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娑婆3:愛不曾遺忘任何人》自序
能為你省下大量時間的靈修法門
這本書談的是靈修(spirituality),真實的靈修,而非過去二十年來在大眾媒體間流行的那種靈修。現今的靈修已經完全與自救運動(self-help movement)混為一談了。等你讀完這本書,你就會明白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也會明白為什麼只有其中一種能讓你幸福。
能為你節省大量時間的靈修,與做不到這一點的靈修之間有個很大的差別─能為你節省時間的靈修會引介你化解小我(ego)這一概念,並且告訴你如何執行。「小我」是如佛教與靈修經典《奇蹟課程》裡所詳述的一樣東西,而且這兩者對它的描述有著極為驚人的相似之處。事實上,你會發現,雖然《奇蹟課程》使用了基督教詞彙對西方人進行講述,但是佛教與《奇蹟課程》之間的相似之處,比基督教和《課程》之間的相似處更多。
在此,我們暫且不深入探討化解小我所必須了解的個中差別與應用方法,這我們稍後將會討論到,現在,讓我們先將小我視為一種概念與經驗,一種不知怎地從我們的終極源頭(Source)分裂而出的東西,一種已經發展出個人化存在的東西,擁有它自己的身分認同,與其源頭並非一體,但我們卻相信它是真實不虛的。加速版的靈修原則著重的焦點就是化解小我,那個立基於分裂概念的小我。
你若能化解那虛妄的你,也就是小我,那麼留下來的一切就是真實的你。你不必苦苦掙扎去做真實的你,也不需要進化,真實的你已經是完美的了。你需要做的,是去除讓你無法經驗和表達那份完美的障礙。順帶一提,那份完美與這個娑婆世界毫無關聯,它是某種不屬於這世界的東西。
有一些人,包括公認為聰明過人、備受尊崇的科學家們,都會教你「與你的小我做朋友」,這真是個可愛的想法! 唯一的問題是,你的小我對和你做朋友根本不感興趣。你的小我想要殺了你,如同《奇蹟課程》這部由耶穌(本書稱為J兄)向心理學家海倫.舒曼(Helen Schucman)口述的著作所說:「因此,每當你以愛心與人互動之際,小我很可能大肆攻擊你,因為它早已斷定你沒有愛心,而你竟然違反了它對你的評論。只要你的意向與它對你的看法不符,小我便認為你居心叵測而攻擊你。這時,它的猜忌狐疑會頓時轉為心狠手辣,因為它反覆無常的本性會變本加厲。」
本書不會試圖讓靈修變得面目全非,這是一本關於回歸靈性故鄉的書,一本關於實相的書,而那個實相是愛,當然,不是世人傳統上認為的那種愛,而是一種難以解釋、只能親身體驗的愛。那也是歷史上所有偉大的神祕家以他們的慧見為我們指出的方向,而他們卻深知那是一種無可言說的愛。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能在自己以肉身示現於此的時候,體驗這份實相。我們不是身體,即使外表與感覺上像是具身體,我的目的並非要否認人們對自己是一具身體的體驗,而是單純地想要說明:這是一個錯誤的體驗。
我們對時間的體驗亦是如此。我們對時間的體驗是線性的─循序地從過去到現在做過的所有事,但那也是一種錯誤的體驗。真相是全像式的(holographic),一切其實已經發生了。如果一切皆已發生,那麼你便不能一路創造出各種東西。你沒有機會創造出那些本來已是的東西,因為你在時間初始之際已經做過這件事了。每一件看似發生在那之後的事件,其實都已成定局。多數人不喜歡這種概念,然而這樣的概念其實是某種思想體系的一部分,如果他們能了解並且好好運用這個體系,便能在他們虛幻的經驗之內節省大量的時間。
對於我們會體驗到什麼,我們並非總是能有所選擇,但是對於如何去體驗,卻可以由自己選擇。那選擇的核心要義就存在於寬恕之中,那是一種如佛陀和耶穌那樣偉大的老師所體現的寬恕,而不是世人傳統上認為的那種寬恕,然而我們一旦能學會它、實踐它,它將能夠化解小我,帶領我們回到真正的家園,那與我們的終極源頭本為一體的家園。這就是過一種加速版的靈修生活,因為它很省時,而且是大量地省時,能夠為你省下無數世的修行時間,那些生生世世只不過是我們執以為真的一連串夢境罷了。生命的答案就在於將那表面上看似天人分裂的生命、空間性生命的錯誤體驗,以成為完美靈性的真實經驗取而代之,這不光是非空間性的經驗,更是一舉超越時空宇宙的。那樣的經驗即是理想的靈修所指示的方向,而那的的確確就是人生及其最艱難問題的解答。
