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以病為師
釋證嚴
既已選擇「醫師」作為終身志業,就註定要與苦難同行。
醫師是一份高報酬、高社經地位的職業,外表看來光鮮亮麗;可知道醫師為病患要付出多少時間和心力?手術後,萬一病患預後不佳,或高燒不退、或反覆感染,主治醫師不免懸著一顆心,食不知味、寢不安席,內心多麼糾結啊!
除了泌尿方面的專業著作外,《與苦難同行》是郭漢崇醫師有關醫療人文的第三本書。花蓮慈濟醫院每天接觸過的國內外病患超過數千人,各人有各人難以言宣的病苦;郭醫師在治療過程中都能給予病患很清楚的指引。但總有幾位比較特殊的病患,與郭醫師的生命產生連結,讓他忍不住要將相遇的吉光片羽書寫下來。
郭醫師在書中寫道:「我們必須要在病人的喜怒哀樂、生死病痛間打轉,不僅是病人自己的苦難,我們也要承受病人的苦難。」
作為一位外科醫師,苦難是無可迴避的境遇。即便再嚴謹的手術,因為病況千變萬化,一 旦不如己意,病患難免心生怨懟。作為主治醫師也只能包容病患發洩情緒,修習「忍辱」行。還要勸慰病患再度進開刀房,總要找出肇禍的「元兇」,時間拖長了,肇禍的源頭找到了,醫師就能對症給予適當的處置。郭醫師說:「唯有幫病人解除他的痛苦時,我們內心的壓力才能真正的解除。」這應該是所有醫師共同的心聲。
書中最令人不捨的是郭醫師的公子家穎的病難。他為了熬夜準備國考,只是騎車到學校附近買豆漿,就被一部逆向超速闖紅燈的休旅車從側面撞擊,還拖行了十公尺。這一撞,骨盆和小腸都被撞破裂,大腿也骨折了,給這位準醫師帶來無盡的苦難。作為父母的,心都懸在孩子身上。郭太太租屋就近照顧,郭醫師於每晚下班後就得趕飛機或搭火車北上陪伴孩子,隔天一 早再趕搭飛機返回花蓮慈濟醫院上班;前後將近一個月時間,那種惶惶然心不得安定的折磨,讓他一頭黑髮都變灰白了。
家穎的病難並沒有結束,九年之後,又因吃了一顆芭樂,芭樂籽卡住小腸,出現嚴重的腸阻塞。不僅要承受硬式鼻胃管插管的苦難,還經歷了三次手術的痛苦,做父母的看在眼裡,恨不得以身代受。術後,郭太太愛子心切,用刮痧板為家穎足足刮了三十分鐘的小腸經。說來不可思議,第二天孩子就排氣了,復原的速度超乎預期,終於正式揮別這場苦難。
郭醫師是泌尿科權威,自我警覺性很高,發現自己身上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異常,透過攝護腺切片檢查,確認自己罹患「攝護腺癌」;這種進行緩慢、且預後較好的癌症,對他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他毫不諱言地寫出從得病到手術這段期間,人生的感悟。更推崇用達文西機器手臂做攝護腺根治手術,術後傷口疼痛極微,術後的復原又很迅捷。儘管看病、開會、做研究、指導後進,已經占據郭醫師大部分時間;只要人在花蓮,即便週末假日,他一定還要趕去醫院關心每個住院病患的預後情形。病患病程的進展如何,才是他 心底最割捨不下的懸念。
證嚴常說「以病為師」,病患才是醫師真正的老師。過去,郭醫師一直是為病患解除病苦;現在角色互換,成了病患。唯有病過、痛過、苦過,更能體會病患求醫過程焦慮無奈的心情。知苦、拔苦,心靈的境界提升了,對郭醫師來說,或許是醫師生涯中意外的禮物。
推薦序2
醫人醫心
副總統賴清德
欣聞郭漢崇醫師出版《與苦難同行》一書,十分感佩郭醫師將行醫歷程中最深刻的醫病關係故事記錄下來,提供年輕醫師很好的臨床經驗參考。
「與苦難同行」是行醫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醫師必須苦其所苦、痛其所痛,才能從微小的病徵中,找出關鍵問題,替患者脫離病痛。
