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套書展
恐怖矽谷:回憶錄

恐怖矽谷:回憶錄

Uncanny Valley: A Memoir

  • 定價:420
  • 優惠價:7294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直言不諱的矽谷超現實職涯內幕
公認界定新數位經濟的經典著述
 
  *****
 
  隨著網路深入眾人的生活、資訊科技主導世界的發展,
    一批批新創科技企業強勢崛起,他們暢言創新與顛覆,
    這群「獨角獸」敢要、敢拿,動輒獲得天文數字般的資金挹注,
    使得匯集之地矽谷,如今成了媲美華爾街的財富與權力中心。
    新創科技產業總自詡「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實情究竟如何?
 
  *****
 
  二十五歲左右,安娜•維納原本從事被視為步入夕陽的出版業,儘管她曾因文化使命而樂在其中,但爾後隨著工作內容漸無成長空間、薪資水平停滯不前,她亟思改變。這時,她注意到了遙遠的那一頭,洋溢著一片樂觀的新創科技業。幾經思考,她決定擁抱新數位經濟的前景,於是她辭去了出版工作,在矽谷一家大數據新創企業中謀得職務,自此從紐約遷居矽谷所在的舊金山。
 
  維納來到矽谷時,適逢一場巨大的文化變革。科技業正迅速轉變成一個媲美華爾街、甚至猶有過之的財富與權力中心。在這裡,她獲得了想都沒想過的高薪,然而她也觀察到,這個新世界充斥著太多始料未及的矛盾:

  ►這裡鼓勵自由與創意,結果面試時的提問裝腔作勢猶如整人遊戲,但實際上考核效果不彰:
  ►新創企業動輒獲得上億美元創投資金,而二、三十幾歲的創辦人花起這些錢,也毫不手軟;
  ►這裡不斷設法吸引人們在網路上活動,蒐集他們的資料供客戶運用,又拚命與監控活動切割;
  ►這裡提供遠高於其他產業的薪資,甚至薪水任你開,實際上仍存在嚴重的同工不同酬問題;
  ►公司就算給了認股權,但住在美國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裡,非技術職務者攢的錢未必足夠執行權利;
  ►這裡讓員工遠距工作、彈性工時,但又認為「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太軟弱、員工應戮力從公;
  ►在這裡,對外匿名裝成男性不只比較安全、比較有權威,做起事來也方便並順利得多……

    維納發現,在公司的滑雪度假、辦公室酒吧、稱兄道弟的同志情誼、同舟共濟的革命情感等種種令人欣羨的表象下,一個膨脹過頭、為了致富不惜犧牲理想的矽谷正逐漸成形。這個世界充滿了超現實的奢華、可疑的成功假象,眾多無其他產業經驗的年輕創業者野心勃勃地想著擴張稱霸、追求名利,以及無止境的「進步」。

    《恐怖矽谷》揉合了維納的個人經歷與過往年代的寫照,藉由談及作者個人身處矽谷的抱負、矛盾,以及幻滅經歷,巧妙呈現新創科技業在政治角力急速增溫的時代中的樣貌,以及它們的墮落與盲點(從以救世主自居,變成危害民主的禍害)。《恐怖矽谷》是一部犀利又深刻的警世故事,對新創科技產業與它帶起的文化風潮,提出發人深省的質問。
 
媒體肯定
 
  亞馬遜網路書店2020年1月選書
  《紐約時報》選書暨暢銷書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
  《華盛頓郵報》選書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選書
  《時尚》雜誌(Vogue)今冬必讀好書
  《ELLE》雜誌年度好書
  《君子》雜誌(Esquire)冬季好書
 
好評推薦
 
  ►維納是極具天賦的作家兼文化評論家。《恐怖矽谷》可能是定義二○二○年代的經典回憶錄,它會讓你背脊發涼。——《書頁》雜誌(BookPage)星級評論
 
  ►這本書感覺將成為我們與科技文化的關係中,一個關鍵時刻的重要寫照,而且將流傳久遠:它完美地融合了幽默、敏銳的洞察力與真誠。——史蒂芬‧斯帕克斯(Stephen Sparks),文學書評網站Lit Hub
 
