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器物的象徵:佛教打造的中國物質世界

器物的象徵:佛教打造的中國物質世界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 定價:520
  • 優惠價:946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4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豐贍有趣的一幅佛教物質文化圖景

  開啟宏觀視角,淺入深出、一氣呵成
  行文雅緻親和、涉獵探索獨特
  引領讀者跳脫「常識」與「通識」
  此部歷久彌新的漢學經典
  對西方人的佛教研究,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
  對東方人習以為常的物事感官,撬開縫隙,露出穎奇亮點
  它找回我們漸漸喪失了的挖掘故事的契機
  從具有靈力的舍利、佛像,到佛教象徵物的念珠、如意、僧伽衣具
  和被佛教功德觀念引導的書籍、寺院、橋梁
  擴及受佛教影響的椅子、糖和茶……
  交融深度靈識與閱讀興味的遍路之旅

  柯嘉豪教授——全美最優秀的佛教研究學者之一
  柯嘉豪教授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宗教研究系的教授,是世界聞名的漢學家。本書為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書中討論了佛教的傳入如何影響中國的物質文化,從而深刻地改變了固有的生活方式,角度非常新穎且具有啟發性。柯嘉豪教授說:「雖然佛教懷疑感官享受和棄絕物質世界的態度總是無處不在,然而如果我們拋下這眾多繁奧的教義和義理,轉而看一看佛教被實踐的方式,就不難發現物質性物品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在此書之前,西方學者撰寫中國通史時,除了提到佛教在思想、信仰以及儀式等方面的激蕩外,很少強調佛教曾影響中國的物質文化;同時,也很少留意佛教的流傳與物質文化間的關係,因此本書在西方的佛教研究,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而此書對從小就習慣佛教存在的臺灣讀者來說,其最重要的價值是引領讀者從一個較宏觀的角度來看佛教對我們日常物質文化的影響,促使我們思索宗教物品在信仰與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內容出乎意料地生動有趣。再者,「如果不是作者從普通常識中撬開那一絲縫隙,我們或許也就想當然地接受了那些所謂的『常識』,喪失了挖掘物品背後精彩故事的契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柯嘉豪(John Kieschnick)


  美國史丹佛大學宗教研究系教授 (The Robert H.N. Ho Family Foundation Professor of Buddhist Studies) 。

  研究方向為中國佛教,尤其關注佛教文化史。另著有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靈力
舍利
造像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象徵
僧伽衣具
念珠
如意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功德
書籍
寺院
橋梁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無心插柳
椅子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註釋

 
 

作者序

  本書緣起於我在研究所讀書時讀到的印度佛教史家格里高利.叔本(Gregory Schopen)的一篇論文。據其考證,雖然律典等傳世文獻說明古代印度的比丘沒有私人財產,但金石與考古材料卻證明,實際上古印度的出家人往往私財豐厚。這篇精彩的論文引發我使用考古資料來證明中國僧人亦擁私財的構想。因此,我開始大量翻閱《考古》與《文物》等學刊尋找相關資料。我不久便發現考古、金石、寫本以及傳世文獻都有大量的資料說明中國的僧人常擁有私人的物品與財產,而且研究中國佛教的學者都知道這點。換言之,這不是發現而是常識。

  正當我想就此放棄此課題時,偶然間我又讀到黃正文發表在《文物》上的一篇短文,主張中國椅子的起源應與佛教的流傳有關。之後,我用了幾年的時間,試圖更充分地論證黃先生的說法。同時我發現,自宋代以降,國內外有很多學者對中國椅子之謎下過功夫,但卻未有研究佛教的學者討論過此一饒富興味的問題。正在此時,研究美國宗教的學者科林.麥克丹奈(Colleen McDannell)出版了一本專書,探討美國宗教中的物質文化,這也啟發我從椅子的流傳寫起而為中國佛教撰寫類似的專書。在研究塑像、舍利子、橋梁等題材時,我很快就發現,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僧人私財與椅子一樣,這類問題的原始材料非常豐富,個別相關研究的品質亦佳,但我們卻仍缺乏綜合性的專書。總之,我認為本書如有貢獻,不在於提出新的資料,而是從宏觀的角度,結合以前學者的研究成果來探討中國佛教與物質文化的關係。

  十幾年前我寫作此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將來西方學者寫中國通史時,除了提到佛教在思想、信仰以及儀式等方面的激盪外,也會多加一段筆墨,強調佛教曾影響中國的物質文化。同時,我也希望本書能提醒佛教史學者多留意佛教的流傳與物質文化間的關係。此外,我自然也希望此書能對西方研究其他宗教的學者有所啟發,因為之前宗教研究者往往忽略宗教與物品之間的關係。總之,因為此書主要是為西方學者所寫,所以其中恐怕有不少內容對臺灣讀者而言是十分平凡的常識。然而,或許從一個較宏觀的角度來討論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仍能引起各位讀者的共鳴,引發思索宗教物品在自身的信仰與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剛拿到此書英文校樣時,我的同事祝平一一打開書,便注意到書目裡的錯字。另一位西班牙的朋友 Ramon Guardans 閱讀前言時,指出我唯一提到西班牙的地方就有嚴重的錯誤(伊斯蘭教是在八世紀進入西班牙,而非九世紀)。其後,我收到當時還未曾相識的印度佛教專家Jonathan Silk 的一封長信。他前面先讚美此書的論點,同時也在後面四頁中列出了書中各式各樣的錯誤,我非常感謝這些學者的指正。另外,在中文版中我增加了一些原書所無的圖片,並補充了少數近年來的研究,但由於我最近的研究與物質文化無關,如有疏漏,尚祈方家賜正。

