫做Odeo的公司實習,坐他旁邊的工程師就是傑克.多西,後來的Twitter創辦人之一。兩人個性相近,都有高雅的品味,很快就成為好友。斯特羅姆畢業後加入Google一段時間,他覺得Google的公司文化不太適合自己,而且也無從發揮所長,一段時間後也離開了。

因緣際會下,斯特羅姆加入新創圈,當周圍的同學都一窩蜂創業,他也入境隨俗。IG正式上線的時間是2010年10月6日,離蘋果推出iphone不過3年的光景。當時圍繞在「應用程式」的商業模式正在確立,矽谷的工程師們積極的開發五花八門的app,沒有人知道自己的產品是否會一夕爆紅。斯特羅姆也一樣,他也投入app設計的行列,並透過朋友引薦,認識了共同創辦人克里格。克里格是個很好相處的人,彼此磨合了幾周,一拍即合,就成了一同打拼的夥伴。

他們最初設計的app叫做Burbn,取自波本威士忌的諧音。目標群眾為享受都市生活的年輕人,熱愛穿梭於不同的酒館,他們可以在這個app上面分享自己去過哪裡,或者他們即將前往哪裡,透過分享,給朋友當作參考。倆人其實也不確定這種功能是否能吸引到使用者,而且投資人似乎也對此興趣缺缺。經過一番腦力激盪,他們決定加入上傳照片的功能。當時還是3G的網路,上傳照片是一件心很累的事,而且手機的像素低,拍出來的照片品質不佳。

不過,他們認為隨著手機的發展,人手一機,相機規格也會逐步提升,在未來每個人都是業餘攝影師。若能提供一個讓人們隨心所欲就能上傳照片的平台,似乎充滿願景! 他們也著手設計IG的雛型。接著某一天,他們收到了當地一位攝影師的來信,推薦自己當作測試員,斯特羅姆和克里格也答應了。這位攝影師替IG設計了幾款最初代的濾鏡。加上濾鏡的相片更完美了,低畫素的圖片也能成為藝術品。其實IG並非第一個替照片加上濾鏡的應用程式,可能是天助自助者,天時地利人和,剛好又有名人加持(例如:傑克.多西在他的推特上幫忙宣傳給160萬追隨者,說IG是他最愛的app),IG上線後迅速竄紅。

2012年4月,上線僅僅18個月,臉書宣布以10億美元的金額買下IG。當時IG只有13位正式員工! 這讓全世界都跌破了眼鏡,究竟是何方神聖,讓臉書下重本收購呢? 從臉書的角度來說,祖克伯想先下手為強,避免IG飛速成長侵蝕臉書的市場。從IG兩位創辦人的角度出發,他們從未想過這一款app會成長得如此迅速,公司規模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業務增長,甚至連伺服器的數量都快無法負荷了。加入臉書有許多好處,可以藉臉書的資源支持IG的成長。

最重要的一點是,祖克伯拍胸脯保證IG在集團內可以享有完全的自主權,IG雖然被買下,但臉書絕對不會干預兩位創辦人的經營決策。兩人很開心地答應了。可是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先給你甜頭吃,等到時機成熟,金雞母還是會被殺雞取卵。祖克伯前幾年的確信守承諾,讓兩位創辦人自由發揮,但是當IG羽翼豐滿了,反而威脅到臉書自身的前景,祖克伯終究把IG的掌控權收回來。2018年兩位創辦人辭職,離開IG(或者說離開臉書)。IG和FB兩者之間的你來我往,也是一個M&A經典的案例研究。

這本書條理分明的梳理了IG的成長歷程。除此之外,作者也深度分析了IG引發的文化現象。IG能夠蒸蒸日上,擄獲超過十億用戶的歡心,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精心設計的成果。斯特羅姆本身就是一位很有品味的生活達人,他也一直熱衷於攝影,曾經去佛羅倫斯學習攝影,喜歡探究事物背後原理的他,將精緻的美學應用於IG的頁面設計,一種有質感的極簡主義風格。與臉書眼花撩亂的頁面相比,IG更顯得平易近人。斯特羅姆堅持IG的風格要始終如一,貼近藝術與美學,他希望營造出一個網路上的桃花源,讓使用者心曠神怡,甚至獲得心靈上的啟發。

最初,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攝影師、畫家…等深受鼓舞,紛紛將自己最迷人的作品上傳,在一段時間裡,IG是一個欣賞藝術的線上社群,正如斯特羅姆的願景一樣,這是一片網路淨土。漸漸的,資本主義也在此發現了新的藍海,以視覺體驗為腳本,看似生動自然的相片,轉變為處心積慮的構圖,置入性行銷成為常態,限時動態成了工商服務時間。

IG有一個社群團隊,專門從眾多使用者中手動精選出最能反映IG風格的帳號,並且推播給所有人,這個團隊小心的維持整個平台上的風格,假如有意外發生,也會想盡辦法巧妙的進行修正。
IG也積極地與網紅及明星們合作,讓貼文的觸擊率發揮最大的效果。IG的興起使網紅產業快速發展,他們定義了當下最夯的潮流,而粉絲也紛紛追隨。

如此一來,某些特定的價值觀就會被放大,成為主流的價值觀,進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例如,全世界的咖啡館變得越來越像,採光、座椅、餐具、擺設…都為了迎合打卡而設計,店主為了吸引客人,總得投其所好,室內設計的風格也就均一化了。

另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議題,就是IG可能會讓使用者身心疲乏。人都有比較心裡,當你看著他人完美的人生,心中總會五味雜陳。IG鼓勵追求完美的境界,反而變成使用者的緊箍咒,似乎只能將最完美的一面呈現給世人,不能露出一絲絲的不完美。

這本書名取的很有創意,#nofilter,沒有濾鏡,真實記錄了一間影響全人類的公司的背後故事。

你可能已經對社交媒體的生態瞭然於心,可是透過作者系統性的介紹,應該還是能從本書中獲得不少啟發,本書能得獎也是實至名歸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4/16
網路的世代,帶來的方便,我們可以直接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給家人、朋友甚任何人,但也逼得我們每一個默默的人付出更多的代價。
看到很多人的推薦,也想知道真實的內幕是什麼
展開
user-img
4.0
|
2020/12/26
從充滿理想的孵化過程至成長為龐然巨獸,這部創業故事透露出現實與理想的拔河。 最終社會整體到底是受益者還是受害者? 值得關心網路社群發展的使用者ㄧ讀的好書。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破關人生,I'm in!職場「破」力養成指南,電子書/有聲書/影音課程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