  ►這是業內人士的首部回憶錄,書中犀利地批評了新創企業的文化與科技業……任何對矽谷幕後真相感興趣的人,都不容錯過這本好書。──《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恐怖矽谷》讓我們對現在熟知的網路感到陌生,提醒我們注意那些塑造網路演變的人性慾望與野心……本書充滿了尖銳的評論。——索菲亞‧阮(Sophia Nguyen),《華盛頓郵報》
 
  ►《恐怖矽谷》之所以難能可貴,在於它把科技業人性化,但沒有因此放科技業一馬,依然彰顯出它的缺失。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有缺陷的科技是如何創造出來及行銷的。——查理‧瓦佐(Charlie Warzel),《紐約時報》隱私專案
 
  ►精采絕倫……敘事手法犀利直接,措辭簡鍊,恰到好處地讓一種恐懼持續地湧現出來。────珍妮佛‧史札萊(Jennifer Szalai),《紐約時報》
 
  ►維納深入矽谷的細膩觀察,再加上她對工作心理的敏銳理解,使這本書的每一頁都充滿了啟發……——約翰‧華納(John Warner),《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這本書針對科技界的深遠影響力,提出發人深省的批評。行文充滿了個人色彩,出奇地充滿詩意……維納的敘述時而有趣,時而翔實,就像一個完美的時間膠囊,囊括了一個瞬息萬變的城市。——羅耀‧楊(Royal Young),《訪談》雜誌(Interview)
 
  ►《恐怖矽谷》大舉批判了新創企業文化的缺陷(從性別歧視到缺乏管控),突顯出螢幕背後那些二十幾歲年輕人的瘋狂樂觀主義,以及他們正在構建的企業文化有哪些缺陷。——《書單》(Booklist)
 
  ►《恐怖矽谷》對我們這個加速發展的時代,做了一次感傷的教育。這本回憶錄寫得真好,令人忍不住放慢閱讀速度,細細品味。——艾德‧朴(Ed Park),《私人時光》(Personal Days)的作者
 
  ►與眾不同的矽谷敘事,是一個有人文思維的局外人深入那個與世隔絕的世界後,所做的內幕報導。……透過維納的故事,我們開始了解,科技業的權力以及因權力而造成的問題,有多少是源自於沾沾自喜的無知。——伊斯梅爾‧穆罕默德(Ismail Muhammad),《大西洋月刊》
 
  ►維納犀利地描述矽谷許多掌握權勢、肆意妄為的男性時,寫得格外出色……這本書把你聽過各種有關新創企業的糟糕事蹟,做了精彩的整理。——伊納絲‧貝里納(Ines Bellina),《影音俱樂部》(The A.V. Club)
 
  ►這本回憶錄非常重要,它把數位經濟的根本要素具體地呈現出來了。——邁克‧塞德林格(Michael Seidlinger),《車庫》雜誌(GARAGE)
 
  ►這本書既是成長小說,也是內幕報導,它不僅揭開科技新創領域的過度狀況,也揭露了浮士德式的交易,以及在這個過於強大的產業中所謂「激勵文化」的潛藏政治意圖。這是一本有趣、充實又駭人的好書。──《科克斯書評》(Kirkus)星級評論
 
  ►時而驚人,時而令人憤慨,《恐怖矽谷》之所以令人難忘,不僅是因為維納對科技業的獨到見解,也因為讀者跟著她一起體驗這段歷程時,充滿了樂趣。她的聰明才智及妙筆生花使她筆下的一切躍然紙上。——凱蒂‧威德(Katie Weed),《書架意識》(Shelf Awarenes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娜‧維納(Anna Wiener)
 
  安娜‧維納是《紐約客》雜誌特約撰稿人,撰寫矽谷、新創企業文化與科技方面的文章,另有作品散見於《大西洋月刊》、《紐約》雜誌、《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n+1》、《最佳美國非必要讀物》(The Best American Nonrequired Reading)等。現居舊金山,《恐怖矽谷》這本回憶錄是她的文壇處女作。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西門子公司與花旗銀行,目前為專職譯者。
 

目錄

▎第一部 動機 INCENTIVES

1 獨角獸崛起

獨角獸是指投資者估計價值逾十億美元的新創企業。一位著名的創投業者投書某大報社,宣稱軟體正在吞噬全世界。後來無數創業募資簡報、新聞稿、人才招募訊息都引用了那個說法——彷彿那不是個粗淺又無聊的比喻,而是證據。

