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變有錢的第一步:稅後財富最佳化
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繳稅(Tax)和死亡(Death)。──美國開國元勛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有一對情侶相約共享晚餐,就在兩人聊到綜合所得稅時,女方有點不太開心的問男方:「我去年年收入80萬,你的年收100萬,比我高20萬,為什麼我繳的稅反而比你多800元?」
收入多的人一定繳比較多嗎?
以上兩個人都是單純的薪資收入,年收入100萬的男生繳了1.88萬的綜所稅,年收入80萬的女生卻繳了1.96萬。為何年收入100萬的人繳的稅反而比較少?因為年收入80萬的女生在申報綜所稅時,選擇「標準扣除額」,而年收入100萬的男生,選擇「列舉扣除額」。
標準扣除額和列舉扣除額有什麼差別?為何會影響報稅的結果?我在後面的文章會介紹。總之,想要節省個人所得稅,最快的方法除了降低所得(但多數人不會這樣做),另一個就是增加扣除額,而增加扣除額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政府對於各項扣除額與免稅額的遊戲規則,這就是本書的主題:節稅的布局。
好幾年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在股東會上主動表示,他今年薪水只領1元。媒體調查其他知名企業家後發現,除了郭董,已故前台塑董事長王永慶、聯華電子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等,都是不支領薪水或領非常少的薪津。美國股神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與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也是如此。為什麼這些有錢的大老闆自願領這麼少的薪水?絕對不單只是因為他們的佛心,而是,有錢人節稅的布局。
為何要做稅務規畫?
英語的稅收(Tax)與死亡(Death)的音很接近,所以有人說:「人最怕的兩件事,就是Death&Tax!」為什麼繳稅這麼可怕,居然拿來跟死亡相比?因為幾乎沒有人喜歡繳稅,相信即使是國稅局的員工,也是如此。每個人領到月薪,就會依照自己的收入能力來消費,很少有人會特別留意一年多後,還要額外把一部分的收入繳給政府。俗話說:「放進口袋的錢就不會想拿出來了!」
先看看有錢家庭怎麼做?
根據美國財務顧問機構斯佩特蘭集團(Spectrem Group),每年針對5,000個有錢人家庭,調查他們關於財富的目標,結果為:確保退休生活無虞占84%、維持現有生活水準占81%、少付點稅占71%、建立規模可觀財產占64%、兒孫的教育準備占54%。
從上述可以發現,即使是有錢人,對於人生的財富目標與憂慮,和一般人沒有太大的差別。即使他們坐擁千萬、億萬財富,仍然希望退休生活無虞、繼續維持現有的生活水準,而且一樣重視小孩的教育發展。
許多人一定質疑,這些有錢人所賺的錢,不是三輩子都花不完嗎?怎麼還會擔心自己的退休生活?真相是,大多數的有錢人是企業家,對他們來說經營一個龐大的組織企業,所要面臨的風險很大,實在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連帶的他們對未來會發生的事,也充滿風險意識。
關於有錢人的五項財富目標中,唯一與普通人不相同的,就是「少付點稅」。已故經營之神王永慶曾說:「賺一塊錢不是賺,省一塊錢才是真正賺。你存下的錢,才是你的錢。」因為精打細算的聰明人,追求的不僅僅是財富最大化,更進一步是追求「稅後財富最佳化」。
不懂節稅,富就不過三代
現在假設有個家庭三代同堂,第一代有財產10億元,他們不做任何稅務布局,以臺灣目前最重要的四種稅目:所得稅、贈與稅、遺產稅、土地增值稅,各課徵10%,以累計40%的稅負成本計算,到第二代只剩下6億,到了第三代一樣扣掉40%的稅負成本,只剩下3.6億元。
在這當中誰才是最大贏家?答案是政府。為什麼?因為第一代到第三代總共繳的稅金共6.4億元,這些都被政府拿走了。
有錢人想的跟你哪裡不一樣?
同樣根據斯佩特蘭集團每年針對5,000個有錢家庭,調查他們資產的配置,結果為:有價資產占41%、私有事業占25%、房地產投資占12%、主要住宅占12%、保險及年金占6%、退休帳戶占3%、股票期權占1%。
這邊要說明一下,有價資產及私有事業的差異。假設你手中有鴻海的股票,對你來說這就是有價資產,但如果你是郭台銘,這些股票就屬於私有事業。也就是說,你持有的股票,正好是你正在經營的事業,即私有事業,其他公司的股票就應該當作有價資產。
另外,股票期權是指大公司激勵員工所發行的限制型股票。只要公司的股價上漲,員工就能有越高的獲利,即利潤共享的概念,就像以前竹科人就是靠這種股票期權成為電子新貴。
個人退休帳戶簡稱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是美國政府投資輔助工作的民眾享有稅賦優惠的儲蓄帳戶。這類似臺灣的勞工退休金,顧名思義指的是勞工退休後可以領取的退休金,在綜合所得來源類別中叫做退職所得(詳見第一章)。
從斯佩特蘭集團每年針對5,000個有錢家庭,調查他們資產的配置的結果可知,有錢人的資產配置以3種類別最多:有價資產、私有事業、不動產,3種類別的金額約各占三分之一。以臺灣來說,這3種財產近幾年應該關注的相應稅務有:
1. 股票基金(有價資產):股利所得稅、海外所得(最低稅負制)、證券交易所得稅(目前停徵)、二代健保等。
2. 私人事業(所營事業股票或資本):證券交易所得稅(目前停徵)、股利所得稅、財產交易所得稅、二代健保等。
3. 不動產:土地增值稅、房屋稅、地價稅、租賃所得稅、奢侈稅(目前停徵)、實價登錄實價課稅、豪宅稅、房地合一稅、二代健保等。
看完有錢人的資產配置後,領死薪水的上班族又該怎麼做?我們可以從現金流動,來思考相關的稅務議題,例如:現金的流動、使用、移轉、處分與再利用等。
關於節稅,薪水族該怎麼做?
