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風之帝國:全球貿易的關鍵地帶,海洋亞洲的盛世繁華

風之帝國:全球貿易的關鍵地帶,海洋亞洲的盛世繁華

Empire of the Winds: The Global Role of Asia’s Great Archipelago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 2019馬來西亞檳城圖書大獎得主
 
  一部波瀾壯闊的世界歷史,從海洋視角重寫亞洲群島的過往
  獻給所有屬於海洋的子民,共同尋回我們所遺忘的歷史圖景
 
  努山塔里亞(Nusantaria)──是世界上最遼闊、最重要的群島和海上貿易中心,
  這個地區形塑了全球貿易,無與倫比的造船工藝與航海技術跨越海洋,
  將四散的文化、思想與知識銜接起來,對於人類主宰地球資源居功厥偉,
  卻因史料缺乏等因素,成為最不為人所理解、遭人遺忘的地區之一。
 
  從冰河時代到今日,
  完整呈現世界十字路口上人民和土地的故事,
  恢復海洋亞洲在世界史上應有的榮光與地位。
 
  努山塔里亞(Nusantaria)──亦即一般所謂的「海洋東南亞」(Maritime Southeast Asia)──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島群,也是數世紀以來的文化與貿易輻輳。這個地區形塑了全球貿易,無與倫比的造船工藝與航海技術跨越海洋,將四散的文化、思想與知識銜接起來,對於人類歷史的發展厥功甚偉,卻因史料缺乏等因素,成為最不為人所理解、遭人遺忘的地區之一……
 
  在《風之帝國》中,菲利浦.鮑靈為世界上最遼闊、最重要的島嶼及鄰近濱海地區,建構出一部完整的歷史。他所講述的故事,主角正是生活在這個關鍵海洋與文化十字路口的人與土地,從上一次冰河期的催生,一路談到今日,帶我們穿梭這地方的興衰起落,見證海洋亞洲的盛世繁華。
 
各方推薦
 
  專文導讀
  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鄭維中(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掛名推薦
  江懷哲(劍橋大學碩士、國際事務專家)
  宋鎮照(成大政治系特聘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李美賢(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特聘教授)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高嘉謙(臺大中文系副教授)
  張正(中央廣播電臺總臺長)
  張蘊之(東南亞文化資產課程講師)
  黃宗鼎(天下雜誌獨立評論「東南亞風輕史館」專欄作者)
 
好評推薦
 
  鮑靈蒐集的文獻包羅萬象,除了考古學與語言學,更有印尼、馬來西亞、台灣與菲律賓研究。即便證據四散瑣碎,他仍然為海洋亞洲──「努山塔里亞」──寫出一部完整的歷史。本書不僅重要,筆鋒更帶有熱情──是我今年讀過最優秀的三、四部著作之一。──方德萬(Hans van de Ven),劍橋大學中國近代史教授、《戰火中國》作者
 
  本書宏觀探討我們這片海洋地區的歷史主題。國家與宗教或許會改變,在這個過去一千兩百年間皆以馬來語為共通語的地區,共同的文化起源卻延續了下來。觀點新穎,分量平易近人,卻有足夠的篇幅以文獻支持其論點。──安華.易卜拉辛(Anwar Ibrahim),前馬來西亞副首相、財政部部長、文化部部長
 
  本書是一部獨具慧眼的「深歷史」。鮑靈以布勞岱爾的手法,為海洋東南亞地區,亦即傳統上的「努山塔里亞」而喉舌。他從信史之始一路寫到今日全球化的交流,追尋該地區成員的商業成就。對於世界上這個最不為人所理解的地區來說,這部深歷史提供了全面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說明,簡明扼要。──約翰.凱伊(John Keay),《印度史》(India: A History)作者
 
  鮑靈透過非凡的文字功底操帆弄舵,帶著我們靈活穿過這個島群的地質大爆發與神祕洪水,前往各個口岸國家的起落與區域王朝的浮現,直至近代的擾動、衰頹與瓦解。同時,他也在北京據亞洲史為己用的這一刻,精準駁倒其主張。──《南華早報》
 
  鮑靈寫了這部豐富漫筆,卻又扎實探討了變化與革新。想說服制定政策的人以史為鑑並不容易,但在想像可能的未來時,我們畢竟只能求諸於歷史。──《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製作精細,地圖極富知識含量,插圖絕美,又有非常實用的術語表,既是閱讀饗宴,也是以世界上最重要地區之一為主題的無價歷史著作。──《貝雅德海事雜誌》(Baird Maritime)
 