細讀郭醫師精彩的行醫故事,感受到他那顆柔軟又堅定的心,無時無刻不懸在患者身上,隨著病情起伏,時而高時而低,對患者的苦痛富有同理心,醫病也醫心,自然而然有了最真摯動人的醫病互動。
我雖然在一九九六年臺海飛彈危機之際棄醫從政,但仍竭盡所能關注改善醫療體制、偏鄉醫療落差等問題,以己身的醫學專業致力提升臺灣醫療品質,嘉惠全體國人。
受郭醫師之邀為其作序,深感榮幸,醫師和從政一樣,是入世的工作,望聞問切,也追求人文、人性和人權價值,因此,我和郭醫師有著相同的目標,就是期盼每個人沒有苦難,懷抱幸福。
郭醫師慈悲待人的胸懷與氣度令人動容,感謝他留下珍貴臨床故事,讓後輩能夠學到正確的醫病關係,及如何避免併發症的發生,這是一本品德和醫術兼具的精彩好書,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自序
不會癒合的胃潰瘍(摘錄)
當外科醫師能立即解決病人的病痛,帶給他們安全和幸福,是個最令人驕傲的職業。如果能再用更親切的話語、更溫暖的肢體語言,讓病人安心,這位醫師扮演的就不只是個外科醫師,他會像傳道士一樣,把平安和幸福散播給他所治療的病人和其家屬。
與苦難同行,醫病不冷漠
我常對學生說:「當醫師不要追求金錢和名利,我們要與病人的苦難同行,因為我們所做的事,就是在解除病人的苦難,讓他們平安幸福。而我們也能從治療及病人的幸福中得到滿足感,甚至感動自己。如果你選擇的不是與病人同行,只是治療疾病,那你得到的就是對疾病的認知和病例數的增加而已,你永遠沒有辦法成為一個有故事的醫師。」
然而,任何外科手術都可能會有併發症的風險。有時候,發生併發症並不意味著外科醫師的技術不好;因為疾病和手術總有不確定性,病人的身體再怎麼經過精密的檢查,總可能有疏漏之時。發生併發症時,我們要用最誠懇、積極的態度去處理病人的問題,那麼縱使這個併發症最終變成無法挽回的結果,病人及其家屬依然會體諒並感激你的,而不是針鋒相對,變成醫療糾紛。
在外科醫師行醫的過程中,每個併發症的發生都是刻骨銘心的苦痛經驗。併發症發生時,對外科醫師內心的折磨,甚至其家庭可能遭受的折磨,都是長期且非常巨大的。一直要到併發症緩和、病人病況穩定,才能慢慢回到常軌的生活與步調。
那些併發症成了最好教材
三十二年前,我離開臺大醫院到花蓮慈濟醫院任職。在這裡我成為第一線的泌尿科專科醫師,負責東部地區民眾泌尿系統的健康。當然我手邊也累積許多困難病例,我沒有辦法推辭,也無法將他們往臺北送,我必須親自面對病人,一一的解決病痛。
我一年要做一千臺手術、十年一萬臺。我們常講「萬一、萬一」,任何小心的手術,總有 無法避免的併發症發生。因此在這三十幾年中,我也有著許多令我無法忘懷的病人併發症。午夜夢迴時,經常在我的腦海中翻騰。還好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它會撫平我們受傷的心靈和悸動的情緒。所以在回想的時候,已經不像併發症發生當時,那麼令人震撼和傷心。
不過,這些併發症的發生也給了我在教學上很好的教材,在我帶領學生進行示範手術時,總會一再提醒他們,要記得老師在臨床經驗中曾經發生過的併發症,而這些併發症就不應該在你們手上再度發生。手術前,對病人整體的評估手術的必要性、手術對病人能真正得到的好處有多少、以及手術麻醉當中及麻醉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機會有多少,都要一一的檢討與預防。
尤其是認真的認識病人,甚為重要,病人姓名、年齡、住什麼地方,你越是清楚認識病人,就越不容易發生併發症。反之,當一位外科醫師卻叫不出自己病人的名字,會發生併發症,也就不意外了。
