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溝通教養展(止)
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

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

  • 定價:550
  • 優惠價:79434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OKAPI 推薦

  • 蘇致亨/我就是聽到「新電影40」或「民歌50」就心煩──讀《未來的光陰:給台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

    文/蘇致亨2022年06月30日

    總有些事值得留念,但不論多懷念,每年不斷重複紀念也不禁令人疲倦。就像2022年,可以是1962台視開播的電視六十年,也可以是1992《刑法》一百條修正案三十年,更是我老早被提醒、心底卻始終想逃避的,從1982年《光陰的故事》出品起算的「新電影」四十年。 請別誤會我討厭「新電影」,或對侯孝賢、楊 more
  •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讀《看得見的記憶》

    文/Kristin(一頁華爾滋)2021年06月10日

    說來慚愧,出版超過半年的書,近日才慎重將最後一頁闔上。閱讀過程中幾度壓抑不下內心的波濤洶湧,如此激昂情緒也出現於2020年觀賞同為國家電影中心策劃的「4X相識」巡迴影展。他們精選四部具有代表性的經典臺語片,邀請年輕導演延續劇情時空,拍攝發生在40年後的故事,世代對話隔空展開,新舊價值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設立特別企劃★
二十二部電影=百年臺灣電影史
二十二部電影=百年臺灣文化史
二十二部臺灣電影=我們與我們的時代
 
  ▌二十二部臺灣電影,隨選隨看一次滿足 ▌
  文藝老中青年們,二〇〇〇年前的臺灣電影,除了那些新電影經典,你還看過哪一部?都沒看過沒關係,這裡有二十二部臺灣電影(其實遠遠不止),任你隨選隨看,超值全餐一次滿足!
 
  ▌使用方法①:順著看掌握脈絡 ▌
  你可以依篇章順序看,輕輕鬆鬆跟著各擅勝場的作者兼導遊,遍覽百年臺灣電影史:從一八九五年電影發明與日本殖民同時來到臺灣、五〇年代臺語片興起、六〇年代主流彩色國語片及非主流電影實驗並起、七〇年代鬼片武俠片愛情片鄉土紀錄片百花齊放、八〇年代解嚴前夕黑電影新電影接力出現,到九〇年代戒嚴結束創作者終於可以在大銀幕討論白色恐怖。
 
  ▌使用方法②:跳著看掌握類型 ▌
  你也可以跳著欣賞,片單裡有各式各樣類型主題任君挑選:想認識臺灣女導演?快點開李美彌《未婚媽媽》;想知道《賽德克.巴萊》之前還有哪部電影也拍霧社事件?請點選何基明《青山碧血》;李安學生時期拍的短片是否已具大導風範?瞧瞧《蔭涼湖畔》便知分曉;改編自《聊齋》的《倩女幽魂》叫好叫座,臺灣影史上有沒有過類似例子?有的,姚鳳磐《秋燈夜語》;新電影做為臺灣「特有種」何以在八〇年代橫空出世?麻煩搜尋侯孝賢《尼羅河女兒》,從產業面告訴你答案。想來個重口味,以社會寫實之名,無碼描寫犯罪、肉慾與復仇的黑電影有沒有興趣?有的話看一下蔡揚名《錯誤的第一步》;想來部瓊瑤電影?陳鴻烈《我是一片雲》最魔性;不喜歡情情愛愛喜歡打打殺殺?胡金銓《空山靈雨》很經典。六〇年代文青在幹嘛?他們如何想像與實踐「現代」?《上山》、《劉必稼》必看。
 
  ▌二十二部臺灣電影,二十二面記憶的鏡子 ▌
  本書為春山出版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合作成果。我們認為,電影是富含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既反映又保存了時代。二十二部臺灣電影,就像二十二面記憶的鏡子,映射出時代的光影。電影史不該只是電影史,也是文化史,更是我們應該共同珍視的「看得見的記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逸達
 
