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我的奮鬥1:父親的葬禮

我的奮鬥1:父親的葬禮

MIN KAMP 1

  • 定價:480
  • 優惠價:7336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一部文學自殺之作。」他筆下的父親是無比巨大孤獨的極致

我愛上他的毫無節制、囉唆...屬於北歐色彩的感傷與銳利分明─吳明益。以「父親的葬禮」作為一切的開端,深層意識,平凡的日常,卻私密得令人恐懼。橫掃各大媒體年度選書,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

 

OKAPI 推薦

  • 在家就能前往任何世界、任何時空──個人意見宅在家書單

    文/個人意見2021年06月21日

    挑選在家書單的訣竅,是「重溫」或「鼓起勇氣」。   我在家一個月後的心得,在家時看劇固然好,但總覺得一部一部的劇看下去心神會有些浮動,還是看書來得好,清心安神,隨時可放下可重啟,又兼安靜自得,如果你跟我一樣有買書的習慣,必定也會有些書是放在架上很久沒看的,諾拉艾弗朗說如果你 more
  • 我敢這樣坦白嗎?戀愛中的楚門──讀《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

    文/湖南蟲2021年06月08日

    還有什麼故事,會比誠實的人生更精彩?讀《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到一半,我就忍不住想起電影《楚門的世界》:由企業收養的孩子,自誕生起就被迫當實境秀明星,攝影機不間斷即時播放,收視率長年不衰,無數觀眾看著他長大,陪他戀愛、結婚。楚門之真實,在於對比人性虛假,他的一舉一動無所遁形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全世界讀者、文學控,人人閱讀成癮,難以停下!
「克瑙斯高效應」延燃歐美文學圈
挪威版普魯斯特,連獲全球9項大獎
當地狂銷500,000冊
  
  《華爾街日報》評:「二十一世紀以來,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
  繼村上春樹後,2015年德國《世界報》文學獎得主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繁體中文版首度上市
  
  「漸漸地,我愛上了《我的奮鬥》的敘事(特別是第一本),我愛上他的毫無節制、囉唆、
  猶豫不決,以及冷靜的,屬於北歐色彩的感傷與銳利分明。」(吳明益/專文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家德懷特.加納「像得了瘧疾」般沉迷於書中,忘了遛狗,不回郵件,無暇洗碗。北歐犯罪小說天王尤.奈斯博也為他傾倒,稱每一卷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歐美知名作家查蒂·史密斯、傑佛瑞.尤金尼德斯、喬納森.列瑟,書評家詹姆斯.伍德等紛紛表示讀此書成癮。

  「對我來說,爸爸又是什麼呢?
  一個我巴望他死的對象。
  那所有的這些眼淚又是為了什麼?」


  ♦將自己、親友、愛人的一切內幕與秘密,為了寫作傾巢而出
  「這是文學自殺之作」。

 
  因寫作內容過於真實,在出版後曾多次遭受親人反對,儘管如此,評論者卻認為這樣的露骨反倒滿足了人們最深處的窺視欲。《我的奮鬥》第一冊甫出版就迅速引起熱議,除了暢銷挪威,也迅速售出各國版權。
  全六冊的半自傳體小說,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工作、夢想與思考,每一冊都從生活中洞察出深刻反思,以樸實的日常經驗喚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作者不避諱揭露的事實的寫作風格也是造就出如此精彩敘事的原因。在克瑙斯高的寫作策略成功後,北歐也有越來越多作家紛紛效仿,引起一波克瑙斯高的美學風潮。
 
  「有些書在美學上過於強勁,以至於具有革命性,克瑙斯高寫的書就是其中之一。」
  ──《巴黎評論》
 
  ♦「父親的葬禮」作為一切的開端
  作家的深層意識,平凡的日常,卻私密得令人恐懼。


  「我自己是在近三十歲的時候第一次看到一具死亡的肉體。這是1998年夏天,七月的一個下午,在克里斯蒂安桑的一個小教堂裡。我的父親死了。

  他躺在房間中央的一張桌子上,天空陰間多雲,房間裡是灰色的光線,窗戶外的草地上一台鋤草機在草坪上緩慢地兜著圈子。我和我哥哥一起待在那裡。殯葬職員先出去,為的是讓我們和死者單獨待一會兒,我們站在離屍體幾米遠的地方,盯著那裡。