要獲得這種實相的經驗,也就是與上主的完美一體,需要的是不妥協的態度。對於《課程》裡的教誨,本書不接受任何妥協,因為我的老師拒絕對那些教誨做出妥協,所以我也必須起而效法,如同《課程》在〈教師指南〉中指出的:「這世界試過上千種方法企圖讓兩者並存,將來還會繼續如法炮製。但上主的教師絕對不會接受任何一種妥協的觀點,因為上主是不接受任何妥協的。」
基於同樣的精神,接下來的內容將呈現發生在二○○六年底到二○一三年初之間的真實事件。除了我個人的敘述文字與註解之外,全書皆以三人對話的架構來進行:葛瑞(也就是我),以及阿頓(Arten)和白莎(Pursah)兩位在我面前化為人身的高靈上師。我個人的敘述部分,只有在我必須插話的情況下才會簡單地標上「註」字。此外,你會看見許多斜體字,那表示發言者想要強調的部分。
你並非絕對要相信高靈上師的示現,才能從這些內容的訊息獲益,我個人也不在乎你真正的想法,然而我可以擔保,如果沒有這些來自上師的啟發,像我這樣一個教育程度不高的凡夫俗子,要寫出這些內容是極其不可能的。無論如何,我都交由你自己來決定,你可以選擇對本書的來源抱持任何看法。
我已經盡全力正確呈現本書內容,但我仍是不完美的,因此本書也不會是完美的。如果書中有任何謬誤,當然錯誤應完全由我承擔,而非歸於兩位來訪者。此外,這些討論內容的記錄是隨著便於觀察的「真實生活」時間軸進行的,但它並非一直是線性的,有時是全像式的。在幾個少數的情況裡,較早說過的事會被收錄至稍後的內容裡,或者後來提及的事會較早呈現。若非接受上師的指引,我絕不會做出此一決定或與本書有關的其他安排。
書中引用的《奇蹟課程》章句,包括每一章開頭的引文,都列於本書最末的「章句代碼索引」中。對於祕傳這部《課程》的「那聲音」,我心懷無盡的感激,其真實身分也會在本書討論到。
我想要謝謝四位促成本書誕生的功臣:感謝我的第一位經紀人蘇.伯格(Sue Borg),她的傑出能力讓我有機會獲邀在多種不同場合進行公開演說,更有餘暇向我的老師學習。感謝珍.庫克(Jan Cook)─我的朋友和第二位經紀人,說她是天賜的禮物一點也不為過。感謝我的前妻凱倫(Karen L. Renard),她已經成為我的良師與益友。我還要感謝另外一個人,你會在書中讀到她,同時揭開阿頓在這一世的身分。
LHFNO(譯註:本書原文書名Love Has Forgotten No One的縮寫),很多人已經這樣稱呼這本書了,它引用了許多《奇蹟課程》裡的內容,這些我都會在書中加以標示,讓你日後選擇研讀《課程》時方便查詢。我和出版社也想要向位於加州米爾谷(Mill Valley)的《課程》出版單位─心靈平安基金會(Foundation for Inner Peace),以及在加州德美古拉(Temecula)、肩負教學任務的奇蹟課程基金會(Foundation for A Course In Miracles) 致謝,數十年來,他們一直默默從事著這份重要的工作,已經成功將《奇蹟課程》推廣至全世界的各個角落。
最後,雖然我與奇蹟課程基金會的創辦人葛羅莉亞.霍布尼克(Gloria Wapnick)與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Kenneth Wapnick)並無結盟關係,我也想藉此機會表達我對他們的由衷感謝,本書的許多內容即取材自他們的作品。早在我開始靈修的初期,我便是透過阿頓與白莎的指導而習霍布尼克博士的教導,因此本書難免自然而然地反映出我所有的學習經驗。
葛瑞.雷納(Gary Renard)
沐浴在南加州豔陽下,距夏威夷僅五小時
《耶穌和佛陀的六世情緣:告別娑婆外傳》前言
如何從人生大夢中醒來?