  臺灣花蓮人,歷史學碩士,長期從事應用史學工作,曾擔任歷史紀錄片《阿罩霧風雲》研究員,製作《聯經臺灣史》互動應用程式,編輯歷史人文類書籍數十種,現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研究組組長。
 
李道明
 
  現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碩士課程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製作及編導逾百部劇情片、紀錄電影與電視影集,曾入選及獲得金馬獎等國內外影展獎項。著有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aiwan Cinema (2013)、《動態影像的足跡:早期臺灣與東亞電影史》(編著,二〇一九)、《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三版)》(二〇二〇)等書,並有中英日文專書專章二十餘篇、學術論文三十餘篇。
 
陳允元
 
  一九八一年生於臺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臺灣現代詩、戰前東亞現代主義文學。著有詩集《孔雀獸》(二〇一一),並有合著《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二〇一八)、合編《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二〇一六)、《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臺灣》(二〇二〇)、《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二〇二〇)、譯作《人生的乞食》(四方田犬彥,二〇二〇)。
 
林傳凱
 
  研究者,探索戰後臺灣的白色恐怖史。現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陳睿穎
 
  宜蘭人,大學學電影,研究所念臺文,目前任職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平浩
 
  一九八〇年生,臺灣桃園人,影評人。近年的關注包括:電影做為藝術與技術,影像的美學與政治,電影與文學,電影與當代藝術,重探臺灣電影史。影評散見於《破報》、《紀工報》、《週刊編集》、《放映週報》與《電影欣賞》等刊物。
 
林奎章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約聘規劃師。投身文化行政工作,曾服務於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統一蘭陽藝文股份有限公司等。碩論:〈尋找臺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二〇〇八)、著作:《臺語片的魔力》(二〇二〇)。
 
林亮妏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英國牛津布魯斯大學電子媒體研究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所,喜歡挖掘與研究電影文化資產領域的各種趣味與奧義。著有《柬埔寨吳哥行》(二〇〇六)、《嬉遊電影》(二〇〇八)、《打開時空膠囊──舊時代的電影青春物語》(二〇一四)等書。
 
江怡音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厄巴納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博士,目前是淡江大學英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冷戰時期華語電影、香港電影史和臺灣電影史、戲曲電影、電影理論和文化研究。
 
林木材
 
  從事紀錄片推廣,做過編輯、採訪、出版、映演、策展……等工作,亦曾走訪多個國際影展並擔任評審,著有《景框之外:臺灣紀錄片群像》(二〇一二)一書,拍有《自由廣場》短片。自二〇一三年起,擔任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鄭秉泓
 
  高雄人,寫影評、策劃影展、在東海大學及義守大學教電影。著有《臺灣電影愛與死》(二〇一〇)、《臺灣電影變幻時:尋找臺灣魂》(二〇一九),編有《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二〇一三)、《她殺了時代:重訪日本電影新浪潮》(二〇一七),監製作品《伏流》(二〇一八)。
 
但唐謨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影評人,自由寫作。曾任二〇〇〇年代《破週報》影評撰述,文章見於《鏡週刊》、《關鍵評論》、《博客來OKAPI》、《放映週報》等處。著有電影文集《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二〇一三),譯有《猜火車》、大衛.林區傳記《在夢中》等。
 
楊元鈴 
 
  影評人、策展人。曾創辦小電影主義電子報,擔任金馬影展、臺北電影節等各大影展專刊編輯,編輯策展經驗逾二十年。二〇一六年起擔任臺北文學閱影展之策展人,並策有「在路上」、「雕刻時光」、「流浪者之歌」等專題影展。曾擔任紀錄片《臺灣黑電影》製片,劇情片《等待飛魚》、《南方小羊牧場》編劇。影評散見於《放映週報》、《釀電影》。
 
王君琦
 
  南加大電影電視批判研究博士,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現任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相關著作發表於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藝術學研究》、《文化研究》、《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等期刊及其他中英文專書,並曾主編《百變千幻不思議:臺語片的混血與轉化》(二〇一七)一書。
 