  細節豐富,兼有生動的趣聞逸事。鮑靈提到,如今的努山塔里亞受到氣候變遷所苦的程度,不亞於冰河時期之後……書中那些鉅細靡遺的努山塔里亞地圖,未來會不會再次重繪?──《特派員報》(The Correspondent)
 
  本書讓讀者得以深入了解在澳大利亞北方門戶開枝散葉的活力海洋民族,以及鮮明生動的事件,更能領會你我所生活的區域,有過多麼複雜的人類遷徙、政治與經濟發展。──傑佛瑞.梅爾封(Jeffrey Mellefont),《新曼陀羅網》(New Mandala)
 
  這個地區形塑了全球貿易,無與倫比的造船工藝與航海技術跨越海洋,將四散的各個文化及其思想與知識銜接起來,對於人類主宰這顆行星的資源居功厥偉,卻遭人遺忘。鮑靈承擔使命,要恢復這個地區在世界史上應有的地位。──《郵簡雜誌》(Post Magazine)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菲利浦.鮑靈  Philip Bowring
 
  記者兼作家,自1973年起便活躍於亞洲。曾任《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總編輯,也是《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與《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特派員,《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專欄作家,並為《衛報》(Guardian)與《南華早報》供稿。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系,研究亞洲海洋歷史與經濟。
 
譯者簡介
 
馮奕達
 
  專職譯者。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譯有《天空地圖》、《帝國何以成為帝國》、《大人的地圖學》、《全球史的再思考》、《帝國與料理》、《帝國城市》、《不曾結束的一戰》、《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獻給國王的世界》、《職人新經濟》、《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甜蜜的世仇:英法愛恨史三百年》、《埃及的革命考古學》等十餘本書,以及多篇談二戰東亞、殖民地戰犯與日本去帝國化的論文。
 

目錄

編輯前言  South——南方視點的跨國人文書房  高嘉謙
推薦序一  季風吹拂下的海洋東南亞  陳國棟
推薦序二  尋回東南亞的歷史圖景  鄭維中
序言
台灣版序
導論
 
第一章  水下家世
描述巽他古陸的洪水──海水在距今七千年前急遽上升──如何創造出努山塔里亞海洋世界,以及努山塔里亞人的起源。
 
第二章  努山塔里亞的特色與早期居民
天氣與風向模式形塑了努山塔里亞的地貌與生活方式,居民必須在海上移動,以物易物,交換各種物產。
 
第三章  往返巴比倫
找尋努山塔里亞與西方之間海路交流,將香料送往巴比倫,並經由印度與非洲之角連結埃及和羅馬的最早證據。
 
第四章  早期帝國的幢幢鬼影
隨著東西貿易發展,運用泰國灣與安達曼海之間的陸路,以扶南為首的數個貿易國家也隨之出現。
 
第五章  文化來自印度,商品來自中國
貿易活動引進了新思想:印度教、佛教先後傳入,梵語與印度的王權觀嫁接於既有的文化與南島語言上。
 
第六章  室利佛逝:消失的巨幅曼荼羅
馬六甲海峽因船隻與導航的發展而日益繁忙,當地出現了第一個大型貿易帝國與佛教學術重鎮,吸引中國僧侶來到蘇門答臘。
 
第七章  爪哇成為要角
興建了婆羅浮屠等大型建築的爪哇王國與室利佛逝結合,憑藉陸地與海洋之富,建立更強大的政治實體。
 
第八章  貿易之虎泰米爾
印度在朱羅王朝的率領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對努山塔里亞發動軍事干預,挑戰室利佛逝的霸權,泰米爾人由此涉足於對中國的貿易。
 