因為這樣的醫師只注意疾病,而不注意病人本身,甚至連病人手術前最基本的檢驗結果也沒看,併發症發生的機率自然高,而醫療糾紛就在忙碌的醫療工作中接著上門。
很多時候外科手術併發症的發生,都是因醫護人員過度掉以輕心,對病人不夠用心檢查,甚至吝於用自己的時間和病人更進一步接觸和溝通。當病人把他的身體交給醫師,我們就應該用盡全力去照顧他,了解他的一切,確定選擇的治療對病人是有利的,這樣才是一位好醫師。
力行最美的醫療人文
在慈濟醫院我們經常在講,我們有最美的醫療人文,但是最美的醫療人文是什麼?一位好醫師的定義是能對病人「真心陪伴、用心關懷、細心醫治、潛心研究」,能做到這四點,我們才會對病人的疾病做出最正確的診斷,提供對他們最有利的治療,並且在治療過程當中,盡力膚慰他的病痛及受創的心靈,讓他感覺有人與他的苦痛同行,治癒他的苦痛,讓他得到幸福。
然而,這樣的工作確實非常辛苦。一位外科醫師可能在上班時間之外,還要帶著病人的所有醫療過程回到家裡,甚至在夜裡做夢的時候,都還會夢見如何做手術?如何照顧病人?當病人併發症發生的時候,醫師會更加痛苦的生活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翻遍各種醫學文獻,一心只想要幫病人解決問題。雖然這樣的醫療工作充滿苦難,回想起來卻總是非常幸福的。
近年來,我年事漸高,記憶力已大不如前,所以很怕這些故事會隨時光漸漸淡化,甚至被扭曲,所以以本書將我記憶中最深刻的醫病故事寫出來,給自己的行醫生涯留個紀念,也讓年輕醫師能從中學到正確且良善的醫病關係,同時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當醫師變病人的親身體驗
就在本書所有故事差不多寫完的時候,我注意到自己的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有上升的趨勢。這些跡象顯示,我的攝護腺確實出了問題,於是去做了一套攝護腺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在我左邊的攝護腺邊緣有一個不正常的亮點,這個亮點靠近攝護腺被膜,很可能是早期癌症的跡象。因此,我便接受了攝護腺切片手術。
身為泌尿科醫師,我經常告訴病人,做攝護腺切片手術不會痛也很安全,但是輪到自己要接受切片手術,心裡卻有點七上八下。儘管表面故作鎮靜,但當我準備要住院,在麻醉之下接受切片手術的時候,仍然不免擔心起來。因為任何切片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包括出血、細菌 感染、血尿、排尿困難等等的併發症,都有可能會發生的。
還好切片手術順利完成,手術後也沒有出血、發燒、或是排尿困難的併發症發生。然而單單這次的攝護腺切片手術,就讓我感受到當一位病人遭受身體的病痛,需要接受侵入性治療時,內心的不安和惶恐,究竟有多高。
如果每位醫師在行醫過程中,都曾親自當一回病人,不管是內科疾病或是外科疾病,相信就能體會病人遭受苦難時的心境。如此我們就能用同理心來照顧病人,用我們能給予的最大安慰讓病人安心,也讓病人能早日脫離苦難、恢復健康。
要當一位好醫師,必須選擇與病人的苦難同行。雖然最終的滋味是甜美的,但是附加在個人身上的壓力卻是無限大的;也難怪在我歷次的健康檢查中,胃鏡下老是出現那永不癒合的潰瘍,也是我這些年來所經歷累積下來的苦難最好的印證。
(這些故事都是真實故事改編,為了保護我的病人及其他個人隱私,除相關醫護與我的家人使用本名,本書案例描述的個人細節,包括姓名與相關特徵等均已更改。)
郭漢崇 二○二○年十月十二日
謹誌於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