  我看見的不再是一個人,而是像與人相似的物體。同時他來自我們當中,他曾經就是我們中間的一員,現在他依然在我的心裡,像是覆蓋在死亡上的一縷生命的面紗。」

  系列初始,克瑙斯高就以父親的死亡作為一切開端。他的父親嚴肅、寡言,對待工作十分認真,卻是個失職的父親。父親的死重新讓他想起了曾與他相處的一段童年時光,他是如何在那樣的威嚴底下成長,又是如何從中找到破口學會叛逆。父母離婚後,父親與他的關係變得更加疏遠,得知父親死訊,想起上一次單獨與他談話,竟已是一年半以前的事情。晚年的父親儘管試圖在他面前維持著端正、得體的樣子,但實際上已落魄不堪,終究端正的形象沒能印入克瑙斯高眼中,而那間父親死去的屋子,更是充滿了大量的垃圾、空酒瓶、髒污……那是巨大孤獨的極致。
 
獲獎紀錄
 
  2009年 獲得挪威文學界最高榮譽──布拉哥文學獎
  2009年 挪威文學評論獎
  2009年 挪威NRK P2聽眾獎第一名
  2010年 榮獲具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北歐理事會文學獎」
  2010年 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長名單
  2012年 美國《Believer》年度最佳圖書獎
  2013年 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長名單
  2013年 《衛報》十大最佳長篇小說
  2013年 《紐約客》年度好書
  2014年 都柏林文學獎短名單
  2014年 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由唐‧巴特利特從挪威語譯為英語)
  2014年 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短名單
  2015年 榮獲德國《世界報》文學獎
  2015年 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長名單
  2015年 《我的奮鬥》改編為瑞典語劇本,並首次於斯德哥爾摩進行公演。
  2017年 榮獲以色列耶路撒冷獎
  2019年 榮獲瑞典科學院北歐獎

名人推薦

  吳明益/專文推薦
  妮可.克勞斯(《烏有》作者)
  詹姆斯•伍德(《紐約客》重量級評論家)
  莉迪亞•戴維斯(2007年國際曼布克得獎主)

  江佩津、朱嘉漢、吳曉樂、李桐豪、言叔夏、郝譽翔、高翊峰、張亦絢、陳栢青、盛浩偉、湖南蟲、盧郁佳、廖偉棠、顏擇雅──國內外一致推崇
 
各界讚譽
 
  「漸漸地,我愛上了《我的奮鬥》的敘事(特別是第一本),我愛上他的毫無節制、囉唆、猶豫不決,以及冷靜的,屬於北歐色彩的感傷與銳利分明。也許是因為到了這個年紀,我已經明白了人生毫無停頓,也不能簡寫。當然,也明白了人不會同意(或不同意)另一個人的全部。」──吳明益
 
  「我懷疑自己走入了一座陵寢,作者在裡頭以文字逼問永生的可能性。」──吳曉樂
 
  「實時直播的苦行百里,真實碾磨你身體每一吋,讀完傷痕累累。」──盧郁佳
 
  「有些書在美學上過於強勁,以至於具有革命性,克瑙斯高寫的書就是其中之一。」──《巴黎評論》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卡爾‧奧韋能夠充分展現自己並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如今這一能力是很少見的。書寫每個細節的時候,他並不顯虛榮及華麗,彷彿寫作與生活是同時發生的。這裡不會有讓你太過震驚的事件,然而,你會完全沉浸於其中。你是和他一起生活。」──查蒂‧史密斯,《紐約時報》評論
 
  「這呈現出了一種令人痛苦的親密感,這種親密感超越了個人,使得克瑙斯高能夠追尋他更宏遠的藝術理想,他的日常喜悅以及疑慮,竟異常地熟悉。」──《Time Out New York》
 