2 再見了,夕陽產業!
我能靠出版業的低薪過活,是因為我有靠山。大學畢業時,我沒背學貸,因為早在我還是受精卵時,父母與祖父母就開始幫我存學費了。我為養不活自己而感到羞愧,我在文學經紀公司上班,就好像我爸媽大方贊助公司一樣……

3 面試新職
舊金山與矽谷的面試跟整人遊戲沒兩樣,比較像是欺負菜鳥的儀式,而不是完善的考核活動。山景城一家搜尋引擎巨擘曾以面試時愛考腦筋急轉彎聞名,雖然後來因為覺得無法藉此看出應徵者日後的表現而廢止,但很多公司依然這麼做。

4 第二十號員工
我是第二十號員工,也是公司的第四名女性。在我加入以前,客服團隊(包括經理在內的四名男性)是親自處理顧客的問題,並在每天下班後,輪流加班處理累積的支援問題,以免每個人連續幾天都加班到深夜。這種策略奏效了一陣子……

5 共享新世界
就像多數成立更久的硬體公司,這些主要的網路新創企業在南方三十英里的郊區半島上落腳,公司裡設有糖果店、攀岩健身房、單車修理站、醫療保健中心、美食餐廳、美髮沙龍、營養師駐點、日間托兒所,好讓員工沒有理由踏出園區。

6 青年才俊
部門的同事告訴我,技術長聰明絕頂,但很難搞。他是自學成才,高中沒畢業。別的地方需要一群資深程式設計師,才能寫出一套複雜的資料庫架構,但他一個人就能搞定。所有員工中,創辦人只對他畢恭畢敬。

7 戮力從公
只要對工作有貢獻,你可以充分做自己。工作已經滲入我們的身分。我們就是公司,公司就是我們。小失敗與大成功同樣反映了我們個人的不足或才華。不斷前進的衝勁令人著迷,感覺自己是公司不可缺少的人才也令人陶醉。

8 執行長的女朋友
執行長的女友問起我的工作時,我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工作涵蓋了我生活的一切,但我不知道她到底想知道多少,或者已經知道多少。我也不知道她會不會把我說的話轉告給男友,由於有這個可能,那感覺好像是非正式的打考績。

9 政府監視計畫
所有硬體都可能遭駭,全球科技公司的伺服器已經被政府侵入及劫掠了。有些人指出,科技公司其實是刻意與政府合作,為政府開了後門。有些人則替這些科技公司辯護,說他們並不知情。我們很難知道該同情誰,又該怕誰。

10 好產品不用行銷
目前還不清楚大家會以什麼指標,來衡量高速公路邊的廣告看板。執行長本來就不相信行銷的效用,他認為產品行銷靠的是關係與口碑。他認為,只要產品非常實用、非常必要、精心設計,無需外力就可以滲入大家的生活。

11 伊恩
伊恩跟我聊了開來,我突然覺得既美好又有趣。這輩子我從未在擁擠的房間內,吸引過任何男人與我交談。伊恩是軟體工程師,但幾乎只跟文組的人往來。他對外人的反應特別敏銳,喜歡主動去找派對中看起來最無聊的人攀談。

12 炒魷魚
來上班的路上,我收到諾亞的簡訊,說他被解雇了。我抵達辦公室時,感覺好像踏進了殯儀館。「他們連跟他協商都沒有,一次也沒有。」一名銷售工程師難以置信地說:「他們就這樣解雇了最優秀的員工,只因為這裡沒有人有任何管理經驗。」

13 掃興的女權主義者
我希望部門的男性覺得我很聰明,能夠掌控局面,永遠不要想像我裸體的樣子。我希望他們平等地看待我——我比較在意別人是否接納我,而不是我對男人是否有性魅力。我想竭盡所能地,避免成為掃興的女權主義者。

14 這工作,喝醉了也做得來
執行長為了給客服團隊多一些閒暇的時間,決定指派工程師做我們的工作。我們花了一個早上開車前來這裡,在山中待了一天,需要處理的客服問題已經排了好幾個小時。大部分的人已經開始喝酒了,有些人整個下午喝個不停……