第九章  占婆:東海霸主
這個印度教南島語王國,占據了如今越南海岸地帶長達千年,在中國、馬六甲海峽與婆羅洲之間的貿易扮演關鍵角色。
 
第十章  馬拉加斯基因與非洲迴音
航海技術與貿易手法帶著努山塔里亞人前往馬達加斯加拓殖,在非洲留下蹤跡,並成為跨印度洋三方貿易的一員。
 
第十一章  中國昂首
中國作為商品產地與市場,向來是海上貿易的推手,但中國人卻並未涉足其中。情況在宋代開始改變。忽必烈汗試圖出兵爪哇與越南,但遭受挫敗。
 
第十二章  滿者伯夷的美好生活
權力中心轉移到東爪哇,陸地的發展加上控制了香料群島的貿易,令文化與區域貿易開花結果。
 
第十三章  顫抖臣服:鄭和下西洋
中國決定讓鄰國留下深刻印象,派遣大艦隊前往南中國海與印度洋各地,為歸順的人提供貿易機會。但行動的成本太高,難以維持。
 
第十四章  鐵釘、暗榫、難造之船
鄭和寶船大小的爭議說法,遮蓋了中國與努山塔里亞船隻之間的差異,也讓人忽略葡萄牙人遭遇的爪哇船隻體積之大。
 
第十五章  馬來國家馬六甲的長久遺緒
在東印度穆斯林與中國人的支持之下,馬六甲成為海峽的重要口岸與馬來文化與法律的中心,並將之傳播到整個地區。
 
第十六章  北方的局外人
當時的菲律賓群島在文化上屬於努山塔里亞的一部分,但對外貿易有限。儘管台灣與中國和沖繩貿易輻輳距離更近,但這座島嶼反而更為孤立。
 
第十七章  伊斯蘭大東躍
一五一一年,馬六甲落入葡萄牙人手中,造成當地穆斯林人口移出。他們與印度、波斯、中國與其他地方的穆斯林商人聯手創造各個蘇丹國,征服或同化印度教國家。
 
第十八章  努山塔里亞:溫水中的青蛙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與英格蘭商人接連來到,對整個地區與各個統治者造成程度不一的衝擊。但從各個角度來看,他們都在削弱努山塔里亞人在貿易中的角色。
 
第十九章  描籠涯與貝貝因字母
早期西班牙人提供深入的觀察,一窺努山塔里亞階級文化、造船、黃金工藝與詩作。
 
第二十章  望加錫、武吉士人與海洋自由
有些國家因為歐洲的貿易刺激而短暫得益,寬容、有法治的望加錫便是其中之一。另一個獲利甚豐則是望加錫的武吉士人鄰居,他們以水手、移民與統治者的身分,在整個地區做生意。
 
第二十一章  國王當政,教士統治
西班牙是唯一一開始便公然採取帝國政策的歐洲國家。事實證明,比起治理,他們更善於傳教。西班牙人眼望墨西哥,讓努山塔里亞島群的北部進一步與本地的主流脫離。
 
第二十二章  蘇祿因素──貿易、劫掠、奴役
直到十九世紀末為止,蘇祿在當地航海與貿易的成就皆無人能及。他們侵擾西班牙人,與不列顛人、荷蘭人打交道,任何生意都做,任何人都合作。
 
第二十三章  努山塔里亞認同危機
西方對貿易的渴望,在十九世紀時化為對控制的渴望。原因眾多,過程無序,但最後外國人幾乎統治了每一個地方。
 
第二十四章  勞力、資本與「公司」:華人的力量
華人的影響力成長緩慢,直到十八與十九世紀才突飛猛進,移民聚落在外國商業與統治的刺激下大幅擴張,卻在帶來財富的同時削弱了當地的網絡。
 
第二十五章  日正當中
西方帝國主義在過去一百年間造成的衝擊,遠遠勝過此前的四百年。新國界、新體制與新產業出現。有成長有動盪,財富日積月累,憤怒水漲船高。
 
第二十六章  無人之地不再
長久以來人口稀少但生活相對健康的努山塔里亞地區,突然出現比中國更快的人口成長。原因眾多,而影響仍在未定之天。
 
第二十七章  自由、恐懼與未來
分歧的意識形態路線隨著民族主義而來,但各個獨立國家設法達成妥協,只是它們仍必須仰賴外來的技術。共享的認同感開始重新浮現。
 
注釋
參考書目
 

推薦序一(節錄)
 
季風吹拂下的海洋東南亞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最近時興一個政治地理名詞叫作「印太地區」(Indo-Pacific region)。顧名思義,當指印度洋與太平洋之內及其周邊的陸塊與海域,涉及區域內兩個極大的國家,以及介於兩國之間、名之為東南亞的那個區塊。本書使用一個創新的名詞「努山塔里亞」(Nusantaria)來描述海洋因素影響所及的整個東南亞。
 