本書是根據二○一三年十月至二○一六年九月發生的真實事件而寫成的。除了我的敘述和註解外,全書以三人對話的方式呈現,亦即葛瑞(也就是我),以及化身為人形的高靈上師阿頓和白莎。我個人的敘述文字並沒有特別標示出來,只有當我必須在三人的對話中插入解說時,才會加上一個「註」字,至於強調的語句則是用標楷體來表示。
我不在乎你是否相信阿頓和白莎的出現,因為那並不重要,也無損於本書的訊息所能帶給你的啟發和助益。然而我向你保證,若非這些高靈上師的啟發,憑我這胸無點墨的凡夫俗子,是絕不可能寫出這樣一本書的。總之,我讓讀者自行決定這本書的來歷。
這是我與阿頓和白莎的第四本書。要讀懂這本書的旨趣,並不需要事先讀過「告別娑婆三部曲」。若你對《奇蹟課程》(它是本書探討的教導內容之一)毫無概念,我會在下一章的〈奇蹟課程簡介〉中,提供你了解《奇蹟課程》必備的基礎知識。這些觀念會在本書的對話中持續延伸,而且你也會發現它們與其他經典教導的關聯性。若你還不甚了解一體的概念,我也會針對它來加以介紹。
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並非「告別娑婆三部曲」的一部分。因為阿頓和白莎早已在「三部曲」中講完他們的故事,並說明了他們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間的關聯。事實上,我們的每一世都是互相關聯的。不過,我的上師是為了教學的理由才將焦點擺在這裡。他們也解釋了他們如何悟道,或者說,如何從所謂的人生大夢中醒來。此外,覺醒及覺醒之道,也是本書的重要主題。
這些討論獨樹一格的特色是,阿頓和白莎將談話的焦點放在他們另兩位朋友身上,包括這兩人過去如何相識、互相幫助及獲得解脫的過程。當初他們告訴我這些時,我著實嚇了一跳。因為他們說的這兩位正是耶穌和佛陀,雖然耶穌和佛陀並非他們真正的名字。順帶一提,佛陀有時也被稱為喬答摩(Gautama),但我的上師並沒有提到這個稱呼。
請讀者注意的是,本書並非針對靈性修行及靈修傳統進行深入的解說,而是講述兩位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歷史。
根據我上師的看法,悟道最快速(但非唯一)的途徑,就在靈修經典《奇蹟課程》中。通常,我們會用《課程》或「ACIM」(A Course in Miracles)來指稱《奇蹟課程》。由於《課程》與耶穌(本書及我的其他著作中稱他為「J兄」)及佛陀的教導有許多共通之處,因此本書引用的內容並不僅限於《課程》,偶爾也會引用其他的經典文獻。要特別注意的重點是,唯有在純粹一體論的脈絡下來理解這些教導(這是後續要說明的),人才能回首過往並且了解,原來沿途所走的每一步,其實都是導向下一步的必經之路。
所有的心靈學派最終都導向上主,因此本人絕無看不起或貶低其他心靈學派或法門之意。然而《奇蹟課程》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它與二元論毫無妥協的餘地。少了這項特質,它與其他法門將沒什麼兩樣,甚至一開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由此之故,我將忠於它的訊息並拒絕妥協,而且我深信J兄和佛陀也肯定希望我這麼做的。
請注意,當一體、實相、引導、真相、造物主或聖靈等字眼是使用粗體字時,表示它們指的是超越分裂之念的上主天心層次。倘若這些字眼不是使用粗體字,那麼即使是「一體」這個詞,也僅是指尚未認知上主為唯一實相的層次。你終將明白,這正是一體論與純粹一體論之間的差別。
本書若有謬誤之處,那必定是我的錯誤,而非出自於我的上師。我不是完美的人,所以本書也不會是完美的。然而我相信,真正重要的是書中所要傳達的廣大訊息,而不是其中的細微末節。事實上,有許多學員對教導內容的詞句過於吹毛求疵,導致他們無法洞察其中所要傳達的訊息,而見樹不見林。
總之,本書談的是悟道的階梯,亦即J兄和佛陀登上幻相之梯時所經歷的各種不同階段,以及我們如何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俾使自己在靈性的道途上節省大量的時間。
感謝賀氏書坊(Hay House)用心出版我的書;感謝我的妻子兼共同教學者辛蒂(Cindy Lora-Renard),她是活出這些教導的好榜樣;感謝我的網路資源管理員蘿柏塔(Roberta Grace)全力的支持。沒有他們的協助,本書不可能如此順利出版。此外,我也要大聲感謝莎士比亞,以及賀氏書坊的主編妮可萊特(Nicolette Salamanca Young)、文稿編輯傑弗瑞(Jeffrey Rubin),他們的寶貴的投入對我幫助甚大。
最後,我要向加州米爾谷(Mill Valley)心靈平安基金會及加州德美古拉(Temecula)奇蹟課程基金會的朋友們致謝,感謝他們數十年來的重大付出,成功地將《奇蹟課程》推廣到全世界。除了我之外,相信還有無數人對他們心懷感激。
葛瑞.雷納
於加州幻相及非幻相的某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