15 揭弊者
「拜託,」諾亞說:「我們是在一家監控公司上班。」我追問,他說的監控是指廣告技術嗎?我覺得數位廣告很煩,但從來不覺得那種東西特別惡毒——儘管我們的客戶很清楚,免費服務通常意味著用戶遭到某種程度的剝削。

16 不適任
執行長說,無論我想不想留下,我都不再領導客服工程團隊了。「我認為你不善於分析,」他說,「我覺得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我甚至不知道你的價值觀是什麼。」我心想,我當然擅長分析。我也許不是系統思考者,但我可以解構到死。

17 「最好上」的女同事
我在信中告訴我媽,那個把自己當網紅經營的同事列了一份清單:辦公室裡「最好上」的女性。我還沒遇過什麼可怕的經歷,希望能維持現狀。我期待我媽回信支持我。她幾乎馬上回覆,信中寫道:「不要以書面抱怨性別歧視……」

18 「偽」白宮橢圓辦公室
我前往一家開源新創企業面試。它的等候室精心複製美國總統的白宮橢圓辦公室,連壁紙也一模一樣。地毯是深沉的總統藍,上面印著公司的卡通吉祥物,堅毅桌旁矗立著一面美國國旗,桌子後面播放雲朵飄過國家廣場的動畫……

▎第二部 規模 SCALE

19 性騷擾羅生門
我讀了性別歧視指控首度公開時的聊天記錄、公司為了說明這起醜聞而舉行的全員會議記錄、人力資源資料庫中的討論等等。讀這些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偷偷摸摸做著見不得人的事,但那其實很實用,可以發現該盡量閃避誰、誰能夠信任。

20 遠距工作
雖然同事偶爾會去總部上班,但當我們實際看到本人,可以看到脖子以下的身體時,感覺還是很奇怪。我們透過軟體培養的關係,沒有立即反映在實體現實中。我們面對面交談時,比在公司聊天室及透過視訊聊天時,還要尷尬。

21 薪資隨你開價
公司在升遷方面講求公平公開,但說到配股又是另一回事了。那些聲稱無法協商的股權方案,其實都可以談判。著名的「自己開價」薪資政策,導致嚴重的薪資差距,以致有些女員工最近獲得近四萬美元的修正加薪,但不溯及既往。

22 出賣你自己的人設
那些平台是為了容納及擷取無限資料而設計的,刺激我們不斷滾動瀏覽器的捲軸。它們鼓勵大家以別人的想法來填補所有空閒時間。網路是一種讓每個人都能證明自己很重要的出口。人們把握每個機會,出賣與自己相關的資訊。

23 談「錢」就俗氣了
我是不是太想讓「在矽谷工作」這件事變得有意義了?難道我已經相信矽谷描述自己的那一套了?你不能承認一份技術工作只是交易,不是崇高的使命或了不起的工作,那會惹惱別人。說到「為錢工作」,就感覺那好像多麼罪大惡極似的。

24 網紅說的都是對的
派翠克有團隊要管理,有高管要招募,有投資者要取悅。他的時間並沒有比我的時間寶貴,他的生命也沒有比其他人的生命更重要——只不過,按照掌管這個生態系統的條款來看,他的時間確實比較寶貴,他的生命確實比較重要。

25 內容審查
服務條款團隊負責處理侵權下架、商標侵權、垃圾郵件,以及用戶死亡與違反兒童線上隱私保護法的情況。我們評估暴力威脅、加密貨幣詐騙、釣魚網站、自殺訊息、陰謀論……我們不得不變成內容審查員,並且發現我們需要內容政策。

26 第二個矽谷
我很羨慕伊恩,他受到的訓練,是從硬體與實體世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他完全沒有任何社群媒體的帳號,不熟悉網路迷因,也不了解別人生活的細枝末節。他不像我一樣,每天結束時會站起來想:哦,對,我有身體。

27 懷舊風潮
有時,感覺每個人都看過一九六○與七○年代的人盡情揮灑自由的精彩片段似的——隨性的裸體,歡快的濫交,集體生活、集體進食。科技正侵蝕人際關係、社群、身分、公地。隨著大家感覺物質正從世上消失,也許懷舊只是因而產生的本能反應。

