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女口武林:蔡海如作品集1988-2020

女口武林:蔡海如作品集1988-2020

  • 定價:1200
  • 優惠價:9511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女口武林」,
不只是藝術家蔡海如在成長過程中,看見父母親所歷經的社會武林;
更是她從這些歷程與記憶中,
慢慢孕育出的一片超過五○歲數的藝術武林風景,
以及與這一路相逢的人們所交織的生命篇章。

  本書是藝術家蔡海如於1988-2020年,在20-50餘歲間持續進行的藝術創作與活動演變發展歷程。以「作品集」為名,實際上內容卻不僅僅包含了作品創作脈絡、更涵蓋其所在的當代藝術環境軌跡。特別由於蔡海如作品中大量的現地裝置往往僅存在於展出當下、無法保留再現的藝術成果,因此這些書寫也企圖以文字、圖像彙整出作品的各種面貌。

  除了作為藝術家,本書更以藝術家本人的中年女性身份回顧生命前五十年的成長,採「五零」諧音為「武林」,刻畫不同創作階段的關注軸線、進而集結成的一本具自傳性色彩的作品集。從個別的創作自述當中可略見她所經歷的年代氛圍與生命年歲所見所思,故此藝術家作品書除了藝術族群之外,同時也適合對歷史、傷痛療癒,以及對女性生命史感興趣的族群閱讀。

  作品集依照蔡海如的創作年代,將三十二年的創作面貌分為兩大部分:一.平面/物件/裝置/觀眾與特定空間/從肉身感知到身體、影像、空間的辯證實驗;二.陰性連結/迷宮遊走與建構/母職與女性社會照顧者──從親人病老、死亡到整理、整頓自身/白恐二代議題。

  書中分別細談創作當時對材料、關係與概念想法,以及創作範式轉變後的各種認知、實驗路徑、遭逢及合作的對象,並盡可能完整納入歷年作品圖錄和各種相關資料(但未包含2018年轉向繪畫形式之後,未曾公開展出的畫作)。本書隨其創作年代的企劃與編輯,特別將歷年作品相關的藝評文字十三篇,採全文或部分擷取的專文形式收錄其中,並包含一篇特別邀請藝評人簡子傑為此作品集書寫完成於2019年初的文章〈關於藝術,以及素語者那欲言又止的姿態──蔡海如在虛線上的藝術〉。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海如


  出生於台北,藝術創作超過三十年。她長期以各類物件、媒材、拼貼、錄像與特定空間裝置等型態,作為對「身體」、「空間」與「觀看」等藝術觀點的表現形式;同時她的創作關注亦隨著生命的歷程與體驗而轉變,逐漸加入從女性視角出發,探討對家庭、日常與社會場域的真實狀態,連結各種捲入生命中相關卻又陌生的語境、議題與人群,拓展創作的內涵。九○年代參與成立新樂園藝術空間,後來更獨立經營海桐藝術中心。

  她從獨立肉身個體轉變到以母親、社會人,以及白色恐怖二代等身分,反思藝術創作與創傷療癒的各種可能,策劃執行或參與能夠結合家庭日常、性別、社會、歷史與藝術等相關能產生多元交流的創作活動。
 

目錄

一位女性藝術家
關於畫冊


第一部分
平面╱物件╱裝置╱觀眾與特定場域╱從肉身感知到身體、影像、空間的辯證實驗


1988-1990 平面繪畫與受困的身體
1991-1994 影像.物件.草圖與掙脫束縛
1995-1996 體與影像.我與我的身體一起活著

1. 女性藝術家?!
2. 觀看、命名與藝術家馬格里特的影響

[藝評]有關〈雙胞胎〉的影像與實物╱陳泰松

3. 鏡子與湯匙影像

[藝評]看「異形」、被「異形」看、「看自己」╱黃海鳴
[藝評]洞裡玄機──從圖像、材料與身體看女性作品╱吳瑪悧

1997-2002 特定場域裝置.觀看與縫補
1. 特定場域裝置
︱在北美館
︱在華山廢墟
︱在服飾店
︱在戶外空間
2. 看入與看出
︱之一:2001,新樂園藝術空間個展
︱之二:2002,在地實驗
3. 空間縫補

[藝評]從「錯失情境」談「之間╱事件」的一場意外 ╱陳泰松
[藝評]臺灣當代美術大系──攝影與錄影藝術﹝媒材篇﹞╱王品驊
[藝評]觀者與其觀看對象的等值關係:被我看見,而非我看見╱簡子傑