事實上,臺灣很多有錢人理財規劃的首要重點,不在於增加資產,而是先想辦法少繳稅。關於節稅,有3大心態跟讀者分享:
1. 不管收入高或低,都要了解稅法的基本規定,不讓自己合法節稅的權益睡著。
2. 多學習有錢人怎麼節稅、看看有錢人跟你有什麼不一樣。
3. 該節的稅就儘量節,不用跟政府客氣!
我這幾年當會計師,遇到最多關於節稅與報稅問題,就是許多人不知道如何「合法」節稅。像是明明知道有列舉扣除額可以利用,卻懶得蒐集憑證,卻用最簡單的標準扣除額,讓自己白白繳稅。
還有,搞不清楚扣除額中哪些可以扣、哪些不能扣,包含植牙、美白牙齒、坐月子可以列舉扣除嗎?社團入會費、或是去廟裡捐贈香油錢,甚至安太歲、點光明燈算不算捐贈?或是到底該捐多少錢給社福機構抵稅,才不會白白繳錢給政府。
另外,若你的工作是講師或業務員,則搞不清楚自己的收入該申報執行業務所得還是薪資所得;包租公、包租婆不知該如何節稅;經常國內外飛來飛去的人沒有就源扣繳的概念;股票族常問要用個人持有股票、還是用公司持有股票比較節稅等。
接下來,當年紀漸長、小孩大了,卻不知道該如何安全的把財富傳承下去。包括太晚才開始執行分年贈與;思慮不夠長遠,以為贈與不動產一定能節稅;誤以為生前拚命把錢匯至海外,國稅局一定查不到;生重病後,才擔心自己的財產要不要繳遺產稅,甚至為了節遺產稅就隨意搬錢,亂做規劃。
還有,等買了房子之後,才知道有一生一次、一生一屋與重購退稅的優惠可以節稅;政府實施房地合一稅後,到底影響我們多少……。因此本書分成4大章節,各別為大家一一解析個人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以及不動產等稅務重要規定,要用什麼策略及工具,才能有效節稅。我也在當中整理許多表格及案例,將原本繁雜難懂的稅法,透過故事來讓各位了解並應用,做好節稅的布局!
推薦序
雇提6%加自提6%薪水,讓我穩賺6.9%
《節稅的布局》出版至今,已邁入第三版,每年都因應稅法的調整修訂內容。令人開心的是,第二版(2020~2021年)的銷量比首次出版更好,第三版(2021~2022年)更是在很多讀者的催促中如期誕生。
我自己和家人都是上班族,以前的我跟其他人一樣,都以為我們這種薪水族,每一筆收入都被國稅局盯得牢牢的,哪還需要什麼布局?節稅,是有錢人才要思考的事情吧。
直到我看完胡碩勻的這本書(我已連讀3年,應該是全臺灣把這本書讀過最多次的人了),才恍然大悟──節稅無關乎有沒有錢,而且,就因為懂節稅,你才會越來越有錢。
於是本書出版的第一年,我就用書中胡碩勻會計師教的方法,跟老闆提出:以後每個月薪水都要自提6%到勞退帳戶。我還讓家人也這樣做,因為自提的部分,隔年報稅時全部免稅(詳見本書第一章),這樣我們一家子的薪資所得立即降低,馬上出現節稅效果。
另外一個收穫是,因為雇提6%加上自提6%,讓我和家人的勞退帳戶增加速度比以前快,加上這兩年勞退基金的操作績效比前幾年更好,2020年的績效高達7.35%,2021年也有6.94%,比0050還要好賺。(按:查詢勞退帳戶金額,可利用自然人憑證或到銀行申請勞動保障卡。)
本書對我的幫助還不只如此。
有一回,一個長輩朋友很憤怒的要匪類兒子回家簽遺產拋棄繼承,因為她一毛錢都不想留給他,我馬上提醒她:「繼承權是不能預先拋棄的,就算妳現在逼兒子簽了,以後也沒法律效益,而且他還是有特留分。」她才打消念頭。
此外,一個好野人朋友決定幫兒子付房子頭期款,金額高達四百多萬元(我也想要有這種富爸爸),我就建議他,可以2020年12月31日先給兒子220萬,2021年第一天再給兒子220萬,雖然一共給了440萬(贈與的免稅額是220萬),但一毛贈與稅都不用繳,等於幫兒子繳了房子的頭期款。其中眉角你看出來了嗎?喔,不是我很厲害,這些都是胡碩勻會計師教我的。
這兩年,我很常跟朋友推薦這本書,因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都會遇到贈與、遺產、房地合一稅等不同問題,與其因為不了解稅法而讓國稅局找上門,不如現在就先做好節稅的布局,少繳稅之餘,還能順利做好投資理財。
大是文化、任性出版總編輯/吳依瑋