28 裝成男的較吃香
我早就不再以真名從事公開活動了。我在所有對外通信中使用男性假名,這不僅有助於緩和緊繃的交流,對最無害的客服問題也有幫助。我親眼目睹,男人對男人的反應,就是跟他們對女性的反應不同。我的男性假名比我更有權威。

29 「我們」是指誰?
「我們有各種新科技能隨心所欲地應用,」男子說道:「自駕車、預測分析、無人機等等。我們如何把它們結合起來,變成完美的組合呢?」我問他,第一個從頭開始規劃的城市會在哪裡。但他一給出答案,我就後悔那樣問了。他答:「貨櫃。」

30 既得利益者的嘴臉
創投業者宣揚每週工作八十小時,大談毅力的重要。每當他們批評「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太軟弱,或與創業成功所需的決心背道而馳時,我都很想知道,他們之中有多少人有行政助理、有多少人有私人助理,又有多少人兩者都有。

31 你還想給這些人更多權力?
一名業務人員說:「超過四小時的航班應該讓員工訂商務艙。如果我能在飛機上睡個覺,我代表公司出差時,可以做得更好。」一名客服人員說:「我們可以登記那種每月配送的零食盒。」她的要求竟如此卑微,令我動容。

32 科技,就只是生意罷了
在科技業工作,讓我擺脫了個性中情緒化、不切實際、矛盾、麻煩的那一面——那部分的我想知道每個人的感受,想被感動,而且沒有明顯的市場價值。那些特質的價值不比科技人重視的特質來得低或高,兩者只是全然不同的價值罷了。

33 總統大選
選戰期間,矽谷受到愈來愈多關注。大家開始談論反托拉斯、消費品安全法規、專利與版權法,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網癮,以及科技公司如何導致經濟不平等加劇。人們開始意識到,社群網站上傳播著錯誤資訊與陰謀內容……。

►後記
►謝辭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891370
  • 叢書系列:FOCUS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2.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一 獨角獸崛起
 
有人說這是矽谷新創企業的顛峰,有人說是轉折點,也有人說是沒落的開始。總之,說法五花八門,端看你問的是誰——冷眼旁觀的人說那是泡沫,樂觀者說那是未來,而我那些未來的同事,對世界史的潛力充滿了期待,他們興奮地稱之為「生態系統」。一家人人討厭、但沒人離得開的社群網站公司,以上千億美元的估值上市。它的創辦人透過視訊通話軟體,隔空敲響了開盤的鐘聲,也為舊金山的平價租金敲了一記喪鐘。兩億人註冊了另一個微網誌平台,那個平台讓他們感覺自己更貼近名人,以及現實生活中討厭的陌生人。人工智慧與虛擬實境再次流行起來。大家覺得自駕車是無可避免的趨勢。一切東西開始轉為行動模式,搬上雲端。所謂的「雲端」,其實是在德州、愛爾蘭科克市(Cork)、或德國巴伐利亞(Bavaria)的某個不起眼的資料中心,但沒人在意這些,反正大家都信了。
 
這是充滿新樂觀的一年,那是一種沒有障礙、沒有限制、沒有餿主意的樂觀,一種對資本、權力、機會的樂觀。只要是金錢易手的地方,冒險進取的科技人與MBA必然會一擁而上。時不時就聽人提及「破壞」或「顛覆」(disruption),任何東西都很適合顛覆,或很容易遭到顛覆,例如樂譜、燕尾服出租、居家烹飪、購屋、婚禮規劃、銀行業務、刮鬍子、信用額度、乾洗、安全期避孕法等等,不勝枚舉。有個網站讓人出租私宅的閒置車道,他們向頂尖的創投業者募集了四百萬美元。另一個專攻愛犬市場的網站籌集了一千萬美元,它的寵物托顧與遛狗app「顛覆」了十二歲孩童賺外快的市場。一個提供優惠券的app則讓無數無聊又好奇的城市佬,付費取得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服務。有陣子,大家開始一窩蜂地打抗皺針、上空中瑜珈課、漂白屁眼,只因為那些活動有打折。
 
這是獨角獸時代的開端。所謂的獨角獸,是指投資者估計價值逾十億美元的新創企業。一位著名的創投業者投書某大國際商業報社,宣稱軟體正在吞噬全世界。後來無數創業募資簡報、新聞稿、人才招募訊息都引用了那個說法,彷彿它證明了什麼似的——彷彿那不是個粗淺又無聊的比喻,而是證據。