  「這史詩般的探索只是前一部分,疲憊不堪的讀者能夠在這裡找回生活。」──《獨立報》
 
  「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文學事業。」──《衛報》
 
  「……形式自由,充滿恐懼,描述密集……自易卜生以來,挪威最偉大的文學巨星。」──《新政治家》
 
  「《我的奮鬥》已經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文學成就。」──《每日快報》
 
  「在普魯斯特和樹林之間。像花崗岩精確而有力。比真實更真實。」──義大利《共和國報》
 
  「就像脖上的繩子,刀子刺在心裡。這本書充滿了魔法。整個世界是敞開的……克瑙斯高的地位將來堪比亨里克•易卜生,以及克努特•漢森。──丹麥《Kristeligt日報》
 
  「我很確信這部作品的成功不僅反應在銷售上──光是挪威就占了總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還成為了老年人會在地鐵上讀的,每個新生們都必須預訂、擺在架子上的那種書,走到洗衣房裡,你甚至可以聽見還有房客在那裡討論。」──《The New Inquiry》
 
  「日常生活變得令人著迷……克腦斯高和他的翻譯巴特利特(Bartlett)創造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從不迴避人類的細節。」──《哈佛評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
 
  挪威最重要的當代作家之一,被譽為「挪威的普魯斯特」。1968年生於奧斯陸。1998年,以首部小說《出離世界》(Ute av verden)獲得挪威文學評論獎。2004年,以第二部小說《萬物皆有時》(En tid for alt)獲得北歐文學獎,及國際都柏林文學獎提名。2009年至2011年間,克瑙斯高出版了六部自傳體小說《我的奮鬥》(Min Kamp),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工作、夢想與思考,此系列完成後,隨即獲得挪威文學界最高榮譽──布拉哥文學獎。2015年9月,更獲得了德國《世界報》文學獎。如今《我的奮鬥》系列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近年著有《四季四重奏》(暫譯,Årstid encyklopedien)四部曲。
 
譯者簡介
 
林後
 
  生於成都,長在重慶,職大教師。1987年旅居挪威至今,從事雙語教師多年,之後在奧斯陸人民大學任教十餘年。現居家從事翻譯和寫作。已出版譯作《挪威民間故事選》。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98367
  • 叢書系列:木馬文學
  • 規格:平裝 / 484頁 / 14.8 x 21 x 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我自己是在近三十歲的時候第一次看到一具死亡的肉體。這是1998年夏天,七月的一個下午,在克里斯蒂安桑的一個小教堂裡。我的父親死了。他躺在房間中央的一張桌子上,天空陰而多雲,房間裡是灰色的光線,窗戶外一台鋤草機在草坪上緩慢地兜著圈子。我和我哥哥一起待在那裡。殯葬業者先出去,為的是讓我們和死者單獨待一會兒,我們站在離屍體幾公尺遠的地方,盯著那裡。眼睛和嘴閉上了,上身穿著一件潔白的襯衫,下身套著條黑褲子。想到這是第一次我可以毫無困難地審視這張臉,幾乎令人無法忍受。感覺像是我在猥褻他。同時又感覺到我是如此的飢渴,有種貪得無厭的需求,我得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地看著他,這死去的軀體幾天前還是我的父親。我熟悉這個面孔,我是伴隨著這張臉長大的,雖然最後這些年我沒有像從前那樣經常看見這張臉,但幾乎沒有哪一個晚上不夢見它。我熟悉這個容顏,但不是現在這副模樣。黝黑的、泛黃的膚色與這張僵硬的面孔使它看上去像是從樹上切割下的一塊木雕。活像樹一樣的臉使得沒有任何人想與他接近。我看見的不再是一個人,而是與人相似的物體。同時他來自我們當中,他曾經就是我們之間的一員,現在他依然在我的心裡,像是覆蓋在死亡上的一縷生命的面紗。
 