  海洋東南亞最顯著的地理現象就是島嶼、海岸與港口。島嶼與海岸之間透過港口與航道而建立聯繫。浮出海上的島嶼與擁有海岸的大型陸塊為一般人目力所及;航道則因「船過水無痕」,航海家以外的人其實看不出來。只看得見部分的觀察者(且不用說只靠著地圖想像的人),往往驚訝於相隔千萬里外的港口城鎮竟然分享著相同或者相似的宗教與文化、使用著相同的商品。錯過海上交通,難免思路就要斷線。
 
  可以想像要了解這樣一個區域的過去與現在,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風之帝國》這本書卻能讓讀者感到窩心。讀過之後,你會發現:這塊由多元民族構成、堆疊著多重文化的區域,原來不是那麼難懂。
 
  當然,全書的鋪陳其實反映了作者的認知與想法。讀者因此不僅能從他所建構的海洋東南亞的史地知識獲益,更能受用他的分析與推論手法,形塑自己的見解。
 
  因為殖民統治的關係,歐洲人對東南亞歷史的重建做出很大的貢獻。即便批評者要說二十世紀中葉以前的那些西方研究者為帝國主義張目,是歐洲中心主義者。或許是可以這麼說吧!然而,若不是這些現在備受批評的前人鍥而不捨地調查、比定四散各處的史料,竭盡所能地加以考證、分析,現在所謂「後殖民」觀點的歷史撰述也就沒有依憑的基礎。
 
  當然,抱持「帝國主義」或者「後殖民」心態去做研究,並且據以撰寫著作,其實都不如壓低意識形態的糾纏,從客觀、科學的角度去重建有意義的知識。
 
推薦序二(節錄)
 
尋回東南亞的歷史圖景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風之帝國》可以說是過去半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學者群策群力,擺脫殖民主義的陰影,勉力找回東南亞過去歷史圖景的一張成績單。其內容廣納歷年來堅實的學術研究成果,並能以平易近人的筆調,勾勒出重點,是一本兼具可讀性與知識性的入門書籍。然而本書作者鮑靈並不否認這是一本帶著特定目的書寫的作品。在書末的最後一段,其明確指出:「現代國家需要比二十世紀的獨立宣言,或是十六世紀的宗教改信更深刻的根源。它們必須對共同的文化有所記憶,才能藉此抗衡那些分裂、利用它們的人。……隨著分化的力量與外來的宰制逐漸退去,他們的故事也繼續下去。局面已經改觀,現代的『努山塔里亞』人正開始意識到他們共有的身分。」(「努山塔里亞」即為「東南亞」之本土表述,詳見書中說明。)換言之,本書書寫的目的,在於找回當代東南亞人民過去的共同記憶,以提升他們的自我意識,以共有的身分認同為基礎,各自去建立、完善現代國家。
 
  東南亞各國追尋共同歷史的努力,亦起於二戰之後。一般各國歷史學者在撰寫前殖民地國家歷史時,首先面對的挑戰,是傳統史學著重統治者文字史料的學科建制。由於此種治史方法的先天限制,傳統史學式的歷史敘述,不得不承襲過去殖民者的許多觀點,難以掙脫陰魂不散的殖民遺緒。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由於過去鮮少留存如同中國的國史編纂史籍、歐洲教會之編年史或稅務文書這類詳細的文字記載,因此難以按照十九世紀德國所發展出來的蘭克學派史學標準,以文字聲韻、檔案批判等方式,嚴格確立事件順序。而戰後歷史學的發展中,法國年鑑學派受到地理學調查方法的啟發,重視自然地理與人文生態環境對於長期歷史發展的影響。此種跨出文字史料框架的作法,反倒正好提供了一種歷史書寫的解決方案。
 
  《風之帝國》作為學界最新研究成果之綜合,內容自然有令人驚豔之處。我以為對於台灣史較具啟發性的部分,可能是對菲律賓呂宋島歷史的概述。呂宋雖然適合稻米生長,卻因地處颱風帶又遠離貿易航線,貿易發展遠為落後於民答那峨與蘇祿。只因西班牙人的來臨,才造成其歷史發展大轉折。十六、十七世紀之台灣與呂宋,在世界史發展的位置上非常類似,不過,十八世紀之後,兩地的發展,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菲律賓因傳統社會經濟發展較慢,日漸被殖民轉化成為基督教的世界,並被西班牙人隔絕其與其他努山塔里亞人之間的交流。儘管如此,本書作者仍力主菲律賓屬於努山塔里亞的歷史傳統之中,尤其菲律賓之獨立運動者,華裔混血醫生黎剎(José Rizal),更是東南亞現代民族主義史上的公認的先驅。如前所述,此一歷史運動,可以說是菲律賓知識分子,透過拉丁美洲,受到歐洲啟蒙主義影響的自然結果,並對東南亞各國,造成劃時代的深遠影響。與之相比,受到「明治維新」波及的台灣人,除了在遙遠的史前時代與東南亞具備血緣聯繫之外,處於去殖民與民主化的現在與未來,又能從努山塔里亞的歷史獲得什麼啟發,且能為努山塔里亞的人們帶來什麼樣的貢獻呢?作者鮑靈已在書中多處有所琢磨提點,讀者若能展卷細讀,必能發掘其中深意,有所斬獲。
 