會員評鑑

4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7
5.0
|
2022/03/26

從事資通/網際網路產業的人,肯定會視美國矽谷為「流著奶與蜜之地」。從二十多年前起至今,不計其數的資訊公司從矽谷崛起、茁壯進而發展為可以撼動世界的巨擘。舉例來說微軟、谷哥與亞馬遜對全球的影響力,甚至超過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家。

作者「安娜•維納」以她親身經歷,帶著讀者走一趟矽谷的「美國夢」旅程,而此書的英文書名「獨角獸谷」更貼切地傳達大部份的內容(在新創圈,獨角獸是指市值估計可達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誤打誤撞地進入矽谷「科技新創」的她,以文科生的身份從事非技術職,書中分享她個人在三家不同公司的職涯經過。許多IT人道聽塗說來的「矽谷傳奇」也間接地藉由本書獲得證明。像是:二十出頭不到的新創執行長,用著近乎獨裁的管理作風操控著公司裡的一舉一動。肆意花費透過募資而來的大筆資金,卻不在意公司尚未找到收支平衡的營業模式。以超乎常理的薪酬僱用員工,即使員工的工作內容與貢獻不值得如此高薪。

安娜點出了許多新創公司顯而易見的問題,經營者追求的是短期高成長的市佔率和高曝光/聲望,這樣才能用最好的價格出售給產業中的巨擘。不少新創企業描繪的夢想與遠景,只是虛幻而無法達成的空中樓閣。矽谷人的許多「創新」有時候不過是對於存在已久的商業模式小幅度的優化與顛覆,從中並沒有真正地「發明」什麼。IT人慣性對事物用「去脈絡化」與「去專業知識」的解構思考模式,喜愛將一切系統化/自動化,造就了他們什麼都敢嘗試,題目可以小到婦女經期計算或大到都市規劃,卻常在花費大量時間與資源後發現此路不通。矽谷的投創資金活水,源源不絕地讓這些勇於挑戰的人獲得改變世界的機會,卻沒留任何喘息的片刻讓社會反思,改變的結果對人類社會是好還是壞。

書中也提到矽谷人的高薪酬對原有的社區造成無法抹滅的傷害,逐步成長的房價/房租間接讓市容演變成千篇一律的商業化風格,僅為了提供這些什麼都消費得起的科技新貴。年青人競相進入能獲得高薪的資通/網際網路產業,進而也對其它產業造成人才排擠效應,更讓一般人產生相對剝奪感。如果把「矽谷」換成「竹科」,「資通」換成「半導體」,我想這樣的問題也已經在台灣浮現。
展開
user-img
Lv.10
4.5
|
2021/04/21

這本書是《紐約時報》2020年度最佳十大好書之一。作者安娜.維納目前是《紐約客》的特約撰稿人,專門報導矽谷的新聞。本書顧名思義就是她在矽谷工作期間的所見所聞,她詳細地從第一人稱的視角,揭露矽谷的文化,可想而知她的體驗不太好,促使她動筆將觀察到的奇特文化寫下來,成果即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先從閱讀的體驗說起吧。這本書雖然探討的是矽谷的陰暗面,但讀起來其實很親切。安娜的文筆很好,她對於細節及場景的描述相當生動,畫面感十足,意象繽紛,很適合改編成電影,而環球影業也已經取得了電影改編權。

故事本身是安娜在25~29歲四年間在矽谷工作的總結。她是土生土長的紐約客,大學就讀社會系,畢業後在紐約的文學經紀公司上班,當了三年的助理。25歲時,她漸漸覺得出版業的前景似乎遙遙無期,沒有她發揮的舞台,某次瀏覽新聞時看到一則關於一間新創公司的訪談,她覺得或許可以試試看,姑且一試,竟然成功錄取了。打包好行囊,她離開了東岸高雅的文藝圈,投入西岸熱錢湧動的高科技業,迎接她的是東西兩岸截然不同的工作文化。

