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記得媽媽領著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頤和園長廊仰著頭講每幅畫的意義,在每一座有對聯的古老房子前面讀那些抑揚頓挫的文字,在門廳迴廊間讓我們猜那些下馬石和拴馬樁的作用,並從那些靜止的物件開始講述無比生動的歷史。
那些頹敗但深蘊的歷史告訴了我和妹妹世界之遼闊,人生之倏忽,而美之永恆。
媽媽從小告訴我們的許多話裡,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
在我和妹妹長大的這麼多年裡,我們分別走遍了世界,但都沒買過一間房子。因為我們始終堅信詩與遠方才是我們的家園。
媽媽生在德國,長在中國,現在住在美國,讀書畫畫考察古建築,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之風(年輕時的容貌也毫不遜色)。那時,梁思成、林徽因兩位先生在清華勝因院與我家比鄰而居,媽媽最終聽從梁先生的建議,讀了清華建築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語系,從此對古建癡迷一生。並且她對中西建築融匯貫通,家學淵源又給了她對歷史細部的領悟,因此才有了這本有趣的歷史圖畫(我覺得她畫的建築不是工程意義上的,而是歷史的影子)。我忘了這是媽媽寫的第幾本書了,反正她充滿樂趣的寫寫畫畫,總是如她樂觀的性格一樣情趣盎然,讓人無法釋卷。
媽媽從小教我琴棋書畫,我學會了前三樣並且以此謀生。第四樣的笨拙導致我家迄今牆上的畫全是媽媽畫的。我喜歡她出人意表的隨性創意,也讓我在來家裡的客人們面前常常很有面子。「這畫真有意思,誰畫的?」「我媽畫的!哈哈!」
為媽媽的書寫序想必是每個做兒女的無上驕傲,謝謝媽媽,在給了我生命,給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後的很多年,又一次給了我做您兒子的幸福與驕傲。我愛你。
高曉松(中國音樂人、文化人)
前言
如今,不少人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旅遊。有時間了,四下裡走走看看,滿世界溜達溜達,感受世界各國的歷史、文化,也讓自己的人生體驗更加豐富。旅遊時,你想看什麼呢?煉鋼?織布?造飛機?恐怕這些東西別說你不感興趣,就算感興趣,人家也未必會讓你看。跑了那麼遠,除了看風景外,恐怕看建築是個主要內容吧。
古代的,有歷史意義的,或者現代的,奇形怪狀的,都是許多人感興趣的題目。
建築是不會說話的。它不像音樂,作者要說什麼,你大致能聽出來個幾成。建築這東西,要是沒人介紹,恐怕一般人就會走馬觀花,收穫頗微了。有人說了:「沒關係,有導遊啊!」但導遊不是專業的建築師,他(她)知道的,大概不會有我多吧。就算他(她)很專業,你總不能全中國、全世界都去轉轉吧。
年輕時有精力卻沒時間,老了有時間卻又精力有限了,怎麼辦呢?你說了:「看書吧!」太對了!我這書就是給這樣的讀者寫的。沒去過的、準備去的地兒,你可以拿它來預習;去過的地兒,複習複習;去不了的地方,看看書也能多長點兒知識,對不對?
我是學建築出身的。也曾在德國進修三年間,近距離感受不同風格的歐洲古代建築和現代建築。從年輕到現在,設計了一輩子各式各樣的房子。可以說都趴在圖板上忙著。直到退休後才騰出工夫來,東走走西看看,對學過的建築加深認識,沒學過的下馬看花。然後,就有了跟大家分享自己收穫的打算。於是,我把自己的所見、所思記錄下來,就有了這本《手繪世界建築漫遊史》,希望透過對外國建築發展史的梳理,讓普通讀者對建築這一人類文明的載體有一個大略的瞭解。
怎麼個寫法呢?尤其是對古代建築,從哪兒下筆,如何安排?我上學時、工作後讀過的各種建築史的書籍,多半都是以時間為順序,從原始人住土坑玩泥巴開始說起,一直寫到現代。而且語氣嚴肅得很,估計引不起諸位的興趣。我當學生時聽著都嫌枯燥,要不是有幻燈片可看,上課時經常會打盹(不好意思)。
其實建築和它們背後的故事是很有趣的。因此,我打算換個角度,連橫帶縱地寫一寫。「橫」指的是不同類型的建築,「縱」指的是從古至今。不但寫建築、畫建築,還寫人、畫人。
有鑑於現存的各種建築遍及世界各地,我的眼界和氣力又實在有限,每一個建築要想說全了,今生是沒可能了,來世都難說。生怕有人看了本書後指責道:「嘿,某某名建築你沒寫進去!」我這裡事先打個預防針:這本書不是建築學的專著,算得是科普兼導遊書吧。
講一點歷史,談一些建築,說幾個故事,畫幾張畫兒。去繁就簡,蜻蜓點水而已。在有趣之中,分享我所去過的,我所知道的建築和歷史,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宗旨。說不定某人看完這本書,來了興趣,自己或他的孩子將來也去學建築。那我就又多了個小師弟或師妹,還是在我的影響下。哈,這多好。
張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