序言(節錄)
 
  這是一段屬於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群島,以及其鄰近海岸的歷史。這是一段談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與文化十字路口的故事,談其民族、土地,以及當地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從這個群島在上一次冰河期時誕生之後直到今天的故事。
 
  本書用「努山塔里亞」(Nusantaria)來稱呼這個地區。這個字源自「努山塔拉」(Nusantara),字面上的意思為「外島」,以爪哇島為根據地的滿者伯夷帝國用這個名字稱呼其掌控的島嶼與海岸。
 
  努山塔里亞包含海平面自上次冰河期後上升所創造的島嶼與海岸。數千年來,這些地方主要都是由南島語系民族及其航海傳統掌控的範圍。這些水域作為連接東亞至印度、阿拉伯─波斯世界、歐洲以及(經常為人所遺忘的)東非海岸的過道,向來具有獨一無二的重要性。當地的航海的傳統至今依舊延續,全球商船隊大約百分之四十的船員是由來自菲律賓與印尼的水手所構成的。
 
  我們不妨把努山塔里亞與法國史家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所勾勒的地中海相比,從長期的歷史角度來觀察,切穿時間與空間、宗教與政治實體的界線,以描述更恢弘的概念。一邊是東亞與太平洋,一邊是印度、阿拉伯、非洲與歐洲,努山塔里亞千年來一直是居間的關鍵橋梁。
 
  今天的努山塔里亞無法像其印度與中國鄰居一般,誇稱自己有同質的文化認同感。歷史事件——尤其是西方帝國主義——為舊有的齟齬更添枝葉。但一段共通的歷史,以及深刻的語言、文化根源,至今仍存在於努山塔里亞。隨著西方的衝擊消退、新的外部挑戰浮現,人們對於上述環節與大海角色的意識才正重新萌芽。
 
  時日漸久,對外部影響的開放性就會造成分歧,例如伊斯蘭與基督教之間的分野。儘管如此,努山塔里亞仍然有一段深刻、共享的歷史,只是如今多半為人所遺忘。今日,該地區的居民恐怕對於殖民時期以前,甚至對一九四五年以前的過去鮮有意識,但我希望這段共同的歷史能引發他們的興趣。
 
  除了學界專家之外,努山塔里亞非凡的歷史泰半不為人所知。有些片段被民族大業所挾持。出於易讀性的考量,本書只能為這段漫長的歷史提供若干關鍵主題。但是,從資料允許的程度來看,過去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不盡然在歷史上占據主導的位置。
 
  章節安排部分是由時間順序決定,部分根據地理形勢,部分則關乎主題。各個章節共同描繪出努山塔里亞歷史的幾個主要環節,但這部分會側重於貿易與國家,而非社會與文化。我所強調的必然帶有選擇性,但目標在於讓各時代與該區域不同的地方能大致取得平衡。上述的選擇是來自我這個非亞裔的觀察者,而非學術專家或國別史家。
 
台灣版序
 
  本書的主題既是中國大陸人口最多的海上鄰居,亦是在歷史上與地理上與台灣關係最為緊密的區域。不,本書的主題不在西,不在東,不在北,更不在沙漠與高山彼端的,而是南方不遠處,渡過多半相當平靜的幾個海域之後,將會抵達的世界最大島群——由印尼、菲律賓和部分馬來西亞所構成的馬來群島,亦稱南島群島。
 
  過去兩千年,華人與這個島群之間的互動鮮為人知。但我們必須曉得,帝國與貿易的歷史才是最終讓海外華人至彼安身立命、繁榮富庶的原因。現在正是去了解這個龐大而高度非漢(non-Sinic)的海洋區域,了解其中局勢的時候。
 