她待在矽谷的第一間公司從事電子圖書訂閱服務,使用者只需支付幾美元,就能閱覽上百萬本書籍。這種新創公司的商業模式遭到安娜出版界的朋友唾棄,這種提供近乎免費的閱讀服務,本質上就是收費的公立圖書館,建立在壓榨作者的版稅上。由創投提供的資金支應,最終的目的就是盡早把公司賣給科技巨頭,而最後它也被Google買下了! 這間企業的天使投資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彼得.提爾。作者任職期間,公司規模很小,只有五個人。安娜是這間公司的第四號員工,前三號員工都是共同創辦人,典型的矽谷創業家: 二十歲初頭的年輕白人,專長為寫程式,自信滿滿,彷彿已經見識過全世界的大風大浪。

相比之下,安娜則像刻板印象裡的文科生,有點靦腆,謙虛有禮。她驚訝於矽谷創業家們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談笑風生,彷彿未來盡在掌握之中! 這只是初來乍到時其中一個culture shock,她努力適應,希望能夠做出貢獻。她最初的期待是能夠發揮自己的文學所長,替這間新創公司的產品注入活力。她提出了一些具有文學涵養的建議,希望優化使用者體驗,讓愛書人在茫茫書海中找到滋養身心的著作。她也主動召開讀書會,希望與創辦人們共同交流,提升app的質感,但三位創辦人從來沒出席過。

三位大男孩關注的是如何衝高使用者數量,優化各種資訊分析的數據,安娜漸漸領悟到,矽谷的文化關注的是各式各樣的最佳化(optimization),以數據為導向(data-driven),一切效率至上,希望盡快提高市場佔有率,接著賣掉公司或公開上市。安娜的職責為選書、編寫文案、秘書工作,但過了幾個月她終於頓悟了,這間公司是三位大男孩的遊戲場,她反而像保母,不受重視的女管家。[她對學習太感興趣了,而不是實作。] 有一次一位創辦人不小心在共用的聊天室輸入這段文字,安娜正好坐在他的旁邊,他立即道歉了。尷尬不已,安娜也知道該換工作了。

離開圖書新創公司後,她在其中一位創辦人的推薦下到一間前景看俏的數據分析公司面試,她在什麼也不懂的情況下意外錄取了,擔任客服人員的職位。這間公司替客戶提供數據分析的服務,它開發了一套產品,讓客戶可以追蹤使用者的使用習慣。舉個例子,A公司研發出一個跑步app,記錄使用者每天跑幾公里、燃燒多少卡路里、每日運動的時間…等數據,這些數據眼花撩亂,A公司可以訂閱數據分析公司的產品,把這些數據視覺化,以簡潔明亮的圖表方式呈現,也就是近幾年最夯的visualization,透過華麗的視覺效果,似乎就大幅提升了資料的可信度。

這也是矽谷的一項特色,開發出一套軟體,讓其他人能夠更快速的開發另一套軟體。顛覆式創新也是一個關鍵字,任何事情都可以被顛覆。此外,這些從使用者身上蒐集而來的數據,涉及個人隱私,但當時法規監管仍未健全,大眾對於科技業處理數據的黑暗面一無所知,任何階級的職員都有「上帝視角」,能夠隨心所欲的使用這些數據。這跟後來引起廣大爭議的劍橋分析事件如出一轍,個資被當成商品,或被用來投放廣告,安娜在工作時,心中時不時會展開道德拉鋸戰,她不斷的發出質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合乎情理呢? 雖然自己只是一個客服人員,但我的工作是否正是造成社會不公義的一環呢?

安娜對於新創產業的薪酬待遇也感到不安。她在出版業時的年收入為3萬美元,以紐約的生活水準而言,這是相當拮据的薪資,但當她加入資料分析新創後,薪水提高至8萬美金(入職滿一年漲至10萬),還包含了優渥的股票選擇權、健保福利…等。優渥的待遇使安娜得以享受過往在出版業不曾體驗過的舒適生活,毫不心痛地吃著一盤18美元的沙拉,上下班都以Uber代步,網購數百美元卻不曾使用過的科技新玩意兒…。

她的工作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她常常感到困惑,科技業的薪資為何硬生生比其他行業高那麼多? 當舊金山城裡的公務員、藝術家、服務員…芸芸眾生為了高速飛漲的房價而苟延殘喘時,新創企業的年輕小夥子們揮霍無度,成天開派對,整個矽谷儼然一座巨大的遊樂場,而且遊客都是20幾歲的男性白人,他們不用擔心錢會花完,因為創投和資本市場會不斷注入一輪又一輪的融資。