蘇致亨
 
  一九九〇年生。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國家電影中心研究員及文化部首長幕僚,現專事臺灣戰後文化史研究、教學與寫作。著有《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獲頒二〇二〇年臺灣文學獎金典獎與Openbook中文創作類年度好書。
 
  (依書中出現順序)
 

目錄

【序言】
每個時代都需要重寫自己的記憶
作者:陳逸達
 
【序幕】
臺灣與電影的兩種第一次接觸 
作者:李道明
 
【01劉吶鷗,《持攝影機的人》,一九三三】
他的燦笑,與搖搖晃晃的風景
作者:陳允元
 
【02清水宏,《莎韻之鐘》,一九四三】
電影與臺灣原住民
作者:李道明
 
【03白克,《黃帝子孫》,一九五六】
「省籍和解論」的影像敘事:重探白克存世的唯二作品
作者:林傳凱
 
【04何基明,《青山碧血》,一九五七】
冰山上,海面下,看不見的何基明與他的霧社事件電影
作者:陳睿穎
 
【05林摶秋,《錯戀》,一九六〇】
從劇場到片廠,現代派臺語片
作者:陳平浩
 
【06潘壘,《颱風》,一九六二】
男性的條件:潘壘早期電影作品新繹
作者:陳睿穎
 
【07邵羅輝,《流浪三兄妹》,一九六三】
自前現代跋涉到現代:歌仔戲電影的揭幕與謝幕
作者:林奎章
 
【08李行,《街頭巷尾》,一九六三】
李行導演與他的「健康寫實」行李
作者:林亮妏
 
【09李翰祥,《西施》,一九六五】
邵氏大導渡臺灣:李翰祥與國聯影業
作者:江怡音
 
【10陳耀圻,《劉必稼》,一九六七】
陳耀圻、《劇場》與臺灣六〇年代電影實驗
作者:林木材
 
【11辛奇,《危險的青春》,一九六九】
性.金錢.大都會:臺語異色電影
作者:林奎章
 
【12牟敦芾,《跑道終點》,一九七〇】
禽獸導演的文青時期:牟敦芾與他早期的兩部「禁片」
作者:鄭秉泓
 
【13黃春明、張照堂,《大甲媽祖回娘家》,一九七四】
白蘭洗衣粉的另類貢獻:從鄉土紀錄片「芬芳寶島」談起
作者:林木材
 
【14姚鳳磐,《秋燈夜雨》,一九七四】
失落的臺灣鬼片世代:姚氏恐怖與姚氏女鬼
作者:但唐謨
 
【15陳鴻烈,《我是一片雲》,一九七七】
用浪漫對抗現實:瓊瑤電影的魔性與感性
作者:鄭秉泓
 
【16胡金銓,《空山靈雨》,一九七九】
胡金銓武俠片的銀幕熱戰與哲思禪意
作者:林亮妏
 
【17蔡揚名,《錯誤的第一步》,一九七九】
假社會寫實之名:禁不住的臺灣黑電影
作者:楊元鈴
 
【18李美彌,《未婚媽媽》,一九八〇】
看見她的身影:李美彌的非典女性三部曲
作者:王君琦
 
【19胡金銓、李行、白景瑞,《大輪迴》,一九八三】
老電影也可以是新浪潮
作者:陳平浩
 
【20李安,《蔭涼湖畔》,一九八三】
大導演的起手式:李安、短片、金穗獎
作者:鄭秉泓
 
【21侯孝賢,《尼羅河女兒》,一九八七】
天才何以成群地來?臺灣新電影的生成條件
作者:蘇致亨
 
【22萬仁,《超級大國民》,一九九四】
描繪「剛剛消逝的過去」:解嚴初期探索「白色恐怖」的三部電影
作者:林傳凱
 
【附錄】
老電影如何重生:數位修復手術的不思議與不容易
作者:林亮妏
 
【作者簡介】
 

序言
 
每個時代都需要重寫自己的記憶
陳逸達
 