  以台灣的蘭嶼為起點,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島嶼就在巴士海峽的彼端,延伸三千多公里,西南至班達群島(Banda islands),南至帝汶島(Timor),西南至蘇門答臘北方的韋島(Weh island)。今天的這個島群,是四億人的家園。
 
  出於本書宗旨,我將這個區域稱為「努山塔里亞」,已反映歷史與文化議題——這些議題的影響範圍不僅超過島群本身,還包括台灣與東南亞大陸若干海岸。「努山塔里亞」一詞源自梵語,意為「島域」,是十四世紀時位於爪哇的一個王國,用來稱呼其多島嶼帝國的用詞。
 
  千百年來,這個由海岸與島嶼組成的馬來文化世界,都是商品、人力與思想流通的輻輳之地。努山塔里亞的歷史始終難以為外人所知,除非是透過當地人與印度、中國、伊斯蘭的互動,遭到西方各帝國所統治,或是藉由其文化成就、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藝——正是這一切,讓它們成為全球貿易擴張的關鍵。
 
  巴士海峽的深海,是努山塔里亞島群與台灣之間的天險(上一次冰河期,台灣還是亞洲大陸的一部分)。但在文化上,巴士海峽在過去卻沒有分隔兩者——是十七世紀早期的史事,改變了台灣的人口組成與發展方向,程度之徹底不下於往前一百年多年之前歐洲人抵達美洲所造成的變化。
 
  讀者會在本書的第一章讀到,考古學家、語言學家、基因學家對於這個區域的史前史,以及台灣在語言、基因、文化、作物種植與人工器物的傳播上扮演的角色,有著激烈的討論。不過,對於南島語言——台灣原住民語的使用者來說,台灣很可能是起點。他們從這兒出發,把自己的血脈與語群,傳播到三分之一個世界。歐洲語言透過歐洲對美洲、澳大拉西亞與亞洲的征服而傳播之前,南島語言都是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泛的語言。
 
  他們的基本語彙與大部分原初文化逐漸主宰了廣大的島群,東至密克羅尼西亞、玻里尼西亞、夏威夷,東南至紐西蘭與澳洲、智利間南方海域中途小小的拉帕努伊島(Rapa Nui)。他們往西度過印度洋,成為馬達加斯加最早的開拓者。如此驚人的分布,皆歸功於他們的航海技術,貿易也因此星羅棋布。
 
  本書的焦點在這個南島語族區域的亞洲部分,包括亞洲大陸的一小部分和島嶼。光是印尼、菲律賓與馬來西亞,就占據了這部分最長的海岸線。直到十五世紀晚期,大部分的越南也屬於這個區域,此後仍然跟南島鄰居們有著若干共同的利益。
 
  琉球島鏈與台灣將日本、朝鮮跟中國連接起來,接著進一步及於位於今日英語世界所謂「南中國海」的口岸與土地。這些口岸則成為東至香料群島,西至印度、波斯、阿拉伯,最終通往埃及與地中海的必經門戶。季風的變化就是原動力。
 
  海洋貿易路線跟國際影響力是一體兩面。對於生活在台灣海峽與呂宋海峽附近的人來說,兩者的重要性毋需多言。不過,這兩個海峽雖然重要,卻也屬於一系列同樣關鍵的海峽——它們銜接南北,結合東西,連太平洋與印度洋為一體。新加坡與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龍目海峽、望加錫海峽等水道將區內的海域——爪哇海、蘇祿海、班達海、南中國海與兩大洋連結起來。
 
  本書將探討中國與印度兩者對於兩千多年間,在努山塔里亞島群商品、人力、思想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歷史演進。印度的文化影響力在書中的頭幾章逐漸提升,接著由穆斯林世界換手,但島群與中國的貿易向來是個關鍵的經濟因素——中國既是賣家也是買家,而島群口岸對於中國與南方、西方國家的交流也同樣重要。過程中,海洋貿易與各港口的角色突顯出來,尤其是對中貿易中的廣州、廈門與泉州——如此的海洋貿易,重要性遠甚於許多人寫過的陸上絲路。
 
  不像中國大陸,台灣本身在書中的戲分不多。台灣人不同於他們的南島鄰居,也不同於沖繩人,即便他們有千年時間生活在平地,卻鮮少往海洋發展。十七世紀的漢語與荷蘭語書寫出爐之前,外界對於台灣人的文化與社會組織皆所知不多。不過,今日的台灣卻成為模範生,體現過去一千年來貿易、知識與理念的轉移在這個區域的重要性,以日本與美國為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正是為了學習,一千多年前的佛教比丘才會從中國前往蘇門答臘的巨港(Palembang),亦即時人所說的室利佛逝(Srivijaya)。室利佛逝是一個貿易帝國的中心,對斯里蘭卡和印度的貿易,將佛教思想帶到了這個地方。
 