英格威緩緩地向走桌子的另一端。我沒有看他,當我抬起頭望出去的時候,只是注意到了他的動作。開著鋤草機的園藝工不斷地從座位上扭過頭來,控制車輪走到上一輪割過了的草地的邊界。沒有被捲起裝進袋子的那些草碎末,在他身體上方的空中旋轉。其中的一些草屑一定黏貼在了機器下方,因為這些濕潤的草碎末被擠壓成塊狀,規律地從機器中落出,這些濕漉漉的草團子看上去總是比同一片草坪裡的草要深綠許多。在他身後的礫石路徑更遠一點的地方相跟著過來三個人,都低著頭,其中一個穿著紅大衣,映襯著綠茵茵的草地和灰色的天空更加鮮豔奪目。再往後的公路上有接二連三的汽車在路上滑動,它們正向著市中心的方向駛去。
 
小教堂的牆外驟然響起了鋤草機馬達的轟鳴。猛地響起的巨大噪音是否會讓爸爸睜開眼睛?這想像是如此強烈,以至於讓我立刻後退了一步。
 
英格威朝我看了一眼,嘴邊浮起一絲微笑。我覺得死者會復生?覺得這樹會再變成人?

會員評鑑

4.5
8人評分
|
8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0.5
|
2021/12/24
本書翻譯品質不甚理想,對照著原版挪威文閱讀後發現,光是第一頁就誤譯不斷,不少地方皆錯誤呈現原作者的文字,有些句子的內容甚至完全變成譯者自己的憑空創作。這位作家值得一讀的作品卻遭遇如此待遇,實在可惜。
展開
user-img
5
|
2021/03/30
劇透警告
每個人可能都有失去至親的經驗,有些人用說話來傾訴情緒,有些人用哭泣來找到出口。而克瑙斯高將這一切都寫了下來,以一種極富真實感的敍事方式書寫, 讓人不由自主地隨著他的文字,進入他的世界與他對話,就像朋友一般,聽他說著生活中那些絮絮叨叨的事情,看著他對這個世界提問也自我回答,與他一起觀察一起感受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物,看到了那些人,做了些什麼事。正當我們彷彿身歷其境般的走在斯德哥爾摩的街道上,他卻又在不經意的時候,憶起了父親的死亡。

得知消息的當下,思緒混亂是常見的情況,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雖然已成事實,但還不曉得如何面對,甚至想不起最後一次和父親見面是多久以前的事。過去與父親有關的回憶,小時候住在一起發生的情景,曾經多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注,父親拋家棄子的畫面,心中對父親的怨懟,一一湧現。那些拼命隱藏的眼淚,不敢顯露的情緒,多麼壓抑。

書中有一句話深深的觸動了我,”混亂與不可預測是生命開始與終結必然的要素”。我深切覺得這是一本表達出大人情緒的小說,他的文字貼近人心,在克瑙斯高身上發生的一切,也可能在你我的人生裡出現。
展開
user-img
5
|
2021/03/30
劇透警告
我想卡爾是如此安排的,讓父親的死,成為他一頭栽入意識流長廊的原因,每扇裝載往日情懷的門後,都有能讓他檢視關係瑕疵的素材,或是開門發現,人的形象是自何時於他心裡劣質化的。卡爾在《我的奮鬥》中,對於景致繪寫是費心的,不只是畫面,還有當下所見的任何細微,都有著讓陌生人產生共感的真實面,他看似不厭其煩,或許是要讓「邀請我們參與他的過去」這件事顯得更合理,讓更多人同意,他之所以成為這麼的人,是不無道理的。

「駛進回憶」,他這麼寫。卡爾應該十分熟悉榮格心理學,我也同意人的內在原型是深受兒時經驗影響的,我們來回出入他的記憶,一起揣測一些線索,一起討論父親的死是否為應得的。

《我的奮鬥》裡存有不少哲學性論點,譬如寫作部分,卡爾認為書寫是向情感世界靠攏,作家書寫一片烏托邦的美景時,唯有信任它所富含的意義才能予其真實性。我喜歡卡爾不斷的將藝術帶入他的世界觀,林布蘭、透特、卡拉瓦喬、維米爾、莫內及更多,他於生活中看見畫,在感受到藝術施予的情感波盪後,又能隨即冷靜,分析現實和畫面的距離,如閱讀《觀看的方式》,了解藝術是一種自我的世界。
展開
user-img
5
|
2021/03/29
年少時期曾讀過《追憶似水年華》,沒讀完,說真格的,讀得懵懵懂懂,理解得支離破碎,堪謂有讀沒有懂,不過沒有因此不喜歡,反而因為沒讀完而在心上烙下一處位置,總想著有朝一日要讀完它。或許隨著閱讀年齡的增長,再回頭讀,說不定能激盪出些許火花。不過在這之前,先來談談《我的奮鬥》。