  臺灣曾是電影大國,一九六六年的出品量高居世界第三,大城小鎮戲院林立,臺港日歐美片熱映不歇,反映出看電影曾是臺灣人最重要的休閒娛樂。然而,無論賣座與否,映期結束後大抵無人聞問,多數膠捲拷貝都逃不過毀損佚失的命運,就此從歷史中下檔,僅有極少數的台灣電影能撐過磨難,輾轉來到中心片庫獲得保存。但是,這些幸運兒當中的絕大多數,可能再也不會有機會重新登上大銀幕,因此,設法採取其他形式將它們的故事說給當代人聽,正是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存在的意義。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臺灣電影史,而是在影視聽中心樹林片庫珍藏的幸運兒裡選出標誌性作品,不只因為其中有些是珍貴的海內外唯一孤本,也不僅因其具備高度藝術價值而優先被數位修復,最重要的是它們都曾見證時代的轉折。本書策劃立意,就是以當代分析視角試圖看見它們折射出的歷史殘影、臺灣史的某些面向、我們共同的記憶。
 
  (下略)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949248
  • 叢書系列:春山之聲Voice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蘇致亨【21侯孝賢,《尼羅河女兒》,一九八七】
 
天才何以成群地來?臺灣新電影的生成條件
 
一九八七年,侯孝賢在蟾蜍山上拍《尼羅河女兒》時過了他的四十歲生日。與侯孝賢在楊德昌電影《青梅竹馬》搭檔演出的蔡琴(彼時剛嫁給楊德昌),還特別拎著蛋糕,到山上為侯慶生。同一年年初,五十多位關心臺灣電影的文化人才剛共同發布由詹宏志起草的〈民國七十六年臺灣電影宣言〉,希望能為「另一種電影」──那些有創作企圖、有藝術傾向、有文化自覺的電影──多爭取點存在空間。此舉也獲得香港《電影雙周刊》多位電影人跨海連署響應。
 
然而,這次罕見的集體行動,卻成為後人回顧時所稱「結束的開始」。正如楊德昌所言,臺灣新電影一開始是集體的努力:一個即將接掌的新世代,帶來一整套新穎且更有能量的拍片方式;但是當每個人成名後,各自有不同發展方向,九〇年代後,拍電影靠的就大多是個人努力了。這一段叛逆青年們如何革新臺灣電影,最後又為何分道揚鑣的故事,或許可以從一九八七年,這部正是在描繪青春逝去,事後看來亦頗具轉折意義的侯孝賢電影《尼羅河女兒》開始講起。
 
據侯導自己的說法,《尼羅河女兒》講的是妹妹和哥哥之間的關係。故事講的是夜校女生林曉陽(楊林飾),知道她二哥(高捷飾)平常是小偷,曉陽則暗戀她二哥的朋友阿三(陽帆飾)。曉陽正在看日本漫畫《尼羅河女兒》:女主角是闖進時空隧道回到古埃及的大學生,愛上了埃及王曼菲士,因為是學考古的,知道曼菲士年紀輕輕就將去世,是一場逃避不掉的悲劇。林曉陽看漫畫時就不自覺有種憂傷,憂心她二哥和阿三遲早會出事,兩人到最後仍確實因相繼惹禍上身而命喪黃泉。
 
《尼羅河女兒》講的不只是林曉陽「預知死亡紀事」的幻滅與成長,影評更指出,電影真正諷喻的主角應該是「臺北」。電影中,曉陽與二哥居住在臺北市近郊的蟾蜍山上,照顧小妹曉薇與年邁外公。曉陽白天在公館的肯德基打工,晚上讀夜校,更常跟著二哥和阿三在餐廳或舞池混過閒暇時光。影片中多次以霓虹燈景或「魔幻時刻」的幻色夕陽,展現城市物質文明的濃豔魅惑;與此對應的,則是山城住處的幽沉陰影。曉陽二哥的逝世,似乎證明了臺北市的結局終將如巴比倫般沉淪,全片收在城市郊區疏離昏暗的空景當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典藏藝術全書系:單書85折、雙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
  • 人生哲學書展
  • 秋冬保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