第二部分
陰性連結╱迷宮遊走與建構╱母職與女性社會照顧者——從親人病老、死亡到清理、整頓自身╱白恐二代議題


2003-2008 好的〜╱歸零重來.虛線之舞
1. 當藝術家成為一位母親
︱〈好的〜〉
︱ 在迷宮中遊走
2. 看展覽
︱〈看展覽,臺北篇〉
︱ 未竟的「邀請看展覽」藝術行動計畫
︱〈看展覽,高雄駁二篇〉
3. 量繪形貌
︱〈可以變成你的地方〉
︱〈它在她們之間旅行〉
4. 藝術旅行與工作坊
︱ 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
︱ 金山國小駐校
5. 虛線之舞
︱〈要?不要?〉
︱〈是二一嗎?〉
︱〈女力士參孫〉
︱〈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拾願與型塑〉
︱〈做個不停〉
︱〈碎形女影〉

[藝評]虛線或實線之舞──談蔡海如創作軌跡與典範轉變╱黃海鳴

2009-2012 公民意識.廚房書寫

2013-2020 藝術與白色恐怖.女性角色與清理療癒
1. 真相、謊言與自我療癒
︱〈偏航.探痙〉
︱ 打開倉儲進行拼圖
︱〈我想看顧你到永遠〉
︱「喬.伊拉克希的鏡花園」策展

[藝評]素語者與藝術權利╱陳泰松
[藝評]猶如剝皮之痛的蛻殼╱吳介祥
[藝評]出入黨國百慕達的航具╱陳泰松

2. 浮生更年築夢
︱〈夢想打卡站〉
︱ 海桐成立
︱「變身計畫首部曲:『之際』──由近身談起」
︱〈不要.要不〉
︱〈浮生更年散記〉
︱〈啟活錄No.2〉
︱〈臍風息No.2〉
︱「漂浮的房間」

[藝評]蔡海如個展「漂浮的房間」╱陳韋鑑

3. 再次面對白色恐怖的清理與療癒
︱〈生命之花〉
︱〈清〉計畫

[藝評]來自失語者的多重撞擊╱嚴瀟瀟
[藝評]給生命磨難一個形貌╱吳介祥

關於藝術,以及素語者那欲言又止的姿態——蔡海如在虛線上的藝術╱簡子傑
簡歷
圖錄


 
 



一位女性藝術家


  蔡海如成長於一個印刷工廠與住家合一的家庭,七歲立志當畫家,九歲時父親蔡意誠因第二度白色恐怖入獄十年,與父親成了有空間距離的親密筆友,並在母親蔡李玉霞無怨無悔扛起家庭事業的身教中,承受他們的教誨與思想影響頗深。1985 年高中畢業後,先後學習商業設計與中國水墨繪畫,以水墨、油彩和複合材料於1988 年之後發展出肉體性器等形像處理身體內部感知、實與虛、夢與真實等問題。1991-1994 年前往法國巴黎進修,開始挪用現成物件、電腦影像處理、複製影像和各種媒材的組合併置,進行對物體與影像的辯證實驗創作。1995 年回到臺北,加入新樂園藝術空間的成立,公開發表許多作品與草圖計畫。對於主客體的「觀看」問題,也逐漸納入關注「觀眾身體」的存在、移動,以及對各種「特定場域空間」的藝術探索。2003 年生子,體驗自體內部孕育生命的過程,以及做為一位母親所發展出的神奇本能與技能,她同時也以第三者角度對自己的身體與小生命的真實成長,進行種種細節的近身觀察為創作材料。36 歲以後對各種身為母職女性的社會處境有了切身感受與更多好奇,一邊回顧自身成長經驗,一邊透過書籍閱讀、社會觀察及與人實際互動的方式,開啟新的一段嘗試以藝術方式與社會他人有關的創作模式,並主動為自己貼上一張女性主義標籤。在家庭與社會各種不平衡的動態之間,找尋可以使力切入的縫隙,成為她最關心的藝術內容。

  2010-2016 年期間,因分別面對公婆與父親年老的身體病痛狀態與長照過程,目睹生命的消逝與歸零。一連串外部事件與機緣,以及她對父親的情感、自我挖掘和如何教育下一代的困擾,終於讓她在2013 年首次正面以和自身有關的白恐議題進行創作,企圖從社會、家庭與自我的禁言禁錮中釋放,也策劃邀請政治受難者第二代女兒們一起透過聊天、創作和展覽座談,共同對外展現暗黑印記,進行清理與療癒的工作。她慶幸在2016 年底永遠失去父親之前,有來得及對他的青春白恐經歷小心挖掘與做出依舊惶恐的創作回應和相互療癒的策展。 接著2017年初因兒子罹患骨癌,目睹醫院醫療與照顧及許多相同情境者與家屬在醫院的辛苦,見證了青春期孩子與更年期女性多樣身心巨大變化。這些都讓蔡海如更加確定過往她以藝術生命貼近著自己的青春肉身的創作,並一路延伸至生老病死的肉身與歷史社會環境探索,其中存在著必要的意義與關聯。用十幾、二十年的時間以母親、女兒和媳婦的社會人與藝術家身份同時並進後,她才發現有些風景滋味的親吞與做為旁觀分析者的差異如此之大,也肯定每個生命特殊的獨一無二無需勉強。相對於早期偏向視覺空間的創作形式,四十歲過後,則以藝術之名去探索由家庭與社會所養成與設下的各種約制與界線,透過創作計畫、作品形式、工作坊或策展,持續探討「女性社會照顧者」及「白色恐怖受難家屬」在社會中細微且多樣的處境與認知差異成為她的課題。對這些普遍存在社會結構下的瑣碎無望與真實生命情境的見證、揭露和提供另一種被理解的感知路徑,是支撐蔡海如以各種身份(包括藝術家)繼續前進的方式。