  本書將說明區域內的各個政府在不同時代如何影響貿易,但不會深入探討今日各國對於島嶼與海域的主權主張。中國是大部分貿易的焦點,不只提供製品,還購買熱帶與其他異國物產。不過,中國政府的戲分並不吃重,十三世紀入侵爪哇失利,以及十五世紀的鄭和下西洋是僅有的例外——這兩起事件,說不定會讓人聯想到今日習近平為了對外宣揚國威,在一帶一路政策上大撒幣的做法。
 
  隨著歷史演進,主要的貿易商品也隨之改變,特別是因為船體愈來愈大,經濟體的發展益發成熟之故。像是來自中國的絲綢、瓷器與鐵器,來自東部島嶼的各種香料、森林物產與黃金,來自印度的棉紡織品與胡椒,來自馬來半島的錫,這些商品始終都有區域性以及來自遙遠異國的需求。處在一個島嶼眾多,卻幾乎沒有道路與河川的區域,海上貿易自然不斷。
 
  數百年來,中國商人極少在此露面,國際貿易由馬來人、印度人與阿拉伯人進行,直到宋代晚期才有所改觀。島群各地的口岸國家賴中國與印度以為生,貿易雖有起有落,但貿易量則與時俱增,並帶動中國商人的出現頻率與中國商品的重要性(其中以陶器為甚)。人流與商品流彼此連動,而他們幾乎都是憑藉唯一一致的因素而到來——大海。
 
  歐洲商人在十六世紀到來,開著他們龐大、快速、武器精良的船隻,貿易也有巨幅的提升。中國人受此吸引,他們在馬尼拉、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等城市中的聚落迅速發展,帶來能工巧匠、農民,甚至是商人。不過,必須等到十九世紀,歐洲殖民者開闢種植園與礦場,需要當地所欠缺的勞力與技術時,華人人數才急遽增加。中國人從人口過剩、時常動盪不安的大陸湧入馬來半島、新加坡、菲律賓,幾乎只要缺工的地方,就有他們。通常,這些人就和來到台灣的漢人一樣,出身南方沿海省分福建與廣東。華人人力與資本累積對努山塔里亞區域經濟的現代化厥功甚偉。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56934
  • 叢書系列:South書房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7 x 23 x 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水下家世
 
自然地理
 
努山塔里亞是相當新的創造結果。地圖1是大約一萬七千年前的東南亞地圖。沒有爪哇海或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比今天小了一圈,蘇門答臘、爪哇、台灣與海南都還不是島嶼。即便以人類的標準來看,一萬七千年也不算非常久,畢竟現代人在五萬年前便已抵達新幾內亞與澳大利亞了。海平面曾經在距今兩萬年至距今七千年之間大幅上升,淹沒大部分的巽他陸棚(Sunda Shelf)——在這次上升之前,巽他陸棚也是亞洲大陸的一部分。比較和緩的海平面上升情況一直延續到距今四千年前左右,接著又小幅回落,還回一些陸地。此後,海平面在過去一千年時間裡相當穩定,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觀。
 
海面上升期間,由新幾內亞與澳洲作為主要部分的莎湖陸棚(Sahul Shelf)也有部分遭到淹沒。以今日的東南亞來說,只有菲律賓(巴拉望[Palawan]除外)、蘇拉威西與印尼群島東部不屬於上述兩陸棚。松巴島(Sumba)是個例外,這座主要由砂岩構成的島嶼原本若非屬於巽他古陸,就是屬於莎湖古陸,但後來因漂移而分離。 今人根據十九世紀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l Wallace]之名,將兩者的中介地帶稱為「華萊西亞」(Wallacea),都是火山島。
 
回到更久遠的時代,東南亞的大部分陸地原本都是古代南方超大陸岡瓦納大陸(Gondwanaland)的一部分,在幾百萬年前分裂、北移後所形成的。有些與北方的大陸(今稱勞拉西亞大陸[Laurasia])結合,形成今天的印度次大陸與大陸東南亞的若干部分。
 