安娜身為局內人,她的情緒很複雜,一方面慶幸自己身處其中,享受一個世代少見的經濟變革,具備物質的基礎,至少不必為了生存而苦惱。但另一方面,她的精神層面開始感到疲乏,一種忐忑不安的心境,她開始質疑最初投入新創領域的理想,是否已經本末倒置了? 她如同多數人一樣,本來希望透過科技的力量,一起為社會正義貢獻一己之力。但是,她逐漸領略,或許自己正是社會不公義的幫兇之一。安娜在資料分析公司待了一年的時間,儘管盡心盡力,依然被當作免洗筷一樣開除了,接下來,她加入另一間新創,一間提供開源軟體碼代管服務的公司,依然擔任客服人員。她在此任職約3年後決定離開矽谷的科技業,開始為雜誌撰稿,希望透過報導與寫作,讓更多人認識矽谷的文化。

安娜於2013~2017年在矽谷工作,在這四年間,她領略了矽谷獨有的企業文化。近幾年矽谷的企管理念隨著科技的推波助瀾拓展至全球。傳統的企業特色為階級分明、體制完備、一絲不苟;相比之下,矽谷崇尚扁平化組織、結構鬆散、輕鬆活潑的工作環境。總體來看,全世界的企業似乎漸漸往矽谷的精神靠攏,這種新型的制度在多數人的眼中顯然勝過上一代延續下來的僵化官僚組織。不過呢,每一種制度都會有缺失,這也是安娜寫作本書的初衷,她想要揭露矽谷文化的弊病,希望喚醒更多人的重視,凝聚大眾的努力一同去矯正諸多「矽谷精神」的問題。

安娜擅長捕捉不同情境底下各種微妙的情緒,場景的描摹也栩栩如生,經典的劇情元素一應具全,愛情、友情、辦公室政治…她用文字精準的記錄下2010年代的矽谷時代精神:

舊金山都市景觀的變化;共享經濟已經與所有科技新貴的生活密不可分;遠距工作也成為新常態;日益懸殊的貧富差距,遊民四處可見,房價火箭式上漲;社群媒體徹底滲透日常生活,貓咪迷因、陌生人的求婚影片、美食攝影…支離破碎的資訊大爆炸,人際關係變得更疏離;

科技巨頭的員工一天花費四小時搭乘接駁車往返園區與郊區,園區內提供了最完備的設施,讓員工心無旁鶩的貢獻心力,Down for the Cause! ; 隨處可見對於女性、少數族裔、性別取向的歧視;逐漸氾濫的網路霸凌,仇恨言論成了新型態的政治論述…作者的筆觸犀利,勾勒出一幅幅令人難忘的矽谷浮世繪。

德國之聲有一部紀錄片《America’s New Gurus – in search of enlightenment》講述美國精神生活的現況,越來越多年輕人不知道人生的意義為何,開始透過迷幻藥、草藥、瑜珈、冥想、新世紀療法、追尋人生導師…等方式探索內心的精神世界。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矽谷,就算有許多人一夕致富,卻也迷失了方向,嘗試各種方法,希望釐清內心的真實想法。關於矽谷人矛盾複雜的心理,安娜有繪聲繪影的臨摹。

《恐怖矽谷:回憶錄》裡的矽谷,有點像電玩俠盜獵車手+看門狗+南方公園混合體的怪誕拼貼。還好,安娜的人文情懷讓冷冰冰的科技有了溫度。對科技、商業、文學的巧妙交集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跟隨安娜的文字,來一趟難忘的矽谷職場之旅吧!
展開
user-img
Lv.1
2.0
|
2021/03/24
劇透警告

剛開始對這本書很期待,但是看久了會發現通篇都是抱怨,女力上也沒啥著墨點。通篇就是一堆主義+無病呻吟+抱怨抱怨抱怨,如果對矽谷這麼不滿那幹嘛到那邊上班?本書優點大概就像影集可以讓無經驗者過過乾癮,彷彿身歷其境,但其實書中作者所做的就是客服,哪能夠累積什麼歷程?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商業】職場高效成長術:越級打怪技能get、職場能力level up!電子書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飲食手作展折20
  • 天雜領券
  • 信誼領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