  隨著學院的社會與政治藝術的重視與發展,包括公家補助推廣,臺灣當代藝術和年輕創作者也開始在各種議題上更無包袱且輕盈地百花齊放, 2016 年初她與先生陳泰松在臺北市大龍峒的老社區成立了以性別、人權和社區為核心目標的海桐藝術中心,邀請林明彥擔任中心主任共同經營,海桐出現了各種不同世代或形式的藝術展覽與各類座談討論活動,實踐當年她在新樂園藝術空間的認知:只要有空間容器,藝術活動就能在那內外部繼續發生。

  2017 年蔡海如開始重拾畫筆,並找到一張自己十五歲少女的自畫像,似乎對映著康復後十五歲兒子的青春,2018 年在海桐辦了一個結合空間線條裝置的畫展,對她自己五十年的生命狀態進行重新反思,並於展覽結束後決定著手開始整理三十年來的創作歷程與作品資料,希望對自己的前半生作一次告別,以期能重新開啟另一段寧靜與清爽的藝術與生命旅程。就在一切過往紛擾的塵埃彷彿落定時,2019 年再次因緣際會,她分別在臺北當代藝術館與國家人權博物館綠島園區完成兩件與白恐傷痛療癒有關的大型創作,並與促轉會合作進行半年有關受難者家屬創作與對話療癒的工作坊及展演活動,彷彿命運註定她必須再次將這樣的多重身份與藝術能力結合,做出一些反芻與貢獻。

  蔡海如自認為此生受惠於父母手足與親友良多,特別是夫婿陳泰松。他在思想的廣度與深度、情緒的穩定度,以及尊重與包容彼此個性與生活習性上極大的差異,使共組的家庭生活能形成良好的互補關係,攜手共同歷經各種難關與考驗,仍舊維持讓彼此持續走自己的藝術道路而不改變;而蔡海如的感恩能力則是在成為人母之後,因各種考驗才逐漸發展而成。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4384037
  • 規格:平裝 / 482頁 / 17 x 23 x 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影像.物件.草圖與掙脫束縛
 
1991 年我獨自前往法國巴黎,屬於個人在臺灣八◯年代持續感受到的所有受壓抑氛圍與包袱皆離我遠去。在陌生的國度中,任何日常事物、景觀、甚至空氣、以及所能接觸到的各種藝術樣態,讓我在創作上似乎可以為所欲為,而且有老師和朋友們可以相互討論,這些都讓我興奮地覺得充滿了創造能量與滿滿自由感。在巴黎,我見識到許多西方不同時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包括古老的宗教畫與各種前衛和當代藝術,許多令我極為欣賞與讚嘆的作品和觀念,都成為我學習的對象。特別是超現實主義某些藝術家,例如馬格里特(René Magritte),讓我進一步思索關於框架、文字遊戲和各種矛盾組合的可能;而六、七◯年代後極限主義的一些藝術家,如Eva Hesse 的材質和生命力,Sol Le Witt 的數學幾何和空間,還有Annette Messager 的手繪行動、私密遊戲與照片組合,以及François Bouillon 以神祕近乎宗教精神的物質處理方式尋找「我」、「他」的意義等,都在我後續幾年的創作發展上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那時我也意識到藝術必須有如人文科學研究般的精神與態度去進行自己的創作與研究。
 
延續我在臺灣學生時代對「身體存在」與「慾望」主題,我開始採取具有象徵意義的日常物質材料或廚房用具,如湯匙、蘋果、鞋子、衣架、釘子、鏡子等等,以凝視與狂想、或理性思考和尋找現成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意義,以及物體與其轉換影像的從屬及繁衍關係,帶著內在小小的暴力或顛覆傾向,進行其間更多意義的開發、翻轉和各種組合遊戲:包括藉由許多實體物件與雜誌影像的拍照、影印,進行一些複製生產與剪黏改變,或與其他材質拼貼組裝。另外,我在三度空間中呈現各種擠壓或輻射狀等等各種視覺造型的嘗試,企圖誘發心理感受的觀視實驗,以之作為我探討「體與影像」(corps / image)之間的來回辯證,其中不乏內在各種心理需求與投射的痕跡。與慾望有關的《湯匙系列》作品的發展,便是在1992 年的各種影印實驗中意外確立起來。那時我開始想像大量湯匙影像飛馳於各種空間與場景的畫面,畫了很多計畫草圖。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