這些陸地的移動仍在持續,影響今人的日常生活,並決定了數百萬年以來的發展。蘇門答臘、爪哇與印尼東部的多數島嶼就位在大斷層帶的北緣,澳洲板塊則往北推。這讓該群島成為世界上地震與火山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東北方還有另一條斷層,是印度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會處。菲律賓群島(巴拉望除外)屬於菲律賓板塊,該板塊原本可能屬於某個更大的板塊,只是後來因為火山爆發而讓地貌大幅改觀。

會員評鑑

4.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1/09/01
呈現島群史觀,非常不同於大陸史觀。讀來頗有陌生感的衝擊。在這麼複雜、破碎的地形、文化、歷史當中,敘事手法仿佛也變得片片斷斷。但又彷彿能窺見這裡的人們的視角,與我們習以為常的如此不同。
印象比較深的例如,文字的使用,雖然有很高的識字率,但文字只用來傳遞實用訊息,從來不是用來構築宏大敘事的作品。女性的地位相對平等也是蠻有趣的現象,原因之一是貿易為重的社會中,貿易優先,其他的意識形態差異就變得次要了。海洋生活則與陸地生活大不同,只要善用季風,則幾乎整年都能移動,如此頻繁與長距離的移動,彷彿是強大的自由基因。
但這些特質可能在與其他文明接觸之後,變為相對弱勢,受殖民統治幾個世紀之後,現在要重新建構自己的身份認同,但卻很難透過歷史與文化角度看自己(因為太多元、複雜、破碎),說來像是一個才正要開始的故事。或許國家的團結是相當晚近的概念,從歷史與文化中只能找到合作與貿易,那麼國家是不是一個強加的概念呢?
讀這本書需要一直查地圖(有時書中附的地圖還不夠),可以學到很多地理知識。書中有翻譯錯的地方,例如367頁的地圖標示,馬六甲與望加錫的位置顛倒了,這麼複雜的一本書卻沒有審譯,只能當作入門書略讀略懂一番。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6/29
劇透警告
這本書主要是談東南亞的歷史,以海洋貿易史的觀點來介紹這塊區域的興衰演變。

以往大家所熟知的東西交流、世界史的概念,主要是從絲路的開拓、成吉思汗的西征、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等脈絡去理解。這些歷史都有大量的文物出土以及考據,更重要的是有文書的大量紀錄,人們得以建構以前的世界樣貌。

但是東南亞島群的歷史,由於散佈在這裡的族群往往缺乏文字書寫的紀錄,大部分都由中國、印度與阿拉伯世界記載著,而遺跡與文物不是因為熱帶地區而快速腐朽,不然就是沉在海底而難以考究。

這本書累積了長年以來針對東南亞島群的研究,作者用生動的筆觸,介紹這個區域的歷史、文化,作者希望東南亞的民族探尋過往燦爛的歷史。台灣處在這個區域的最北端,本書亦有相當的介紹,作者亦對台灣應是海洋文化興盛的島嶼,但是現在卻退縮著的民族性提出好奇,並且留下給讀者思考的空間。

我認為這本書值得推薦給台灣人閱讀,故給予很高的評價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6/17
劇透警告
作者以「努山塔里亞」(Nusantaria)描述東南亞地區,字源自「努山塔拉」(Nusantara)字面上為「外島」,是以爪哇島為根據地的滿者伯夷帝國稱呼其掌控的島嶼和海岸,目的在於找回當代東南亞人民過去的共同回憶,以提升他們的自我意識,以共有了身分認同為基礎,各自去建立完善現代國家。

以第13章〈顫抖臣服:鄭和下西洋〉和第14章〈鐵釘、暗榫、難造之船〉為例,前者從明朝與國外對鄭和的態度,包含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與財政困難,但是這趟旅程的附加價值是益於努山塔里亞與中國貿易的發展,這段故事若以卜正民《縱樂的困惑》的〈商業〉更能補足當時情境。承接香料貿易需求大增,船隻的大小凸顯出商業利益,因此第14章從作者考究歷代各國的船隻大小、製作材料、技法差異與優缺,無疑是幫助我們想像「努山塔里亞」的海上貿易,如果附圖會更讀者脈絡化地(in context)思考。

綜合上述,作者從經濟、技術史等周圍的歷史著手,間接地重建努山塔里亞的共同記憶。印證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鄭維中指出「法國年鑑學派受到地理學調查方法的啟發,重視自然地理與人文生態環境對於長期歷史發展的影響。」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