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鐵路現代性: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想像

鐵路現代性: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想像

  • 定價:550
  • 優惠價:79434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鐵路是為了讓人重新發現世界才誕生的!
 
  ★從「鐵路」、「火車」的命名故事,觀察語言概念的演變
  ★從吳淞鐵路的爭論,顛覆對晚清守舊派與洋務派的刻板印象
  ★從孫中山的鐵路夢,解析中華民國國族想像的建構
  ★從瞿秋白到張恨水,看鐵路如何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主題
 
  長期以來,鐵路、火車作為現代技術文明最耀眼的產物,自然也就被當作是現代性的象徵。鐵路可以說是為了讓人重新發現世界才誕生的,它改變了我們感受時空的方式,重塑了我們對世界的把握;不僅在社會經濟中發揮著實際作用,也在歷史文化領域滲透著強力影響。
 
  《鐵路現代性: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想像》依據晚清至民國的時間順序,以鐵路的命名故事、《點石齋畫報》中的視覺與圖像、吳淞鐵路到洋務運動的論爭、孫中山的鐵路擘劃與國族建構、民國時期的鐵路旅行與文學書寫、現代主體與陌生他者的鐵路經驗和文學表述等六個不同面向,在鐵路與火車所引起的時空體驗和文化想像這個主題下,重新思考現代性的諸多問題。
 
  作者李思逸以鐵路為方法、為契機、為理解中國現代性的鑰匙,透過1840年至1937年約一百年間,鐵路進入中國之後發生的衝擊與適應,探討鐵路在晚清民國的具體情境中是如何與現代的想像與經驗勾連在一起。而當鐵路成為人與世界的仲介,「中國」、「現代的中國人」又是如何透過語言認知、視覺感受、事件話語,在「人—鐵路—世界」這樣一種同時並列、不可分割的圖示中於焉成形。
 
  關於鐵路的故事是說不完的,而且背後另有文化和思想的洞天,值得深入研究。因為不論是鐵路還是現代性,我們都沒有自以為地那樣了解它們。
 
名人推薦
 
  就我看來,文化研究存在兩大弊病:一是缺乏歷史的視野,二是達不到哲學思辨應有的深度。李思逸現在終於彌補了這個缺陷,而且猶有過之——寫出了一本獨特的跨學科著作。——李歐梵(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榮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思逸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學博士。畢業於武漢大學人文科學試驗班,取得香港中文大學跨文化研究及語言學碩士學位,曾是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Visiting Fellow, Aug 2016 - Dec 2017);研究興趣集中於現代性理論與現代主義文學藝術、中國現代文學與思想史、視覺文化、歐陸哲學等。目前兼職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教育大學,教授課程「現代性與都市文化」、「文學與電影」、「五四知識分子:歷史與文本」等,發表研究論文數篇。
 

目錄

推薦序 鐵路現代性,文化研究的一種新範式╱李歐梵
導論 以鐵路為方法,言說現代性
第一章 沿著語言概念的軌跡——鐵路的命名故事
第二章 從視覺圖像出發——《點石齋畫報》中的鐵路與火車
第三章 回歸物的歷史——從吳淞鐵路到洋務運動
第四章 民族國家的想像與測繪——孫中山的「鐵路夢」
第五章 風景之於主體——民國時期的鐵路旅行與文學書寫
第六章 邂逅他╱她者——車廂中的界限與陌生人問題
結語 無盡的鐵路
參考文獻
 

推薦序(節錄)
 
鐵路現代性,文化研究的一種新範式
李歐梵
 
  本書原是作者李思逸提交給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博士論文(二○一二至二○一八),在隨後的兩年內幾經修改,終於成為現在這樣一部內容豐富的學術著作。它的立足點與眾不同——從理論的角度,探討一個大題目:晚清和民國時期鐵路與火車所引起的時空體驗和文化想像,並以此為契機重新思考現代性的諸多問題。在最初的開題報告中(二○一三),作者有如下構思:「本文採取一種經驗追蹤的研究路徑,將具體的物質對象置於抽象的理論話語之上,確立鐵路作為現代性的範式和言說方法,重構晚清至民國現代性的想像圖景。」具體的物質就是鐵路和火車,抽象的理論指的則是現代性。
 