我很喜歡的村上春樹在《1Q84》裡有提到《追憶似水年華》;而諾斯加德的《我的奮鬥》亦頗有普魯斯特風格,是以有「挪威版追憶似水年華」之盛名。綜合以上因素,即使這書不容易讀,我還是想要認真讀上一讀。

卡爾‧奧韋‧諾斯加德與父親的關係並不融洽,父親對他的態度在他的生命裡留下了長長的心靈傷痕,甚至還有仇恨。卡爾用零零散散的記憶片段,糾纏綿長的細膩文字,佐以書籍、畫作、音樂等藝術形式來表述其人生的過往及現在,爬梳剖析自己與父親之間的糾葛和內心對於父親之死的感受。父親的死,他莫名流淚了。明明這麼恨,為什麼還會哭?這是什麼樣的矛盾情懷,是血濃於水的自然體現嗎?我想,這應該屬於心理學的範疇了。

記憶很長很長,故事卻說得很慢很慢,一小塊一小塊的回憶沒有時序性地被隨意抽出細細傾訴之。雖節奏緩慢,卻鏗鏘有力;雖叨叨絮絮,文字卻很美,不使人厭煩困倦,甘願沉浸在這彷彿靜止狀態的歲月之流、文字長河裡,慢悠悠地品嘗其中的美好細節。

總之,進入作者的心靈之森,我們只需當個觀光客,無需有任何疑惑,不用妄加臆測置喙,無庸企圖解讀評論或是分析,畢竟這不是虛構故事,而是一個真實人生的呈現,只消跟隨氣質豐美雅致的文字導遊,靜靜欣賞作者分享予讀者的人生風景,如此便好。
展開
user-img
5
|
2021/03/29
「我與父親之間——正如世間大多數親子關係那樣——既有快樂的事情,也有不那麼愉快的事情。但如今最為鮮活地在我腦中甦醒的,不知為何並非這兩者,而是極為平凡的日常光景。」村上春樹在一篇雜誌訪談裡,提到這麼一段話。我想,《我的奮鬥1:父親的葬禮》說的正也是這樣一段相似的光景。


卡爾・奧韋的文字給我一種灰色調質感,縱使描述一個有陽光的午後,總覺得某處仍會吹來微涼、甚至些微刺骨的風。他帶著敏銳的觸角,打開所有感官,描述眼睛所及的環境、聲音、人,周遭一事一物好像都能刺痛他。

起初我不懂這是為什麼,直到卡爾父親的死亡躍入眼裡。父親的死亡,這是起點。然後,那些回憶就這樣突然湧現,原先被層薄膜隔絕的它們,在某個霎那被生活戳破一個小洞,就如湧泉一般淹進了此刻身處的世界。可能是候機室,可能是和哥哥英格威的相處,可能是一根燃起的菸。


卡爾・奧韋認為,「懷舊不只是種羞愧,也是一種古怪與瘋狂。」他花不算短的篇幅詳述了他對於文學、藝術、美,和對於「那個地方」的追尋。在他流水帳式的敘述中,我們能看見他不停轉換視角,切換思考模式。他持續以一種低頻率的穩定振動,書寫他對於世界的認知,詳實記錄他所感受到的一切。

直到父親的死亡撞進生活,打亂規律。


想起甫播畢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電視劇從小說提取的核心:「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時間流逝了,記憶被生活竄改,過去苦澀荒誕的回憶有可能更隨時間發酵得更苦澀;但也可能被釀成蜜。
卡爾・奧韋的父親死了,但他對於父親的探尋,似乎才正要在追憶中展開。「他在自己的海裡航行,過著自己的生活,死也是自己的死。」而與這片海相連的島,仍浸泡在水中,等待某一日,終於輪到自己下沉。

死亡從來不意味著消逝,記憶讓一切存在。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