  最後,我要感謝陳金華與孫英剛籌備此書的翻譯,也要感謝譯者陳瑞峰、趙悠、董浩暉、宋京和校譯者趙凌雲、楊增,以及最後幫忙潤色的祝平一、李玉珍、吳宓芩與丁一。

  本書的簡體版於二○一五年出版,但第一章少了二十世紀出借舍利到緬甸等事項,這次繁體版補足了這一缺撼。本人感謝本書系主編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的蔣竹山老師、遠足文化的總編輯李進文先生以及編輯王育涵在出版本書時的各種協助。本書是我任職中研院史語所時主要的研究成果,因此很高興本書能以繁體面貌與臺灣讀者見面。

柯嘉豪  序於美國史丹佛大學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080815
  • 叢書系列:潮歷史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4.8 x 21 x 2.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靈力
 
第一節 舍利

 
早期印度流傳的佛陀生平故事中曾說道:按照佛陀生前的指示,他的身體在其寂滅七天之後被放置在棺木中,架於柴堆之上進行荼毗。「燒過後,沒有留下肌膚、血肉、筋腱和關節中的液體,更沒有灰燼和煙塵」。然而,他的身體並沒有消失淨盡;火焰熄滅後,留下了一些骨頭和牙齒。各個地區的代表們都希望從這些舍利中分得若干,經過一番爭論,最終平均分成八份,送往八個地區,並各自於當地起塔供養。另一份材料說,多年後,佛弟子阿難的舍利也以類似的方式被互相競爭的各部派瓜分,他們都想為自己的佛塔爭取舍利。儘管很難斷定這些記載的真實性,我們仍然可以說舍利崇奉始於佛教相當早期的階段,說不定和佛教本身一樣古老。
 
同樣的,根據傳統記載,在佛陀涅槃幾個世紀之後,阿育王又將所能找到的全部佛陀舍利聚集起來,重新在八萬四千座佛塔之間分發。這個傳說顯然誇大其辭,但考古證據證明,歷史上的阿育王的確參與了佛陀舍利的供奉。一八九八年,尼泊爾邊境地區發現了一個舍利盒,上刻銘文「此乃釋迦族世尊佛陀之舍利珍寶」,古文字學家們識讀出其字形與阿育王時期的銘文多有相似之處。除了阿育王為舍利所做的事之外,考古證據還確認了最晚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各地已興建佛塔來珍藏佛教人物的舍利,其中包括但不僅限於佛陀的舍利。
 
之後,在公元最初的幾個世紀所出現的印度大乘文獻中,舍利被用以襯托佛經的力量。例如《般若經》向人們保證說,念誦經文比供養舍利更有效。這並非有意貶低舍利的價值,而是想藉此強調《般若經》的力量比舍利有過之而無不及。
 
換言之,舍利被當成一種標準,可被用來衡量其他物品中內含的神力強弱。這些材料說明,在佛教剛剛開始影響中國文化的幾個世紀中,舍利仍然是佛教供養中的關鍵要素。最早去印度朝聖的中國人曾在遊記中提到在南亞次大陸各地展示的各種舍利,也再次確證了這一點。

會員評鑑

4.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5
|
2021/11/14
佛教傳入中國,不只帶來業報、因果輪迴等思想概念,更引入新的聖物、法器、建築等物質,以及與之互動的新方式,從而改變了中國人的物質世界。
觀佛陀捨棄俗物而悟道,佛典中亦常見重視物質的富人與追求精神的僧尼之對照,足見佛教對於物質之批判;且佛教以為一切物,包含「我」皆隨緣生滅,本是「空」,迴避物質、財富亦為戒律之所規定。
然而無論在印度或中國,佛教被實踐的方式,皆有苦行理想與現實生活(尤其奢華建築與造像)之間的落差,無論寺院或衣著等物,皆為了區分聖、俗而有所講究,以顯示其更高尚的出世追求。且佛典中不乏在家眾供奉華美供品之故事,對於淨土、佛陀,又沒有拒絕使用世俗文學中的華麗形象與珍貴器物來描述。總之,從貶低物質為令人墮落的虛幻之物,到視物質為虔誠奉佛與理解佛教真諦的工具,佛教允許對物質持有多元的態度。
本書探討數樣佛教傳入中國後產生重要影響的物質,從佛教認為具有靈力的舍利與造像,到如今不帶佛教特徵卻在中國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的物品,例如椅子、茶之推廣,不僅豐富了我們原本認知的佛教史,也提醒我們,物質在文化中對社會互動的重要性。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