  作者曾告訴我,每當他提及自己論文題目的時候,聽者的反應大多輕慢視之、不當一回事:「火車這玩意兒司空見慣,有什麼好研究的?又何來文化可言呢?」這是不經思考就隨便說出來的話,更證明火車和鐵路早已變成大家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交通工具,習以為常。因此作者必須面對兩方面的挑戰:首先,他需要說服那些自認為理所當然、持有常理(commonsense)的讀者,關於鐵路的故事是說不完的,而且背後另有文化和思想的洞天,值得深入研究;其次,他也必須挑戰充塞文化理論界的各種關於現代性話語之混淆,以求得他自己的論述方法,進而提出自己的見解。於是思逸雙管齊下,一方面蒐集大量的歷史、文學,和視覺圖像的材料作為研究思考的文本依據,另一方面更審視關於現代性的各家理論學說(特別是在〈導論〉一章),反思作為「物」的鐵路為現代中國文化帶來的各種衝擊和變化。
 
  在這篇序中,我應該依照慣例,為本書的內容和理論架構作一個初步的介紹和詮釋。然而在書寫的過程中,卻發現十分困難,屢屢改寫,仍然覺得不滿意。還是建議有心的讀者和學術界人士直接閱讀這本書,不必看這篇序言,因為我的文字遠較李思逸的語言遜色,而且章法不夠嚴謹,行文和結構也十分散亂,只能算是一篇普通的導讀。尚請作者和讀者原諒。
 
  1
  在中文語境,一般研究中國鐵路的學者大多是歷史學家,他/她們多從歷史資料中去挖掘它的來龍去脈,並敘述鐵路如何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換言之,這就是一種實證式的敘述,最多也不過以中國的歷史經驗來印證或反駁西方既定的理論。在此類研究中,往往把現代性(modernity)和現代化(modernization)混為一談;描述的是一個鐵路發展的表面現象,忽略了其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領域,鐵路則作為一種「再現」(representation),在文本中扮演現代性的一個表徵角色。本書作者李思逸則更進一步,從火車/鐵路作為一個具體的「物」為出發點,首先確立鐵路作為現代性的言說方法和研究範式,然後依據大量的史料鉤沉和文本分析來解讀現代性之於鐵路的派生方式:時空概念的演變,意識形態的爭論,(乘坐在活動的)火車中的身體感受,以及文學文本再現的人物的主觀經驗等。在這個論辯和敘述的過程中,火車和鐵路——這個「物」的現代性理論體系—變成了全書的思想動力。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84214
  •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1 x 2.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四章 民族國家的想像與測繪——孫中山的「鐵路夢」
 
中國的鐵路,鐵路的「中國」
 
像鐵路這一類的技術、器物,其符號意義往往隨著歷史變遷而改變,甚至會在不同時期呈現截然對立的態勢。當門戶洞開,剛剛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時,鐵路往往被非西方國家視作來自域外的「奇巧淫技」或是西方殖民者包藏禍心的侵略工具。然而當這些後發展國家一旦走上所謂的現代化或西化道路時,鐵路轉眼就又變成了獨立富強的象徵、亟待實現的宏偉藍圖。由此看來,鐵路似乎真是一個極易被不同歷史話語所操縱之物。所謂「物是死的,人是活的」,這種不證自明、天經地義的思維讓我們對鐵路的理解局限在一種封閉的單向路徑中。我們談論的總是帝國的鐵路、民族國家的鐵路、西方的鐵路、中國的鐵路等等,卻從未能設想過——鐵路的民族國家、鐵路的中國意味著什麼?將鐵路置於畫面的前景中思考,也許會讓我們意識到像現代性、民族國家此類歷史術語自身的合法性與自然化往往是以物的虛化為代價。鐵路,作為現代性的發明裝置之一,一旦完成其歷史使命就被剝離出討論場域,僅僅作為現代性的一個點綴而被偶爾提及。儘管我們也會承認鐵路對於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於歷史進程的推動,但卻不願相信這看似毫無內涵的物會和現代性、民族國家有什麼深刻的關聯。事實上,我們更傾向於認定另一種宏大的神話敘事—比如資本主義的發展。大衛.哈維關於「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的論述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儘管哈維承認自啟蒙時代起整個世界版圖的急遽壓縮得益於交通技術的革新,但這種對空間障礙的克服及日常生活的加速根本上源於資本主義歷史發展的內在需求。在這種論述中,我們記住了「時空壓縮」、資本主義、全球化,唯獨忘卻了技術革新的發生過程、人與物之間的具體實踐。同理,僅僅意識到民族國家是一個意識形態的建構當然也是不夠的,即使填補進具體的社會運作與政治實踐也仍顯不足——這裡面其實也充滿著物的建構與想像需要我們去挖掘和思考。那麼有關鐵路的論述、規劃與繪圖能否幫助想像一種新的政治實體——比如民族國家呢?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